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目的/意義】在快速城鎮化的背景下,鄉村景觀面臨著急劇變化與挑戰,通過綜述鄉村景觀現狀及其變化的相關研究,旨在為促進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及生態文化的保護提供理論支撐。【方法/過程】基于CNKI 和科學網絡數據庫的相關文獻,使用CiteSpace 軟件對2010—2024 年快速城鎮化視角下的鄉村景觀研究進行可視化分析,探討該領域的研究重點與趨勢。【結果/結論】研究表明,國際對鄉村景觀的關注度顯著高于國內,主要研究方向涵蓋生態系統服務、土地利用變化和城市擴張等;而國內研究側重鄉村景觀演變、生態安全和文化傳承的研究。盡管兩者均展現出獨立研究趨勢,但國際研究更為多元化且跨學科合作緊密。未來應加強鄉村景觀和生態系統服務綜合評價,深化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合作研究,促進跨學科合作和政策指導,推動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 快速城鎮化;鄉村景觀;CiteSpace;可視化
中圖分類號: F323;TU982.2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673?5617 ( 2024 ) 06?0073?10
快速城鎮化作為現代社會發展的顯著特征,深刻影響了鄉村景觀的形態與結構[1]。鄉村景觀是指在鄉村區域內,由自然環境與人類文化相互作用形成的獨特空間形態,包括農田、林地、水系等自然要素,以及人類居住空間和聚落形態,體現了地方特色與歷史文化的交融[2]。然而,隨著城市擴展加速,鄉村地區面臨土地利用不當、生態環境退化和人文價值流失等嚴峻挑戰。在這一過程中,農地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及人口遷移等因素導致鄉村生態系統失衡,威脅到其多樣性與本土性,尤其在中國,城鎮化加劇了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地區遭遇了土地退化和傳統文化流失[3]。盡管如此,合理的城鎮化規劃與管理仍可為鄉村振興提供潛在機遇,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整合等措施,促進鄉村經濟的多樣化與可持續發展[4]。因此,深入研究快速城鎮化與鄉村振興之間的耦合協調關系,尤其是其對鄉村景觀的多維度影響,已成為當前學術界與政策制定者亟需關注的重要課題。
近年來,學術界對快速城鎮化背景下的鄉村景觀研究逐漸增多,涵蓋地理學、生態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的交叉視角[5?6]。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鄉村景觀的演變過程[7]、格局變化[8]、景觀設計與保護[9?10] 等核心問題,并借助遙感、GIS 等先進技術手段開展可視化分析[11],以幫助學者深入理解鄉村景觀的動態變化。然而,盡管該領域的研究不斷豐富,關于快速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景觀的系統性綜述研究仍顯不足,缺乏對鄉村景觀多維度影響的綜合性研究分析。基于此,本文運用CiteSpace 軟件對2010—2024 年期間中國知網(CNKI)和Web of Science 核心集數據庫的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旨在揭示快速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景觀研究的現狀與熱點。具體將從年度發文量、作者及機構合作關聯性、關鍵詞網絡分析、時間線圖譜分析等多個維度進行探討,以期明確當前研究的趨勢與空白,為未來的研究指明方向,并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理論支持與參考依據。
1 研究方法與數據處理
1.1 數據來源
