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家旺 袁玉清 吳坤澤


關鍵詞:數字素養鴻溝;數字素養;數字公民
1 問題提出
隨著新一輪信息與通信技術革命的到來,公民生活的社會空間被數字化全方位重構,數字素養已成為數字化社會公民的核心素養。然而,長期以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不斷發展,不同公民在擁有和應用信息技術方面存在顯著差距,部分公民主動或被動地與數字時代脫節,被排斥在數字社會外淪為“數字遺民”,從而形成了新的社會治理問題——公民數字素養鴻溝。數字素養鴻溝將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持續擴大,形成新的結構性不平等問題。
基于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加強全民數字技能教育和培訓,普及提升公民數字素養”[1],進一步明確了我國提升數字素養的目標。2021 年11月,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印發《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明確提出,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是我國實現從網絡大國邁向網絡強國的必由之路[2]。
總的來說,國外關于數字素養的內涵及評估體系研究較為完善,有一定的理論參考和路徑借鑒意義。而國內未形成統一的數字素養鴻溝理論認知及評估體系,缺乏實證研究,影響因素不明確。為此,本研究從已有實踐出發,嘗試構建公民數字素養鴻溝測量框架,并檢驗本研究所提出的影響因素。
2 數字素養鴻溝的研究模型
2.1 數字素養鴻溝的測量模型
數字素養這一概念最早在1994年由以色列學者阿爾卡萊提出[3],此后,許多國家、國際組織分別制定和執行了數字素養框架和戰略計劃,例如,歐盟開發出數字能力框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數字素養全球框架》[4]。國內外學者也對數字素養進行了諸多相關的開發研究[5-6]。從總體上看,國內外數字素養框架和概念各持其說。為此,本研究基于已有研究,提出了包含5個素養領域和15個具體指標的公民數字素養鴻溝框架。
具體而言,5個素養領域包括數字思維能力、數字信息技術、數字安全能力、數字創新能力、數字職業能力。數字思維能力指能夠運用數字化的思維方式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字信息技術指能夠熟練使用各種數字化的工具和平臺來獲取、制作和傳播信息的能力;數字安全能力指能夠識別和防范數字化環境中存在的各種風險和威脅,保護自身和他人的數據和隱私的能力;數字創新能力指能夠利用數字化資源和技術來創造新的價值和意義,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能力;數字職業能力指能夠適應并參與數字化時代的各種職業活動,提升自身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能力。
2.2 數字素養鴻溝的影響因素模型與假設
基于數字素養的理論文獻回歸,發現影響公民數字素養鴻溝的因素包括:人口統計變量[7]、區域性[8]、自我效能感[9]、搜尋與檢索[10]、信息鑒別與評價[11]、媒體價值感知[11]等。基于計劃行為理論和社會認知理論,本研究把梳理出的影響因素劃分為個人層面和環境層面。個人層面包括數字獲取、數字交流、數字動機、數字習慣;環境層面包括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共7個維度。
依據上述公民數字素養鴻溝影響因素模型對該影響模型中各個變量之間的關系,本文提出了如下7 個假設(H1-H7) :
H1:公民的數字獲取行為對其數字素養鴻溝水平有正向顯著影響;
H2:公民的數字交流方式對其數字素養鴻溝水平有正向顯著影響;
H3:公民的數字使用動機對其數字素養鴻溝水平有正向顯著影響;
H4:公民的數字使用習慣對其數字素養鴻溝水平有正向顯著影響;
H5:公民的家庭環境對其數字素養鴻溝水平有正向顯著影響;
H6:公民的學校環境對其數字素養鴻溝水平有正向顯著影響;
H7:公民的社會環境對其數字素養鴻溝水平有正向顯著影響。
3 研究設計
3.1 數據來源
本研究所用數據來源于本課題組在2023年1月30日至2月10日以及2023年4月27日至5月8日兩個時間段內,于全國范圍內發放的“公民數字素養與影響因素研究調查問卷”,共2 238份問卷。通過整理分析剔除無效問卷后,得到2 105份有效問卷,問卷有效率為94.06%。
3.2 信度效度分析
3.2.1 信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26.0 軟件對量表進行信度檢驗,根據克隆巴赫系數來表示,即Cronbach's a,同時采用組合信度CR值檢驗。結果顯示,在公民數字素養鴻溝量表中,數字思維能力、數字信息技術、數字安全能力、數字創新能力、數字職業能力等5個維度的Cronbach's a 信度系數值分別為0.790、0.819、0.738、0.838、0.850,CR 值分別為0.796、0.821、0.746、0.838、0.851,均在0.7以上,表明本研究的公民數字素養鴻溝測量量表具有非常高的信度。在公民數字素養鴻溝影響因素量表中,數字獲取、數字交流、數字動機、數字習慣、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等7個維度的Cronbach's a 信度系數值分別為0.745、0.665、0.847、0.825、0.804、0.790、0.885,CR 值分別為0.746、0.665、0.848、0.826、0.804、0.791、0.885,除數字獲取、數字交流和學校因素的相關值略低于0.8以外,其余均在0.8 以上,表明本研究的公民數字素養鴻溝影響因素測量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
