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勇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三農”工作全局,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重大論斷,科學回答了新時期“三農”發展的許多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并強調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從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再到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科學把握了世情、國情、農情的最新變化,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宏大的發展視野和對“三農”時和勢的精準洞察,為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指導和根本遵循。
當前,站在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起點上,“三農”工作重心發生了歷史性轉移。要更加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這一重大論斷,圍繞“產業興旺、治理有效”要求,牢牢抓住鄉村產業發展這個“牛鼻子”和鄉村建設治理這個根本保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地見效,為建設農業強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夯實根基、打牢基礎。
一、牢記“國之大者”,堅決扛起
“穩糧保供”政治責任
“無農不穩、無糧則亂”。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當前,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應變局、開新局就必須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壓艙石。
守牢紅線保產量。耕地是糧食安全的根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一是要抬高政治站位。要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政治高度,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耕地保護的重要論述,拿出“長牙齒”的硬措施,以最堅決的態度、最嚴格的標準、最果斷的措施,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的戰略底線,確保面積不少、主糧穩產。二是要建立工作機制。要建立動態監測、定期巡查和歸口管理的工作制度機制,嚴格規范和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各級資規局要常態牽頭開展常態巡查、監測,并積極對接響應自然資源部和江蘇省自然資源廳定期下發的耕地問題圖斑,就違法占耕等問題,通過原地復墾、異地恢復等方式及時有效整改到位。三是要加強普法宣傳。要通過各種形式渠道,加強耕地保護政策宣傳,做好法律普及工作,廣而告之,形成統一共識,在全社會大力營造耕地保護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
多管齊下促增量。要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指示要求,在保產量基礎上,通過規模種植、科技賦能積極求增量,確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一是要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要始終堅持“良田糧用”,優先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行動,通過長期努力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切實加強耕地質量建設。二是要轉變思維觀念。要及時轉變思維模式,大膽解放思想,用工業化、集成化、規模化、標準化的視角重新看待農產品生產方式,在群眾自愿基礎上大力推動土地流轉,積極推動農業生產模式重構。三是要堅持科技賦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農業的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科技進步和創新。”要堅持把科技作為穩產增產的根本出路,在推動土地流轉實施規模化經營的基礎上,逐步推進AI、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先進技術與傳統農業生產要素深度融合,實現生產過程的精準感知、智能控制、智慧管理,從而使傳統農業擺脫自然因素影響,解決靠天吃飯的問題,不斷提高產出比。
利益補償穩定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一定要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產區抓糧有積極性……不讓種糧農民在經濟上吃虧,不讓種糧大縣在財政上吃虧。”當前,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逐步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逐漸減少,農村人口老齡化、鄉村空心化形勢嚴峻,“誰來種地”的問題不斷凸顯,影響制約了農業強國建設。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求,就是要在健全種糧農民受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上下真功夫,解決好“有人種糧”“愿意種糧”的問題,切實做到現有耕地“能種盡種”。一方面,要在獎補上發力。要在中央獎補政策基礎上,結合各地實際制定獎補辦法,拿出真金白銀充分調動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生產主體種糧積極性,吸引未就業大學生、自主創業退役軍人等從事糧食生產行業,切實穩住種糧人口;同時,積極爭取上級對糧食主產區財政轉移支付和對產糧大縣的獎補。另一方面,要在反哺上發力。堅持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戰略不動搖,在地方財政允許的情況下盡力而為,拿出專項資金不斷完善農村道路、水利、公共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讓農村成為令人向往的地方,從而吸引資本、人口、產業向農村轉移聚集。
二、聚焦產業興旺,不斷強化鄉村振興產業支撐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202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再次指出,要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積極延伸和拓展農業產業鏈,培育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支撐點,也是建設農業強國的發力點,沒有產業的支撐,鄉村振興就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聚焦各地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推動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以“產業強”的底色厚植“農業強”的基礎。