本研究中的中文文獻使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鑒于學術概念上的相似性,本文以“快速城鎮化”“城鎮化”“城市化”“農村景觀”“鄉村景觀”為主題進行組合檢索(如主題為“快速城鎮化”和“鄉村景觀”),檢索時間段為2010—2024 年,文獻類型為期刊,包括SCI 來源期刊、EI 來源期刊、北大核心來源期刊、CSSCI 來源期刊和CSCD 來源期刊,經過人工篩選,最終取得有效文獻153 篇作為綜述分析的數據集。外文研究數據來源于WOS 核心數據庫,文獻檢索方式為“TS=(Rapid urbanization) AND TS=(village or rural landscape)”,檢索時間段為2010—2024 年,語言為英語,文獻類型為article,文獻信息為全記錄與引用的參考文獻,通過人工篩選學科類型及研究方向,最終得到有效文獻428 篇。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 6.3 R6 版本作為分析工具,對收集的153 篇中文文獻和428 篇外文文獻進行定量分析,旨在揭示快速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景觀研究的進展與趨勢。首先,將數據轉化為可視化形式,重點關注“作者”“機構”和“關鍵詞”等關鍵信息,以構建知識圖譜。在知識圖譜中,節點的大小與文獻的引用頻次呈正相關,頻次較高的節點半徑相對較大,從而有效反映出該領域的研究重點和發展動態,為后續研究提供重要依據。
2 計量可視化分析
2.1 國內外文獻發文量分析
通過對CNKI 與WOS 數據庫中2010—2024 年間相關文獻的統計分析(圖1),顯示該領域國內外研究呈現不同發展趨勢。國內研究在2012 年之前關注較少,2012—2020 年間發文量快速增長,但近4 年有所下降,表明當前研究仍處探索積累階段。相比之下,國外研究起步較早,發文量總體呈持續上升態勢,且長期保持較高關注度,反映出國際學術界對城市擴張影響下鄉村景觀問題的重視。整體來看,國內外研究在發展節奏、重點領域及驅動因素上存在顯著差異。
2.2 作者合作網絡分析
基于CiteSpace 生成的作者合作網絡圖譜顯示(圖2),中文文獻中發文量較多的學者包括南京師范大學的姚亦鋒和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的蔣德平(均為3 篇),其次是肖少英、李芬、邵劍杰、李先富、許峰等10 位學者,各發表2 篇。圖譜分析表明,研究領域內共包含246 個節點和181 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06,反映出作者間合作關系較弱,多以獨立研究為主,尚未形成穩固的學術合作群體。
國際學者與國內學者合作情況相似,均表現出獨立研究方向(圖3)。分析表明,國際文獻的作者網絡包含234 個節點和145 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053,表明研究者間的協作程度較低。其中拉賈拉塔大學的Ranagalage Manjula、筑波大學的Murayama Yuji 發文量各6 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Liu Yongqiang 與Zhou Weiqi、銅帶大學的SimwandaMatamyo、城市大學的Wang Wei 這4 位學者的發文量均為4 篇。
分析國內發文量較高的作者研究熱點:姚亦鋒等[12?13] 探討了中國鄉村審美空間的形成及其與地理景觀的關系,分析了傳統人文理念在現代城市化進程中的變遷,提出鄉村文化復興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路徑。張慧等[14] 通過GIS 技術分析了太行山區675 個傳統村落的時空分布與演變特征,為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提供了新視角。徐姍等[15] 分析了北京鄉村景觀風貌特征,指出當前面臨的喪失與城鎮化問題,并通過文獻、問卷與訪談方法總結了傳統鄉村景觀類型。
分析國際發文量較高的作者研究熱點顯示:Dissanayake 等[16] 探討城市表面特征和社會經濟變量對地表溫度空間變化的影響,分析了城市與鄉村之間的溫度差異,為應對城市熱島和改善鄉村環境提供了可行建議;Chen 等[17] 分析土地利用轉型對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綜合生態環境影響,發現生態空間縮減與生態環境質量下降、景觀生態風險增加之間的負相關關系。國內外學者在鄉村景觀研究中均關注城鄉互動與生態環境變化,但國內研究更多聚焦于鄉村空間本身及其使用者的評價,而國外文獻則更傾向于跨學科的方法,將人文地理、城鄉規劃與生態學相結合,從人地關系協調的視角出發,構建了相對系統化的研究框架。
2.3 發文機構合作網絡分析
