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運渠
創新是怎么來的
創新驅動和需求導向推動科創企業發展,是構建新質生產力的一種有用的方法。
科技創新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基礎理論的突破推動的,由理論來指導實踐,同時基礎理論的突破與工程的設計實踐是互相促進的,科學理論與工程技術不可分離。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是互相促進的關系,在工程實踐和生活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來科學研究的問題,科學以應用理論來回答它。
跟很多人的直覺相反,科技進步的速度是非常緩慢的。現在的人工智能,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講了,到現在才有突破。機器學習的算法是在20世紀80年代就突破了,而工程實踐要到21世紀20年代,工業界提供了巨大的算力與大量的數據,以及高通量的算力網絡,才產生突破進展。
在創新過程中,我們不僅僅需要做科學、做工程,還有很多是藝術、是人文,人文學科和理工科也是緊密聯系的。這幾種因素放在一起,它最終的作用點,既不是企業,也不是組織,而是一個個具體的人,單個的個體在其中發揮了巨大的、獨特的歷史作用。在英美教育體系里面,一直都有liberal arts,而且它被視為教育中最珍貴的部分。技術與科學也叫art,技藝或者藝術。我們講解放生產力,也是要解放人的精神與自由。
科技工作者如何做創新的工作呢?其中一個方法是借助于科學原理的突破,重估當前的設計假設,從而把原理的潛力釋放出來。埃隆·馬斯克強調的“第一性原理”,從原理出發重新設計。具體到我們的“廣域RDMA(遠程直接數據存取),容損RDMA”的工作里面,深入了解工業界過去20年在相關領域的原理級研究并提出自己的框架,然后根據工業界實踐經驗,重估了設計的假設,揚棄很多老的設計。就好比建房子,地基變了,我們就要重新建房子。
我們在“容損RDMA”領域的原始創新,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例如,我們在緩存資源的占用上只有美國對標算法(DCQCN)的三百分之一,這是上百倍的提升,從而可能支撐10萬以上節點的大規模算力集群。在“廣域RDMA”這個領域,我們徹底拋棄了原有的算法,在2000公里以上長途數據傳送測試中,我們的吞吐量是美國技術的10倍以上。這些原始創新是我們支撐東數西算、超算互聯網、大集群大算力的基礎技術。原理創新的威力是巨大的,原理創新的突破也是很艱苦的。
理論創新、工程創新要與需求契合
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上的創新,就是創新成功。但從產業的角度,從生產力的角度,創新成功還不夠。創新的價值要形成生產力的推動,助力新質生產力,另一個關鍵在于創新要滿足市場需求,尤其是釋放市場的潛在需求。從生產力、產業、企業的角度來講,創新轉化成生產力的最大挑戰,是將理論創新、工程創新與需求契合,需要企業與企業家們深度理解需求。
企業貢獻社會價值的基本原則是滿足需求,創新要在商業上取得成功,就要滿足市場潛在的需求。比如大家想不想把鹽堿地搞好,愿不愿意裝上一個翅膀在天上飛,愿不愿意八個小時飛到月亮再飛回來。這些潛在需求都存在,但是如果沒有創新的技術方案,這樣的潛在需求就釋放不出來。所以,新的生產力、新的產業是通過創新滿足潛在的需求來實現的,這是我們對創新驅動,建設新質生產力的一些認知。
具體到“廣域RDMA,容損RDMA”,國家規劃對創新產業化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國家發展改革委的文件明確東部不建大型數據中心,并且要求把長途網絡成本降下來。這樣“東數西算”大規模數據傳輸的需求就產生了。例如,貴州的天文臺有大量的數據,他們的數據是在北京計算的,我們通過跟中國移動的合作,從北京到貴州,把我們高吞吐的“廣域RDMA數據快遞”用上去,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們跟中信網絡合作,從北京到廣州的數據傳輸,取得了100G線速吞吐的水平。經過實地部署的檢驗之后,現在我們就可以大膽講,中國要建超算互聯網、東數西算、大規模算力集群,我們在工程、技術、產品已經完成了初步的工作,有信心揭榜掛帥,把這個活兒做好,這樣企業才能發展起來。
新質生產力的構建是在生態協同中完成的
創新的產業化與新質生產力的構建是在生態協同中完成的,不能僅靠一個企業。美國科技工業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它自始至終,無論是蘋果、英偉達、開源,還是Wintel聯盟,它都在生態中處于壓倒性的優勢地位。更難能可貴的是,美國的產業生態是具有多樣性的,閉源是一種生態,開源又是一種生態,多寡頭壟斷也是一種生態,這是美國工業界巨大的優勢。反過來看,有一些著名的企業、企業家做的很了不起的創新,但因為當時的(產業或市場)生態不能支撐這一新技術,所以沒有成功。比如說電動車一點都不新鮮,20世紀20年代就有電動車;蘋果曾經在1990年左右開發出“牛頓PDA”,是第一代“個人數字助理”;還有網絡工業著名的ATM(異步傳輸模式)商業失敗的案例,都因為生態不適應而失敗。所以一個好的技術創新,如果不能適應當下的生態,就不能轉化為新質生產力。我們的“廣域RDMA,容損RDMA”技術路線強調整個生態的兼容,不需要改造中國現有的電信網絡,我們在現有的生態里面兼容演進發展,滿足行業需求,才有可能成功。
金融高質量發展對新質生產力的支撐作用十分重要。在新質生產力、創新型企業構造中,非常需要一些新的金融方法來支撐。現在美國的風險資本撤出以后,誰來擔當中國科技金融創新的領頭雁的角色,需要在發展中尋求解決方案。
(編輯 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