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寫意畫,作為中國繪畫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筆墨語言和深刻的精神內涵,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寫意畫強調的是畫家的主觀情感和意趣,通過簡練的筆墨,表現出深邃的意境和生動的氣韻。筆墨作為寫意畫的核心要素,不僅僅是繪畫的工具和技巧,更是畫家表達思想、傳遞情感的重要媒介。而其中蘊含的精神內涵,更是賦予了作品以靈魂和生命力。
中國寫意畫的歷史源遠流長,從最初的萌芽到逐漸成熟,再到現如今的不斷創新與發展,經歷了數千年的積淀和演變。在這個過程中,筆墨語言也在不斷地豐富和完善,從最初的簡單線條和墨色,逐漸發展出了各種復雜的技巧和表現手法。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寫意畫的精神內涵也在不斷地深化和拓展,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和社會思考。
一、中國寫意畫的特點
(一)筆墨表現
中國寫意畫強調筆墨的運用,通過筆墨的變化來表現對象的形態、質感、神態和意蘊。畫家通過熟練地運用筆墨技巧,以簡練、概括的筆墨表現出對象的內在精神面貌,從而達到形神兼備的效果。
(二)情感表達
中國寫意畫注重情感表達,強調畫家的主觀情感和意趣。畫家通過筆墨的揮灑,將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畫中,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1]
(三)意境營造
中國寫意畫追求意境的營造,通過筆墨的運用和畫面的構圖,營造出深邃的意境和詩意的氛圍。這種意境的營造可以使觀者產生共鳴,深入理解和感受作品所傳達的內在精神。
(四)氣韻生動
中國寫意畫注重表現對象的氣韻,即生命力和動態感。畫家通過筆墨的揮灑,表現出對象的生命力、動態和氣勢,使畫面充滿活力和動感。
(五)簡約概括
中國寫意畫以簡練、概括的表現手法為主,強調對對象的提煉和概括。畫家通過刪繁就簡的手法,將復雜的對象簡化為基本的線條和墨色,從而突出對象的本質特征。[2]二、中國寫意畫中筆墨語言的應用筆墨指用筆和用墨,是中國畫語言體系中的關鍵,具體表現在造型、傳情和體現等方面。就其大致功能來講,筆指“勾、勒、皴、擦、點”等,墨為“烘、染、積、破、潑”等。
(一)在山水畫中的應用
山水畫中常用的筆墨技法包括清波、濃墨、淡墨淡彩等。通過墨色和筆觸的變化,畫家可以表現出山水的形態和變化,同時也能表現出山水的氣韻和情感。描繪山川的線條要通過輕重、長短的變化,使山體的質感更為突出。如“斷筆”“斷續”等筆法能夠形成層次感,突出山脈之間的距離感。通過一筆貫通的手法,將山川之間的關系表現得更為緊密,增強整體畫面的統一感。在墨法的運用方面,可以采用淡墨渲染遠處的山川,營造出悠遠的空間感,墨色的深淺變化能夠表現山體的遠近、高低。利用點、線、面的結合,可表現出山水畫中的各種細節,如山石的質感、水面的波瀾等。[3] 而運用留白和淡墨手法,可以營造出山水畫中的空靈意境,使人產生置身其中的感覺。筆墨語言應貼近自然,力求表現出真實的山川景色,而這需要對自然景物有著深刻、細致的觀察,這樣才能使畫面更加生動和富有感染力。另外,在表現自然景物時,畫家可以適度進行抽象,以突出景物的特點,使作品更具有藝術表現力。
(二)在花鳥畫中的應用
花鳥畫是國畫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類型,常用的筆墨技法包括點染、淡墨淡彩等。通過點的大小、形狀和布局等方式,畫家可以表現出花鳥的形態和特點。花鳥畫創作中,可以采用流暢、曲線的筆法描繪花卉,以表現花瓣的柔美和生動感,或是運用斷續、跳躍的筆觸,展現花朵的輕盈與飄逸。墨法的運用方面,用淡墨渲染花瓣,可以使花瓣的輪廓更為清晰,表現花朵的層次感。可以選擇富有變化的線條勾勒出鳥兒的姿態,也可以運用濕墨技法,以虛實相間的墨色勾勒出鳥兒羽毛的紋理,增強畫面的立體感。除此之外,在傳統花鳥畫的基礎上,通過抽象和夸張的手法運用,可以大大增強花鳥的生動性,讓畫面充滿藝術張力。[4]