國內外關于鄉村景觀研究的機構合作分析顯示,國內研究主要集中在河北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等高校和研究機構(圖4),這些機構的研究多關注鄉村景觀演變、保護與振興策略等領域。從合作網絡來看,國內機構間合作較為分散,網絡密度僅為0.0042,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獨立性,尚未形成系統化的機構協作體系。相比之下,國外研究以ChineseAcademy of Sciences、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Beijing NormalUniversity、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等機構為主導(圖5),這些機構在生態學、地理學及城鄉規劃領域具有較強的研究優勢。其中,Chinese Acad Sci 的發文量居首,研究內容涵蓋城鄉互動、鄉村生態變化及生態系統服務評估等熱點問題,從合作網絡看,國際機構之間的合作關系相對緊密,合作網絡密度達到0.0089,說明其研究集群性較強,與跨學科交叉研究相契合。
3 主要研究領域
3.1 研究熱點分析
通過統計國內外文獻中關鍵詞的出現頻率和中心性,可以識別出研究熱點和趨勢。基于CiteSpace 的路徑網絡算法和關鍵詞網絡圖(圖6),分析結果表明,中文文獻圖譜中包含216 個節點和458 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197。在該圖譜中,“鄉村景觀”是最為突出的節點,中心性達到0.93,出現頻率為54 次;緊隨其后的是“城鎮化”,其中心性為0.42,出現頻率為25 次。其他如“城市化”“鄉村”“美麗鄉村”“景觀設計”等關鍵詞的中心性均超過0.1。這表明,自2010 年以來,快速城鎮化背景下的鄉村景觀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美麗鄉村、景觀設計、景觀格局、景觀保護及鄉土景觀等主題上。
對外文文獻關鍵詞的頻數、中心度及共現網絡分析(圖7)顯示,共有288 個節點和883 條連接線,網絡密度為0.0214。由于文獻數量龐大且跨學科,高頻關鍵詞間的詞頻差異不顯著,影響了共現圖譜的清晰度。分析結果表明,“landscape”是最重要的節點,中心度為0.16,頻次為67,其次為“dynamics”,中心度為0.12,頻次為44。其他重要節點包括“growth”“cover” “ rapid urbanization” “ ecosystem services”“fragmentation” “ land use change” , 中心度均在0.08 以上。國際研究多關注城鄉互動、景觀格局變化及生態環境保護,尤其是在應對快速城市化挑戰時,探討有效規劃與管理策略以維護鄉村景觀的多樣性與功能性,促進可持續發展與鄉村振興。
3.2 關鍵詞突現分析
通過對關鍵詞突現及其時間節點的分析,可以揭示該領域研究熱點的演變過程。在中文文獻中(圖8),自2014—2016 年,“對策”關鍵詞的突現反映了對鄉村景觀保護與發展策略的關注,隨之而來的“景觀設計”和“鄉土景觀”則表明了對提升鄉村地區景觀質量和文化認同的重視。進入2020—2024年,伴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振興”成為核心議題,同時“傳統村落”的研究也凸顯了對地方文化遺產的保護。
在英文文獻中(圖9),2010—2017 年,“ecology”的突出表現顯示了生態學視角在鄉村景觀研究中的重要性,而“expansion”一詞反映了城鄉擴張對鄉村景觀的影響。至2020 年后,“evolution”和“transition”的出現標志著學者們對鄉村景觀演變及轉型機制的深入探討,同時“rural settlement”的研究逐漸增多,彰顯了對鄉村定居模式及可持續發展的新關注。這些突現關鍵詞不僅揭示了研究主題的動態變化,也反映了政策導向與社會需求對學術關注點的深刻影響,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
4 國內外研究現狀差異
4.1 國內研究現狀分析
