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 嬌
(西安市渭河生態管理中心,陜西 西安 710018)
渭河是黃河的第一大支流,是陜西人民的“母親河”。于周至縣青化鎮入西安市界,臨潼區油槐街道出西安市境,共涉及西安市及西咸新區共10 個縣(區、開發區)(周至縣、鄠邑區、西咸新區灃西新城、西咸新區灃東新城、西咸新區秦漢新城、經開區、未央區、國際港務區、高陵區、臨潼區)。境內河長157.3 km,岸線長220.0 km,有灃河、灞河、涇河等24 條支流匯入,流域面積13.48 萬km2,灘區面積16 萬畝。
西安市不僅是陜西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區域,也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國防、科研教育基地和交通樞紐,是我國西部地區乃至黃河流域自然條件優越、經濟基礎較好、文化積淀深厚、發展潛力較大的地區。2022 年末西安市常住人口1299.59 萬人,地區生產總值(GDP)11486.51 億元,比上年增長 4.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 323.58 億元,增長 3.7%;第二產業增加值 4071.56 億元,增長 10.7%;第三產業增加值7091.37 億元,增長 1.3%。西安市沿渭的產業類型主要有新材料、現代服務業、旅游業、先進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產業、種植養殖及農副產品加工業、商用汽車、電力電子產業、航空航天、創意文化產業等,為渭河生態區的濱水綜合產業開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自2008 年起,西安市通過實施渭河綜合治理、渭河生態區建設、灘區治理、渭河全域治水三年行動等多項措施,基本實現了渭河“洪暢、堤固、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但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衡量,渭河流域在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上仍需有不足,加之《陜西省渭河保護條例》的頒布,對渭河在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水域岸線管理和涉水執法監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陜西省渭河流域以占全省17%的水資源量,承載了全省2/3 的人口和生產總值、72%的灌源面積,人均水資源量僅272 m3,遠低于國際公認的500 m3極度缺水線。且渭河是典型的季節性河流,全年來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近三年來,咸陽站最大流量6050 m3/s,最小流量僅 21 m3/s,枯水期河道水量較小。加之上游生產生活用水的增加,干支流水庫的調蓄影響,枯水期主槽水位下降,大面積灘涂裸露,河床逐步萎縮下切,使主槽與河灘地的水系連通阻斷,形成了“主槽深、水面窄、灘面寬”的現狀。目前,渭河西安城市段生態基流多以中水補充維持,從水量、水質上均不能滿足要求。市民站在堤上望不見水,下到灘內無法親水,水生態環境不容樂觀。后續隨著社會經濟用水持續增長,河流生態用水協調難度將越來越大。
西安市渭河堤防工程建設已形成完整體系,防洪標準50 年~300 年一遇。但周至、鄠邑段現狀堤防大部分是在老堤基礎上改建加固形成,建成以來未經過大洪水考驗。且個別區縣因河勢北移,缺少護基壩等河道工程防護,還有部分區縣的護基壩存在不同程度的沖刷,均威脅現有堤防工程安全。同時,渭河支流的防洪工程體系仍不完善,普遍存在防洪標準低的問題,遇一定規模洪水時,易發生倒灌,例如:西安市城區的皂河口、漕運明渠口、幸福渠口及灞河口,高陵區主要的涇河口等。加之,隨著經濟化的發展,城鎮的擴張,沿河布局基礎設施增多,支流的防洪標準已不能滿足現有的防護需求。
渭河流域水文化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西安市渭河治理總體以生態修復為主,突出原生態,隨著沿渭生態環境的改善,已成為周邊市民休閑游憩的重要場所。其中,灃渭濕地公園、西安湖、紫薇湖、灞渭橋等重要水生態節點,成為市民的網紅打卡地。但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造成文化破碎化、點狀化,未能充分發揮渭河流域自身的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同時,各區段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主題特色和表現形式較為單一,個性化和差異化不足,同質化現象嚴重,歷史文化挖掘不夠,亮點較少,缺乏特色景區、特色活動。
2016 年初,省政府從鞏固治理成果出發,決定設立渭河生態區。2017 年,西安市發布《渭河西安段生態區范圍劃定》;2018 年,西安市政府發布關于設立西安市渭河生態區的通告;同年,西安市開展渭河水域、岸線等水生態空間確權登記工作,界定權利人的責權范圍和內容。2022 年5 月,西安市調整了西安渭河生態區劃分方案,確定城市核心段長159.2 km、城區段長28.8 km、農村段長27.6 km。但是,在管理中仍出現了一些問題,生態區管控范圍內普遍存在亂占亂建、垃圾傾倒、違法偷采等問題。主要原因是個別區縣對進入生態區的項目把關不嚴,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對各類政策、新要求掌握不足,項目建設不履行準入程序較為普遍,導致渣土填埋、農家樂、開發類項目等不符合渭河生態區建設要求的問題時有發生。
