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鵬,楊 磊
(1.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上海市高級技工學校,上海 200437;2.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北京 100191)
社會科學研究在我國艾滋病的綜合防治策略進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學者郇建立開創性地梳理了我國社會科學學者在1989-2009年開展的艾滋病研究[1]。
在過去的10余年,性傳播成為我國艾滋病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2-4]。男男性行為群體(MSM)逐漸成為我國艾滋病防治干預的重點和難點[5-8]。此外,以治療作為預防(Treatment as Prevention,TasP)為理念的的生物醫學策略(包括擴大檢測、抗病毒藥物治療、暴露前預防PreP、暴露后阻斷PEP、男性包皮環切技術等)逐漸占據了國際艾滋病防治的主導地位[9-12]。面對這些新的艾滋病預防形勢與挑戰,有必要對2010-2020年這“新十年”社會科學研究的進展進行系統總結。
本文試圖在郇建立[1]對我國1989-2009年艾滋病社會科學研究梳理的基礎上,通過文獻回顧與梳理的方式,探索2010-2020年中國大陸地區艾滋病社會科學研究的知識演進。本文主要聚焦社會學和人類學領域的艾滋病研究,試圖回答“新十年”的艾滋病社會科學研究是否在前“二十年”研究的基礎上有所傳承和發展,其中的不變與變是什么?研究使用了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以“艾滋病”為關鍵詞進行文獻檢索,輔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進行二次檢索。文獻篩選的標準包括:檢索文獻的學科范圍被限定在社會科學領域;發表的時間范圍為2010-2020年;發表的文獻類型為在中國大陸社會科學期刊公開發表并且接受同行評議。共有74篇文獻符合標準被納入到本研究中。
通過對74篇文獻進行梳理和回顧,研究發現我國艾滋病社會科學研究在2010-2020年主要聚焦6類研究議題:①“十年”研究綜述;②超越個體風險因素歸因:艾滋病病毒傳播與流行的“社會-文化”分析;③我們-他者:對艾滋病及其關聯群體的歧視、排斥與污名化;④保護與補償“弱者”: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家庭成員的關懷與支持;⑤超越“弱者”形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能動”及其現實困境;⑥性與健康治理:艾滋病干預實踐以及對跨學科研究的反思。
值得注意的是,第6個研究議題中還包括3個更為具體的研究內容:①針對不同目標群體的艾滋病干預策略,這些目標群體包括女性性工作者群體、男男性行為群體、吸毒者群體、大學生群體、少數民族群體;②國家對艾滋病的微觀與宏觀治理;③“跨學科”艾滋病研究中的權利關系和對“跨學科”的反思。考慮到74篇文獻中包括的3篇“研究綜述”的內容大致上與郇建立所回顧的內容相似,因此本文就不再呈現。
2.2.1 艾滋病病毒傳播的社會與文化因素
對艾滋病病毒傳播、流行的社會與文化因素分析并為公共衛生干預實踐提供“啟示”同樣是“新十年”社會科學參與艾滋病跨學科研究的一個重要主題。“新十年”研究的學者肯定了“二十年”研究中關于艾滋病病毒的傳播與流行、受影響的弱勢與關鍵群體被打上的社會與文化烙印的論斷。有所不同的是,相比較于“二十年”的研究,“新十年”的研究逐漸不再對艾滋病在世界和中國大陸范圍內的“起源”做探索,但繼續關注社會和文化因素對艾滋病病毒在不同關鍵群體以及同一類關鍵群體內部的傳播差異,繼續關注弱勢群體的易感性等議題。
2.2.2 對艾滋病病毒傳播“風險”的理解
在有關艾滋病的風險和傳播研究中,“新十年”的研究增加了對國內人口流動以及跨國人口流動的關注,認為這兩類人口流動是傳播艾滋病病毒的風險因素。還有研究關注到了多重社會風險因素的疊加對艾滋病病毒傳播的影響,以及對性與欲望的多元與艾滋病病毒傳播風險的討論。與“二十年”的研究有較大不同的是,“新十年”的研究還從社會科學學理的角度增加了對艾滋病病毒傳播“風險”概念的理解與理論建構。此外,學者還批判性地增加了對誰應該被劃分為艾滋病病毒傳播高危/關鍵群體這一分類的討論、質疑、反思和抵抗。
2.3.1 艾滋病流行與傳播的經濟社會后果
在艾滋病的流行與傳播帶來的經濟與社會影響后果方面,“新十年”的研究延續了“二十年”研究中對感染者家庭經濟的負面影響分析,以及對因感染艾滋病病毒而遭受負面影響的個體研究,特別是感染者和高危/關鍵群體的污名化研究。從經濟后果的角度來看,“新十年”的研究從宏觀視角轉向了微觀視角,給予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特別是農村地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家庭經濟以及因病致貧等更多的關注,而對艾滋病對國家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再關注。艾滋病造成的貧困也往往被作為一種“情境”因素被“新十年”的研究者用于分析在“艾滋村”中生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患病體驗和反抗。