(三)在人物畫中的應用
中國寫意畫注重用筆揮灑自如,人物畫中最常用的筆墨技法是線描和點染,通過線條和點的運用,表現出人物的形態和特點。同時還可以運用墨色濃淡和筆觸的變化,表現出人物的氣質和情感。
筆法運用方面,采用簡潔有力的筆觸,自由、粗放的線條,可以打破形式限制,強調人物面部的表情和神態,塑造更加飽滿的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個性和情感。墨法運用方面,借助淡墨的層次變化,表現人物面部和身體的光影效果,使畫面更具立體感。而運用深淺不一、干濕相間的墨色,可以表達復雜的人物情感。與此同時,背景元素的合理表現,可以突出人物形象,同時為整體畫面增加情境感,提升藝術表現力。[5] 如寫意畫中背景元素的線條粗細、曲直變化,可以更加形象生動地表現出場景的空間感和層次感。
三、中國寫意畫中筆墨語言的精神內涵
(一)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中國寫意畫中,往往體現畫家對和諧、秩序的追求。儒家思想強調的“和”的理念,使畫家在創作中注重畫面的整體和諧與統一,追求各元素之間的協調與平衡,主要表現為人與自然不可分離,融為一體,人順應自然而生活,即“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自然景物描繪方面,中國寫意畫的描繪對象主要以花鳥、山水等自然景物為主,在關注自然景物色彩、形態和質感刻畫的同時,也追求其內在精神的展現。通過筆墨語言的運用,能夠賦予自然景物獨特的生命與情感,讓觀者更深入感受其中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精神內涵。同時,在畫面氛圍營造方面,筆墨語言的運用并非是單一描繪物象,還要注重畫面整體氛圍營造,基于筆墨干濕、濃淡、疾徐等變化,營造出和諧的氛圍。[6]
(二)意趣的表現
意趣是中國畫的靈魂,而筆墨就是傳遞作品意趣、神韻的媒介與手段。因此,一幅國畫筆墨運用水平的高下會直接影響到作品的成敗。意趣是中國寫意畫筆墨語言中的重要精神內涵之一,強調寫意畫的創作不應局限于呈現物象的表面特征,要注重展現畫家思想、情感等精神內涵。在具體創作中,畫家深入挖掘物象潛在精神內涵,同自身意趣結合,可以賦予畫面別樣的意境美感,這種意境美感除了展現物象本身的美感以外,也是畫家思想、情感的高度凝練。此外,筆墨語言的運用中,關于意趣的表現尤為重要。筆墨干濕、濃淡等變化,可以用于表現不同物象的特征和質感,創設獨特的畫面氛圍。筆墨的揮灑之間,是畫家內心情感的宣泄,讓觀者獲得感官審美體驗的同時,激發情感共鳴,與畫家建立起情感溝通的橋梁。
(三)技道合一
技道合一本質上是指繪畫技巧和繪畫意境、物質與精神等方面的和諧統一。技巧是意境營造的基礎,熟練運用筆墨、色彩等技巧來描繪物象,將自身的情感思想和觀念融入其中,可以實現技巧升華,帶給觀者豐富的審美感受。為了展現物象的特征、美感,需要畫家靈活運用技法元素。而在展現物象的過程中,還要深層次體現內在情感。在中國寫意畫中,畫家除了要具備高超的繪畫技巧之外,也要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這樣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技道合一。
(四)筆墨語言的個性化
1. 筆墨的節奏與韻律
節奏與韻律是中國畫藝術中的重要元素,[7]筆墨的節奏主要體現在畫面的整體構圖和細節處理上,通過筆墨的濃淡、干濕、快慢等變化,創造出一種動態的視覺效果。而韻律則是通過筆墨的運用,使畫面呈現出一種和諧、優美的旋律,使觀者感受到一種美的享受。
