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學校 林秋霞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對教育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理解,推動了我國教育的發展和新一輪的教育改革。在新的教學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不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一系列公式和算法,而是基于核心素養內容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這種思維方式涉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推理的能力,以及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的能力。正是通過這樣全方位的數學思維培養,我們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未來人才。
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對數學學科建立初步認知的時期,深入淺出、趣味性強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讓學生理解數學的本質,還能夠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和探究欲望,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既有助于他們在學科學習中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知識,也為將來更高層次的學科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在小學階段,強化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對他們的數學學習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培養數學思維,能夠使學生建立對數學概念和原理的深入理解,而不僅僅是機械地記憶和運用。這種深入理解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數學思維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在面對各種數學難題時運用靈活的思維方式找到解決方案。這種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在數學學習中有所體現,也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最后,數學思維的培養有助于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熱情,使他們更加愿意主動學習和探索數學知識,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
小學數學教學中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僅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發展有益,也對其他學科的持續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首先,通過探索和實踐各種教學方法和策略,教師能夠不斷改進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引入多媒體教學、互動式探索和主動性提問等教學方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其次,小學數學強化學生思維能力的教育實踐,不僅僅是對傳統教學理念的挑戰,還是對教育教學理念的創新和發展。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可以促進數學教學的不斷進步,推動教育教學理念向更加科學和個性化的方向發展。
小學數學教學在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方面有著重要的使命,不僅關乎學生的發展,更關乎新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作為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搭建全新的課后教學框架,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主動思考,做到學有所思、思有所成,助力學生成長與發展。
1.應用多媒體,提升學生認知。
隨著教育現代化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多媒體為基礎的現代化教學工具受到了諸多教師的青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強化學生的數學思維探索中,多媒體技術同樣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多媒體通過圖像、動畫、音頻等多元素教學材料,可以生動形象地呈現抽象的數學概念,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記憶,引導學生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上建立更為深刻的概念體系,進而強化學生的數學思維。
以《分數的混合運算(一)》課時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具體的情境問題,結合問題利用多媒體對學生進行指導。如:“超市進行擴建,擴建前超市共24 塊土地(在多媒體上用藍色正方形方塊表示),已擴建的面積是超市總面積的?,紅色方塊是擴建面積的?,問紅色方塊有多少塊?”首先,教師通過多媒體出示示意圖,引導學生從圖中獲得數學信息,包括擴建前超市總面積24 塊、已擴建的面積是擴建前面積的?、紅色方塊是擴建面積的?。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的求解目標,即求紅色方塊的塊數。問題中沒有直接提到紅色方塊的塊數,但通過與已知信息的關系,學生理解到紅色方塊的塊數與擴建的面積有直接關系。為了求紅色方塊的塊數,需要知道已擴建的方塊塊數,而已擴建的方塊塊數與超市面積總數的?有直接的關系,即24×?,得到已擴建的土地塊數為8 塊。然后,將擴建的土地塊數看作單位“1”,再分成4 份,取3 份表示紅色方塊的塊數,列式計算24×?×?,最終,學生通過列式計算得到紅土地的塊數為6 塊。整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互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分數混合運算的邏輯順序。這樣的授課方式既利用了多媒體技術進行情境圖的呈現,又通過互動和引導的方式促進了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
2.互動式探索,拓展學生思維。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其思維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單一的思考方式和有限的思維視角可能阻礙了他們對數學概念的深刻理解,不利于其數學思維及其他思維發展。通過小組合作,學生得以分享不同的觀點,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并在協作中拓展他們的思維邊界。這樣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還能夠讓學生在趣味交流和探討中進一步提高對數學的探究興趣,保障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以《圓的周長》課時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以展示真實的圓形物體,如輪胎或球,激發學生對“圓”的興趣和好奇心。其次,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成員共同探討圓的周長,并通過觀察、討論和提問的方式展開互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小組成員進行思維拓展式探討,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進行“圓的周長”測量。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測量方法進行指導。例如,有的小組學生選擇使用滾動測量法,將輪胎滾動一定距離并記錄滾動的次數,通過計算得到近似的周長。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讓學生做好標記點。有的小組學生選擇使用線繞測量法,用繩子繞住輪胎并測量繩子的長度,再計算周長。教師可以將其與“滾動測量”的小組學生進行對比,討論各自的優缺點。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全班學生進行集體總結與討論。通過這一教學過程,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深入理解了“圓的周長概念”,并在小組合作中得以拓展思維。同時,教師巧妙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和討論,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這樣的互動式探索不僅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還讓他們在實踐中建立了更加深刻的數學概念,強化了學生數學思維。
