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建設教育強國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偉大實踐,是一系列范疇、原則、理論、方法和手段的總和,構成了教育改革方法論的重要表達。作為教育改革方法論的創新視角,“人民性與系統性相結合”既引導全社會樹立起參與教育綜合改革的主體意識和系統認識,又為改革方法論在新時代語境中的合理性論證、規律性認識、整體性審思探尋新的思想動力。在教育強國建設中檢驗“人民性與系統性相結合”的方法論價值,要以人民性的全局視野引領系統性的整體布局,以系統性的改革聚合力托舉人民性的社會動員力,人民性的引導力與系統性的發展力同頻共振,貢獻從“中國經驗”向“世界方法”的“全球性”方法論答卷。
關鍵詞 教育強國 改革方法論 人民性 系統性
劉佳,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1]新時代的改革方法論,是在對中國國情的規律性把握和變革性實踐基礎上形成的一系列原則、理論、方法的總和,其本質是將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科學全面地向縱深推進。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注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習和運用,推動全黨上下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的轉變。黨的二十大發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動員令[2],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系統改革的組成部分,建設教育強國必須遵循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這同時也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生動詮釋。
建設教育強國的改革方法論體系是在實踐中動態發展的,其本身具有內在的邏輯性、層次性和結構性。關于建設教育強國的方法論目前尚未形成整體性研究,已有的理論成果多是針對某一研究領域開展的單一性、個案式的理論分析和經驗提煉,傾向于從理論、實踐或政策某一維度分而論之,缺乏從哲學層面的“元方法”、方向層面的“總方法”和實踐層面的“子方法”開展的體系性研究。加強對全社會共同參與建設教育強國的改革方法論的規律性認知,有助于在解決改革難題的進程中推進方法論的創新和躍升。對改革方法論內容的關系性研究,尤其是對“人民性與系統性相結合”的邏輯起點、精神實質和功能定位研究,也將促進方法論的改革創新。
一、如何建設教育強國:改革方法論的新時代之問
建設教育強國是用中國話語對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內涵特征和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目標的精準刻畫,是實現教育現代化應然圖景的行動指南,而改革方法論是“如何建設教育強國”一系列范疇、原則、理論、方法和手段的總和,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偉大實踐的重要表達。建設教育強國的方法論創新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改革主體性和堅持“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相結合,并使其貫穿于新時代教育綜合改革實踐的全過程。“如何建設教育強國”的時代之問作為教育改革方法論升級的持續動力,從根本立場、根本目標、本質內涵等角度彰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發展的原創性貢獻。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問題導向是中國教育改革方法論的基本出發點,回答并解決“如何建設教育強國”這一問題是改革方法論的根本任務。從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1],到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要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增強教育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2],中國教育改革方法論的創新發展始終圍繞關乎全體人民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問題,教育公共服務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招考制度改革、教育評價體系改革、“雙減”政策的出臺及落地、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機制等一系列改革有效回應“教育惠及民生”的人民需求。
“億萬人民群眾對教育的現實需求和長遠期望,正在逐步轉向更有質量、更加公平、更為有用、更可持續。”[3]億萬人民群眾來自不同階層,由于社會關系、政治地位、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利益訴求和滿意標準,最后匯集成人民的總體利益要求,即全體人民享受到更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人民對教育的“不滿意”依然來自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不平衡不充分,優質教育公共產品的供給暫時無法滿足全體人民的發展需要。建設教育強國應該真正將“人民滿意”作為理解、解決當前教育問題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把“人民滿意”作為建設教育強國頂層設計的重要參考依據,深入考察哪些教育利益訴求導致“人民不滿意”,才能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將矛盾和問題導向建設教育強國的方法論實踐中去。
以“人民性和系統性相結合”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方法論理論創新有助于豐富中國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解讀,能夠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方法論實踐。探索以“人民性和系統性相結合”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方法論理論建構,將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發揮政策、制度、機制的整體驅動優勢,加快推動教育體系調整走向更加系統性、綜合性的集成,持續激發教育強國建設的動力和活力。
