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絲飔

2024年3月12日下午,我的爸爸張立華在北京先農壇網球館里打球,突發身體不適,經搶救無效,永遠離開了我們。他才82歲,一向身體健康,開朗面對工作和生活,愛護家人和親朋,如此匆匆而別,我們實在無法接受這個現實。這些天,爸爸的音容笑貌猶在眼前,許多朋友和素不相識的好人用各種方式表達對他的懷念,謝謝大家!
爸爸生于1942年,從16歲開始練自行車,上高中時有了第一輛自行車,愛不釋手,不久便在一次中學生比賽中獲得冠軍。1960年,爸爸考入清華大學工程化學系,課余堅持訓練,從清華大學西門到北京體院或八大處往返騎行。
上世紀70年代末,北京市自行車協會成立,爸爸當選協會的首任主席。在擔任主席的30多年里,他一直保持著運動員和教練員的身份,帶領北京隊站在全國前列。爸爸曾先后27次打破5項全國紀錄,獲得4屆全運會冠軍和兩屆亞運會銅牌。1983年第五屆全運會在上海舉行,爸爸已經41歲,在男子200米行進出發比賽中再次刷新全國紀錄,隊友們說他書寫了中國自行車運動史上的神話。但他并不興奮,認為這么大年紀仍能領先,說明后繼乏人,自己有責任培養新人。
爸爸當了北京市體委副主任和北京市體育局副局長以后,到郊區參加活動,常常準備兩套服裝,穿運動衣騎車到場,再換西裝上主席臺出席儀式。
大學時期,爸爸經常幫助困難的同學,帶他們到家里吃餃子。
70年代初,爸爸在賽車場訓練時,一位新手運動員突然變道騎入他的賽道。場地賽車根本沒有剎車裝置,為了避免撞傷那位騎手,爸爸主動倒地,結果自己鎖骨骨折。 他這種舍己救人的行為受到大家稱贊。
他平常都是自己修車補胎。直到年紀大了,才去外面的路邊讓別人補輪胎,和修理自行車的師傅成了好朋友。經常給那個師傅帶點東西。有一次,他還約了一個叔叔陪他看望修車師傅的媽媽。爸爸同情弱者,樂于助人,看不得別人有難處,看到有困難的人,就想助一臂之力。
有一年的冬天,他把自己的衣服整理了好幾件,送給那些在寒冷中的老人,還拿出一個大棉墊子,讓他們晚上好有個坐著的地方。
國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爸爸退出自行車協會后,只要有人找他問他,他的精神頭立馬就來了。
爸爸生活中非常節儉,一件衣服穿得沒有了顏色,都舍不得扔,說舊了的衣服穿著舒服。我想讓他換件新的,他老是說有的穿,就是不讓給他買。除了喜愛運動服外,休閑衣服就沒有穿過。那件藍色的運動服上衣是10年前買的,已經洗得褪色,一直陪他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日子。
現在已經很少見到有用手絹的人,爸爸卻經常把手絹拿在手里。
爸爸出事當天騎的那輛自行車是別人送他的。這輛自行車就停放在網球館旁邊,我不忍心去把它推回來。車子是一個叔叔家的孩子上高中時候騎的,孩子考上大學,用不著了,就送給爸爸。孩子已經騎過好幾年了,車子經常出毛病。爸爸還是騎著,說騎車出門環保。
他對生活要求不高,總是先人后己,從來沒有抱怨。家里洗手間熱水供水不足,經常需要檢修,有時候洗澡要用水壺燒熱水。擺得滿廚房的瓶瓶罐罐和塑料制品,如果能用就繼續利用。我們也像爸爸一樣,都穿舊衣服,不會費心思打扮自己。
爸爸一輩子就是用一輛自行車作交通工具,開會、看病、訪友,風雨無阻。他說,騎自行車是非常綠色健康的運動方式,對身體和器械的要求也不高,適合普通百姓。更重要的是騎車不一定要一比高下,享受自行車運動本身的快樂才是最重要的。
他的兩副老花鏡也是二手店買來的。家里幾十年沒有裝修過,沙發已經陷下去了,爸爸還是用著。
爸爸的膝蓋韌帶因年輕運動時曾經斷裂,走路不穩當,當時醫療水平不高,后來也沒有治療,上年紀后,明顯比正常的膝蓋要大而松,走路也有些吃力。經過評估,他符合申請殘疾人證件,但是他說:“我這點毛病算什么,比我腿嚴重的人多的是。” 無論乘火車還是飛機,80歲時還是排在普通的隊伍后面。其實,他早就可以申請殘疾證了,就是不愿意給組織添麻煩,寧愿自己忍著。
爸爸不光是一個優秀的體育干部,更是一個中國自行車界勇于挑戰、不斷向前的領騎者。國家隊的功勛教練朱建偉說:“1984我在北京體院學習期間,張指導也在干部班進修,短短的接觸讓我感受到他身上的激情、專業知識的深遂和對晚輩的期望。他把自己參加蒙特利爾世錦賽1公里比賽時手寫的技術統計復印給我,那些內容成為我畢業論文的重要依據。”
那些年,在北京市體委和自行車運動協會支持下,做了兩場大型群眾性自行車活動,分別是北京到北戴河自行車拉力賽和薩馬蘭奇杯自行車申奧。在組織活動中,爸爸謙和務實,從各方面給予活動大力支持。拉力賽持續一天,他從開始一直陪伴到比賽結束,與參賽人員一起騎行180多公里,激勵大家賽出最好的成績。他體諒和包容晚輩的經驗不足和組織工作的不完善,隨時提出建議。大家被他的活力與魅力深深感染,感到像有和風細雨般滋潤著,每一次活動結束,都感慨他的教養和學識,是車手們從內心敬重的長輩。

媽媽懷我的時候是一名保潔員,爸爸沒有利用自身職位,為媽媽安排更優越的工作。媽媽快生我的時候,爸爸每天上班前還親自到體操館幫助打掃衛生,保證運動員有良好的訓練環境。
爸爸一輩子事實求是,不會花言巧語。
他經常力所能及地幫助有需要的同事,認為別人的事大于自己的事,更需要幫助。但他對家人和親戚要求十分嚴格,總是用自己低調、簡樸、守規矩、不張揚的習慣影響著全家。
爸爸跟先農壇最基層打掃衛生的人員都是好朋友,把自己的衣服送給他們。
爸爸走了,走得那么急,讓我措手不及,根本不相信這是真的。
朋友說,愿爸爸在天堂里也有自行車騎。
媽媽說,她想告訴爸爸,這些年自己已經從他身上學到了很多很多。
我非常想念爸爸,相信很多人也會永遠懷念我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