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社會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有一種生產要素是最重要和突出的,這就是關鍵生產要素。比如在農業社會,人類生產生活主要建立在對農作物的生產和利用基礎之上,最主要的商品形態是農產品,土地就是當時的關鍵生產要素,也被稱為“財富之母”;在工業社會,由于社會分工的廣泛演進,需要配置大規模的廠房、機器設備和工業化基礎設施突破小手工作坊的局限,來大大提高人的勞動生產率,資本作為配置大規模廠房、機器設備和工業化基礎設施的手段和載體,成為該階段的關鍵生產要素。當今,人類已進入數字經濟時代,它是人類迄今為止最先進的經濟形態,以現代數字化網絡為主要載體,以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數字經濟1.0階段是“信息經濟”或“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的發展往往直接依賴于知識/信息的創新、傳播和應用,知識和信息為關鍵生產要素。隨著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不斷發展,人類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對事實數據的利用能力有了跨越式提升,數字經濟進入2.0階段,即數據經濟時代,此時數據的生產、采集、加工分析和應用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社會對數據的需求催生數據要素市場形成,數據成為可社會化、市場化利用的資源,成為關鍵生產要素。
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具有激勵各主體參與創新、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優化和推動新興產業發展等一系列重要的現實意義。
要建立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數據要素收益分配制度,健全數據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機制,更好發揮政府在數據要素收益分配中的引導調節作用。現階段,我國基于數據的收入分配設計需要符合三項基本原則:一是健全市場按照效率原則進行初次分配的機制;二是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并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三是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并提高精準性,完善直接稅制并提高其比重。
人工智能極大地促進了數據要素價值釋放。數據經濟價值的產生是在決策模型的使用上,人工智能建模技術可以幫助提高數據要素的使用效率和經濟價值。
一方面,人工智能和數據的關系密不可分,人工智能本質是數據分析和理解的技術。實踐證明,人工智能在海量數據分析、圖像識別、語音識別、醫學診斷等諸多領域已經超越人類,它可以幫助人類從原來無法理解的海量數據背后探尋規律和價值。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對數據要素的作用還體現在其可提升數據模型管理、元數據管理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上,可為開發人員提供分析加工后的企業數據完整視圖,為數據要素價值有效釋放筑牢必要基礎。
人工智能可全面賦能數據要素價值開發。在數據要素化時代,人工智能可以有效利用數據要素,賦能各行業各領域有效提升數據利用能力,推進產品與服務的智能決策、智能營銷、智能風控、智能運營、智能客服等,從而有效縮減業務辦理時間,提升業務流程效率,降低綜合成本,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未來,人工智能在算力、算法層面的進一步突破,隱私保護計算技術實現更大規模的數據融合,兩者將在數據流通基礎設施智能化水平提升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共同推動數據要素價值釋放。
直覺是人們的直觀感覺,基于直覺形成的觀點一般沒有經過理性分析推理。例如古時候,由于人類的活動范圍狹小,只是憑著直觀感覺,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認為整個大地也是平的。但后來,事實證明這種直覺是非常具有誤導性的。
一些技術由于其實現復雜,攻破其漏洞的門檻稍高,很難被普通人察覺。但這種安全是一種直覺上的安全,而不是經過理論證明的安全。一旦不法分子參與到用敏感信息進行聯邦學習的建模過程中,很有可能通過中間梯度恢復其他建模參與方的敏感數據原文。
從這個角度來說,直覺上的數據安全是基于直觀感覺判斷數據是安全的,但并沒有理論證明。人們一旦相信了這些基于直覺的安全,造成的后果往往不堪設想。比如人臉特征、手機號碼、金融財富數值等敏感個人信息,本應受到嚴格的保護,但如果人們相信了一些直覺上安全的技術,通過這類技術將敏感數據進行處理和流通,結果反而是為敏感數據帶來更多暴露的機會。
大數據殺熟,是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顧客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的現象,這就是老顧客被殺熟了。近年來,國內一系列互聯網平臺都被陸續指控進行大數據殺熟。根據調查結果,購物類的大數據殺熟問題最多,其次是在線旅游類、外賣類和打車類,然后是電影類、視頻類和其他。大數據殺熟等現象頻出,使得消費者權益受損。《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出臺,較好地回應了社會廣泛關注的大數據殺熟問題。該法實施之后,處理大數據殺熟的操作將會有法律依據。《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實施后,明確要求“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向消費者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的,應當保護消費者公平交易的權利,不得根據消費者的偏好、交易習慣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施不合理的差別待遇等違法行為”。這樣,一旦殺熟構成侵害個人信息權益或消費者權益行為,服務提供者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摘自人民日報出版社《數據要素化100問:可控可計量與流通交易》(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