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勝利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家庭建設問題,明確要求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他指出,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他特別強調領導干部群體在家庭建設中的關鍵作用,提出要引導廣大領導干部弘揚家庭美德。貫徹落實這一要求,無疑是一項具有長期性、復雜性、系統性的道德建設工程,必須選擇科學規范、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在此過程中,既要注重研究和遵循道德養成的一般規律,充分汲取道德建設的經驗教訓;又要結合領導干部這一特殊群體的個性特點,探索適合“關鍵少數”的特色路徑。引導領導干部弘揚家庭美德,必須遵循道德養成的基本規律,要把符合社會主流價值的家庭美德規范內化為領導干部的自覺信念和行為操守,并展現出重家庭、重家教、重家風的道德品質。
一、突出認識先行,提升領導干部家庭美德認知水平
認識是行動的先導,道德觀念是道德實踐、道德品質的前提。當前,受多重因素影響,不少領導干部的家庭觀發生變化,歷代中國人堅持的“家”觀念式微,甚至傾向于接受西方式的家庭觀念。一些領導干部表面上知道家庭、家教、家風的重要性,但只是浮于表面的淺薄認識,沒有弄清楚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家庭美德的重要性,僅僅把家庭作為一個利益共同體,由此衍生家庭腐敗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推進領導干部的家庭建設,勢必要在校正觀念認識上下功夫,解決好領導干部家庭觀這個“總開關”問題。然而,家庭美德道德觀念不可能在人的意識中自發產生,更不可能從天而降,需要通過深化道德教育增強道德認同,引導領導干部群體更加重視家庭、家教、家風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內心深處認同庭美德對于個人發展、家庭美滿、社會和諧的重要作用。
深刻認識領導干部家庭美德的關鍵性影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義之一;從“身”到“家”到“國”再到“天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齊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而要齊家,則必須通過修身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行,進而把家庭管理好,形成積極健康的家庭美德。從個人發展角度看,弘揚家庭美德對領導干部干事創業、未來發展都具有重要影響。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絕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領導干部也不例外。家庭應當是領導干部的心靈港灣,家人應當是領導干部的貼心人、知心人。只有重視家庭、重視親情,培育積極健康的家庭氛圍,領導干部才能將更多精力投入工作,才有實現人生理想的強大后盾。從家庭建設角度看,領導干部弘揚家庭美德是家庭建設的客觀需要。家庭建設歸根到底是要讓家庭這個社會肌體保持健康狀態,讓家庭的每個成員保持健康心態,享受幸福美好的生活,創造更多的人生價值。各級領導干部要清醒地認識到,留給家人再多的物質利益都是靠不住的,而培育形成的家庭美德才是永恒的財富,才是留給子孫的最為珍貴的“傳家寶”。從國家治理角度看,只有每個家庭都是崇德向善的,整個國家和社會才會健康穩固、充滿生機。領導干部弘揚家庭美德,既是個人的需要、“小家”的需要,也是國家和社會這個“大家”的道德基石,對于國家長治久安具有深刻而長遠的影響。
深刻認識領導干部家庭美德的示范性效應。領導干部來自普通群眾,但和普通群眾相比有更重要的使命擔當,應當有更高的要求。領導干部的社會地位決定了人民群眾對他們的角色期待和道德期待,領導干部弘揚家庭美德會對人民群眾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人民群眾也會自覺不自覺地加以效仿。因而,黨員領導干部的家庭家教家風,不是個人、家庭私事,而是代表著我們黨的形象,代表著社會主流價值,對于廣大人民群眾起著引領和示范作用。領導干部家庭美德建設,必須堅持以上率下這一重要經驗和原則,讓領導干部這一“關鍵少數”承擔起示范引領的“關鍵責任”,在家庭氛圍營造乃至全社會風氣形成中產生“關鍵影響”。尤其是高級領導干部,在全體黨員和領導干部隊伍中示范性更強、影響力更大,更要身體力行立標桿、作示范,成為弘揚家庭美德榜樣和楷模,發揮出上下同欲、以上率下的引領性功能。在這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是廣大領導干部學習的榜樣。他繼承“習氏家風”,從父親習仲勛身上繼承和吸取高尚品質,并且身體力行把質樸家風傳承下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全黨作出表率。各級領導干部要增強見賢思齊的主動性、自覺性,以習近平總書記為學習榜樣,爭當弘揚家庭美德的楷模,帶動全社會廣泛形成良好的家庭美德。
