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毅
以黨的二十大精神涵養新時代青年的路徑探析
孫 毅
[同濟大學]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二十大精神和理論創新成果準確而及時地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是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政治任務。本文從高校輔導員視角,論述了通過搭建網絡平臺、創新網絡思政育人,傳承大學精神、打造校園文化育人,小我融入大我、推進社會實踐育人等措施,探尋以黨的二十大精神涵養新時代青年的路徑。
二十大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立德樹人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22年10月25日召開的會議中指出“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首要政治任務”[1]。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二十大精神和理論創新成果準確而及時地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政治任務。
習總書記指出: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要牢牢把握過去5年工作和新時代10年偉大變革的重大意義,牢牢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牢牢把握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任務,牢牢把握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的重要要求,牢牢把握團結奮斗的時代要求。”[2]二十大報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統籌安排、一體部署,并擺放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即“高質量發展”之后的突出位置,深刻體現了黨對教育事業的關心重視。[1]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的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體系,為我們做好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3]大學生是當今新時代的中堅力量,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青年強則國家強。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在高校中深入貫徹學習領會二十大精神任重道遠。
首先,二十大精神為青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供了指引。新時代是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青年人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在這個時代中立足與成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共產黨長期探索和實踐的結果,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產物。這一理論體系為青年人提供了正確的思想指導,引導他們在實踐中探索、創新,為社會發展和人民幸福作出貢獻。
其次,培養了青年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民族靈魂。二十大提出了“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這一重要論斷,引導青年熱愛祖國、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國家意識和民族自豪感。青年只有具備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感,才能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愛國主義也是培養青年的愛國情感和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徑,可以幫助青年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
第三,二十大精神培育了創新精神。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所在。二十大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鼓勵青年大力發揚創新精神,積極探索未來發展的新道路。青年是創新的主力軍,只有具備創新精神,才能在新時代中創造出更多的新成果、新成就。同時,創新精神也是培養青年人才的重要途徑,可以幫助青年形成開拓進取、敢于拼搏的優秀品質。
第四,二十大精神推進了全面從嚴治黨。全面從嚴治黨是中國共產黨的一項重要戰略,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要條件。二十大提出了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增強對黨的信任和擁護。青年只有具備正確的政治觀,才能在黨的領導下為國家和人民作出更大的貢獻。同時,全面從嚴治黨也是培養青年優秀品質和道德觀的重要途徑,可以幫助青年形成崇尚正義、拒絕腐敗的優秀品質。
最后,二十大精神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青年人承擔起歷史重任,為國家和人民作出貢獻。二十大提出了實現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引導青年積極參與經濟社會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青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只有具備優秀的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才能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經濟社會發展也是培養青年人才的重要途徑,可以幫助青年形成勤勞勇敢、敢于拼搏的優秀品質。
習總書記曾指出“誰贏得了互聯網,誰就贏得青年”。隨著網絡技術和移動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微信、QQ、微博、bilibili和小紅書等軟件成為大學生日常社交、娛樂、休閑等重要媒介。伴隨著疫情常態化,線上授課的普及又進一步推進了網絡空間成為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第一環境”。因此,堅持黨對意識形態的主導權,將二十大精神融入新型媒介,創新網絡育人思政建設,把握好青年的思想脈搏,是二十大精神宣傳學習的重要舉措。
應優化頂層設計,堅持以二十大精神及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宣講為中心,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搭建以校級新媒體平臺為主導、院系媒體平臺參與共建的“多維立體”網絡育人格局。實施“一院一品”特色亮點項目,培育院級宣傳平臺和載體,形成多方合力、多元多維的網絡育人體系,匯聚形成強大的宣傳合力,占領校園網絡陣地。