2. 筆墨的情感表達
情感表達是藝術創作的核心,對于中國寫意畫來說更是如此。筆墨的運用不僅僅是技巧的展現,更是畫家內心情感的表達。通過筆墨的揮灑,畫家可以傳達出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情感,使觀者產生共鳴和情感上的觸動。情感表達需要畫家具備深厚的藝術修養和人文素養,只有這樣才能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墨葡萄圖》是徐渭傳世的畫作之一。圖中以飽蘸水墨之筆,揮寫一枝墨葡萄。只見串串果實倒掛枝頭,鮮嫩欲滴,形象生動。該畫風格疏放,不法形似,以酣暢淋漓的墨色,結合獨特的構圖和筆法,正是畫家作畫時將情感瀉于筆鋒的結果。其將寫意法演變為大寫意法,真正達到了“逸品”和文人畫所追求的“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的高度。王冕的《墨梅圖》則以濃淡相間的墨色,表現出梅花的傲骨與氣節。畫面簡潔而不做作,通過筆墨的揮灑,傳達出畫家對梅花高潔品質的贊美和對人生的思考。[8]
四、當代筆墨語言的傳承發展與創新
(一)對傳統筆墨語言的傳承與發展
當代畫家在繼承傳統筆墨語言的同時,通過對傳統的重新思考和審視,不斷進行創新和突破。一方面,他們繼承了傳統寫意畫的筆墨技法,保留了傳統藝術的精華;另一方面,他們注重在作品中融入當代社會的元素,使傳統筆墨語言與現代文化相結合。
1. 筆墨技法的傳承
許多當代畫家在繪畫中保留了傳統寫意畫的筆墨技法,如破墨、潑墨、點染等。通過對傳統技法的繼承,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珍視,同時展現了傳統筆墨語言的獨特魅力。
2. 筆墨語言的跨界融合
越來越多的畫家在延續中國寫意畫筆墨語言傳統文化內涵的基礎上,開始吸收西方繪畫觀念、技巧,并將其同中國寫意畫融合,此種跨界融合大大豐富了寫意畫的表現形式,打破了地域限制,促使中國寫意畫在世界舞臺上展現其獨特的魅力與特色。同時,寫意畫與其他藝術門類交流機會逐漸增加,在跨界合作的趨勢下,可以實現各自優勢資源整合,共同創作出更具時代氣息的跨界作品。此種方式能夠帶給觀眾多元的藝術體驗,并且在無形中進一步拓展了寫意畫的發展領域。
3. 時代特色的融入
寫意是中國畫的本質特征,弘揚中國畫的寫意精神,是中國寫意畫發展的必由之路,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寫意畫作品用傳統筆墨表達時代精神, 用時代筆墨表達傳統文化,體現了傳統文化與時代特色的碰撞與融合。
(二)筆墨語言的創新
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當代寫意畫家在創作中融入了數字化的元素。數碼繪畫工具如平板電腦、繪圖軟件等為畫家提供了更為靈活的創作方式,使筆墨語言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紙墨。數字技術的應用為寫意畫帶來了新的表達手段,例如數字水墨等,為傳統筆墨語言注入了現代的時尚氣息。
五、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寫意畫的筆墨語言是長期實踐中所形成的,是畫家對自然環境和生命精神的總結凝練,展現出豐富的精神內涵。中國寫意畫創作中,要注重筆墨元素的靈活運用,在反映出畫家個人情感思想的同時,帶給觀者更深層次的審美享受。雖然幾千年來國畫的筆墨表現在不斷變革中得到完善與超越,但我們在繼承前人精華的同時,還需要不斷地去變通、去發展,體現“筆墨當隨時代”的內涵。
(作者簡介:王宇諾,女,碩士研究生在讀,吉林藝術學院,研究方向:中國畫<寫意花鳥“筆墨結構”>)
(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