深刻認識領導干部家庭美德的實踐性養成。任何一種道德觀念的養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要經歷一個道德養成的過程。所謂道德養成,就是指根據個體道德的生長規律,對受教育者的道德行為進行反復訓練實踐,使之形成穩定的行為習慣,從而將社會道德規范內化為個體的道德心理結構,并最終形成穩定的道德品質。家庭美德的養成,同樣需要經歷道德認知、道德實踐、道德習慣、道德心理結構等中間環節,其中要特別重視道德實踐這一關鍵環節。領導干部只有通過日積月累的家庭美德養成實踐,才能真正獲得踐行家庭美德的體悟,才能進一步推動道德認識水平由淺入深,最終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因而,領導干部弘揚家庭美德,要堅持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不可分割、相互促進的基本要義。
二、注重抓早抓小,廣積弘揚家庭美德的“尺寸之功”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領導干部講政德時,強調“要多積尺寸之功”。“尺寸之功”,強調的是要重視小事小節。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只有重視小事小節,從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中完善自己,才能養成良好的德行。多積“尺寸之功”,對于領導干部弘揚家庭美德具有特別強的指導性、啟示性。引導領導干部弘揚家庭美德,對那些看起來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道德“過錯”必須保持高度警覺。無數慘痛教訓證明,如果對這類行為熟視無睹或糾正不力,就極有可能敗壞家風、釀成大禍。反過來,如果領導干部抓好家庭生活中的細節問題,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約束家庭成員,就能積小成大、養成習慣。這正反兩個方面,也就是古人所說的“防微杜漸”“積善成德”蘊含的深刻道理。無論是“防”還是“積”,都提醒我們要抓早抓小,運用發展變化的眼光養成良好德行,真正從苗頭性問題抓起,從日常小事做起,從而在日積月累中把美德教化內化為美好心靈。
以“學”為本,崇尚詩書傳家,反對玩物喪志。在我國傳統家訓中,“詩書傳家”“詩禮傳家”的理念占據核心地位,“書香門第”的觀念根深蒂固。中華蒙學讀物《三字經》中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朱熹認為,讀書乃起家之本。古人告誡子孫讀書傳家的名言警句比比皆是,歷代賢達讀書為學的信念一以貫之。習近平總書記也時常勉勵領導干部,要“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讀書可以涵養心靈、提升修養,可以修德明志、培養情操,是養成良好家庭美德的關鍵所在。領導干部弘揚家庭美德,必須把抓讀書、抓學習作為核心內容,既要自己養成讀書學習的良好生活習慣,又要引導教育家庭成員好讀書、讀好書,讓家庭中充滿書香氣息。要克服讀書的功利化傾向和工具性思維,不能僅僅為了考試而讀書,為了升學而讀書,而要把讀書作為求學問道、修身修心的重要方式,作為凈化靈魂、提升境界的重要途徑。領導干部引導家庭成員讀書,要重點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古今中外經典名作,用心體會經典著作中蘊含的深刻道理,感受偉大人物的不朽靈魂,感悟偉大思想的真理力量。
以“禮”為基,崇尚遵規守禮,反對行為乖張。“禮”是一個人形之于外的行為表現。古人對遵規守禮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幾乎所有家風家訓都有類似的表述。日常生活的禮儀規定,雖然看似無關緊要,實質上卻是塑造完善人格的基本路徑和方式,能對個人修養、品質道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些禮儀盡管顯得瑣碎,但一旦成為習慣,就會“日用而不知”,漸漸產生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實際效果。這個道理什么時候都不過時。各級領導干部在家庭教育中應當引導家庭成員遵守基本的禮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比如,日常起居要按時有規律,晚輩對長輩要恭敬順從,在工作生活中要謙虛謙遜,特別是要孝順父母、兄友弟恭、和睦相處,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圍。除此之外必須認識到,黨紀國法也是倫理底線、基本規矩,要嚴格要求家庭成員遵紀守法,強化法治信仰,堅持法治思維,依法辦事,遇事找法,絕不逾越法律底線。