為深入貫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準確把握水利高質量發展要求,通過水資源優化配置、水生態修復、水安全提升、生態區管控、水文化傳承開發、流域管理能力提升等措施,推動陜西省渭河流域水生態保護和修復,把渭河打造成黃河流域水生態修復和高質量發展的標桿河。
(1)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生態保護與修復放在首要位置,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順應自然、尊重規律,從過度干預、過度利用向自然修復、休養生息轉變,改變流域生態脆弱現狀,堅定走綠色、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2)堅持量水而行、節水優先。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條件,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推動用水節約集約,統籌生活生產農業生態用水結構,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人口、經濟與生態相協調。
(3)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渭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不同地區自然條件干差萬別,生態建設重點各有不同,要堅持人工措施和自然修復相結合,提高政策和措施的針對性、有效性,分區分類推進保護和治理。
(4)堅持統籌謀劃、協同治理。立足于流域和水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從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水文化、水管理等方面綜合治理、系統治理,建立健全協同聯動的工作機制,分級分類有序推進。
一是堅持生態優先、還水于河的原則,強化流域取水總量和斷面下泄水量,維持河流基本生態水量,保障基本的生態用水。二是圍繞生活生產農業等重點領域,關注取、供、用、排水等各個環節,實施節水增效、節水減排,挖掘節水潛力,推進水資源的高效利用。三是加強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規水的多元利用,加強處理深度及配套官網建設,滿足用戶對水質水量的要求。四是協調境外流域機構的調水工程,包括引漢濟渭、引乾濟石等工程,利用富余棄水,增加河道生態流量。甚至在渭河的不同區段選擇一些水量較豐,污染較小,水資源開發利用率低的支流,適當修建攔蓄工程,利用汛期洪水資源作為枯水期補充渭河的生態用水。
一是完善支流入渭口倒灌段堤防建設,因多為季節性河流,豐水期與枯水期對河道斷面的需求差別較大。建議可在河中修建子槽,對灘地進行綠化,配備必要設施,營造濱水綠道,發揮河道的修復功能。二是對新出現的險情險點在汛前及時治理,可采用生態護坡、格賓石籠護坡等。三是充分利用非工程措施,實現洪水災害風險防控、監測預警、會商研判、指揮決策、搶險救援等環節的綜合管理,提升防汛搶險應急能力。
西安漢唐文化遺跡眾多,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有藍田遺址、半坡遺址等物質文化遺產,也有秦腔、皮影等民俗文化。因此,在文化挖掘方面,可以考慮利用歷史文化遺產、民俗文化遺產以及自然生態資源等,結合區域周邊用地性質、人流量等選取城市段、縣城段、支流入渭口等作為重要區段規劃,以“漢唐文化 八水長安”為基調,重現八水繞長安的繁榮美景。如區域為高鐵站、標志性建筑物等,且人流量大,可將其作為文化集中展示區域;若用地性質為辦公用地,則側重商業景觀功能展現;如周邊主要為居住用地,則側重休閑游憩。
《陜西省渭河保護條例》明確了渭河生態區的管控范圍、禁止行為與渭河生態區保護治理的責任主體、監督管理單位等,為促進渭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更加堅實的法治保障。沿渭各區縣、開發區,水務、資規、生態環境、農業農村等部門要學通弄懂《條例》及渭河生態區系列政策指導性文件,將渭河生態保護作為綜合決策的重要依據和前提條件,超前介入管理,嚴格按照生態區建設項目管理辦法,履行項目準入手續。同時,建立多部門協調聯動體系,強化渭河生態區監管,對渭河生態區實施全方位、網格化巡查監管,確保河生態區建設管理工作管控有序。
渭河流域生態保護和修復不僅對黃河流域重大國家戰略至關重要,而且對一帶一路建設和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具有重要引領作用。針對目前流域治理、開發與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要以生態修復為主線,完善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體系、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防洪減災體系,同時弘揚渭河水文化,創新流域協同管理的體制機制,努力提高流域親水、游憩、科普、教育的功能,打造人水和諧的宜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