關鍵詞聚類圖譜有效揭示了研究領域的多元化關注點,為分析我國快速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景觀研究的關鍵詞共現關系提供了依據。利用CiteSpace 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后,構建了該領域的關鍵詞聚類圖譜(圖10),其Q 值為0.6158,S 值為0.8999,表明聚類具有顯著性與高效性。通過對高頻關鍵詞中介中心度的辨識,識別出7 個主要聚類,按規模依次為:#0鄉村景觀、#1 城鎮化、#2 鄉村、#3 城市化、#4 鄉村規劃、#5 地域性及#6 鄉村振興。進一步繪制的時間線視圖(圖11) 展示了研究主題的演變趨勢, 自2013 年起,研究熱潮開始興起,而早在2011 年已有城市化相關研究。2013 年的熱點集中于快速城鎮化背景下的鄉村景觀研究,包括美麗鄉村、鄉村規劃、景觀格局及景觀保護等領域。2014—2016 年,研究重心逐漸轉向傳統村落,同時涉及地域性、鄉土景觀及鄉村聚落的研究。自2018 年起,鄉村振興相關研究成為新趨勢,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強調該戰略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任務,也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核心[18],推動了學術研究向城鄉規劃與景觀規劃領域的集中轉向。通過分析各聚類的子類研究及其關鍵詞頻次與中心度,歸納出該研究領域的三大熱點主題。
4.1.1 鄉村景觀的演變與影響因素
在快速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景觀的演變及其影響因素已成為重要的研究議題。現有研究主要探討城市化對傳統鄉村景觀構成與特征的影響,同時分析生態環境變化(如生物多樣性、土壤與水資源)并提出相應的生態保護策略。部分研究揭示了城鎮化如何驅動鄉村聚落景觀風貌的變化[7] 以及鄉村收縮對景觀價值的影響[3]。此外,當前研究不僅關注鄉村景觀格局的動態變化,更重視社會經濟、文化和生態等多維度驅動因素如何共同作用于鄉村景觀演變過程。然而,國內研究在理論框架的構建和驅動機制的精細化探討方面仍顯不足。未來研究需進一步結合區域實際和多源數據,從系統性視角揭示鄉村景觀演變的復雜性及其長期影響。
4.1.2 鄉村生態安全與景觀保護
在快速城鎮化過程中,鄉村生態環境面臨顯著挑戰,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化對鄉村生物多樣性、土壤和水資源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生態保護策略。有效構建鄉村景觀保護機制也是學術界的重要議題。例如,有研究建議通過生態保護與特色旅游來應對生態破壞和景觀散失[19],也有學者強調通過多元參與機制保護和利用傳統村落以實現鄉村振興[20]。盡管如此,目前對于景觀生態功能的動態監測和保護措施的政策適配性仍缺乏系統性評估。未來研究應在定量化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生態學與規劃學理論,通過構建多尺度、多主體參與的鄉村景觀保護模式,提升鄉村景觀的生態安全性和可持續性。
4.1.3 鄉村文化傳承與治理
在鄉村景觀設計中,對地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愈發重要,需要避免鄉村文化景觀的同質化現象,強調文化與景觀的有機融合。有研究指出,通過增強地方文化獨特性和實施差異化保護策略,能有效應對鄉村治理中的制度挑戰與文化脆弱性[21?22]。然而,當前在文化景觀與治理體系結合的深度和廣度仍待提升,對不同區域鄉村在文化特征、治理結構及社會生態系統方面的差異性也缺乏充分關注。未來應加強對地域性文化資源的系統梳理,構建以文化為核心的鄉村治理體系,并從多元主體協作的視角出發,推動鄉村文化景觀保護與鄉村治理的融合發展,以實現鄉村振興目標。
4.2 國際研究現狀分析
通過對國際關鍵詞的聚類分析,識別出7 個主要聚類,分別為#0 城市化、#1 地表溫度、#2 景觀破碎化、#3 文化景觀、#4 土地利用、#5 棄耕地、#6 生態系統服務、#7 土地利用變化(圖12),該圖譜的Q值為0.4547,S 值為0.7544,表明聚類具有顯著性與高效性。進一步構建時間線視圖(圖13) 可知,2010 年,國際研究重點關注城市化背景下的鄉村土地利用、景觀格局和生物多樣性,探討城市化擴張對鄉村地區的深遠影響。2012 年,研究轉向城市擴張對鄉村環境變化的影響,強調鄉村生態系統的脆弱性。2014—2018 年,學者們關注鄉村生態系統服務的可持續性及相關政策,提出多種應對策略以促進生態恢復與可持續管理。自2020 年以來,研究重心移向鄉村發展模式的轉變,探討在全球化與城市化背景下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這一演變反映了學術界對鄉村景觀研究的深入理解與應對策略的動態調整,同時也揭示了政策導向對研究主題變化的重要影響。總體而言,國際研究提供了更為廣泛的視角及方法,為鄉村振興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根據各聚類和各關鍵詞的詳細信息,將國際領域研究熱點歸為以下3 類。
