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中,“三十”是有講究的數字,尤其是“三十而立”,最具代表性。
30年前,也是在春暖花開的4月,職業足球聯賽幕啟于成都,時稱甲A。一時間轟轟烈烈,踢球的、看球的激動不已,說球的、寫球的跟著興奮,足球文化、足球經濟乘勢而起。從幾場友誼比賽戰勝世界勁旅到沖進世界杯決賽圈,中國足球正經紅火了好幾年,成為體育領域乃至全社會改革開放中膽子大、步子快的先行者。
30年間,解決老問題與出現新情況交織,足球運動中的短暫輝煌與固有矛盾并存于新的環境和條件下,只是形式不同以往,但注定不會一帆風順。
職業聯賽推行10個賽季后,中超于2004年取代甲A,設計的本意是改造、加強聯賽管理和俱樂部建設,具有“版本”升級的良好愿望。20年過去,職業聯賽乃至國家隊反倒“病情”加重,違法亂紀膽子越來越大,金元足球如同飲鴆止渴。中國足球在國際大賽中屢屢被弱隊逼和,從過程到結果,從實戰能力到精神狀態,說每況愈下絕不過分,社會各界對足球現狀普遍失望。
老話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說法,多被解為風水輪流轉,其實,換個角度想,也有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之意。錯失歷史性的發展機遇,日后看別人快速進步,后悔莫及。中國足球職業聯賽起步并不遲,在彎路上跌跌撞撞,真心希望足球崛起者有之,瞄定足球市場有利可圖者亦有之。雖經幾度整頓,懲前未能毖后。
30年前,足球被列為體育改革的突破口。30年后,中國足球如能痛改前非,臥薪嘗膽,用不只一代人的努力和多方助推,重回亞洲前列,那是一種多么令人振奮的圖景啊!中國足球已經付出了太高的代價,眼下雖然處在低谷,仍有千千萬萬球迷在看臺上吶喊,仍有千千萬萬孩子在球場上盡享足球之樂。眾多恨鐵不成鋼的抱怨和批評,也是出于深受足球魅力的感召,心有不甘。
足球翻身絕不只是爭一場贏球或一次出線,綠茵場承載了人們對豐富多彩、健康快樂生活的向往。構建科學、規范、良序、具有文化色彩和市場價值的職業聯賽管理體系,向上支撐國家隊,向下引導青少年,應當始終是足球發展進步的標志。匹夫有責,責重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