二、“人民性”和“系統性”方法論思想的歷史和發展脈絡
馬克思恩格斯在他們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史觀中秉持的人民性立場,是建設教育強國方法論中有關人民性論斷的學理來源。人民性作為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發展中的價值主軸,是馬克思主義思想中最鮮明的理論品格和實踐品質,其理論基礎是一種全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人民性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明特征,其生成過程源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是對人民不斷追求美好生活及人類如何發展的嶄新回答[1]。
人民性作為改革方法論的實踐品質,貫穿于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印記中。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人民性就成為黨對教育的政治主張的重要立場,為了讓最廣大勞動人民獲得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黨提出既要“辦集中的正規小學、中學”,還要有“分散的不正規的村學、讀報組和識字組”[2]。1934年初,“使廣大中國民眾都成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成為黨文化教育的重要方針。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改革開放,在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以及各級政治學習班相互銜接的教育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過程中,促進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等多方面發展,使其成為具有社會主義文化覺悟和有文化的勞動者,是黨在教育領域的重要主張[3]。這一時期,以“勞動者”的培養為總目標的教育方針極大地調動起人民群眾受教育、學文化、長才干的主觀能動性,人民性更多體現在黨面向全體人民的廣泛動員能力和自我革命的探索精神上。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引導黨的教育方針轉向“人的全面發展”。2010年7月,“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寫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綱要提出“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教育工作方針,展現了以人民性引領全面實現“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理論探索與實踐追求。
進入新時代,黨中央與時俱進地提出了以高質量發展為根本要求,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繼續向“深水區”全面探索,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報告對于“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的回應始終圍繞“人民立場”的改革探索展開。黨和國家在建設教育事業過程中形成了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底層邏輯,即為了人民美好生活、保障人民教育權益、依靠人民力量[4],人民性的價值引領成為黨在不同歷史時期“頂層設計”和“底層攻堅”的方法論思想內核。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給出了建設教育強國的總體思路和重點任務,并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最終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教育改革方法論的系統性思維可以在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唯物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中找到理論來源。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辯證法對人類歷史和社會發展的深入分析,充分體現了系統性、整體性、結構性、辯證性的思維邏輯和方法論意蘊。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持續發展和馬克思主義的不斷推進中,相關思維和方法論得到了豐富和完善,并由此演化形成一種系統性的社會改革方法論。在與中國實踐的具體結合中,系統性成為我國社會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思維和方法論基礎。
2017年10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寫入了新修正的《中國共產黨章程》。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堅持“系統觀念”。2023年1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不斷增強教育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并指出要始終讓教育成為改革開放的先行者。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是一個系統性躍升和質變,要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1]
建設教育強國需要從系統哲學和系統思想的高度,運用系統科學和系統方法,結合歷史經驗、現實需要和改革實踐。“要注重教育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運用系統性思維,把握教育改革各部分、各要素之間的關聯性和耦合性。”[2]學界也逐步形成理論共識,認為必須用一種復雜性思維方式思考教育改革,把握教育改革的系統性[3]。教育綜合改革是基于全局、全要素謀劃的“系統性改革”[4]。系統性為建設教育強國指明了方法論實踐進路,這也意味著借助系統性思維來審視建設教育強國,不僅要著眼教育客體本身,也應該考慮利益相關主體對于教育的看法;不僅要注重機制的構建與完善、政策的目標與效果,也應注重教育強國建設的方法論意識、方法論自覺、方法論實踐。