4.2.1 城市化進程與鄉村生態變化
城市化對鄉村生態系統及其景觀特征產生重大影響,導致土地利用變化、環境碎片化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現有研究主要關注城市化對鄉村環境質量和生態平衡的影響,分析其帶來的負面效應及對鄉村可持續發展的挑戰,也有研究探討了政策與管理措施在緩解這些影響中的有效性。部分研究揭示了城市化背景下人類活動與生態動態之間的復雜關系[23],并評估了土地利用變化對鄉村生態系統服務的綜合影響[24]。未來研究需更細致地探討不同城市化模式對鄉村生態系統的具體影響,以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政策與規劃。然而,目前研究多集中于城市化對鄉村生態的單向影響,對城鄉互動機制下的生態反饋作用關注不足,不同城市化模式對鄉村生態系統的具體影響也缺乏橫向比較。未來研究需進一步探討城鄉生態耦合關系,構建更加全面的生態變化評估框架,為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4.2.2 生態系統服務評估與鄉村可持續性
鄉村生態系統服務的評估在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國際研究多關注生態系統提供的多種服務,如水源涵養、土壤保護及氣候調節,探討如何通過科學管理與政策干預優化這些服務,從而增強鄉村的生態價值與經濟活力。有研究表明,土地利用變化對環境質量及生態系統服務產生深遠影響[25],Wang Jiayi等[26] 提出綜合框架方法,從權衡與協同視角分析生態系統服務與鄉村景觀功能之間的動態關系,為差異化管理和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參考。未來研究應進一步探索生態系統服務與鄉村發展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實現更高水平的可持續發展。然而,目前研究在量化評估和長期實證數據上存在不足,不同鄉村發展模式下生態系統服務的差異性研究也有待加強。未來應結合生態、社會和經濟因素構建綜合評估模型,為鄉村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指導。
4.2.3 鄉村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鄉村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存在直接相關關系。國際研究主要聚焦于鄉村文化和歷史景觀的綜合性保護戰略,以維護與傳承地方文化及歷史景觀,并鼓勵居民積極參與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管理。一些研究提出基于“空間基因”的量化繼承系統模型,分析傳統村落形態特征的差異[27];還有學者則探索“文化—景觀基因”理論,制定相應的保護與發展策略[28]。這些研究不僅強調文化遺產保護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指出其在提升地方經濟活力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研究多關注靜態保護,對動態適應性管理及與現代化發展的融合探討不足。在全球化與城市化背景下,如何保持鄉村文化獨特性并滿足現代化需求仍是挑戰。此外,居民參與機制的研究較為簡單,缺乏對多主體協作模式的深入探討。未來需從文化保護與現代發展協同視角出發,探索動態化保護策略,加強多主體協作機制研究,以支持鄉村文化遺產保護的可持續性。
5 結論與展望
