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滿晴 劉妍君
造血干細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是多種血液系統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有效治療方式之一,可重建人體正常造血及免疫功能,達到治愈目的[1]。在HSCT 中,供者選擇的決定性因素為人類白細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而HLA 復合物、ABO 抗原作為兩個獨立抗原系統位于不同染色體,同時ABO抗原在造血干細胞中不表達,故往往認為臨床較常見HSCT 患者ABO 血型不合[2,3]。相關研究指出,ABO 血型不合的HSCT 患者易出現溶血反應、造血重建時間過長等情況;同時患者移植后正處于血型轉換期,輸血時需特別注意血液制品選擇[4,5]。兒童作為一類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的特殊群體,較成人而言其體內代謝更旺盛,實施HSCT 時存在自身特點,但目前關于ABO 血型不合的HSCT 患兒研究較少。為此,本研究主要探討ABO 血型不合對HSCT 患兒造血重建的影響。
1.1 研究對象收集我院2021 年1 月~2022 年12月收治的42 例HSCT 患兒臨床資料,按ABO 血型是否相合分為相合組(22 例)、主要不合組(10 例)、次要不合組(10 例)。3 組基礎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3 組HSCT 患兒基礎資料(n)
1.2 方法微柱凝膠法測定ABO 血型正反定型。HSCT 后定期檢查患兒血常規,觀察其造血重建植活時間;當供者抗原開始出現后,定期或不定期監測ABO 系統抗原抗體,為選擇合適的血液制品提供參考依據。輸血前行交叉配血、不規則抗體篩選、ABO/RhD 血型鑒定等。嚴格依據《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6]進行操作。
1.3 植活標準粒細胞植活標準:受者HSCT 后中性粒細胞數連續3 天達到0.5×109/L 及以上[7]。血小板植活標準:在未輸注血小板前提下血小板計數連續7天達到20×109/L 及以上[8]。血型轉換成功標準:ABO血型主要不合患兒以檢測到供者血型抗原為準;ABO血型次要不合患兒以受者血型抗原消失為準[9]。
1.4 統計學分析將數據輸入軟件SPSS 25.0 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描述,行χ2或Fisher 確切概率法檢驗;計量資料用描述,3 組間比較行單因素方差分析,進一步兩兩對比行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ABO 血型相合情況42 例HSCT 患兒中,ABO血型相合率為52.38%(22/42);20 例ABO 血型不合患兒中,主要不合率與次要不合率均為23.81%(10/42)。見表2。

表2 ABO 血型相合情況
2.2 不良反應情況42 例HSCT 患兒均獲得造血重建,移植期間無急性移植物排斥等情況發生。
2.3 造血重建時間比較3 組粒細胞植活時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相合組血小板植活時間比主要不合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 組造血重建時間對比(,d)

表3 3 組造血重建時間對比(,d)
注:與相合組比較,*P<0.05
2.4 患兒HSCT 期間ABO 血型抗原抗體轉變情況42 例HSCT 患兒中,移植后1~3 個月內有供者血型抗原或抗體出現者39 例;多數變為供者血型,并保持長時間穩定;少數供受者ABO 抗原細胞并存。見表4。

表4 HSCT 期間患兒ABO 血型抗原抗體轉變情況
2.5 HSCT 期間患兒成分血輸注情況參照相關文獻[10~12],針對ABO 血型相合患兒,HSCT 后首選同型輸血;針對ABO 血型不合患兒,HSCT 后以其血型轉換期內供受者ABO 抗原抗體轉變情況為依據制定個體化輸血方案。42 例HSCT 患兒移植后輸血效果良好,未發生溶血性輸血不良事件。
有研究報道,與HLA 相匹配的臍血干細胞聯合外周血干細胞一起移植能增加HSCT 患者植活成功率[13]。多數學者指出,再生障礙性貧血患兒常采用外周血干細胞、骨髓干細胞進行移植,白血病患兒常采用臍血干細胞、外周血干細胞進行移植[14,15]。本研究HSCT 患兒移植方法亦與之相符。有學者指出,ABO 血型不合HSCT 患者造血重建時間較長,且部分患者移植后易發生純紅細胞再生障礙[16]。本研究中,移植后42 例患兒均獲得造血重建,移植期間無急性移植物排斥等情況發生,與上述報道不一致,推測可能和本研究樣本量較少、相比成人而言兒童紅細胞生長恢復更活躍相關。血小板、中性粒細胞因其代謝更新能力活躍、生命周期較短而被臨床用于觀測HSCT 患者造血重建情況[17]。本研究中,血型相合組、主要不合組、次要不合組粒細胞植活時間相比無顯著性差異,與既往報道一致;但相合組血小板植活時間比主要不合組短,分析原因可能和患兒對血小板生成素敏感程度不一或患兒體內凝集素能和血小板表面紅細胞A、B 抗原相反應使血小板輸注療效下降相關[18,19]。
臨床上為滿足HSCT 患兒生長發育需求,往往會在其移植后輸注相對高頻次紅細胞以確保患兒血紅蛋白處于高水平[20,21]。然而,紅細胞生命周期為120 天左右,故針對ABO 血型不合HSCT 患兒可通過評估其血型轉換成功與否進行判斷紅細胞系統重建情況。本研究中,ABO 血型相合HSCT 患兒紅細胞恢復時間較早,但有個別移植后抗體低效價問題。ABO 血型主要不合HSCT 患兒血型轉換為供者血型所需時間最長,這可能與其血型抗體能破壞供者細胞,致使干細胞無法轉換,破壞新生紅細胞結合相應抗體有關[22]。ABO 血型次要不合HSCT 患兒出現正反定型不一致問題,其雖全部出現符合供者的血型抗原,但移植后3 個月無血型抗體產生,分析原因可能是血清凝集素極弱或血清凝集素易被患兒原有ABO 抗原及血中血型物質中和;或預處理期間患兒免疫系統被破壞;或免疫抑制劑預防應用導致患兒體內出現各類免疫球蛋白,降低血清凝集素產生能力[23,24]。ABO 血型不合HSCT患兒的血型轉換可分為移植前、移植后至未完全轉換成功前、轉換成功后3 個階段,每個階段輸血策略均不同。本研究嚴格按照輸血血液選擇要求操作,第1 階段為患兒選擇與其血型一致的血液制品;第2 階段針對ABO 血型主要不合患兒選取和其血型一致的紅細胞及和供者血型一致的血漿、血小板,針對ABO 血型次要不合患兒選取和供者血型一致的紅細胞及和受者血型一致的血漿、血小板;第3 階段為患兒選擇和供者血型一致的血液制品[25~27]。本研究中,42 例HSCT 患兒移植后輸血效果良好,未發生溶血性輸血不良事件。
綜上所述,ABO 血型不合對HSCT 患兒粒細胞植活時間無影響,但ABO 血型主要不合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患兒血小板植活時間。但本研究存在研究對象數量較少、回顧性研究無法充分獲取數據等不足之處,有待后續大樣本、多中心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