3.2.2 因子分析
本研究利用SPSS 26.0進行數字素養鴻溝量表分析。結果顯示,KMO值為0.952, Bartlett球形檢驗結果顯著(p<0.01) 。對數字素養鴻溝影響因素量表進行分析,結果顯示,KMO值為0.963,Bartlett球形檢驗結果顯著(p<0.01) 。這些數據結果顯示變量之前具有較強的相關性,適合做因子分析。
在結構效度檢驗中,本研究采用Amos 26.0軟件對數字素養鴻溝量表及影響因素量表分別進行測量模型驗證性因子分析。其中,數字素養鴻溝量表的驗證性因素模型擬合度指標結果如下:c2/自由度=357.503/73<5,滿足要求;TLI=0.978>0.9,CFI=0.985>0.9,SRMR=0.043<0.08,RMSEA=0.043<0.08,該模型的擬合指標處于檢驗標準范圍之內。綜合來看,數字素養鴻溝測量模型適配良好。數字素養鴻溝影響因素量表的驗證性因素模型擬合度的指標結果如下:c2/自由度=2025.321/202;TLI=0.918>0.9,CFI=0.935>0.9,SRMR=0.079<0.08,RMSEA=0.065<0.08。綜合來看,數字素養鴻溝影響因素模型適配良好。本研究有效樣本量為2 105,屬于大樣本,導致c2/自由度偏高。但其余各項指標均達到標準值,表明本研究的影響因素量表具有較強的解釋力與較好的聚合效度。
對模型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公民數字素養鴻溝量表具體指標的標準化因子負荷遠超于0.6,因子系數均非常顯著(p<0.01) ,說明量表具有很強的解釋力。各維度組合信度CR 值均大于0.7,平均方差抽取量AVE值均較高,表明本研究的數字素養鴻溝量表及影響因素量表具有較好的聚合效度。
綜合本研究的信度和聚合效度分析判別,本研究所建立的公民數字素養鴻溝量表及影響因素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4 研究結果
4.1 公民數字素養鴻溝的現實狀況
為了測量我國公民數字素養鴻溝水平是否存在差異,本研究對公民數字素養鴻溝的數據均值進行比較分析。由表1可知,公民的數字素養鴻溝及各維度均存在一定差異。其中,公民數字信息技術水平最高,數字思維能力和數字安全能力相差較小且表現都較好,數字創新能力水平略顯低下,數字職業能力水平最為不足。可見,在數字信息化時代發展過程中,公民的數字使用經驗較為豐富,數字思維能力、數字信息技術、數字安全能力等水平較高,但在數字再創造方面的能力仍有所欠缺。
4.2 數字素養鴻溝影響因素的結構方程模型
在上文的基礎上,本研究針對各維度變量及測量指標進行模型的結構方程分析,對提出的假設進行檢驗。
利用Amos 26.0對假設H1-H7進行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結果顯示,在個人層面,數字獲取行為與數字素養鴻溝的產生的路徑系數為0.902,P值遠遠小于0.01,達到0.01的顯著性水平,即可認為數字獲取行為對數字素養鴻溝有正向顯著影響,假設H1成立。數字交流方式與數字素養鴻溝的產生的路徑系數為0.908,P 值遠遠小于0.01,達到0.01的顯著性水平,即可認為數字交流方式對數字素養鴻溝有正向顯著影響,假設H2成立。數字使用動機與數字素養鴻溝的產生的路徑系數為0.825,P 值遠遠小于0.01,達到0.01的顯著性水平,即可認為數字使用動機對數字素養鴻溝有正向顯著影響,假設H3成立。數字使用習慣與數字素養鴻溝的產生的路徑系數為0.854,P值遠遠小于0.01,達到0.01的顯著性水平,即可認為數字使用習慣對數字素養鴻溝有正向顯著影響,假設H4成立。
在環境層面,家庭因素與數字素養鴻溝的產生的路徑系數為0.728,P 值遠遠小于0.01,達到0.01的顯著性水平,即可認為家庭因素對數字素養鴻溝有正向顯著影響,假設H5成立。學校因素與數字素養鴻溝的產生的路徑系數為0.710,P 值遠遠小于0.01,達到0.01的顯著性水平,即可認為學校因素對數字素養鴻溝有正向顯著影響,假設H6成立。社會因素與數字素養鴻溝的產生的路徑系數為0.527,P 值遠遠小于0.01,達到0.01的顯著性水平,即可認為社會因素對數字素養鴻溝有正向顯著影響,假設H7成立。
經過檢驗,本研究提出的7個假設均成立,具體指標見表2。
5 結論
本研究基于已有實踐及數字素養鴻溝的理論,創新性地構建出一套公民數字素養鴻溝框架。通過測量發現,我國公民數字素養鴻溝水平較低。同時,通過結構方程模型驗證本研究提出的假設,結果顯示7 個假設均成立。本研究在理論與現實上彌補了當前國內公民數字素養鴻溝研究的空白,但是由于僅采取定量研究的方式,在研究結果的呈現上可能與實際情況呈現出些許差異,不能夠完全表達出被調查者的實際情況,之后可以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或構建更為完整的理論模型來填補本研究的空缺。此外,本研究主要是從橫向的角度研究,未來研究可嘗試縱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