教育綜合改革越進入“深水區”,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因素就會越多。從教育系統內部的體制機制到與之相關的外部市場經濟領域和公共民生領域,意識形態引導、社會觀念形塑、現實利益分配等多重問題帶來的矛盾愈發突出。建設教育強國正在逐步形成具有鮮明人民立場、強烈問題導向、系統觀點方法的邏輯縝密的方法論體系,指導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改革的方向。“人民性與系統性相結合”為改革方法論創新提供新的闡發視角,通過建設教育強國的改革方法論創新實踐,從學理上廓清方法論體系構成要素之間的內在邏輯關聯。
三、“人民性與系統性相結合”:建設教育強國的方法論創新
“人民性與系統性相結合”的改革方法論有著深刻的現實訴求,它是在建設教育強國的改革實踐探索中,通過不斷積累、修正進而獲得深化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法理論的嘗試,既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研究的積極思考,也是對其內涵的豐富和拓展,對深入理解教育改革中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1.方法論結構的躍升催生“人民性與系統性相結合”的話語表達
在建設教育強國方法論話語表達中,教育綜合改革已由“規模性發展”向“內涵型建設”過渡,由“區域經驗”向“整體推進”發展,由“二元分割”向“協同治理”轉向。人民需要的是“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教育發展,“更加平衡”關乎教育公平,是橫向的、基本面的問題,“更加充分”關乎教育質量,是縱深的、內涵層面的問題。“教育改革便是在橫縱坐標間不斷推進,促進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發展。”[5]點面結合、縱橫聯動所呈現出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都是在人民性的價值前提下充分體現出來的。
恩格斯在1895年給韋爾納·桑巴特的信中寫道:“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6]雖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不曾將人民性與系統性結合起來論述,但建設教育強國方法論成為二者結合的生動表達,發展為更高層次的方法論結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人民對于“滿意的教育”的需求是不同的,系統性的構建必須隨著人民性的發展而發展,不能囿于某一固定的模式,否則教育改革就無法落到實處,也難以長久;教育強國建設的主體和客體都應該圍繞人民的需要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展開具體實踐,否則就脫離了教育改革的初心。人民性作為建設教育強國的價值前提,系統性作為建設教育強國的實踐進路,二者的結合為教育綜合改革提供了新的方法論視角,有助于在建設教育強國改革方法論的思想資源和歷史經驗中提升方法論追求,既能增強理論話語的創新能力,也能逐步形成系統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話語體系和獨特的話語風格。
2.方法論實踐的瓶頸亟待“人民性與系統性相結合”的理論創新
新時代背景下,建設教育強國就是要堅持新的教育發展理念,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突破各種體制障礙,促進教育公平,同時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全面把握教育領域各方面的關系,協調化解各種矛盾,科學統籌整體改革[1]。由于我國教育改革戰略的頂層設計基本上由官方主導,所以社會各界存在建設教育強國僅是黨委政府責任的片面認識,忽略了全社會共同參與教育強國建設的方法與機制創新。另外,近年來在教育改革的實踐推進中尚未充分認識到改革的系統性,而是將改革集中在某一領域或某一環節,或將教育領域的改革獨立于其他社會系統之外,造成教育改革推進在整體性、系統性、縱深性上所產生的實際效果未達預期。
建設教育強國的改革方法論蘊含著一系列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更代表著一種實踐樣態。改革實踐已經遠遠超出了教育自身改革的范疇,需要在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統籌推進的新發展格局下深刻理解這一時代議題。建設教育強國作為黨委政府主導,社會全體成員共同參與建設、共同參與治理、共同分享成果的系統性改革,必須得到基層實踐的主動接受和自覺響應。當前應從辦學定位、課程設置、教學變革、考核評價等多個方面提出具體明確、精準適用、操作性和指導性強的整體性方案,從路徑創設、機制建構、方法指導的角度吸引和促進更廣泛的參與主體投身于建設教育強國改革方法創新的偉大實踐之中。
3.方法論參與主體的多元化促進“人民性與系統性相結合”的改革共識
建設教育強國離不開全社會的支持,“人民滿意”是人民性最真實最具體的反映,人民不僅是教育綜合改革的服務對象,也是教育綜合改革的利益相關者、重要參與者。要運用“人民性與系統性相結合”的方法論思維推動人民群眾與黨委政府一起群策群力,實現改革舉措相互銜接、資源要素優化配置,最大限度提升改革的整體效應,減少系統沖突和實現協同發展。
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機制健全、聯動緊密、科學高效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這一文件充分論證開展系統改革所需的學校、家庭、社會支持的具體要素,探索建構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等多方面系統支持的路徑,促進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完善,不僅能為人民性的價值實現提供良好的教育生態和支持保障,也能提高全社會對系統性改革的理解和認知,形成最廣泛的全民支持教育、關心教育的良性格局和社會心態。
人民群眾是構建“主體多元”“合力巨大”治理結構大格局的關鍵性因素,人民群眾只有不斷提升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改革方法論才能從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具體的實踐,社會各方力量才會積極參與配合改革實踐,改革的實效才能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在建設教育強國戰略實施過程中,需要高度重視和充分發揮人民的首創精神,構建“認識—共識—行動”的全民動員系統,不斷完善全體人民的改革認識結構,“通過新的認識充實或代替原有的結構,從而建立新的認識結構”[1],推動教育現代化不斷向前發展。
四、在新時代語境中激發“人民性與系統性相結合”的方法論動力
建設教育強國所反映出的人民性與系統性是緊密關聯、相互結合的,人民性中滲透著系統性,系統性貫徹著人民性,兩者體現著建設教育強國的主體性結合、方法論結合、實踐過程結合以及改革評價結合。
1.在“以人民為中心”的新時代語境中對“人民性與系統性相結合”展開合理性論證