3.主動提問,增強學生意識。
在強化學生數學思維的探索中,教師需要認識到學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維,要尊重和鼓勵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在主動思考中有所成長。基于此,教師可以從引導學生主動提問這一方向出發,讓學生在主動思考與問題探索中實現數學思維的提升。
還以《圓的周長》課時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引人入勝的情境,如展示一個籃球或其他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圓形物品。然后向學生提出開放性問題:“對于我來說,這個籃球非常大,一只手抓不住,那么籃球到底有多大呢?”激發學生對“圓的周長”的好奇心,讓他們主動思考和觀察。其次,教師鼓勵學生相互交流,分享彼此的觀察和問題,促使他們更加深入地探究圓的特性。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建議性的問題,如:“你們能否找到一個合適的方式來測量這個圓的周長呢?”或者“你們有沒有其他關于圓周長的問題?”學生可以選擇一個問題進行實踐。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鼓勵、肯定和引導,提高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愿意分享自己在實踐中的思考或是遇到的問題。在問題分享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逐步引導學生將問題從簡單到復雜、從表面到深層進行分類,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整個課堂逐漸進入對“圓的周長”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探討中,培養他們在數學學習中獨立思考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的提問過程也成為整個教學活動的亮點,能夠引發其他同學的思考和討論。
1.以數學思維解決生活問題。
搭建課后教學新框架的第一步是強調數學思維在解決生活問題中的應用。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情境相結合,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數學的實用性和價值體現,在生活中隨時發現數學和應用數學。
以《這月我當家》課時教學為例,教師可以以“年貨節”為主題情境,為學生布置一個學習探索任務,即“新春即將到來,超市在做促銷活動,家里需要置辦年貨,請大家化身‘小當家’選購物品吧”。假設學生扮演家庭采購員的角色,需要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購物,而商店提供了一些商品打折促銷,任務是通過百分比計算每個商品的折扣,以確保在預算范圍內購買所需的物品。在這個例子中,學生需要了解每個商品的原價、商店提供的折扣幅度,以及家庭的預算限制。通過運用百分比計算,學生可以確定哪些商品是最劃算的,如何在有限預算內最大化購物。通過這個貼近家庭生活的例子,學生將更容易理解百分比在實際購物中的應用。這樣的實際情境使學生能夠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的實用性,同時培養他們在家庭生活中運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
2.舉一反三,深化思維能力。
數學是一門神奇的學問,即便是答案相同,其解題方法也不盡相同。在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需要通過神奇的數學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拓展與探究,通過舉一反三的教學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推動學生思維的深度發展。
以《數與代數》課后復習為例,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一些具體問題,如“有一袋蘋果,小明拿走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小紅拿走了其中的四分之一,最后還剩下6個蘋果。請問一開始有多少個蘋果?”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方程的方式為學生提供解題過程,讓學生結合具體過程進行分析和回顧,強化學生的數學思維。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其他解法。例如,學生可以嘗試通過逐步遞減的方式,從總數一步步減去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蘋果,直到得到剩下的6 個蘋果。這種方法可能更直觀,符合學生對實際情境的理解。又或者,學生可以采用邏輯思維,設總蘋果數為12 個,小明拿走了4 個,小紅拿走了3 個,但是不滿足最后剩下6 個的條件。這是另一種解法。通過這個例子可以看到,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法,而這些解法之間可能展現了學生不同的思維方式和邏輯推理能力。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分享不同的解法,引導他們思考問題的多樣性,進而提升他們的數學思維深度。
3.學科融合,強化創新思維。
為強化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除了需要依托數學課程對學生進行引導之外,還需要拓寬教育視野,通過學科融合的形式為學生帶來更新的教學資源,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融合在一起,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他們更全面地理解問題并強化其創新思維。
以《圖形的運動》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以介紹一些關于平移、旋轉、翻轉等基本運動的數學知識,讓學生了解如何用坐標系表示圖形的平移,用角度表示旋轉以及翻轉的概念。其次,教師可以通過美術手段,請學生用顏色、線條等元素,繪制表達圖形運動的藝術作品。例如,通過畫板上的一組圖形,學生可以展示這些圖形在平面上的運動軌跡,通過色彩的變化、線條的延伸,呈現出數學運動的美感。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小組合作,讓學生共同創作一幅圖,展示圖形在平面上的復雜運動。通過小組合作,學生將不僅僅在個體層面上理解數學與美術的融合,還能在協作中學到更多。通過數學與美術的融合,學生在學習圖形運動的同時,不僅深化了對數學概念的理解,還培養了創新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使學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知識,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強化學生數學思維能力不僅是一項任務,更是我們為培養未來具有全面素養的人才所承擔的責任。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新的教學探索中,需要通過多媒體的應用、互動式的探索以及主動性的提問,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在問題解決中形成堅實的數學思維。教師需要在課后的教學中將數學思維與實際問題相結合,通過舉一反三的方式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探索新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搭建更科學和有效的學習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