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甘寧
一個自由而包容的環境,更容易養出健康快樂的孩子。當我們放下控制欲和支配欲,把孩子當成“外人”,孩子才能追隨自己的目標,走向屬于自己的人生旅程。
在網上看了一位媽媽的分享,頗有感觸。她在朋友家幫忙輔導孩子作業,期間,有一道題比較難,她連續講了好幾遍,朋友孩子還是一臉蒙。于是,她繼續耐著性子又講了三遍,孩子就特別感動,說:“阿姨,你真好,真有耐心,如果是我媽媽早就大發雷霆了。”她聽了卻十分不好意思,因為她對自己孩子同樣沒有耐心。于是她開始反思,為什么自己對朋友孩子能有如此好脾氣,對自己孩子卻不能容忍。原因有兩個,一是她要照顧朋友的感受;二是要照顧朋友孩子的感受。但是她卻從來沒有照顧自己孩子的感受。自此,她在和兒子相處時,開始有意識地把孩子當“外人”,管住嘴、收斂脾氣、保持分寸感。一段時間后,她發現,自己在變輕松的同時,兒子也一步步優秀起來。
想起《認知差》這本書里的一句話:只有放棄父母的身份,才能做好父母。很多時候,孩子缺的不是愛而是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