“中國式教育現代化道路,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民共同富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人類命運與共的教育現代化之路”[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最重要的方法論內涵,成為教育改革發展道路上不斷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政策指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是新時代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系的重要思想依據,從方法論的角度指明了以高質量發展推動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路徑。合理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努力減少區域、城鄉、校際的教育差距,全面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加快推進信息技術、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向教育領域轉移,全面賦能學校教育,統籌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都是從整體和系統實現的角度對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宏偉藍圖的謀劃。確保改革成效和有序推進改革最關鍵的因素就是人民性的價值引領,“人民滿意”是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可持續動能,也是我國教育強國戰略的內涵式保障。
“人民性與系統性相結合”的合理性論證要從教育的外部關系規律和教育的內部關系規律相結合的角度來進行。人民群眾“公平而高質量的教育”的總體需求和對“美好生活”“人生出彩”的個性化需要統一于建設教育強國的方法論探索中,只有教育內部各個要素的有機統一和教育外部與社會發展的辯證統一的高度實現,才能最終達到全社會對中國式教育現代化道路的“人民支持”和“人民關切”,彰顯“人民至上”和“系統改革”的方法論氣質與實踐品格。
2.從理論、實踐、政策層面對“人民性與系統性相結合”加強規律性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必須落到研究我國發展和我們黨執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上來,落到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有效辦法上來。”[3]“人民性和系統性相結合”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方法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解答了有關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豐富了黨對教育的規律性認識,創新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理論。
問題即是方法論體系的研究起點,把理論研究的著力點放在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上,把解決問題作為理論創新的突破口。“人民性和系統性相結合”體現在對教育的現實訴求、實踐難題、可解決策略等內容的頂層設計中,也涉及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終身教育、社區教育各領域在課程與教學、學校管理與制度建設、教育評價等方面的實踐樣態分析。從他組織和自組織的雙重視角審視系統間的協同性和耦合性,關注在充滿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風險環境中教育綜合改革所面臨的實施困境、現實表征及影響因素,探索構建堅持黨委政府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建設、共同參與治理、共同分享成果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實然邏輯和實踐指向,從而構建理論、實踐、政策三個維度的立體化的方法論框架。
建設教育強國的方法論研究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理論、實踐、政策相互割裂的問題,深邃的學理表達難以被一線工作者在實踐中直接轉化,直白的實踐話語又時常被理論工作者忽視和擱置,而教育行政力量的政策表達又往往過分關注執行效果而忽略了方法論在運用中的“因地制宜”和“舉一反三”。“人民性和系統性相結合”將以人民性推進理論話語的認知接受和廣泛傳播,以系統性促進理論研究、實踐研究與政策研究之間的相互印證,讓建設教育強國的方法論表達在學術界、黨政部門和教育內外系統的協同合作中“流動起來”,讓政策話語、理論話語“生動起來”,進而將方法論規律性認識轉化為更大范圍內的集體共識,增強改革的動員力、凝聚力、向心力。
3.從哲學分析、歷史考察、實踐解讀入手對“人民性和系統性相結合”進行整體性審思
對教育改革方法論進行系統哲學分析時,需要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堅持邏輯方法。如果只是著眼于當前已有的經驗,就無法體現理論對于實踐的預見性以及理論的先進性,要學會把握規律性,學會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中外文獻中挖掘理論的思想寶藏,結合中國的教育發展實踐,從而揭示方法論的價值和意義。不僅要學會運用唯物辯證法全面、發展、聯系地看待教育改革的系列問題,還要借鑒系統工程學理論中的協同論、控制論的思想和方法對教育改革方法論問題進行分析。
歷史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但人并非完全被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要把握住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抓住歷史變革時機,順勢而為,奮發有為,我們就能夠更好前進”[1]。人民性正是中國共產黨憑借其強烈的歷史自覺揭示出的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而系統性則是中國共產黨運用唯物史觀,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具體運用。建設教育強國改革方法論創新是人民性和系統性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上的實踐融匯。
建設教育強國包含了各層次、各領域教育的整體,僅僅依靠某一層次或領域的教育改革難以辦成“人民滿意的教育”,只有利用系統性方法對其進行統籌規劃,才能達到整體的優化。在實際生活中,由于人民對于教育存在不同的需求,這就要求不斷在教育綜合改革的系統推進中提升人民群眾整體性的教育獲得感,加強教育強國建設各要素之間的深度契合,推進“人民性和系統性相結合”的改革方法論創新,在實踐中找尋最優的協同模式和一體化統籌方案。