形式刻板、語言生硬、居高臨下等傳統宣傳工作模式往往容易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形成“話語鴻溝”;相反,網言網語、視覺形象、大眾表達的話語情境能夠強烈吸引大學生的關注、親近和追隨,激發大學生的情感認同和思想共鳴,帶來事半功倍的宣傳教育效果。高校應聚焦學生群體,把握新時代學生成長發展規律,主動進入到大學生的“朋友圈”“好友圈”中,開辟二十大精神宣講線上專欄,深度挖掘學生感興趣的二十大精神相關素材,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加工制作,通過微課堂、微電影、短視頻等形式借助微信、QQ空間、B站、抖音等網絡平臺進行推送,豐富網絡文化產品的供給,講好中國故事,講好身邊故事;以黨-班-團組織為活動主體,開辟紅色教育論壇,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交流互動,及時、深入、有效地開展二十大精神的理論宣講和教育引導,構建具有吸引力和黏著度的校園新型主流媒體;同時,高校應依據學校行業特色和優勢學科,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二十大元素,依托網絡新媒體平臺,打造具有高校特色、行業特色、學科特色的網絡育人品牌,形成“互聯網+行業+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模式,引導青年學生堅定信念跟黨走,爭做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文化承載歷史開辟未來,而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也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可以凝聚人心并展示學校形象和氛圍。積極、健康、豐富的校園文化對于學生品行的形成具有滲透性和持久性,也可以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質增效。
將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主題融入小班輔導課、主題班會課、主題黨團課、入學教育課、軍政雙訓課、國旗下的思政課、青馬班等載體,在日常教育中常態貫穿落實。集中開展學習座談、故事分享、征文演講、參觀尋訪等形式多樣的主題黨團日活動,通過短視頻、圖片等形式展現青春風采,體現青年學子在成長道路上的精神面貌,展現結合專業立足崗位服務國家的實際行動,呈現理想新鮮融入家國情懷的擔當精神;組建“二十大精神師生宣講團”,通過打磨優秀課件、匯編精彩故事、錄播優質微課,繪好立體化宣講路線圖,廣泛開展解說式宣講、分享式宣講、誦讀式宣講、演繹式宣講,講透講活黨的二十大精神,實現精神宣講輻射校內校外、貫通網上線下、全年持續推進;充分發揮黨員、團員等學生骨干的模范帶頭作用,各黨支部書記、團支部書記要在深入自學的基礎上面向基層黨員學生、團員青年至少開展一次主題宣講,提升校園文化活動內涵,增強二十大精神的感染力、滲透力;同時,充分利用“五四”“七一”“國慶”等節日和“開學季”“畢業季”等時間節點,以多種文化藝術形式講述難忘的崢嶸歲月,分享動人的時代變遷,在校園內唱響學習二十大精神的主旋律。
加強校訓、校史等資源挖掘整理,豐富校史校訓在新時代的理想信念價值、凝聚激勵價值、情操陶冶價值。將二十大精神宣傳教育活動與校史、校情深度融合,講好校園故事,述說校園內的二十大感悟,將科技報國的行業精神、與國同行的家國情懷融入新時代校園文化,最終實現全方位、立體化、浸潤式、體驗式的二十大精神宣傳教育,讓當代青年充分體會馬克思主義偉力。
習總書記提出:“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將二十大精神宣傳學習教育融入實踐育人,可以引導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了解國情、感知社情、體察民情,不斷深化紅色精神課堂教學的效果,深入發揮紅色資源的精神動力價值,真正推動二十大精神學習教育入腦入心、走深走實,實現高校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同頻共振、同向發力”。
廣泛開展“黨的二十大和我的人生路”青春使命教育,組織學生深入行業企業進行調查,圍繞鄉村振興開展實踐服務等,讓當代青年在社會實踐教育過程中“受教育、增才干、作貢獻”,深化青年學生對“強國有我,請黨放心”的認識與實踐,引導師生自覺將“小我”成長融入“大我”奮斗,將人生選擇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結合起來,進一步引領時代新人形成紅色精神承載的理想信念;聚焦重大成就開展實踐體驗教育活動,聚焦重溫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足跡開展“學、思、踐、悟”尋訪分享活動,積極打造格調高雅、學生喜聞樂見的二十大精神宣傳學習教育校園原創實踐精品項目,增強黨史學習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實效性;注重總結實踐教學成果,通過總結表彰大會、經驗分享會、社會實踐宣講團等方式,總結傳播優秀實踐教學成果,有效補充課堂教學。
強化問題意識、突出實踐導向,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建設二十大精神學習貫徹“大課堂”,充分利用并依托高校所在地及周邊省份革命遺址遺跡、紀念館、博物館等紅色資源,發揮革命英烈、時代楷模示范引領作用,以重大節日和紀念日為契機開展主題活動,引導廣大黨員、干部追尋紅色足跡、研學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基因。[4]上海市的紅色資源富集,數量多、層次高、影響大,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同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高度的同向契合性,是開展大學生二十大精神宣傳學習教育的重要資源。可以依托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上海解放紀念館、龍華烈士陵園和劉長勝故居暨中共上海地下組織斗爭史陳列館等紅色資源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依托學校附近有效資源建立共建共享機制,充分挖掘、釋放本地紅色文化資源的德育價值,讓紅色文化基因代代相傳。
[1]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 新華網,2022-10-25.
[2]徐雋,張垚,孟祥夫. 做到“五個牢牢把握” 把二十大精神落到實處[N]. 人民日報,2022- 10-22(001).DOI:10.28655/n.cnki.nrmrb.2022.011462.
[3]張宇晴,李小玲. “大思政”格局下高職臨床醫學課程協同育人的路徑研究——以內科學課程為例[J].陜西教育(高教),2022(04):18-19.
[4]關于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意見[N]. 人民日報,2022-03-22(001).DOI:10. 28655/n.cnki.nrmrb.2022.002849.
2022年同濟大學思政基金資助課題《黨的二十大精神與高校學生思想引領路徑探析》(tjsz202238)
(責任編輯:楊書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