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玲
摘要:哈爾濱市風華中學(以下簡稱為風華中學)以每年一度的教學文化節為課堂教學研究的突破口,從確定目標、制定方案、專家培訓,到集體備課、個人備課、說課、上課,再到析課、評課、總結,探索在課程一體化建設過程中,將先進的教學理念逐步落實到常態課堂教學中的路徑。在“從單一學科到學科融合的課程理念”的轉變,到“從課時教學到單元整體設計的實施”過程中,風華中學的常態課教學研究扎實落地并不斷完善,教學效果取得了顯著的提升。
關鍵詞:教學文化節;課程一體化;常態課堂;教學路徑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在修訂原則部分提出“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加強一體化設置,促進學段銜接,提升課程科學性和系統性。”課程一體化既指向學校課程建設宏觀層面的設計,還體現在中觀層面———不同核心課程的建構,以及微觀層面———課堂教學之中。風華中學在推進課程一體化實施過程中,以教學文化節為示范引領,聚焦關鍵問題,深入開展課堂教學研究,努力提升常態課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凸顯學校育人特色。
教學文化節每年舉辦一次,是學校課堂教學的盛宴,到目前為止已成功舉辦了二十五屆(前十屆為課堂教學大獎賽)。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的“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從1999到2008年,十屆課堂教學大獎賽的主題是“優化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面對時代的發展,學校積極探索和尋求適合本校學生的學習特點與教育訴求,適合本校教師專業化發展與人生追求的課堂教學模式。2009年,學校創辦了教學文化節,并將主題確定為“有趣、有效、成長”的課堂教學研究。“有趣”即導入新課激趣,合作探究助趣,討論交流解趣,反思收獲得趣;“有效”即學習過程求效率,學習體驗求效益,學習內容求效果;“成長”即學生的學業增長,學生的身心成長,教師的專業成長。
教學文化節的基本流程是:確定目標、制定方案、專家培訓、集體備課、個人備課、說課、上課、析課、評課、總結表彰。圍繞教學文化節主題和研究方向,每個學科確定上課的課題,先集體備課,再由一到兩名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展示,全體教師觀課后,以教研組為單位共同切磋、研討,校領導深入到各組傾聽并參與評議。由校長、主任、備課組長組成的教學文化節評委會對所有課例進行集中研討,梳理亮點與不足,提煉對于常態課堂教學有啟發與指導意義的典型做法。教學文化節評課從多角度,分層次展開:有上課教師所在備課組對教學目標預設與達成的分析,有同學科教師借助觀察量表的診斷式分析,有其他學科教師關于學科融合的感悟,有學科主任理論結合實踐的思考,也有教學副校長的總結和點評。每一次教學文化節都凝聚著風華中學教師們的智慧,積淀了教師團隊通力合作的品格。
2019、2020年教學文化節的主題分別為“Steam課程理念在教學中的應用”和“學科融合的課堂實踐”。有別于傳統的單一學科、偏重書本知識的教育方式,Steam課程核心在于突破學科界限,讓學生自己動手完成他們感興趣并且和生活相關的項目,在此過程中學習各種學科以及跨學科的知識。
應用該理念我們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問題情境的設計并以項目式學習的形式開展教學,開發出了具有學科綜合性、探究性、開放性的教學內容。例如,化學學科“垃圾分類的認識”“燃料及其利用”“廚房中的化學”,物理學科“桿秤的制作”“自制照相機”“制作木架臺”等教學內容都基于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融合了物理、化學、生物、數學、藝術、勞動等多學科知識來學習的過程。
學科融合的課程理念和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都要求教師結合現實生活設計具有持久思考性的問題,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借助問題解決的實踐活動形成相應的學科素養。在問題情境創設中,關鍵是運用學科融合的理念,設置“真”問題,為學生創造在問題中學習、在問題中合作、在問題中成長的時間和空間。
以化學課“燃料及其利用”為例,在探討使用燃料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時,教師基于生活情境,圍繞哈爾濱市冬季集中供暖、禁止燃放鞭炮、松北新區實行智軌等內容設計問題:
1.哈爾濱市的供暖問題是與每位市民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供暖企業使用的燃料是什么?這些燃料的使用會給環境帶來哪些影響?
