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配樂是指為影視作品而存在的音樂。它不是純音樂,又不等同于依附于影視的音樂。影視音樂的構成主要包括主題音樂、背景音樂、敘事性音樂、情緒音樂、節奏氣氛音樂以及時空過渡的連續音樂,等等。當代影視音樂已經由“樂配影視”變為“影視配樂”,或者是二者呈現“并行關系”。影視配樂隨著影視產業的不斷繁榮而愈加彰顯出獨特的魅力,越來越多的音樂創作者開始重視影視配樂創作。作曲的方式方法雖不能一概而論,卻依然有規律可循。本文基于影視配樂創作的界定、特點與作用探索影視配樂創作的可行之法。
一、影視配樂創作的界定
本文的研究對象專指影視配樂創作,由于電視劇的片頭曲和片尾曲大多是帶有歌詞的獨立歌曲,因此本文探討的配樂創作范圍不包括影視劇片頭和片尾歌曲,只包括主題配樂、角色配樂和劇情配樂這些以器樂和電子合成音色為主的非歌詞音樂。
二、影視配樂的作用
(一)烘托氛圍,深化主題
配樂可以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氣氛,并且可以達到增強畫面感染力、深化主題的作用。電視劇《康熙王朝》的主題音樂與劇中配樂制作精良,與劇情、人物內心的起承轉合相輔相成。蒙古族長調將一個完整的樂段從低音區陡然提高到高音區,再降低到低音區,形成落差。這樣的音樂應用于劇中,描畫出了廣闊無垠的歷史風云,使全劇的主題得以彰顯,在全劇的諸多情節中,都通過不同配器以變奏演繹了蒙古族長調,包括二胡、琵琶、笛子、古箏,甚至西洋樂器中的長號、鋼琴等,互為交織,對渲染氛圍、表現主題、豐富畫面的視聽觀感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
(二)凸顯人物心理,暗示情節發展
影視配樂可以起到巧妙的解說作用,絕妙的配樂可謂影視劇中的點睛之筆,可以凸顯人物心理特點,并對接下來的情節發展有暗示作用。在電影《黑天鵝》中,配樂不僅僅為舞蹈表演起到伴奏的作用,更是體現主人公內心情感變化的重要標志。當主人公在舞蹈表演中表現出精湛的技巧時,音樂會變得優美輕快,體現出她的自信和輕松;而當她開始受到來自他人和內心的壓力時,音樂會變得激烈和緊張,體現出她的恐懼和緊張。在電影的高潮場景中,音樂更是至關重要。在主人公精神崩潰的場景中,音樂通過急促的音符和猛烈的節奏,傳遞出主人公內心的深度痛苦和絕望,讓觀眾的心理也隨之受到影響。
三、影視配樂創作的特點
影視配樂與一般的音樂創作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同時也具備自身的特點。影視配樂創作具有標題性、文學性、戲劇性、多元性等特點。
(一)標題性
音樂作品有文字標題,作曲家是根據文字標題反映的內容進行創作的。標題音樂是歐洲浪漫主義作曲家將音樂與文學、戲劇、繪畫等其他姊妹藝術相結合而產生的又一綜合性音樂形式。匈牙利音樂家李斯特曾指出:“器樂作品標題性中所包含的詩意敘述與其說是器樂枯竭、蛻化的征兆,倒不如說是我們時代發展所促成的現象,是當代藝術前進道路必經的一步。標題音樂可以不再讓欣賞者們隨意猜測,以免與作曲家的原意造成不統一錯誤的理解,它在標題上已把含義作了較明確的提示?!庇纱丝磥?,影視配樂創作本身就是根據劇本劃分出的一個個劇情片段提煉出的標題進行構思創作的,這些劇情片段的文字構成劇本的基本內容,影視配樂師也是根據這些帶有標題性的文字完成創作的。
(二)文學性
毋庸置疑,劇本主要是根據小說或歷史、傳說、故事等文學內容改編而來,劇本本身雖然不是文學作品,卻牢牢打上了文學的印記。影視配樂師想要寫出好的配樂,首先就要對劇情表達的思想主題、價值意義、主角與配角的人物形象等內容進行深刻剖析、理解、感悟,這種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的結合才能從精神內核上把握文學與音樂的共性,觸動作曲家的敏感神經和豐富情感來醞釀音樂作品的雛形。與一般音樂創作相比,影視配樂的文學性顯得更加清晰而有邏輯,音樂的指向性更明確,所要表達的內容和形象更直觀。
(三)戲劇性
脫胎于文學作品的劇本其本質是戲劇表演,而影視劇這種蒙太奇藝術的本質也是戲劇的一種展現形式。影視配樂師根據劇本情節配樂時,必須考慮到戲劇性,如劇情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等一系列矛盾與沖突,在音樂表達上既要保持劇情的連續,又要用音樂的手段刻畫出人物內心的情感變化、劇情的節奏、故事背景的情緒來貼合演員的表演、情節布景等戲劇要素,這樣才能更加形象地烘托出劇本的情緒氣氛,用音樂敘事,描繪劇情的方方面面。
