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俊
(山西三建集團有限公司第六工程處,山西長治 046000)
建筑框架指的是由梁、柱構成的結構體系,可承受水平荷載和垂直荷載,剪力墻屬于具有防震性能的輕質墻體,框架和剪力墻的組合結構可充分發揮出兩類結構的性能優勢,承受壓強作用,保障建筑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建筑框架剪力墻施工專業性突出,細節豐富,基于此,需深入探討施工技術,明確施工流程及作業要點。
某建筑工程,占地面積3 000 m2,建筑面積12 250 m2。建筑合理使用年限為50 年,抗震設防烈度為6 度,框架抗震等級為四級。建筑地上16 層,其中1~3 層為商鋪。建筑采用框架剪力墻主體結構,發揮框架和剪力墻的性能優勢,確保建筑在設計使用年限內具有穩定性。
建筑框架剪力墻結構體系中,框架主要承擔豎向荷載,剪力墻主要承擔水平力,受力性能比簡單的框架結構更為優越,同時僅在框架結構的部分位置設置剪力墻,仍保留傳統框架結構立面易變化、空間易分隔等優勢[1]。框架和剪力墻的受力特性以及受力時的變形機理各異,從水平荷載作用的角度來看,剪力墻的變形曲線如圖1a 所示,水平位移增長速度隨著樓層的增加而加快,此時剪力墻屬于豎向懸臂結構,頂點位移與高度呈四次方關系[2]。

圖1 各結構的變形曲線
水平荷載作用下的框架結構變形曲線如圖1b 所示,水平位移增長速率隨著樓層的增加而降低[3]。
通過樓蓋連接框架和剪力墻,構成框架剪力墻結構體系,其協同變形曲線如圖1c 所示。
對于框架-剪力墻結構,水平力主要由剪力墻承擔,框架結構按合適的比例承擔部分水平力,受力分配合理。房屋下部,框架變形減小、剪力墻變形增大,剪力主要由下部剪力墻承擔;房屋上部,受力關系恰好相反,剪力主要由框架結構承擔。因此,框架的下部和上部受到的剪力均勻,結構在受力時具有穩定性。
在本建筑工程的框架剪力墻結構施工中,專業人員用全站儀、經緯儀等高精度測量儀器測量放線,在此之前需確定測量軸線,方便檢查測量放樣的準確性。
框架剪力墻采用Ⅰ級、Ⅱ級鋼筋,共650 t。框剪結構部分節點的鋼筋密集分布,不利于安裝,且混凝土澆筑時可能導致鋼筋偏位、局部混凝土填充不密實等問題。根據框架剪力墻結構鋼筋施工特殊性,提出如下作業方法。
1)聯合設置墻體水平梯格筋和豎向梯格筋,增設柱筋定位箍筋框,避免鋼筋位移。
2)根據圓柱的定位筋和箍筋準備尺寸相配套的模具,實現鋼筋標準化作業。
3)梁柱節點部位的鋼筋密集,安裝前先用計算機繪圖放樣,按照1∶1 的比例在現場制作模板樣板,作為鋼筋綁扎時的輔助裝置,以便準確布設鋼筋。因結構要求而需彎曲鋼筋時,根據彎曲角度控制彎曲調整系數,具體要求如表1 所示。

表1 不同鋼筋彎曲角度的彎曲調整系數
模板工程存在質量問題時,將出現模板位移、混凝土結構形態不良、密實性不足等異常狀況。因此,模板施工屬于建筑框架剪力墻結構施工中的重難點內容。為保證模板的有效使用,需計算抗剪強度。
式中,V 為最大剪力;q 為模板側面的線荷載力;l 為模板次楞間距。
經計算后,確定模板的布設位置、配套支撐的間距等,再根據計算結果制訂模板施工方案。建筑框架剪力墻結構模板的主要框架可由膠合板、方木、鋼管組成,墻模采用木模和鋁模。施工人員需按照要求對模板起拱,并設置多層板、竹膠板等配套材料,用于穩定支撐模板,確保布設到位的模板在混凝土澆搗過程中始終保持穩定、完整。
