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婧昕
(西安市渭河生態管理中心,陜西 西安 710018)
河流,是一座城市的靈魂。縱觀古都西安的歷史,自西周的灃鎬二京,秦時“渭水貫都”的咸陽宮、西漢的長安城、隋唐時期的大明宮,均依河興建。2023 年,西安城市“北跨”發展的集結號全面吹響,再一次印證了渭河對于這座城市的重要性。時至今日,向北而望,一系列城市基礎設施配套正在快馬加鞭、加速完善,一個個重點項目加速推進,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座座跨渭河橋梁的進度不斷刷新,西安“北跨”發展正在實現“加速度”推進。然而渭河,這個橫貫于關中平原的河流,承擔著連接南北兩岸產城融合、板塊聯動的重要載體,如何在“北跨”中以“城中河”的定位融入到西安城市發展的新布局,值得每一位關注渭河、關心渭河發展的人去思考、謀劃和研究。
2005 年,國務院批準了《渭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據此,陜西省委省政府從戰略高度提出了綜合治理渭河流域,加快渭河西安城市段綜合治理步伐的總體要求。2008 年10 月,西安市動工建設渭河城市段綜合治理工程,用3 年時間,先后完成了22 km 的300 年一遇防洪標準、堤頂寬度49 m 的生態堤防,完成公路四級標準、雙向四車道的堤頂道路,完成堤南200 m 綠化林帶建設。共計栽植喬木18.5 萬株,灌木、地被植物120 余個品種,建成人工湖14 個,荷花池1200 畝,玫瑰園600 畝,新增綠化面積2.39 萬畝。渭河城市段綜合治理工程的建成,極大地提升了渭河經開段、未央段的防洪能力,徹底改善了周邊的環境面貌,為“荒草灘”變為“城中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陜西省河道治理樹立了樣板。
2011 年2 月,陜西省渭河綜合治理全面啟動,渭河治理成為全省最大的河道治理工程,工程建設如火如荼,聲勢浩大,建成的效果有目共睹,渭河的防洪安全得到有力保障,生態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由于連續多年治污,渭河水質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渭河平均出境斷面水質達到了Ⅲ類,甚至在2021年提升到Ⅱ類。陜西渭河治理實現了“洪暢、堤固、岸綠、水清、景美”的目標,產生了良好的防洪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渭河,已然成為老百姓觀光娛樂、野營休閑和親近大自然的好去處,并在2017 年被評為全國首屆十大“最美家鄉河”之一。
2016 年,陜西省政府設立渭河生態區。2017 年,渭河被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列入全國水流產權確權試點單位,依法劃定了河道管理和渭河生態區范圍,厘清了河道管理范圍內的國有和集體土地的邊界。2023 年,新修訂的《陜西省渭河保護條例》正式實施。在此期間,省市相關部門不斷補齊建管短板,規范渭河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確立地方標準,相繼出臺了十幾項相關管理制度,為渭河生態區的建設管理工作提供了堅強的體制和制度保障,也為其他各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系統保護河流提供了借鑒。
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渭河作為其最大支流,面臨新的治理任務和要求。特別是隨著西安城市的北跨,渭河成為“城中河”已迫在眉睫。然而,渭河隨之暴露出來的問題和自身存在的短板也越發凸現出來。
1)渭河主河槽的逐年下切,造成河道水位與河灘地的高差越來越大,河槽越來越窄、深,而該段河道內寬度較大,約為1200 m~1400 m,致使河灘內自身生態修復功能越來越差。大片灘涂干涸、裸露,荒草叢生,與“城中河”的定位相差甚遠。
2)河道水量年內分布不均,汛期河道內水資源尚能達到,枯水期河道水量基本在加之多年前無序采砂形成的水塘、沙坑,造成水體分割、生物通道阻斷,對生物洄游產生顯著影響,導致湖泊自凈能力衰退和水質惡化、生物多樣性下降、復合生態系統完整性受損和穩定性下降。
3)上級流域管理機構對河道建設管控嚴格,工程措施在河道內難以發揮作用,造成河灘治理僅僅只能將原來無序采沙造成的大坑覆平,治理措施簡易,景觀效果較差。
4)堤防與河流高差加大,阻斷了人-水-城的連通。并且河堤臨水側駁岸形式單一,人們看不見河,望不見水,失去了近水、親水的便利條件,昔日大河水流的情景難以再現。
5)建設管理協調配合尚需加強。河道綜合治理和管理多由水務部門承擔,當地政府積極性不高,與當地經濟發展、產業融合完全分割,未做到相互依托,合作共贏,不利于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習總書記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論述和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為渭河綜合治理指明了方向。西安城市北跨為“城中河”建設注入了新動能,結合中省一系列水利重大發展戰略,渭河“城中河”的建設應把握以下原則:
1)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人水和諧的理念貫穿和落實到渭河新時期治理保護修復的全過程, 推動流域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2)堅持節水優先、量水而行理念。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統籌優化生活生產生態用水,推動用水方式向節約集約轉變,促進人口經濟與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承載力相協調。
3)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理念。區分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自然條件差別,突出區域特色,以自然修復為主,人工措施和自然修復相結合,提高政策和措施的針對性、有效性,分類推進保護和治理。