突出產業融合。要大力推進農業產業“接二連三”,協同發力。一是攻堅項目招引。重大項目是產業興旺的重要支撐,要堅持“項目為王”的工作理念,圍繞農業產業提質升級,聚焦重點區域、行業龍頭,以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大型龍頭企業為重點,持續在農業產業項目招引上下真功夫,大力引進一批經營質態優、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鏈主企業、頭部企業,推動本地農產品精深加工特別是預制菜等新產業發展,在農產品“吃干榨凈”上強鏈補鏈延鏈,努力將更多產業附加值留在農村,造福農村。二是注重主體培育。聚焦示范創建、標準化生產、管理服務等關鍵環節,大力實施本地龍頭企業做大做強、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經營主體提質擴面行動,以新型農業主體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三是做優園區載體。充分發揮各地國家級、省級農業園區的引領帶動作用,按照工業化思維發展農業產業,推動“項目向園區集中、資源向平臺集中”,并著力完善產業配套設施,一體打造種養殖、深加工、保鮮倉儲、運輸銷售全過程全產業鏈條,不斷強化農業園區平臺的項目承載力和發展支撐力,切實以各級農業園區在農業產業融合中的主陣地作用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四是深挖多元價值。要立足各地自然稟賦和文化底蘊,充分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大力發掘鄉村在生態、文化等方面的多元價值,協同推進農業與旅游、康養、研學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鄉村從主要“賣產品”,向更多“賣風景、賣體驗”轉變。
優化要素供給。要緊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發展鄉村產業的政策堵點和痛點,圍繞用地難、貸款難等,進一步優化要素供給、優先資源配置,不斷提升鄉村產業發展環境。一是優化金融供給。強化各級政府和國有企業在涉農重大項目建設上的主體擔當,放大現有農業重大項目融資平臺的功能作用,積極整合各類涉農資金,探索實踐以國有資產運營公司(國企)融資擔保方式,搭建“國企+金融”平臺,撬動金融、工商及社會資本,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支持保障農業重特大項目建設和特色農業產業鏈發展。二是保障土地供給。強化內部挖潛意識,在不占用耕地面積、不破壞生態環境和功能的前提下,單列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專項用于支持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項目,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優先安排農業產業化項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和配套輔助設施等用地,為農業產業發展留足用地空間。三是加強人才供給。鄉村要振興,產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既要有帶頭人也要有專業人。要選準基層村書記、吸引鄉賢“鳳還巢”、用好本地土專家、培育農村新農人,同步實施“物質獎勵+精神獎勵”的正向激勵機制和長效引導體系,鼓勵在外鄉賢返鄉創業興業,激勵本地技術人才長期在農村一線干事創業,并繼續推動職業農民培訓行動,切實構建鄉村產業發展的人才矩陣。
強化政策引領。一是要科學規劃布局。要因地制宜優化農業產業配置,科學規劃農業產業布局,依托各地“土特產”的特色農產品資源,因地施策、各有重點地布局特色農業產業板塊,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做到“一地一品一特色”,在此基礎上推動上下游產業集聚,實現規模發展,避免同質化和惡性競爭,讓各地在鄉村產業發展中各美其美、各得其利。二是要突出考核激勵。用好考核指揮棒,突出農業重大項目的組織實施、建設進度、支持保障和經濟效益,以及爭取和使用上級涉農財政資金的積極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等,進一步完善農業產業發展相關考核指標,確保各級領導干部在農業產業上投放主要精力,對考核優秀單位的干部同等條件下優先提拔使用,對相關科技工作人員給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質獎勵,大力營造抓農業、強產業、促振興的良好氛圍。
三、突出三治融合,全面夯實鄉村振興體系保障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自古以來,郡縣治,天下安;鄉村治,郡縣穩……鄉村治理事關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切實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鄉村治理效能,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強化基層黨建引領。要堅持在抓班子、建制度、立規矩上下功夫,持續抓好基層軟弱渙散黨組織整治,充分發揮好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不斷優化網格黨組織建設,明確組織職責,延伸服務觸角,真正把大家凝聚在黨組織周圍,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深化村民自治實踐。認真踐行“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眾人的事由眾人商量”的治理理念,進一步完善村民事務理事會制度,積極推行“村小組自治”等“微自治”,常態開展“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等基層民主協商活動,引導村民主動參與村莊治理事務,實現政府治理與農民自治同頻共振、良性互動、協同推進。探索村民自治“積分制”管理等有效形式,對每戶家庭的家庭生活、公益美德、社會治安等情況進行量化公示,激發村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
厚植鄉村法治根基。依托“四頻一網”和網格化治理平臺,以村民小組為基準,將村民信息、安全隱患、巡察信息、警務信息等與之關聯,形成實時數據分析、輿情動態研判、綜治與公安監控探頭共享的網格劃分與治理模塊,實現信息平臺“大融合”,切實做到及時掌握農民利益訴求,依法打擊鄉村違法犯罪活動,有效處置解決基層矛盾問題。
創新德治實踐形式。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依托各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大力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宣講;建好用好鄉鎮道德講堂和“好人廣場”,放大宣傳身邊好人、道德模范先進事跡,深入挖掘農村傳統美德資源,潤物無聲地引導農民群眾向上向善;以鄉風文明為抓手,發揮農村黨員干部示范作用,帶頭抵制封建迷信、厚葬薄養等不良風氣,廣泛開展“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活動,不斷淳化鄉風民風。
(作者系淮安市政協副主席、市總工會主席)
責任編輯:張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