五、在教育強國建設中檢驗“人民性與系統性相結合”的方法論價值
“人民性與系統性相結合”的方法論創新需要在教育強國建設的改革實踐中進行檢驗。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改革方法論話語體系,不僅要解決認識論問題,還要解決方法論問題。在加深對“人民性與系統性相結合”的規律性認識過程中,需要洞悉兩者相結合的發展脈絡,探明兩者統一的邏輯線索,以期準確理解這一原則的深刻內涵和時代要求,推進其由知向行的轉化。如何把“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的根本立場同實現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發展目標結合起來,在充分尊重教育內在規律的基礎上,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全體人民的教育格局,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強烈的對多樣的、優質的、有特色的教育的需求,是教育改革方法論體系建構的當務之急。
改革開放以來,“人口規模巨大”的教育現代化發展決定了我國的改革方法論只能是“走自己的路”,人口眾多所帶來的教育資源供給不足將會長期困擾中國教育綜合改革的整體推進。在“人口規模巨大”前提下實現全體人民共享、高質量發展的教育現代化更加需要改革有正確的方法論指引。從政府辦教育轉向全體人民辦教育的主體變化,必然會形成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教育生態系統,在系統改革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以及保障機制的進程中,促進教育內部系統整體融合、外部系統協同配合、內外系統聯合互動的高質量育人體系的建立與完善。
1.以人民性的全局視野引領系統性的整體布局,構建從“頂層設計”到“底部攻堅”的“高質量”方法論體系
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做出新安排新部署[1],“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成為教育強國建設“頂層設計”的價值引領,以人民性的全局視野引領系統性的整體布局。建設教育強國生動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和靈活運用。一個國家走什么樣的方法論道路,關鍵要看方法能否解決這個國家面臨的歷史性課題,方法論的創新也一定伴隨著對問題的求解和認知的創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2]。這是在全面總結黨領導的人民教育事業百年奮斗偉大成就特別是新時代新成就新變革的基礎上,對邁向教育強國的方法論基本思路總的概括。統籌區域發展、城鄉發展中的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勢必要求在“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過程中分清主次、理清改革脈絡,逐步實現從局部探索、突破重圍向系統協調、全面深化的轉變。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質量強國建設綱要》突出強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提高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可見,“高質量”已經成為教育強國建設整體推進的方法論話語轉向,也成為改革創新的方法追求。把“高質量”作為一種工作統領,在頂層設計層面加強人民性與系統性的高度統一,同時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強化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發展,完善覆蓋全學段學生資助體系等一系列“底層攻堅”,助力實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教育民生工程,通過凝聚黨委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多方的系統力量健全國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制度體系,讓新時代“高質量”制度體系和發展成果更優質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2.以系統性的改革聚合力托舉人民性的社會動員力,獲得從“黨政主導”到“多元共治”的“共同體”方法論動能
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作為整體性、協調性、動態性的系統行動目標為建設教育強國提供制度保障和多元主體協商對話的實現可能。進一步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克服科層制管理弊端、適應高質量發展戰略任務轉變的迫切需要[3]。人民性推動教育治理體系從原有的“管與放”不協調、“統與分”不協調、“教與評”不協調走向更具開放性、對話性、協商性的多元主體“共治”的結構,黨委政府、市場和社會公眾要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路線指引下,從傳統的責權明晰、分工明確、邊界厘清轉向更廣泛的共識和更有力的整體、系統、協同行動。
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呈現出典型的系統特征,其內部的要素流動、權力配置、協商對話在持續優化中,同時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存在著與其他治理體系的聯結與交流,形成更為開放、無邊界和去中心的治理態勢。人民性的價值前提為治理結構優化提供重要的信念力量,全社會參與的大教育觀、人人享有的終身學習服務體系、無邊界流動的互聯網信息技術都為全民參與教育治理變革提供合法性與合理性保障。而系統性改革方法將促進系統內各子系統從裂變向聚變轉型,從原子相互分離、割裂,依賴外部力量產生能量,轉向加強內部聯系,通過自組織產生發展動力,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建設教育強國要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納入系統性協同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根據教育產品的性質與供需差異,建立多樣化和選擇性的教育制度體制。制度供給要反映人民群眾的共同期望,發揮黨政部門、公共組織、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乃至私營部門共同服務于公共利益的作用。在教育領域中重構政府、學校、市場和受教育者四者之間的關系,政府的教育決策也將轉變為教育利益相關者參與決策,告別當前的“受益人缺席”的狀態。通過建立信任、協調和協商對話機制,跨越層次、組織和領域,在縱向層級之間和橫向主體之間建立一種整體性發展格局。
