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導蕭放在演講。本刊記者? 付冰冰攝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作為流傳歷史最久、流傳地域最廣、過節人數最多的中國節日,以辭年禮俗、團年禮俗、拜年慶賀與迎春禮俗組成的年俗長卷,繪就了春節獨特的文化風景線。
時間在四季中流轉循環,但并不追隨舊軌。如何在四季循環中安排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擁有強烈時間意識的中國人,發明了一系列年節禮俗作為辭舊迎新的過渡儀式。
作為中國人最盛大的節日,年以除夕夜與新歲凌晨為中心,包括除夕前、除夕夜、新年三個時間段。圍繞著這三個時間段,形成了三大年節禮俗:辭年禮俗、團年禮俗、拜年慶賀與迎春禮俗。
臘八之后就進入了年。舊的一年即將過去,人們把所有關系進行梳理,通過送禮、慰問、聚餐的方式表達感謝、感恩,對一年來各種人際關系進行調整、鞏固與增進,這個習俗就是辭年禮俗。辭年禮俗以饋贈禮物、歲末聚飲、祭祀神靈、清潔環境為主要內容。
中國人特別強調相互之間給予物質和精神溫暖的時間點。辭年之際,通過饋贈禮物的方式,給予一些遇到困難的親人以支持;到了年底,人們會從臘月二十三、二十四開始清潔周邊環境,同時給自己剃頭、沐浴、更衣,清潔自己的身體;完成凈化儀式后,人們會祭祖,這是春節文化的核心。
在這個過程中,人們能夠看到,中國人與其他民族不同的地方,在于中國的民俗特別強調倫理,特別強調對老人的尊重。
有些民俗格外重視老人、重視長輩。例如,中國的民俗認為,節氣轉換、新舊時間轉折的過程中,會有一些身體羸弱的老人的健康遭受損害。所以,在過大年時,人們會給老人買新鞋,寓意讓老人能夠穿著新鞋走更遠的路。這是中國的倫理傳統,也是中國文化的鮮明特點。
團年和守歲的民俗是年節儀式的關鍵環節。在中華傳統文化里,中國人對家特別重視,對家有特別的情感。在中國人的情感里,家和國是一體的、同構的。因此,過年回家吃一頓團年飯,是值得特別肯定的年節習俗,也是中國人價值觀的重要體現。
年夜飯是凝聚中國人家庭情感與信仰的精神大餐。一家人在祖宗牌位面前聚餐,按照民俗習慣,這頓特別的團圓年夜飯的第一道菜、第一碗餃子要獻給祖宗,以此追懷傳統,追懷歷史。
改革開放40余年,我們積累了非常豐厚的物質基礎,但年夜飯的社會功能和精神功能依然有它的價值。年夜飯不僅滿足口腹之欲,更是精神的圣餐。
每一道出現在年夜飯桌上的菜品都具有象征意義。比如,年夜飯的餐桌上一定會有魚,表示年年有余,以及對未來豐收的期待。除了魚之外,還會有紅棗、丸子、豆腐、韭菜,寓意紅紅火火、團團圓圓、長長久久。有些地區的年夜飯還會有干馬齒莧、干茄子之類的菜,寓意平安福樂。菜品雖然很普通,但是人們吃年夜飯的時候,每個人必須嘗一筷子,寓意未來會有幸福生活。

國圖講壇聽眾提問。 本刊記者? 付冰冰攝
吃完年夜飯,就到了發壓歲錢的環節。發壓歲錢是團年禮俗之一,寄托了長輩對晚輩的祝福。
年是新舊時間交替過程中的轉折。人們認為,在節氣交換的轉折時間段里,內心不易安定。為了撫慰心靈,此時需要一個讓人們能夠得以安定的習俗與儀式,從而順利平安地度過這個關頭。這個儀式就是發放壓歲錢,通過發放壓歲錢的方式壓住不安,讓小孩在未來健康成長。從前的壓歲錢是象征性的紀念幣,商品經濟發展起來后,人們開始用流通的貨幣作為壓歲錢發給兒童。
吃了團圓飯、發了壓歲錢之后,就到了守歲環節。守歲是指人們通宵達旦守護新歲的到來。隋唐之后,守歲禮俗成為全國通行禮俗。
度過除夕夜之后,人們便迎來了新年。此時進入第三階段的年節禮俗——拜年與迎春。
拜年包括拜祖先、拜長輩、家族互拜等。拜年時,人們一定會帶一份禮輕情意重的拜年禮。
與拜年慶賀同樣重要的禮俗是迎春禮俗。自漢武帝以夏歷正月為一年歲首時,農歷新年和立春往往相繼而至,迎新年和迎春的禮俗往往合二為一。
這時,人們會貼春聯、吃春餅、飲春酒。“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杜甫《立春》一詩中的“春盤”,指的就是春餅。
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傳統春節是中國人最大的交流情感的節日,生動地呈現了中國人的價值觀:對家的重視,對人際倫理的重視,對他人的關愛。
以時間更新意識為動力的年節禮俗構成年節習俗的骨干,通過辭年禮俗、團年禮俗、迎春禮俗這三個環節,融入了中國人的人文關懷和生命意識,把信仰和祭祀、自然與社會、家族與國家相互連結,融為一體。傳承這些嚴肅、豐富的年節禮俗,不僅是恢復傳統、繼承傳統,也是我們對人類文明新形態作出的貢獻。
(本刊記者付冰冰整理,國家圖書館李靜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