從艾滋病的社會后果,即污名化、排斥與歧視的角度來看,大部分“新十年”研究都與“二十年”的研究有共通之處。艾滋病從其流行的初期就在“我們”與“他者”之間被構建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正因為這條鴻溝的存在,艾滋病被理所當然地認為是“他者”的疾病。這種二元劃分背后著實反映出主流群體對艾滋病及其相關邊緣群體的污名化與歧視。
2.3.2 從個體化到結構化的污名研究
無論在西方還是在我國,污名研究一直都是艾滋病的社會科學研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議題。“新十年”的研究繼續深挖艾滋病以及與“高危”群體相關的污名、歧視以及排斥。這些研究從“個體”“結構”“文化”的角度考察了中國情境與語境下,不同群體遭受的艾滋病污名、歧視與社會排斥的生產與再生產以及個體對污名化的調適、控制策略、印象管理等。值得注意的是,“二十年”的研究更多的是聚焦“個體化”的污名研究,而“新十年”的污名研究在此基礎上關注到了“結構化”的污名。“新十年”的學者更多地從污名理論的學理研究層面呈現了污名以及污名化研究理論取向;通過將污名理論與經驗數據結合,揭示出在中國社會復雜的社會文化關系中,艾滋病污名的社會建構過程。
作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后果,艾滋病病毒攜帶者,特別是那些遭受“疾病”與“身份”雙重污名的感染者同時也會遭受更加艱難的生活境遇。因此,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家庭成員的關懷與社會支持也是社會科學研究與政策倡導的重要方面。
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家庭的支持和關懷的角度來看,“新十年”的研究大體都是在之前“二十年”的研究框架和視角下繼續前行,兩個階段的相關研究具有較強的重合性。這些研究從不同的角度,針對不同的艾滋病病毒攜帶者/感染者群體展開了以關懷和社會支持為導向的論述。接受關懷和社會支持的群體主要涉及到了兒童(包括兒童感染者以及“艾滋孤兒”)、少數民族群體、女性性工作者和MSM。然而研究卻注意到,更多的相關研究還是傾向于關注因貧困和“血漿經濟”導致的“受害者”形象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特別是“艾滋孤兒”與兒童。這個研究議題在郇建立的研究中沒有被單獨列出。
一方面,社會科學研究者通過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及他們的家庭成員在社會支持以及關懷救助等方面進行研究與政策倡導,以期減少疾病本身以及由疾病帶來的社會歧視、排斥、隔離、貧窮等消極影響。另一方面,“新十年”的研究揭示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往往是各類艾滋病患病經驗敘事和身體實踐的主體。他們也會能動地與不公平的人際/社會關系、資源、情境、結構等做協商甚至對抗,以期“回歸”到“正常”的生命和生活狀態。
換句話說,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實際上并不是一直扮演“受害者”形象并被動接受各類的關懷和支持。在“新十年”研究中,大部分的研究者將目光投向了農村場域中受艾滋病直接影響的感染者群體,少數研究關注到了其他場域的感染者群體。這些研究分析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如何作為“主體”具身地參與到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療實踐及其對于現實情境的應對。還有的研究分析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反抗污名的實踐以及在此過程中他們遭受到的現實挑戰與困境。這些研究在“二十年”中是沒有涉及到的。
2.6.1 從艾滋病干預到艾滋病治理
在艾滋病的預防和控制方面,大部分“新十年”的研究都繼承了“二十年”研究的分析脈絡。值得注意的是,“新十年”的研究回應了國際艾滋病研究范式的轉換(從行為干預到生物醫學的干預模式),并且借鑒了西方社會科學研究者創造性地對艾滋病的批判性社會文化研究做了很多有益的本土化探索。
“新十年”的研究比較清晰地呈現了針對不同關鍵群體艾滋病干預方式的探索以及干預策略的發展,尤其是針對女性性工作者群體。在生物醫學艾滋病防治模式占據主導地位的今天,這些社會科學研究者揭示出結構性干預以及綜合干預的重要性。此外,相關研究也繼續探索“社會組織”參與艾滋病防治的路徑。“新十年”的研究將對艾滋病的干預上升到了國家對性和健康的“治理”層面,分析了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如何參與艾滋病的治理、治理的邏輯及其對被治理群體影響。
