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妹 劉桂梅 陳婭崢
原發性腸脂垂炎是一種少見的急腹癥,具有自限性的特點。因其臨床表現無特異性,大多數表現為突發腹部局限性疼痛,無明顯全身癥狀,臨床診斷困難。常誤診為急性闌尾炎、憩室炎、泌尿系統結石、婦科疾病等,造成過度抗感染治療,甚至手術治療。本研究旨在分析原發性腸脂垂炎高頻超聲聲像圖特點和臨床表現,以提高臨床對該病的認識和診斷準確率,減少不必要的手術和過度抗感染治療。
1.1 一般資料收集我院2016 年1 月~2022 年2 月保守治療及隨訪證實原發性腸脂垂炎患者22 例,其中男21 例,女1 例;年齡18~63 歲,平均(36.70±10.4)歲。排除闌尾炎、泌尿系統結石、憩室炎等疾病。經保守治療1 周后所有患者癥狀明顯減輕,2 周后癥狀均消失,病灶逐漸縮小至恢復正常。
1.2 方法采用PillipsIU22、PillipsEPIQ5、GE LogiqE9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線陣5~12MHz、凸陣2~5MHz。經腹先用凸陣探頭掃查患者所述腹部疼痛部位,觀察腹腔是否有腫塊及積液,腸管有無擴張,腎有無積水等。在腹部壓疼點最明顯的部位用線陣探頭多切面掃查,發現病變的團塊后,觀察其形態、邊界、內部回聲并測量大小,觀察周圍腹壁、腸壁是否存在病變。囑患者深呼吸,觀察團塊活動度,與周邊組織是否有粘連;結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觀察病變部位的血流情況。
2.1 臨床表現本組22 例患者均表現為突發腹部持續性疼痛,其中20 例患者疼痛位于左腹部,2 例患者位于右腹部。疼痛部位局限且明確,壓痛明顯,僅3 例患者伴有反跳痛。所有患者均無明顯全身癥狀,如無發熱及腹瀉等。左側腹部疼痛的20 例患者中,原發性腸脂垂炎發生在乙狀結腸16 例,降結腸4 例。右側腹部疼痛的2 例患者,病灶位于回盲部1 例,升結腸1 例。
2.2 超聲聲像圖22 例患者均表現為結腸旁橢圓形或不規則高回聲團(見圖1),病灶以面團狀或云朵樣高回聲為主,14 例病灶內部可見不規則的低回聲或環狀低回聲(見圖2)。病灶最大4.9cm×4.2cm×2.6cm,最小2.7cm×2.5cm×1.4cm。病灶邊界清晰或欠清晰,19 例病灶周邊腸壁及腹膜未見明顯異常,僅3 例腹膜有輕度增厚。囑患者深呼吸,所有病灶不隨腸管運動,與腹壁粘連。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顯示病灶內部無血流信號,僅6 例病灶周邊可見少許血流信號。

圖1 原發性腸脂垂炎病灶呈高回聲團

圖2 高回聲團內可見環狀低回聲
腸脂垂是沿結腸帶兩側分布的許多小突起,由漿膜及其所包含的脂肪組成[1]。腸脂垂的蒂部較細,末端充滿脂肪呈囊袋狀,這種結構使其活動度增大,同時也增加了扭轉的風險。腸脂垂內的引流靜脈管徑細且走行彎曲,當腸脂垂發生扭轉時極易造成靜脈回流障礙。原發性腸脂垂炎發病機制就是由于腸脂垂的扭轉,首先導致引流靜脈回流障礙或靜脈血栓形成,脂肪組織水腫,繼而腸脂垂動脈閉塞,脂肪缺血性壞死,出現炎性反應[2]。整個結腸約有100~150 個腸脂垂,主要分布在盲腸及乙狀結腸。本組22 例患者中20 例原發性腸脂垂炎發生在左腹,乙狀結腸16 例,占72.7%,降結腸4 例,占18.2%,與相關文獻一致[3,4]。可能由于乙狀結腸走行彎曲,屬腹膜內位器官,由系膜連于腹后壁,活動度相對較大,加上腸脂垂的數量多,所以腸脂垂發生扭轉幾率要大于其他部分。
原發性腸脂垂炎是一種少見的自限性疾病,1956 年由Lynn 首次提出。近年來隨著大家對該病認識的提高,加上多種影像技術的應用及儀器性能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病例被報道。本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發病高峰在30~50 歲,男性多于女性[3~8],好發于體型肥胖者,本研究中原發性腸脂垂炎患者大都中等身材或肥胖,其中12 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可能由于體重的增加,腸脂垂內的脂肪也會增多,導致末端活動度增加,極大增加了扭轉的風險。本組病例都是先用低頻凸陣探頭掃查患者疼痛部位及腹腔,除外腹腔腫物、泌尿系結石、憩室炎及闌尾炎等,然后在壓痛最明顯的部位用高頻探頭多切面掃查,22 例患者病灶均顯示清晰。由于大部分腸脂垂炎患者腹壁脂肪厚,病灶小,而且病灶回聲與腹腔網膜組織相似,因此只用凸陣探頭檢查容易漏診。在疼痛位置改用高頻探頭掃查,腸脂垂炎檢出率會大大提高。原發性腸脂垂炎病灶大多數位于結腸前方或側面,貼近前腹壁,高頻探頭容易探及,病灶的形態、內部回聲、與周邊組織的關系也顯示更清晰[7~9]。
原發性腸脂垂炎主要是由于脂肪缺血性壞死引起的炎性反應,所以超聲、CT 和MRI 的影像圖像具有特異性[6~8]。原發性腸脂垂炎CT 表現為結腸旁“戒指”樣或卵圓形低密度脂肪團。超聲聲像圖表現為結腸旁類圓形或不規則形高回聲團塊,無包膜,邊界清晰或欠清晰,內部以面團狀或云朵樣高回聲為主,因病程時間不同而內部回聲有細微差異。病變早期脂肪水腫表現為不規則高回聲團,隨著炎性及缺血壞死發生,內部可出現不規則低回聲或環狀低回聲。隨著壞死組織的吸收,病灶縮小,又以高回聲為主[9,10]。本組22 例患者病灶均顯示與腹壁有粘連,囑患者深呼吸,病灶不隨腸管移動;彩色多普勒顯示病灶內多無血流信號或周邊少許血流信號。
原發性腸脂垂炎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其臨床癥狀無特異性,需要與急性闌尾炎、急性憩室炎、婦科急癥、泌尿系結石等急腹癥鑒別,以免造成過度醫療和手術治療。闌尾炎表現為轉移性右下腹疼痛,超聲圖像表現為回盲部闌尾增大,可見闌尾管壁結構,周邊可見高回聲網膜組織包裹;急性憩室炎超聲圖像可見具有腸壁樣結構的盲管與腸管相通;婦科急腹癥多表現為下腹部疼痛,超聲多可見盆腔混合回聲包塊及盆腔積液;泌尿系結石表現為腰部及腹部疼痛,超聲可見腎臟積水、腎臟結石或輸尿管結石等。隨著超聲儀器性能不斷提高,大部分急腹癥在超聲下可做出鑒別。
由于原發性腸脂垂炎超聲圖像具有特異性,加上高頻探頭的應用,對該疾病可以做出提示性診斷。因超聲具有無創、價低、操作簡便,可重復檢查的優點,所以可以做為原發性腸脂垂炎檢查及復查的首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