3.人民性的引導力與系統性的發展力同頻共振,貢獻從“中國經驗”向“世界方法”的“全球性”方法論答卷
建設教育強國的方法論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道路的探索性事業,道路的選擇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中國人民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是由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理論品格決定的,人民性乃檢驗道路是否正確的標準。全體人民力爭在人民性的引導力和系統性的發展力同頻共振中實現方法論突破,大膽地將更多的探索性做法上升到理論層面形成科學規律,轉化為加快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方法論動力,從而更好地解決與教育現代化相關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提供根本遵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為世界教育改革方法論提供了中國方案,在理念、體系、制度、內容、方法、治理等方面全方位展現中國教育方法論的系統性活力。做法是操作層面、形而下的,方法是理論層面、形而上的;做法是獨特的、不易仿效的,方法是普遍的、可以借鑒的;做法經常會過時,而方法卻會時用時新[1]。“人民性與系統性相結合”所蘊含的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和改革的系統觀念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但不能局限在民族的、本土的和單邊的層面而放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道路的全球性貢獻和世界意義。建設教育強國的方法論體系應該為全世界發展中國家提供一種新的思維和更具推廣性的方法,在強調“中國特色”的同時還要加強中西方改革方法論對話的平等性和互鑒性。
建設教育強國的方法論體系是點與面的結合,是邏輯與歷史的統一,是應然與實然的呼應,是民族與世界的貫通,其體系化的理論建構建立在理想性和現實性的維度統一之上,也是應然性和實然性的辯證結合,“人民性與系統性相結合”恰恰成為這種方法論立場、原則的集中反映。人民性的價值是穩定的,系統性的做法是動態的,新時代教育進入新歷史階段,人民對教育滿意的標準也是在不斷發展的,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破解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方法論實踐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道路探索過程中做出的世界性貢獻。
〔責任編輯:史拴拴〕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重大招標課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學話語體系研究”(VAA220010)的階段性成果。
[1][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9頁,第35頁。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13年11月16日。
[2]習近平:《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0年9月23日。
[3]張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的重要指導意義》,《中國教育報》2023年1月12日。
[1]燕連福、王亞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人民性的生成與實踐》,《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1年第8期。
[2]《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2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582頁。
[3]《中國教育年鑒1949—1981》,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年版,第338頁。
[4]苗雙雙、馮建軍:《人民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的核心》,《中國教育科學(中英文)》2022年第1期。
[1]習近平:《扎實推動教育強國建設》,《求是》2023年第18期。
[2]高杭:《更加注重教育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中國高等教育》2019年第15期。
[3]蒲蕊:《中國教育改革:復雜性、系統性與科學性》,《教育科學研究》2014年第10期。
[4]郝德永:《教育綜合改革的方法論探析》,《教育研究》2018年第11期。
[5]王嘉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教育研究》2022年第1期。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4頁。
[1]吳佳莉、鄭程月、吳霓:《“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內涵、演進與實踐路徑》,《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8年第6期。
[1]烏杰:《系統哲學基本原理》,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20頁。
[2]張志勇、袁語聰:《中國式教育現代化道路芻議》,《教育研究》2022年第10期。
[3]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5月19日。
[1]《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一百周年》,《人民日報》2021年2月21日。
[1][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3—36頁,第34頁。
[3]蘇君陽:《新時代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內涵、特征及其實現路徑》,《教育研究》2021年第9期。
[1]陳曙光、周梅玲:《論中國道路的話語體系建構》,《思想理論教育》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