建筑4 層為結構轉換層,梁高0.8~1.6 m,最大跨度8.4 m。轉換層的鋼筋分布密度高,施工混凝土量大,需協調鋼筋布設位置,降低鋼筋施工難度和混凝土澆搗難度。結構轉換層不留施工縫,混凝土施工連續進行,形成完整的轉換層結構。
4.4.1 支模系統結構
1)模板材料。梁底模、梁側模板均采用厚度為20 mm 的膠合板。
2)支撐系統。(1)梁底模支撐裝置。梁底模支撐裝置采用組合門式鋼架結構,作為大梁底模板的豎向支撐,設置截面尺寸為50mm×100mm 的木方,承托模板;將截面尺寸為100mm×100 mm的方木作為托梁,門架沿梁長方向布置,間距為500 mm。(2)梁側模板的加固。側模可能由于混凝土澆搗時的側壓力作用而偏位,因此,設置50 mm×100 mm 方木斜撐和φ12 mm 對拉螺桿,通過兩類構件的聯合應用,有效加固側模板。
4.4.2 關鍵施工技術
1)鋼筋施工。轉換梁負筋錨入柱內一定深度,用臨時鋼管挑起負筋,將其臨時錨固至柱內。施工人員準確控制負筋的布設位置,并規范搭設臨時鋼管支架。轉換梁采用Ⅱ級鋼筋時,若直徑未超過25 mm,采用閃光對焊接頭的焊接方法;若直徑達到28 mm 及以上,采取冷擠壓套筒連接措施。
2)模板施工。精選厚度為20 mm 的夾板和方木作為模板材料,配套門式組合腳手架和φ48 mm 可調支撐桿,由兩部分構件將模板支撐至穩定狀態。按梁跨長的3‰對梁起拱,分5.0 m、6.9 m 兩種跨長進行計算。梁柱節點混凝土的強度各異,采取強化措施,使不同強度的混凝土有效結合,加強施工防護,避免高強度混凝土中混入低強度混凝土。Ⅱ級鋼筋的直徑達到20 mm 時,先布設鋼筋,再沿梁豎向加固鋼筋。
框架剪力墻混凝土施工要點如下。
1)混凝土澆筑施工遵循全面性的原則,不遺漏任何一處細節,尤其需要注重各隱蔽工程的施工和質量自檢。
2)施工前進行工藝性試驗,確定混凝土的配合比,由拌和站按照配合比精準稱量原材料。
3)澆筑基礎底板混凝土時,應按照結構尺寸劃分后澆帶,施工人員做好預留部位、施工縫的混凝土澆筑與振搗,施工縫表面與軸線呈垂直的位置關系。加大質量管控力度,保證各細節部位的混凝土施工質量。
4)混凝土施工分層依次進行,每層澆筑時均依托布尺桿輔助施工,保證混凝土施工質量。以混凝土澆筑進度為準,及時用振搗棒進行振搗,提高混凝土的內部密實度和表面平整度。在澆筑墻體及主體的混凝土時,根據結構尺寸特點分為多層,單層厚度約為500 mm,逐層依次澆筑、振搗。經過第一次混凝土澆搗后,在混凝土初凝前、抗壓強度達到設計要求時做第二次振搗。
5)經過框架剪力墻混凝土澆筑、振搗后,采取養護措施。以頂板混凝土的養護為例,方法如下:在確認頂板混凝土澆筑、振搗質量達到設計要求后,在頂板表面覆蓋麻袋布,灑水養護,混凝土養護用水量根據氣溫和混凝土表面狀態而定,以表面始終保持濕潤為宜,但不產生積水;養護時間不短于7 d,必要時延長養護時間;養護人員加強現場管理,禁止磕碰。
綜上所述,建筑工程框架剪力墻具有受力性能可靠、結構布置靈活、空間利用率高等優勢,屬于典型的建筑工程結構。施工單位在應用框架剪力墻施工技術時,需要嚴格依據規范進行鋼筋工程、模板工程、轉換層、混凝土工程各分項工程的施工作業,加強質量自檢,控制鋼筋綁扎方式、模板布設位置、混凝土澆搗參數、養護用水量等,最終建設綜合質量良好的框架剪力墻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