◎文/陶瓷兔子
朋友楊桃跟我大吐苦水:“你不知道在公司做行政崗多沒意思、沒前途,整天就是整理文件、幫老板送個文件啊簽個字什么的,每天的日子像是模子里刻出來的。”她又說:“我當年還自學過一段時間英語來著,可是辦公室的人都在淘寶玩游戲,搞得我就跟個怪胎一樣,慢慢地也就堅持不下去了,剛工作時候的那點激情早就被消磨盡了。或許我需要換一份工作,換一個環境才能打破現在的狀況。你說對吧?”
我為她大開的腦洞吃了一驚,“那你下一份工作準備做什么?”
“想那么多干嗎,先辭了職再慢慢找唄。”楊桃滿不在乎地把手一揮,“只要一想到能換個新環境,頓時覺得自己干勁滿滿啊。”她目光灼灼,信心滿滿。沒過兩周,就看到楊桃的朋友圈更新了一條“換一份工作真的好像脫胎換骨一樣爽,新職位我來啦”的信息,還配上一杯濃濃的咖啡和興高采烈的剪刀手的照片。
約半年后的一天,我又收到她的信息:“我又換工作啦!下周就要去上海。現在這份工作對我已經沒什么新鮮感了,想要換個環境重新開始。”
“這次要入哪行?”我問。
“還是老本行唄,”她說,“你也知道我中文系畢業的,又沒有什么其他的技能和特長,想做其他崗位也沒資本啊。”
無力感,大概是無關年齡,每個人都無法逃脫的一種感覺吧。一份內容固定的工作,一個前途不明朗的專業,一個相處太久的戀人……我們太容易生出無力感,也太容易為自己的無力感臆想出一個出口:“推翻重來就好了吧。”
“重新開始”這四個字像是具有強大的魔力,讓我們迫不及待地想要推倒我們以為存在的生活的高墻,腳步匆匆地向著新的世界出發。可是生活原本沒有高墻,高墻只在我們心中。
我有一位女友,在一家連鎖酒店做前臺,一做就是3 年。當我們都以為她已經磨滅了斗志不思進取時,她卻一舉應聘上行政經理的職位。
聚會的時候大家紛紛打探她的“逆襲史”,她笑容溫和眼神淡定,“其實真的沒什么,我每天都在學我們的經理是怎么待人處事的,怎么處理員工之間的糾紛,怎么平衡各人的工作量,怎么協調各部門的需求和關系。”
她說得輕描淡寫,我卻知道她付出的遠比說出的更多。她曾經讓我推薦英語學習班,每個周末風雨無阻地去上課。她曾經拖著我逛書店,買下一本本厚厚的有關管理的書籍,每一本都讀得爛熟。她曾經為了將酒店的工作服穿得好看,逼著自己減重20 多斤。
或許這才是逃離無力感最正確的方式。不是不顧一切地全盤推翻,也不是口稱“追夢”而輕易將生活格式化重頭來過,而是悄無聲息地讓自己一天天變得強大,如同肖申克在監獄中為自己挖一條逃生的路。
我們需要逃離的從來都不是生活本身,而是“懶得去思考,懶得去改變,懶得去修補”的心智模式。所以,請別太急著推翻自己的生活,急于擺脫讓我們心生倦怠的工作、專業或戀人。如何“挖生活的墻腳”,為自己的心找一條出路,讓生活更充實一點,更有趣一點,更有希望一點,才是最應該先去思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