5.1 結論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 工具,對中國知網和WOS數據庫中有關快速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景觀的核心文獻進行了可視化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從發文數量來看,自2013 年以來,國際對鄉村景觀研究的關注度顯著提升,尤其是在生態學、城鄉規劃等領域的研究成果持續增多,發文量遠超國內。國內的研究量雖在逐漸增加,但整體上仍處于平穩發展階段,反映出鄉村景觀研究在中國尚未達到廣泛關注的水平,亟需政策引導與資金支持以加強該領域的研究;(2)通過對作者和機構的共現網絡分析發現,國內外學者均表現出獨立研究的傾向,合作關系并不緊密,依然存在獨立研究的趨勢,未來在加強學術交流與合作方面仍有較大潛力與必要性;(3)關鍵詞聚類分析結果顯示,國內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鄉村景觀演變”“生態安全”“文化傳承”等方面,特別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后,相關研究迅速增加;而國際研究則涉及“土地利用變化”“生態系統服務”“城市擴張”等更廣泛的主題,表現出更豐富的研究方向和方法;(4)時間線圖譜的分析顯示,國內外鄉村景觀研究在時間上經歷了從關注個體村莊到整體區域規劃的轉變過程,逐漸形成以空間規劃為核心,并融合風景園林學、心理學、地理學和建筑學等多學科知識的綜合研究趨勢。
5.2 展望
在快速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景觀研究面臨著日益復雜的挑戰和廣闊的發展前景。通過對國內外研究現狀的分析,未來的研究應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深入探索,以進一步推動該領域的發展。
5.2.1 深化對鄉村景觀演變及其多維度影響的研究
目前,已有研究揭示了城市化進程對鄉村景觀形態、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的顯著影響,但對其中的驅動機制和長期效應仍缺乏系統性探討。未來研究應加強對多源數據的整合與動態監測,從系統性視角揭示鄉村景觀變化的復雜性及其長期影響,特別是關注不同城市化模式下鄉村景觀的異同,并探討城鄉互動中的生態反饋機制,以制定更加科學和可操作的保護與發展策略。
5.2.2 注重生態安全與景觀保護
在快速城鎮化過程中,鄉村生態系統面臨顯著的壓力和挑戰。當前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態保護策略的提出和評估,但對景觀生態功能的動態監測和保護措施的政策適配性缺乏全面研究。未來應結合生態學與規劃學理論,構建多尺度、多主體參與的鄉村景觀保護模式,提升鄉村景觀的生態安全性和可持續性,并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確保保護措施的有效實施和長期效果。
5.2.3 促進鄉村文化傳承與治理的融合發展
在鄉村景觀設計中,應避免文化景觀的同質化現象,注重地方文化與歷史景觀的有機融合。當前研究強調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但對動態適應性管理及現代化發展的融合探討不足。未來研究應從文化保護與現代發展協同視角出發,探索動態化保護策略,構建以文化為核心的鄉村治理體系,強化多主體協作機制,以實現鄉村文化景觀的可持續保護和利用,促進鄉村文化的復興與創新。
5.2.4 加強國際的學術交流與合作
國內外在鄉村景觀研究上均表現出獨立研究的傾向,合作關系尚不緊密。未來應通過建立更廣泛的學術合作網絡,共享研究成果和方法,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共同探討快速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景觀的多維度影響,推動城鄉協調發展與鄉村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 1 ]姚亦鋒. 以生態景觀構建鄉村審美空間[J]. 生態學報,2014,34(23):7127?7136.
[ 2 ]劉黎明,李振鵬,張虹波. 試論我國鄉村景觀的特點及鄉村景觀規劃的目標和內容[J]. 生態環境,2004(3):445?448.
[ 3 ]戴彥,彭莉,劉鵬. 鄉村收縮背景下鄉村景觀價值衰減現象及機制研究——以重慶市大足區玉峰村為例[J]. 中國園林,2022,38(8):42?47.
[ 4 ]靳聰毅. 城鎮化視角下的農村規劃開發與農村經濟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23(6):48?50.
[ 5 ]杜春蘭,林立揩. 基于產業融合的鄉村景觀變遷——以淘寶村為例[J]. 中國園林,2019,35(4):75?79.
[ 6 ]石亞靈,黃勇,黃暉,等. 歷史村鎮文化景觀保護與變遷研究進展[J]. 中國園林,2018,34(5):124?128.
