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又一代青島工匠,用自己的實踐、體悟、思考,不斷創新創造,共同鑄造“工匠之城”。青島的產業基礎成就了他們,他們也用驚艷世界的成績,書寫了與青島緊密相連的城市故事。
青島“工匠精神”溯源
“19世紀后期,德國工業突飛猛進,重化工業技術先進。德國租借青島之時,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工業國。” 青島市檔案館編輯研究處處長周兆利表示,1897年,德國占領前,青島地區已出現制造陶瓷、草編等傳統工藝的手工業作坊。1899年,青島港和膠濟鐵路動工,構建起港口與鐵路的現代交通體系,造船、機車等現代裝備制造業隨之出現。
早期工業技術教育的開端也為青島工匠的孕育奠定了基礎。“當時,為滿足青島租借地對技術工人的需求,船塢工藝廠徒工學校和四方工廠徒工學校相繼建立。” 周兆利說,隨著制造業的發軔,青島成為中國較早啟動工業化的城市之一,西方現代工業開始輸入青島,奠定了青島現代工業文明的雛形。
新中國成立后,青島的機械、鋼鐵、化工、家電等產業得到發展,工業結構由輕到重,工業門類由少到多,初步形成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紡織、機械等產業僅次于上海,位居全國第二位;橡膠工業產值僅次于滬、津,位居全國第三。青島紡織工業為均衡國家工業布局,抽調大批技術、裝備力量,援助京、晉、冀、豫以及青海、新疆、甘肅、內蒙古等邊遠地區的紡織基地建設。僅在山東省,就以“母雞下蛋”方式,援建15個棉紡廠,為大小“三線”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青島是近代中國少有的幾個從一開始就直接導入現代化大機器生產的城市,工業基礎較好,產業工人隊伍龐大,最多達到4萬人;而且,青島產業工人一開始就接觸到現代化的機器大生產和技術,見過世面,受過鍛煉,眼界開闊。”周兆利表示,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實行企業民主改革,廢除了把頭制、包身制等落后制度,工人翻身做了主人,激發了工人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涌現出一批像郝建秀一樣的技術革新能手、優秀產業工人,并在他們的帶動下,形成一個個團隊,帶動了所在行業的技術革新和產業的發展,比較突出的有郝建秀細紗工作法(郝建秀小組)、青島印染廠的王吉庭小組、技術革新能手徐呈龍、振超效率和孫波效率等產業工人品牌。
產業工人主動掌握機器,不斷進行技術革新,注重細節,追求完美,精雕細琢、精益求精,不斷追求品質,這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工匠精神”。青島擁有產生能工巧匠的深厚土壤和氛圍,加上青島有深厚的產業基礎,產業工人有施展的舞臺,由此,青島的金牌工人層出不窮。再加之,改革開放以來,青島施行品牌戰略,技術標準、質量標準更加嚴格、規范,并向世界名牌看齊,對技術的要求就更高、更嚴格、更規范,各行各業中優秀的技能人才大批涌現。
設立“青島工匠日”,以城市之名致敬工匠
目前的青島,擁有41個工業門類中的36個,素有“品牌之都 工匠之城”的美譽,“工匠精神”一直浸潤著這座城市的血脈。
青島在培育工匠方面,也向來不遺余力。2023年,青島的“工匠故事”有了新的篇章,青島以城市之名致敬工匠——青島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審議了《青島市人民政府關于提請審議設立“青島工匠日”的議案》。會議決定,自2023年起,將每年的7月26日設立為“青島工匠日”。
近年來,青島出臺《關于全面開展企業技能人才自主評價工作的實施意見(試行)》,在全市規模以上企業全面推開技能人才自主評價。以市政府名義“頂格”出臺《關于弘揚工匠精神打造工匠之城的意見》,將打造“工匠之城”上升為全市戰略,持續推進“未來之星”培養、“島城工匠”培育、工程師梯隊培塑等計劃,打造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隊伍。
實體經濟的振興,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離不開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的高技能人才隊伍的支撐。青島市印發《關于實施新時代“人才強青”計劃的意見》,作為未來一段時期人才政策的“綱領性文件”,其中明確提出,打造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技藝高超的技能人才隊伍。預計到“十四五”末,青島技能人才總量將達到130萬人以上,高技能人才將達到35萬人以上,技工院校學籍注冊人數不少于5萬人,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能人才支撐。
(本刊據《學習青島》《大眾網》等媒體資料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