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睿
前不久,“清華北大鵝腿阿姨之爭”詞條登上微博熱搜,引發關注。
原來,有一個賣烤鵝腿的阿姨在中國人民大學的小北門(北1門)出攤,烤鵝腿15元一只,價格實惠,深受學生喜愛。最近,鵝腿阿姨沒有在中國人民大學出攤,而是去了清華大學。不少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生表示:“多年的情愛與時光,終究還是錯付了。”網友紛紛調侃:“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三大高校吵起來了!我以為他們在搞學術,結果是在搶鵝腿。”
“鵝腿阿姨”火出圈了,就連百度百科也有了“鵝腿阿姨”詞條——北京高校周邊賣烤鵝腿的店主。“鵝腿阿姨”姓陳,和丈夫梁師傅早在2001年就從家鄉江蘇省連云港市來到北京打拼,他們做過很多工作,最開始是在工地附近賣盒飯,后來在北京大學校園賣了13年水果,積攢了不少學生人脈。因為水果生意并不好做,后來他們開始做燒烤,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挖掘了“鵝腿”這一細分品類。
隨著“鵝腿阿姨”的出圈,想要吃到鵝腿的難度也升級了。如今除了高校學生之外,不少媒體和“網紅”也紛紛前往“鵝腿阿姨”的攤位報道、打卡。從社交平臺的現場圖可以看出,雖然天氣越來越冷,但是大家排隊的熱情絲毫不減。其中,不少人是因為這次網絡話題才知道“鵝腿阿姨”的,“剛知道這個特別火,特意來嘗嘗!”有的學生特意從北京郵電大學昌平校區來到海淀區,被熱情的同學拉進了“清華鵝腿群”。還有人因為看到熱搜,特意跑來嘗嘗味道:“因為看到了熱搜,才大老遠跑來嘗嘗這個鵝腿究竟有多好吃。進群的時候,當天的鵝腿已經被全部預訂,直到后來有學生轉手,我才有機會‘撿漏。”
其實,早在這次上熱搜之前,“鵝腿阿姨”就已經擁有了穩定的客源。“鵝腿阿姨”表示,在北京大學有30多個“鵝腿群”,有時還會有大訂單。有次去清華大學賣烤鵝腿時,“鵝腿阿姨”在學生的建議和幫助下建了微信群,一周便迅速擴張到8個微信群,接近4 000人。有學生介紹,微信群里能買到的人不多,“聽說每個群每天只接受20個人預訂”,微信群里經常能看到沒有搶到鵝腿的學生的各種“哀嚎”表情包。
“鵝腿阿姨”介紹,鵝腿每天由固定供貨商配送到家后,自己就開始沖洗、切配、腌制和烤制,基本上要從早上6點多一直忙到天黑。
這次的突然爆紅后,“鵝腿阿姨”表示壓力很大:“我就想安安靜靜地做燒烤生意,但是現在人流量太大,壓力太大,這幾天都不敢出攤了。”2023年11月28日,“鵝腿阿姨”表示要暫時休息一下。但日子總要繼續,房租和生活都是成本。11月30日,“鵝腿阿姨”在各大高校的“鵝腿群”發消息:“明天就給你們送鵝腿。”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不少學生表示,學校周邊的夜宵種類太少。“鵝腿阿姨”填補了夜宵種類的空缺,而且味道好、價格實惠。這些學生看似在搶鵝腿,本質上是對日常飲食生活、寒冷冬夜一頓美味夜宵及校門口觸手可及的幸福瞬間的期盼。在前段時間的一次校園評分活動中,有一個問題是用一句話評價自己的學校,很多學生直接寫出學校的美食,足見美食在學生心目中的分量。目前,中國人民大學食堂看到學生的需求,也開始售賣烤鵝腿,同樣是15元一只,暫時限量500只。剛到售賣時間,食堂就有不少學生在排隊。
有專家表示,這次“鵝腿阿姨”爆紅,表面原因是烤鵝腿味道的稀缺性滿足了學生的味蕾需求;深層原因是人們對物美價廉的地攤經濟、城市煙火氣的關注與渴求。
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流量對普通人生活的影響。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小攤販經網絡曝光后一夜爆紅,從“糖水爺爺”“煎餅奶奶”到如今的“鵝腿阿姨”,互聯網不斷更新換代,一個個普通人被流量推到“網紅”高地。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想要流量,各路自媒體的蜂擁“打卡”影響了很多人的普通生活。在流量沒有來之前,這些“網紅”兢兢業業、本本分分經營著自己的生意,過自己的小生活。流量是一把雙刃劍,人們在追逐熱點的同時,也應保持正常的社交距離,不要盲目跟風,少一些好奇心,適當給他人留一點空間,也給自己留一點空間。也許有一天流量會消失,但生活仍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