以“勤”為要,崇尚勤儉持家,反對放縱享樂。勤儉持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今天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輝。勤能補拙,儉以養德。勤勉和節儉是家庭美德的重要構成要素。古代流傳最廣的《朱子治家格言》倡導從日常生活入手,講求正心誠意、勤儉持家。“習式家風”對勤儉有特殊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2001年10月給父親的拜壽信中寫道:“父親的節儉幾近苛刻。家教的嚴格,也是眾所周知的。我們從小就是在父親的這種教育下,養成勤儉持家習慣的。”他在2003年接受中央電視臺采訪時談到,在父親的嚴格教導下,習家姐弟從小就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習近平總書記說道:“我們平常穿的衣服,且不說補丁摞補丁,而且都要穿兄弟姐妹的衣服,哥哥的交給妹妹,妹妹的交給弟弟。”領導干部家庭建設中注重勤儉節約,具有極其深刻的內涵。領導干部大都掌握一定的權力,如果不注意家庭中涵養勤儉的觀念,人的貪欲一起,就會無窮無盡地濫用權力追求滿足,從而迷失本心,最終必將陷入放縱享樂、奢靡頹廢的深淵,甚至走上貪污腐敗、違法犯罪的歧途。
以“誠”為貴,崇尚誠信友善,反對虛偽勢利。“人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是一個人最重要的道德,是立身處世的根本。《中庸》中有一個極為深刻的觀點“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把“誠”作為萬事萬物的前提。如果一個人不真誠、不誠實,就不可能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如果一個家庭缺乏“誠”的教養,家庭美德終究是妄談。因而,加強領導干部家庭建設,要更加突出一個“誠”字,將其作為家庭美德的重要內容。“誠”的內涵非常豐富,對“誠”的理解也不能局限在不說謊、不欺詐上。在日常生活中,要努力做到以誠待人,即以誠心、誠意、真心對待交往對象,認真傾聽對方的意見想法,幫助對方解決困難,和他們真誠溝通、友善相處。領導干部弘揚家庭美德,就要引導和教育家庭成員保持“誠”的態度和行為,堅持求真務實,處處講真話、做實事,并且敢于擔當、敢于負責,既不投機取巧也不虛偽欺詐,打牢立身處世、干事創業的基石。
三、強化外在約束,構建
領導干部家庭美德建設制度體系
加強領導干部家庭美德建設,除深化道德認知、強化自我約束之外,還需要形成完善的制度體系,實行強有力的監督管理和激勵約束,形成軟硬兼施、雙管齊下的道德制度體系。在這方面,近些年出臺的黨內法規已有明顯體現。《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以黨內紀律規矩的方式,首次將“廉潔齊家”列為黨員領導干部廉潔自律規范的重要內容之一,具有開創性意義。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要求:“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必須注重家庭、家教、家風,教育管理好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明確規定:“黨員領導干部不重視家風建設,對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失管失教,造成不良影響或者嚴重后果的,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撤銷黨內職務處分。”這些規定是全黨必須遵守的硬性規定和剛性準則,給黨員干部明確劃出了行為紅線。要進一步健全相關制度規范,對領導干部家庭美德提出明確要求,并對領導干部群體家庭美德情況進行評價、處理,發揮外在約束機制的價值傳導作用。
明規矩。黨內法規對領導干部家庭美德建設的相關規定和明確要求,要嚴格執行到位。對縱容、默許親屬子女利用自己職權職務影響謀取私利的領導干部,要進行嚴厲處分;對管理、約束親屬子女不嚴、不力的領導干部,要進行問責;對品行不端、違背家庭倫理道德造成不良影響的領導干部,要予以調整。將來還要進一步具體細化規定,形成更加系統完備、科學、可操作的制度體系。在具體實踐中,一些地方已經制定實施具體的制度文件,為領導干部的“家務事”定下規矩,并產生了非常好的實際效果。
強監督。長期以來,不少人簡單認為家庭美德屬于領導干部的私德、私事,全憑個人自律而不應受外在監督約束,并由此導致對領導干部家庭美德監督不到位,家庭監管成為一個少有問津的“盲區”。然而,一系列反面案例表明,監督機制不健全是領導干部家庭美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亟待補長這塊監督短板。當前,相關部門要做好對領導干部家庭表現的監督工作,拓寬和運用好各類監督渠道,緊扣構建完善的監督體系,最大限度地聚合黨內外監督合力。一方面,要發揮好體制內監督的天然優勢,將規范領導干部家庭美德的制度落實情況納入日常檢查工作,把對家庭美德情況的檢查有機融入其他檢查之中,通過身邊的人了解相關情況,一旦發現問題及時提醒糾正。另一方面,要挖掘體制外監督的無限潛力,廣泛接受媒體和社會監督,鼓勵引導群眾開展日常監督,讓領導干部的家庭美德情況置于身邊群眾的全天候監管之下。
