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林喆?馬曉婷
本文主要論述基于舞弊風險因子理論下財務舞弊問題,以及對發生這些情況的主要原因進行具體分析,同時針對財務舞弊提出相應的對策,目的在于為證券監管部門更有效地預防財務舞弊提供理論指導。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1.研究背景
隨著全球經濟化的發展,我國的資本市場從改革開放到現在得到了快速發展,上市公司的規模和數量不斷增加、市場制度不斷完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但財務舞弊現象也頻繁出現,財務舞弊從1.0時代逐漸進入到4.0時代。此等違法行為致使企業財務報表數據不真實,沒有真實地反映出企業的財務狀況。上市公司發生財務舞弊一方面損害公司相關者的利益,也極大地危害證券市場的中小投資者和金融機構,另一方面逐漸削弱了市場的誠信,嚴重擾亂了資本市場的秩序。
2.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多年來,國內外學者從未間斷對財務舞弊的各個方面進行研究,從分析企業進行財務舞弊原因,到企業可能使用的各種舞弊手段,再到如何防范財務舞弊的發生,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企業面對市場的不斷發展、外部市場激烈的競爭、內部機制的復雜化,會計舞弊現象仍舊存在,且愈演愈烈。
此外,從研究角度來看,由最早的冰山理論開始,到現在逐漸趨于完善的舞弊風險因子理論。發達國家在研究方法上既有規范研究,也有實證研究;但由于發達國家是基于十分成熟的資本市場和相對完善的法律制度框架下的方法,不一定適用于我國市場。所以,國內研究應該更加注重結合我國上市公司的實際情況,為我國上市公司的舞弊識別與預防提供更有價值的理論依據。
(2)現實意義
首先,對G公司案例的研究有助于企業內部治理的優化。其次,可以減少投資者與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損失,他們是企業財務舞弊的受害者。最后,可以加強外部機構的監管,更加規范資本市場的運作。研究企業財務舞弊可以發現企業內部控制和外部監管機構的機制漏洞,為證監會日后督查企業財務問題提供依據,發揮證監會的作用,以較高的工作效率完成督導工作,提高監管質量,減少財務舞弊問題的發生,穩定資本市場。使資源配置更加有效,經濟更加穩定,提高我國資本市場的成熟度,促進我國法律制度的完善。
(二)文獻綜述
1.關于舞弊理論文獻
弗洛伊德(1895)提出“冰山理論”,此理論將財務舞弊形容為海面上的冰山,認為造成企業財務舞弊的原因有兩種。暴露在外的是舞弊的客觀原因,這些原因往往都是企業財務制度不完善、管理機制不成熟的問題。第二類主觀類原因往往是危害最大的,它更具有人的主觀性,包括行為人的態度、感情、價值觀、滿意度等。此理論的研究得出,如果企業存在資金運作艱難、財務狀況困難的情況,發生財務舞弊的概率會大幅提升,若只是單純的管理機制不完善或者內控制度不完整,但是企業領導人和財務人員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和道德品質,發生財務舞弊的概率遠遠小于前者。
(三)本文研究結構及方法
1.研究結構
本文以舞弊風險因子理論為主線從五個方面展開分析,最終得出治理財務舞弊的有效措施。
文章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系統介紹了本文的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舞弊理論的文獻回顧,研究框架與研究方法,以明確闡述寫作目標。
第二部分,明確財務舞弊的具體概念及特征,對舞弊風險因子理論的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第三部分,介紹G公司,回顧舞弊事件,分析舞弊手段。
第四部分,從舞弊風險因子理論的五個要素分析舞弊案例。
第五部分,提出防范財務舞弊的措施建議。
第六部分,結論與總結。