4)堅持統籌謀劃、協同治理理念。堅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立足于水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水量、水質、水域空間和水生態,統籌謀劃水資源保障、水災害防御、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文化傳承。強化法治管理,創新管理制度,加強科技支撐,推進智慧水利建設。
1)重新梳理各項涉水法規,統籌謀劃河道治理的新思路。今年出臺并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陜西省渭河流域管理條例》對河道生態環境保護,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保障水安全,推動高質量發展等都作出了明確的要求。渭河作為“城中河”的治理,應嚴格遵循法治思維,深刻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等法規的含義、要義,按照水利部《關于加強河湖水域岸線空間管控的指導意見》《黃河流域重要河道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的發展方向,遵守政策要求,轉變建設思路,聚焦渭河生態治理和濱水廊道建設開啟依法治河的新理念。
2)結合河道現狀,在保護與發展之間尋求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新的涉水法規對河道建設要求極嚴,大挖大填、人工景觀、硬質路網均不可行。而“城中河”的需求又不滿足于河道內自然野蠻生長,因此,把握保護和治理的“度”顯得尤為重要。縱觀近年來國內河道治理的范例,主打生態修復和生態廊道構建,渭河作為“城中河”建設也應遵循自然為本的理念,重新梳理城市段河道內地形地貌,保持灘地原有的自然蜿蜒,用好沿線的再生水、支流入渭的水量,以生態重建、輔助再生、自然恢復、保護保育等措施,轉變主河槽“大水面”為“長藤結瓜”式連片灘地水面,通過利用地形高差及生物凈化對再生水、支流匯水進行多層級過濾,復蘇河道生態環境維系河流、湖泊等水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保障。
3)遵循連通性原則,構建縱橫空間互聯互通的生境類型。渭河城市段北岸近幾年建設標準較高,此處主要研究討論南岸。南岸由西向東,除皂渭灘區、西安湖、灞渭灘區稍具規模外,尚有大量灘地未經治理,景觀效果較差。目前沿線有灃河、皂河、漕運明渠、幸福渠、灞河5 個一級支流,還有尚林橋、歐亞大道、鹿苑大道雨水排放口,以及草灘污水廠、十一污等再生水,這些來水均水量充沛,水質有保障,但大部分排入渭河,利用率較低。按照“水系連通”的原則,“讓每一股流入渭河的水都在河灘內多循環一會兒”的設想,縱向連通各個灘區節點,形成串珠狀水體。橫向設置復式斷面,依次為自然休閑區、半干擾區、非干擾區,在各區域之間,設置綠色生態隔離帶,創造豐富多樣的開放空間及多層次的景觀感受。在枯水期和常規水位線范圍內,游人可在臨水步道進行親水性觀賞游覽活動;在豐水期,游人可在較高一層步道游憩,滿足了休閑、防洪、水生態修復、水體再次凈化的功能,也滿足了兩棲類生物的棲息和自由遷移,以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4)采用小投入低干預的景觀策略,著力打造河流生態修復與生態廊道綜合考慮防洪、游憩、生態保護、水資源管理等因素,建設河流廊道景觀。以河流為主線,包含河槽、灘地、堤防、堤外林帶及水生、濕生、陸生動植物等各種要素互相影響、協同作用實現多種生態功能的通道。結合河道、河灘現狀,盡量保持岸線自然形態,因地制宜建設親水生態岸線,營造大地景觀和大地肌理。以自然修復為主,輔以必要的人工措施,整治廢棄地,分區分類開展生態系統維持,維護重要棲息地,改善和提升渭河自然生態調節功能,還原河岸真實形象,從生態系統的角度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自然環境,打造濱水生態空間,綠色游憩走廊。
5)講好新時代渭河故事,塑造渭河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區域內秦、漢、唐時期的水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歷史人物事件、重要工程項目的內涵和價值,加大渭河水文化歷史傳承,弘揚歷代治水先賢愛國憂民、開拓進取、百折不撓的水文化精神。完善公共配套設施,推進水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構建串珠成線,特色鮮明的沿渭文化旅游帶。
6)確定“城中河”建設責任主體,制定目標持續抓好任務落實。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城市“北跨”的部署,明確渭河沿線各區政府、開發區(管委會)是“城中河”的實施主體,落實屬地責任,按照統一規劃制定時間節點,快馬加鞭按期完成建設任務。同時依托濱河優勢,充分挖掘利用渭河資源,促進渭河以“城中河”功能定位融入城市發展格局,變跨河發展為擁河發展,大力發展渭河沿線經濟產業帶和景觀群,推動渭河沿線城市經濟社會發展。
“城中河”建設是許多北方城市普遍面對的問題,由于受水資源和河道天然來水的影響,河道綜合治理存在諸多的政策限制,治理的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對渭河帶來了新機遇、新挑戰,《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陜西省渭河保護條例》的正式實施,使得河道建設和管理逐漸步入法制化軌道。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在河道治理決策時,要遵循“四水四定”的原則,將新發展理念貫徹在渭河綜合治理始終,正確處理生態保護和流域高質量發展之間的關系,真正為維護河湖健康生命,為渭河沿岸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