重考核。長期以來,對領導干部的各種考核主要以業績等為指標,對家庭美德重視不足。各級黨組織在干部德行考核中,要強化對家庭美德的考察,將其作為評價干部道德的一個重要指標,全面拓寬至八小時以外的家庭、作風等生活細節表現。當然,家庭美德存在內在性、模糊性和隱蔽性,很難在實踐操作中把握好,面臨著標準量化難、實踐操作難等問題。這就要求各級黨組織注重在實踐中探索創新、積累經驗,深入了解領導干部日常生活中是否孝順父母、關心子女、嚴格要求家屬和身邊工作人員等表現,全面考察其家庭美德,并逐步探索形成可操作、易把握的客觀原則標準。同時,要強化考核結果的運用,把領導干部家庭美德情況作為提拔使用、晉級、獎懲的重要依據。這對于引導領導干部弘揚家庭美德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四、堅持文化浸潤,形成弘揚家庭美德的健康生態
文化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力量。每個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生態之中,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思維、觀念、習慣等不同層面的全方位影響。作為主體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對不同的文化進行鑒別、選擇,進而在長期互動中變成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社會主體。加強領導干部家庭建設,要善于運用文化思維,學習文化方法,借助文化途徑,培育形成適應時代發展變化的文化生態,對領導干部的思想行為產生深度浸潤效果,形成弘揚家庭美德的無形力量。
從中華傳統家風家訓文化中汲取營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基,千百年來深刻地影響著中華子孫。注重家庭、家教、家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就了一個個家族的興旺發達,留下了一段段膾炙人口的故事佳話。中國第一篇家訓,就收錄在最早的歷史典籍《尚書》中,即其中的《無逸》一文。“無逸”的意思,就是不能貪圖享樂,不能放縱自我。到春秋戰國時期,一些典籍就圍繞“家”提出許多極富見地的思想。《禮記·大學》有云:“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我們熟知的《誡子書》《顏氏家訓》《家范》《朱子家訓》《曾國藩家書》等,都是規定家庭成員行為處事規范的文字記載。這些傳統文化經典蘊含的家庭文化基因,已經融入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之中。當前領導干部弘揚家庭美德,要善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常讀常思經典家書家訓,并體悟古代賢達的人生智慧,激活靈魂深處薪火相傳的文化基因。
傳承發揚中國共產黨紅色家風家訓文化。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優良家風的內涵,為領導干部帶頭抓好家風作出了表率,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紅色家風。紅色家風不僅直接作用于革命家屬、革命家庭,而且影響到全黨、全國、全社會的家庭建設。毛澤東曾提出“戀親不為親徇私,念舊不為舊謀利,濟親不為親撐腰”的家風建設三原則,尤其是在對待子女問題上,堅決不搞特殊化。周恩來曾專門召開家庭會議定下著名的“十條家規”,為領導干部如何管好自己的親屬子女樹立了標桿。朱德以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博大胸懷來對待子女的培養和教育,強調要把子女后輩培養成革命事業的合格接班人,而不是要接“官”接“權”。這些紅色家風家訓,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值得廣大領導干部不斷開掘的精神富礦。
進一步發揮榜樣文化的引領性功能。榜樣是時代精神的坐標,是看得見的哲理。我們黨涌現出一批高度重視家庭建設、主動弘揚家庭美德的好黨員、好干部,堪為新時代領導干部學習對標的榜樣。人民的好公仆、黨的好干部焦裕祿對家庭要求、子女教育都十分嚴格,留下了“帶頭艱苦,不搞特殊”“工作上向先進看齊,生活條件跟差的比”的家訓,成為焦裕祿家中每位成員秉承的人生信條。習近平總書記就曾講過焦裕祿不讓兒子看“白戲”的故事。除了焦裕祿,“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的黨員干部谷文昌,被譽為“守島英雄”的王繼才等,都是注重家風家教的典范。他們的感人事跡,同樣值得廣大領導干部細細品味、對標學習。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哲學系、群眾雜志社政治處)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