[ 7 ]李伯華,周璐,竇銀娣,等. 基于鄉村多功能理論的少數民族傳統聚落景觀風貌演化特征及影響機制研究——以湖南懷化皇都村為例[J]. 地理科學,2022,42(8):1433?1445.
[ 8 ]丁金華,汪大慶. “三生”空間視角下蘇南水網鄉村景觀生態風險評價——以石頭潭片區為例[J].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24,39(2):265?273.
[ 9 ]關偉鋒,藺寶鋼. 兒童友好型城郊鄉村景觀研究[J]. 城市發展研究,2021,28(4):108?113.
[10]陳慧靈,徐建斌,楊文越,等. 中國傳統村落與貧困村的空間相關性及其影響因素[J]. 自然資源學報,2021,36(12):3156?3169.
[11]李若男,盧天宇,趙文靜,等. 環巢湖地區鄉村景觀格局的動態變化[J].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21,48(3):467?473.
[12]姚亦鋒. 中國鄉村審美空間的形成[J]. 江蘇社會科學,2018(2):232?237.
[13]姚亦鋒. 江蘇省地理景觀與美麗鄉村建構研究[J]. 人文地理,2015,30(4):108?115.
[14]張慧,蔡佳祺,肖少英,等. 太行山區傳統村落時空分布及演變特征研究[J]. 城市規劃,2020,44(8):90?97.
[15]徐姍,黃彪,劉曉明,等. 從感知到認知北京鄉村景觀風貌特征探析[J]. 風景園林,2013(4):73?80.
[16]DISSANAYAKE D, MORIMOTO T, MURAYAMA Y, et al. Impactof Urban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o-Economic Variables on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in Lagos City,Nigeria[J]. Sustainability, 2019, 11(1): 16?19.
[17]CHEN Z, LIU Y, TU S. Comprehensive Eco-Environmental EffectsCaused by Land Use Trans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s in a Typical Region: A CaseStudy of th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China[J]. Land,2022,11(12):19?20.
[18]吳佩芬. 十九大以來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研究綜述[J]. 農業經濟,2021(1):38?40.
[19]黃橋明,姚成,楊福英,等. 城市化進程中鄉村景觀的變遷與保護——以閩西古村落芷溪村為例[J]. 臺灣農業探索,2020(1):69?75.
[20]程葉青,胡守庚,楊忍,等. 面向鄉村振興的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 挑戰與展望[J]. 自然資源學報, 2024, 39(8) :1735?1759.
[21]段進,殷銘,陶岸君,等. “在地性”保護:特色村鎮保護與改造的認知轉向、實施路徑和制度建議[J]. 城市規劃學刊,2021(2):25?32.
[22]何艷冰,賈豫霖,周明暉,等. 不同類型傳統村落文化景觀脆弱性及其差異性分析——基于河南省微觀調查數據[J]. 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22,45(2):65?73.
[23]SALVATI L, DE Z E, SABBI A, et al. Land-cover changes and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 rural cultural landscape of central Italy:classical trends and counter-intuitive results[J]. The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orld Ecology, 2017, 24(1):27?36.
[24]CAI P, ZHANG X, XING J L Y. Evaluation of spatial form of rural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vulnerability of water ecologicalenvironment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 opengeosciences, 2023, 15(1): 10?13.
[25]VATITSI K, IOANNIDOU N, MIRLI A, et al. LULC Change Effects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Using EO Data inTwo Rural River Basins in Thrace, Greece[J]. Land, 2023, 12(6):22?25.
[26]WANG J, CAO Y, FANG X,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tradeoffs/synergies between rural landscape services in a spatially explicitway for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management, 2021, 300: 113706.
[27]NIE Z, LI N, PAN W, et al.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the Form ofTraditional Villages Based on the Space Gene—A Case Study ofShibadong Village in Western Hunan, China[J]. Sustainability, 2022,14(14): 12?16.
[28]LI G, CHEN B, ZHU J, et al. Traditional Village research based onculture-landscape genes: a Case of Tujia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izhu,Chongqing, China[J]. Asian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2024, 23(1): 325?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