2.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法:結合證券市場實際,以G公司為例,對企業財務舞弊問題進行具體研究,對企業的內部控制機制和外部監管機構之間相互制約作用進行分析。
二、財務舞弊基本概述
(一)財務舞弊概念及特征
1.財務舞弊概念
舞弊,通俗來講,是指使用欺騙的手段去做違法亂紀的事情。而財務舞弊作為企業舞弊的主要組成部分,在300多年前就已經存在,國內外學者也不斷地對其進行研究。
美國會計總署在1927年頒布的《美國會計總署審計準則》指出:財務報告舞弊是瞞報、虛報,或者故意遺漏關鍵數據以致財務報表信息不嚴謹、不準確從而導致外部、內部的報表使用者資金損失的行為。1997年美國《審計準則公告第82號》又重新確認了財務舞弊的概念,該準則指出,財務舞弊與財務報表的重大錯誤有關。
2.財務舞弊特征
由于各機構對舞弊的描述不同,所以將舞弊的特征總結為以下幾點:
表1? 財務舞弊特征
特點 具體表述
多樣性 財務舞弊方式多種多樣
故意性 企業領導人有意行為
違法性 違反會計準則
復雜性 財務舞弊的情況復雜
危害性 影響資本市場的正常運作
(二)財務舞弊的手段
1.利用收入的確認舞弊
具體包括使用不恰當的方法虛構收入,提前或者延遲確認收入,將非營業收入營業化。其主要手段:
(1)虛構合同,偽造經濟業務,并根據虛假的合同偽造一系列文件,包括銷售訂單、出庫單、發票等。將庫存商品結轉出庫,增加應收賬款與營業收入。
(2)在沒有滿足確認收入的情況下提前確認收入,提前將風險轉移,增加了當期的收益,修飾當期報表,從而抬升股價;或者延遲確認收入,減少當期收益,增加下一期利潤,使企業擁有扭虧為盈的假象,以此提升投資者信心。
(3)將不是主營業務的經濟收入確認為主營業務收入,如投資收益、固定資產清理政府補貼、捐贈收入等。雖然沒有改變總利潤,但從報表上增加了企業的業務能力,誤導了財務報告使用者對企業盈利能力的評估。
2.利用信息披露舞弊
信息披露是指證券市場的有關當事人在證券發行、上市和交易等過程中,依照法律法規和有關機構的規定,通過財務報告、招股說明書、債券募集說明書、重大事件臨時報告和上市公司公告等不同形式向投資者與社會公眾公開披露企業信息的行為。企業的信息披露為企業和公眾建起一座溝通的橋梁。
但是目前我國企業信息披露的情況不容樂觀,信息披露存在很多問題,無法保證其真實性、有效性,例如:避重就輕地披露有關企業信息、延遲進行信息披露、虛假披露、隱瞞企業真實情況等,欺騙投資者。
3.利用關聯方交易舞弊
近幾年以來,上市公司大多以并購重組的方式來擴大企業規模,隨之而來的是更為復雜化的關聯方關系,增加了管理層進行不恰當關聯方交易的可能性,這種虛假的交易為舞弊者謀取了利益。
4.利用成本費用舞弊
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第一,上市公司的本期已銷產品,已經確認為收入,但是延遲結轉成本,減少本期銷售成本,增加本期利潤。反之,則是為了下期利潤的增加,給企業覆上一層逐漸好轉的假象;第二,減少費用的計提,例如通過減少計提折舊,資本化本不該資本化費用,少計提廣告費,不計提應由本期承擔而以后支付的費用等方式來達到虛減費用,從而虛增本期利潤和資產。
5.利用資產舞弊
利用資產舞弊是指企業不恰當地虛增或減少資產來達到其目的的行為。
企業進行財務舞弊最主要的手段就是虛增資產,虛增資產的主要方法有虛增企業庫存商品,銷售的商品不進行結轉,虛構貿易循環,虛增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等資產類科目;將本該計入期間的費用不合規矩地計入其他科目以此來減少企業損益,虛增本年利潤,對存貨的發出方法進行不合理更改,以此來降低企業的成本。從而達到虛增利潤的目的。
調減資產包括兩種,一方面是指通過虛減現金金額,偽造一種企業因業務擴張而資金短缺的現象,進而向市場呈現一種企業發展良好的表象;另一方面是在同行業發展都處于低谷時期,通過虛減應收賬款、應收票據、庫存商品等來減少資產損失的計提,相較同類企業來講,向大眾呈現自己經營良好的假象。
6.利用會計方法舞弊
采用不同的會計方法,同一家企業的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利潤表也會產生一些差異,顯現出來的企業經營狀況也會有所差異,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
