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豐富的歷史沉淀和優秀鄉村文化的青島萊西市夏格莊鎮,不斷開拓創新,走在時代前列,探索出一條融合文化、產業、數字化及工業化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從治家到治鄉,再到實現鄉村善治;從發展羊肚菌產業帶領村民共富,到利用數字賦能經濟增收,再到發展產業園搞好“環境”再招商……《發現青島》本期主題策劃將聚焦夏格莊鎮,以此管窺萊西市鄉村振興新畫卷。
夏格莊鎮位于青島萊西市南部,面積108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3.3萬人,人均占有耕地面積2.8畝,是萊西市人均占地最多的鎮。夏格莊鎮古稱“桃花鄉”,從明朝中期到1930年改鄉、社為鄉、鎮,這一地名沿用了近400年。夏格莊鎮作為其中一部分,擁有豐富的歷史沉淀和優秀的鄉村文化,其中雙山村尤為顯著。
近年來,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鄉村振興既要塑型,也要鑄魂”的要求,夏格莊鎮深入挖掘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資源,以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為抓手,持續為鄉村振興筑“魂”提“質”,走出了一條從傳說到傳承,從積德到積分,從古風到新風,從治家到治鄉的鄉村善治之路,成為青島市乃至山東省以德治村的標桿。
從傳說到傳承,打造政德教育陣地
傳統的中國農村,自給自足經濟條件下的社會關系主要依靠宗法倫理來整合,以傳統文化、理想信念、風俗習慣、社會輿論為基礎,兼具有契約性倫理與國家法律法規互為補充,成為鄉村治理的重要手段。從雙山始祖“簸箕張”開始,600年來雙山張氏開枝散葉,花開四方,張夢鯉流光溢彩的為官之道和“清、慎、勤,智、仁、勇”的六字家訓,不但對雙山村老百姓影響深遠,更深深影響了整個夏格莊鎮的村風民風,其精神內核正好契合了習近平總書記“廉潔修身、廉潔齊家”的總要求。
近年來,鎮、村兩級黨組織結合新時代發展要求,以張夢鯉“六字家訓”為著力點,先后投資300余萬元,打造了青島首家以政德文化為題材的“雙山政德教育基地”,將村莊口口相傳600多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固定下來、傳承下去,通過解讀436位古今鄉賢的生平軼事,將優秀傳統文化和黨性教育相結合,成為萊西市弘揚文化傳承的具體實踐。基地建成后,夏格莊鎮以此為陣地,常態化開展村民培訓、鄉村教育,傳承鄉賢惠政,傳播美好品德,夯實村莊治理道德底蘊。
從積德到積分,推動村莊鄉風文明
“過去花七八萬元雇傭環衛工才能解決的人居環境清理問題,現在三四萬就能解決,真正以小積分解決大問題?!闭f起小積分的作用,雙山村黨支部書記張洪洲忍不住豎起了大拇指。
在農村,道德的約束力是無形的,僅僅依靠道德的約束難以實現有效的村莊治理。夏格莊鎮結合張夢鯉的“六字家訓”,制訂切實可行的《村規民約》,每戶門口統一張貼自家的《家規家訓》。把村規民約、好人好事、移風易俗、村莊工作推進等事項量化成積分,制訂了《村民道德積分評議辦法》,村莊道德評議小組每季度進行一次道德評議和信用評價,群眾憑借積分到道德積分聯盟超市兌換商品,也可以年底兌換現金,極大提高了群眾的獲得感,群眾遵守道德規范和參與村莊事務的積極性顯著增強,潛移默化中形成了習慣,真正實現以“小積分”兌出文明鄉風。
從古風到新風,推動村莊規范運行
為進一步提高社會治理質效,一方面,夏格莊鎮每季度為道德積分高的家庭加掛文明家庭、道德家庭標識牌,提高群眾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同時,注重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堅持“身邊事教育身邊的人”,挖掘一批優秀黨員、優秀干部、好媳婦好婆婆等先進人物事跡作為標桿進行宣傳推廣,彰顯“榜樣的力量”,既傳承和講好以前的老故事,又挖掘和發揚現在的新故事,將傳承600余年的夢鯉古風映入了時代新風。
另一方面,在村級建制優化后,夏格莊鎮在原先的村民代表大會、黨員大會等會議的基礎上新增了黨員議事代表制度,黨員議事代表名額按村莊全體黨員數的20-30%比例確定,按照“優中選優”的原則由全體黨員集中推選,任期與村黨委保持一致,進一步強化了黨組織在各項議事決策中的領導把關作用,有效解決了以往村務、政務、財務決策亂和監督難的問題,村級運轉更加透明公開,決策更加科學有效,群眾更加信任擁護,“有話敞開了說,有事商量著辦”成為了村莊新風尚。
從治家到治鄉,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
在實際工作中,夏格莊鎮堅持“以點帶面”工作法,將雙山村的成功經驗全鎮推廣、營造氛圍、總結提升,形成了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成效的良性循環。
一方面,創新“青云”微網格管理體系,打造了一支186人的微網格信息員隊伍,黨員占比71%,真正實現了把黨旗插在網格上,微網格中有了“紅管家”;配套打造了“青云”微網格管理服務平臺,整合97項便民服務事項,居民可以通過手機App隨時隨地上傳訴求、表達意愿、下單服務,“青云”平臺上門服務、限時辦結、全程溯源,城市里的“掌上民生”開始走進了農村的千家萬戶。
另一方面,在全鎮各行政村均設置了“五老”話心室、心理咨詢室、司法工作室、村民信用管理辦公室等機構,依托“青云”微網格服務管理體系,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傳、幫、帶”作用,開展各類教育宣傳、矛盾排查、糾紛化解等活動,打好鄉村治理的組合拳,提高群眾整體的道德意識、法律意識和“主人翁”意識,推動鄉村治理從“行政管治”向“多元共治”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