2.春節放鞭炮的傳統增添了團圓、熱鬧的氛圍。對于哈爾濱市發布的禁止春節期間燃放煙花爆竹的政策,你有什么想法?
3.智軌電車的快捷性和舒適性受到了人們的廣泛贊許。哈爾濱在推進智軌交通的同時,給環境帶來了哪些影響呢?
源于真實生活的問題能激發學生興趣和學習動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品質和綜合能力均得到發展。
以物理課“制作木架臺”為例,教師可布置項目式學習任務:
1.任務內容:以4人小組為單位,利用提供的木方(2×150cm)完成木架臺的制作。
2.工具準備:自帶釘子、錘子、手工鋸、鉗子、螺絲、電動螺絲刀等。
3.評價維度:設計方案、工具使用、分工合作、作品實用性、美觀性。
學生自己組建小組,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激發了好奇的天性、培養了主動探索的能力,在思維碰撞中實現了以理解為目的的深度學習,在一起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發展了勞動意識和生活技能,體驗到了創造的樂趣,培養了藝術品味。
落實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不能把教學內容碎片化地當做知識點來處理,而是要幫助學生圍繞單元學習目標,進行單元知識結構化的建構,并以具有挑戰性的核心任務來驅動。2022、2023年教學文化節都圍繞“單元整體設計”進行研究,如今,單元整體設計作為落實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已經被廣泛應用于風華中學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中。
(一)將教學目標轉化為素養導向的學習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師對學生通過課堂教學應達到的學習結果的描述,側重教師主導。在落實核心素養的課堂上,教師要從學生視角出發,為學生制訂學習目標,讓學生清晰地知道自己應該學什么、為什么學、怎樣學以及評價的標準是什么。
例如,統編版英語教材九年級全一冊Unit(12(Life(is( full(of(the(unexpected的單元學習目標如下:
A.運用一般過去時、過去完成時陳述過去發生的事件(語言能力);
B.通過語篇閱讀,理解作者兩次避免意外事故后的心理感受并學會從正反兩方面看待生活中的意外,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思維品質);
C.總結生活中應對意外事件的措施,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學習能力);
D.了解西方節日———愚人節的習俗,學會理智分析、看待事物(文化意識)。
這四個學習目標體現了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所包含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的預期學習成果。
(二)將簡單的活動轉化為挑戰性的核心任務
單課時的教學活動多數是為了完成某一項教學任務,相互之間缺少關聯,而核心任務能驅動素養目標實現、有一定難度和復雜性、與真實生活緊密聯系、激發學生持久思考和探究。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經歷分析、判斷、綜合、評估、質疑、證明等一系列深度學習的過程。不僅有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使用,還有問題的解決和思維的遷移。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才可能逐漸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育應對困難和挑戰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
例如,統編版地理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十章“極地地區”設計的核心學習任務為:探究開展極地科學考察和保護極地環境的重要性。
依據學習目標,教師進一步把核心任務分解為四個子任務,每個子任務都是完成核心任務的關鍵節點,為學生搭建了學習的支架。
子任務1:新站選址之我見:假如我國要建立第五個考察站,請你為新站選址并說明原因。
子任務2:新站設計之我建:結合當地自然環境、南極的科考活動以及生活所需,設計你心目中的科考站,并說明設計理念。
子任務3:極地考察之我思:判斷科考隊員在進行哪項研究,培養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
子任務4:極地保護之我為:結合案例表達自己的看法。
當教師將知識的遷移應用、問題解決作為實現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時,立足真實情境、具有一定復雜性和挑戰性的核心任務,可以考查學生是否理解了知識并能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學生完成核心任務的過程,就是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
風華中學以教學文化節為引領的“有趣、有效、成長”的課堂教學研究使教師的專業素養不斷提升,職業幸福感不斷增強,成為區域內理念先進、扎實實踐的優秀教師團隊代表。在這樣的課堂文化中成長起來的風華少年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和能力不斷增強,求實、嚴謹、創新的科學精神得以發展。從風華畢業的每一個學生,都滿懷感恩之心,帶著風華教育的印記,意氣風發地踏上幸福人生的又一個階梯。風華的教師們也將繼續勤勉認真、創新實踐,努力成為莘莘學子幸福當下和幸福未來的締造者。
編輯/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