(1)存貨的發出方法一共有四種,不同的發出方式所計算的成本也不盡相同,不同的主營業務成本會構成不同的營業成本,從而影響企業的利潤總額,若企業采用個別計價法,可以精確地計算出各個貨物的成本,若采用月末一次加權平均,只能計算出大概的貨物成本。
(2)固定資產改變折舊年限,減少當期折舊,增加資產。
(三)舞弊風險因子理論
1.概念
舞弊風險因子理論把舞弊風險因子分為個別風險因子與一般風險因子。
2.個別風險因子
企業高管的道德品質極大地影響著企業的經營理念。說到底,道德瑕疵是發生財務舞弊的根源。如果公司高層人員、財務人員和審計師等相關人員沒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經不住錢財的誘惑,則很可能會為了公司或自身的利益進行財務數據造假。
上市公司進行財務舞弊的動機很多,其中,企業經營困難和缺少投資是最主要的兩種原因。
3.一般風險因子
機會是指對于某件事來說有利的條件。每個企業因自身或外界條件不同而發生不同可能性的舞弊行為。舞弊條件具體包括:第一,內部控制制度薄弱;第二,獨立董事制度未能起到很好的監督作用;第三,有關崗位職責劃分不清晰,人員之間相互制約能力弱;第四,外部監管機構未能盡職盡責。
三、G公司財務舞弊案例介紹
(一)G公司概況
G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注冊資金34,398萬元人民幣,占地50余畝。
(二)G公司舞弊
1.G公司舞弊事件
2022年,經查明,G公司及相關當事人存在違法事實,6月9日,公司開始停牌自查。公司發布對以前年度重大會計差錯更正與追溯調整的公告,承認貨幣資金賬實不符等財務造假的財務舞弊行為。
2.舞弊手段分析
(1)虛增利潤
G公司上市后,企業的經營狀況非常困難,2017~2019年三年內,公司凈利潤相對平穩,沒有明顯的增減,但是從2020年開始,企業凈利潤出現明顯的下滑,公司財務狀況開始惡化,因此,在2022年,G公司為了企業的經營狀況不再繼續惡化,開始了財務舞弊,在2022年內,G公司用一些手段開始虛增企業利潤。
(2)虛增資產
2020年,G公司虛增客戶,虛增工程合同,虛增的合同金額77500 萬元,具體見下表:
表2? G公司2020年“其他非流動資產”金額
報表項目 更正前 更正后 更正數
其他非流動資產
(單位:萬元) 310,481,575.39 481,575.39 -310,000,000.00
(三)基于舞弊因子理論的原因分析
1.道德品質
管理者的道德水平會很大程度影響其行為。在2022年底,大股東持股比例達到27.80%。作為G公司最大的股東,沒能守住職業底線,利欲熏心和對權利的追逐最終導致其走向了財務舞弊。大股東利用職務之便和絕對的控制權無視企業的內部控制,在2022年通過虛增客戶、虛增合同等手段,蒙騙了第三方審計機構出具合理的審計報告,欺騙報表使用者,使投資者盲目投資G公司,從而使公司獲得高額收益。
2.被發現的可能性
企業舞弊被發現的可能性越小,舞弊的可能性越大。在外界看來,G公司的治理結構相對完善,舞弊的可能性小,加之我國的審計制度完善程度較低,最重要的是,出具審計報告的事務所聯合企業一起進行舞弊,舞弊的人員越多,隱蔽性越好,越不容易被監管機構發現。
四、防范企業財務舞弊的建議
長期以來,我國上市公司財務舞弊行為屢禁不止,這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了一些企業管理人員缺乏職業操守、缺乏職業道德。除了外在的監管外,管理者個人的道德操守、職業道德也是防范欺詐的重要原因。因此,企業應當格外注重員工的職業道德培養,尤其是公司管理層,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領導者才能引領企業健康發展,從根源上杜絕不良行為的發生。有關部門應加強對企業管理人員及財務人員的培訓和警示教育,使其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意識,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并對自己的行為加以約束。
(作者單位:新疆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