在分析國家對艾滋病以及性的治理過程中,“新十年”的學者創新性地在“主體性”與跨學科研究的“反思性”兩個方面做了大量的學術討論。盡管郇建立在“二十年”的回顧和分析中指出了“誰”是艾滋病防治的“主體”的問題,之前的研究并沒有深挖這一學術思考。“新十年”研究以治理作為分析框架,將主體性分析應用到了對艾滋病污名的建構和控制;艾滋病病毒的預防與控制;艾滋病感染者對于生活、權益、社會關系恢復與重構的主體能動性應對;以及作為醫學技術和醫學話語規訓的“抗病毒治療”的具身性體驗等議題。對這些議題的關注和批判性討論反映了研究者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關懷,回應了以人為中心的道德與倫理關懷,并極大地豐富了艾滋病社會科學研究的想象與實踐。
2.6.2 “跨學科”艾滋病研究實踐中社會科學學者的權力反思
“新十年”研究的學者以跨學科研究的方式參與和觀察我國基層艾滋病干預實踐,嘗試與公共衛生和醫學視野下的艾滋病干預對話,做了諸多反思社會學的研究。他們檢視了公共衛生針對艾滋病的干預模式,分析了社會科學與公共衛生/醫學在參與跨學科艾滋病研究過程中的潛在張力,特別是分析了社會科學與公共衛生共同參與艾滋病干預過程中蘊含的不平等的權力關系以及背后代表的醫學話語以及醫學知識霸權。
對于“新十年”的學者而言,社會科學與公共衛生以及醫學在參與艾滋病干預過程中學科間張力還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在以公共衛生為主導、在針對不同高危/關鍵群體的艾滋病防治與干預實踐中,社會學和人類學參與跨學科艾滋病研究最主要的切入點和貢獻點就是對影響著艾滋病傳播風險的復雜、多元的社會結構和道德文化的分析,進而影響公共衛生的具體干預策略的選擇和健康政策的倡導。這個研究模式無論是在“二十年”還是“新十年”的研究中都有所體現。另一個方面,正如黃盈盈[13,14]在研究中反思和擔憂的,這種類型的跨學科研究實際上是一種“修補式”的社會科學艾滋病研究模式。社會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僅僅是為不同群體的艾滋病干預實踐服務,這會間接地影響例如社會學和人類學在艾滋病以及更廣泛的健康領域研究過程中的的理論自覺、學術話語和學科發展。
盡管社會學和人類學參與以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為主導的跨學科艾滋病研究存在諸多的張力,但通過回顧研究也注意到了社會學和人類學研究者努力從本學科理論和經驗視角出發,嘗試超越“啟發式”與“影響式”的艾滋病干預研究。黃盈盈在提出、吸收和發展性社會學的“主體建構”[15]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要從“生活邏輯”[13]的角度去思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體驗以及生活話語與“生物醫學”作為健康治理術之間的張力,還要以“譜系學”的角度去思考關鍵的概念議題,例如作為全球健康分類的“MSM”及其生產力和潛在的影響[16,17]。
無論是在社會科學理論還是經驗研究層面,“新十年”的研究在“二十年”研究的基礎上有了諸多的舍棄、延續、拓展和創新。然而,從對我國艾滋病流行趨勢的回應方面,“新十年”的研究似乎與我國當前艾滋病的流行趨勢有些“脫節”,并沒有積極回應當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難點和挑戰。
例如,面對MSM群體的艾滋病流行趨勢,針對該群體的艾滋病防治不斷被納入到國家艾滋病治理的中心[6,18]。然而,在“新十年”中,社會科學學者對MSM群體的關注度以及學術產出遠低于女性性工作者群體。僅有少量的社會科學文獻關注并分析MSM群體的艾滋病防治與干預。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量的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文獻將研究目光投向了MSM群體,分析該群體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風險因素與風險行為,提出行為干預與生物醫學干預的策略。“新十年”的文獻反映出面向MSM群體艾滋病預防干預的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學術對話以及學術反思表現得疲軟與不足。這也間接地導致了當前男性性少數群體的整體社會呈現越來越“艾滋病化”[19-22]。如果缺少社會學和人類學學者從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社會文化以及主體性等角度分析包括MSM群體在內的關鍵群體艾滋病防治的難點,那么艾滋病的“綜合干預”策略就無法實現[23]。
一方面,社會學與人類學在MSM群體艾滋病領域研究并沒有在“新十年”的回顧中占領重要的席位。因此本文希望,社會科學研究者可以將MSM群體的艾滋病治理、對于“性”研究的持續探索、對社會學和人類學參與MSM群體跨學科艾滋病研究的反思作為今后研究的議題之一。
另一方面,隨著國家不斷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健康治理,社會組織參與艾滋病防治和干預被逐漸地以制度性的方式確立。植根于MSM群體社會組織參與艾滋病防治的路徑與現實困境(制度、文化、社會關系、權力關系、主體性等)可以作為社會科學,特別是社會學和人類學研究MSM群體艾滋病治理的一個方向。社會學與人類學亦可以從國家與地方,政府與社會等不同層面在MSM群體艾滋病治理模式中挖掘學術研究、資源動員和政策倡導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