(四)多元性
廣義而言,影視劇藝術本身涵蓋諸多藝術門類,而配樂創作時就要考慮到這些多元化的藝術門類,使之融合、統一,從而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藝術效果。影視作品的題材和形式是多樣的,表現內容和風格是豐富的,這就要求影視音樂也應該是多元化的。除了傳統意義上的音樂手法的運用,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新的音源、新的音樂制作手段都為影視音樂的多元化創造了條件。如電影《第五元素》中作曲家將電子樂、打擊樂、流行樂與古典歌劇水乳交融地自由運用在影片中,片頭由電子音樂制造出的濃重的混響和空曠的電子音效,配合畫面所呈現的浩渺宇宙,帶領觀眾進入了神秘的太空時代。多元化的發展是影視劇音樂經過長時間歷史沉淀后的必然,音樂形式和使用方式上都得以極大豐富,無論哪一種風格形式的影視音樂,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都以其對影片的貼切闡釋而變得更有意義。
影視配樂創作的這些特性凝練在影視配樂師的精神世界里,作為創作主體的影視配樂師對劇本劇情的理解、感知、體驗最終會形成審美意象,并將審美意象通過音樂表現技法得以實現。這種審美意象正是孕育音樂的源頭,而表現技法是實現創作的音樂藝術法則。
四、影視配樂創作技法
影視配樂創作需要配樂師熟悉影視類型與題材,配樂要符合影視劇的整體風格,使聲畫有機融為一體,從而產生獨特的藝術效果。
(一)從審美意象到音樂動機
意象是美學的概念,又指審美意象,是想象力對經驗材料進行的加工生發,在創作者頭腦中形成的形象顯現。審美意象是在對客觀世界審美感知與體驗的基礎上,融會文藝創作過程中的主觀思想、感情、愿望、理想,在頭腦中經過藝術創造形成的意象。一個優秀的影視配樂師往往在具備一定音樂素養的同時,還具有較高的審美水平。然而,只有審美意象是不夠的,一個優秀的影視配樂師要具有將這種審美意象轉化為音符的能力。作為一個影視配樂師,要將無形的審美意象轉化為音符,這就需要在全面把握影視劇題材與內容的基礎上,將審美意象轉化為音樂動機,這便是配樂創作的開端。
音樂動機是一種音樂術語。它由具有特性的音調及至少含有一個重音的節奏型構成,是主題或樂曲發展的胚芽,具有一定的獨立表現意義。影視配樂的動機是音樂發展的最小單元,許多配樂主題都是由多個配樂片段組合形成,即由主導動機衍生出多元化的動機,各個動機與主導動機之間存在一定聯系。動機其實就是節奏型,音程和旋律都不是最主要的,節奏型才是最重要的。動機匯總起來可以組成主題、樂句,音樂的發展都會以動機或者動機組合的方式來進行。
音樂動機是音樂作品中最重要也是最具有生命力的音符結構,是樂句的內在動力,也是一首音樂作品思想、邏輯、情感的根本力量,音樂主題、矛盾與沖突、樂句發展的核心。音樂動機可以存在于音樂元素的任何角落,可以是一個基本節奏型,也可以是一個有規律的音程結構或和聲模進,音樂的旋律、和聲、織體、復調,甚至是配器都可以成為音樂動機存在的地方。許多影視配樂師會跟隨自己內心的感覺來創作,但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音樂動機支撐,就難以譜寫出一個完整的有著內在聯系的作品。例如,《女武神》選曲《飛行的女武神》中號角吹出的簡短的動機,展現了女武神威武的形象及其飛行的英姿。在電影《飛屋環游記》中,音樂主題動機的使用非常突出。電影開頭的主題旋律是悠揚的小提琴旋律,表現出主人公卡爾的孤獨和悲傷。而在卡爾與羅素一起踏上冒險旅程之后,主題旋律逐漸變得歡快和活潑,代表著兩個角色之間的友誼和互助。此外,電影中還使用了一些隨機的音樂片段,來表現一些特定的情感狀態和情節發展,如卡爾回憶妻子的場景中使用了悠揚的鋼琴旋律。
當我們拿到劇本或讀到故事梗概后,可以用敏銳的直覺體驗劇本劇情,以動機為核心,運用作曲表現技法完成最終的音樂創作。如果將音樂動機比喻成一首音樂作品的靈魂,那么作曲表現技法中的旋律、和聲、曲式、復調、配器等元素便是音樂作品的軀體。
(二)從音樂動機到表現技法
一首音樂作品從音樂動機入手,通過作曲表現技法完成創作。音樂創作表現技法的概念并非構成音樂作品的諸如旋律、和聲、織體等元素,而是指發展音符的手段。誠然,作曲的基本元素是很重要的,如優美的旋律、悅耳的和聲、合理的配器等。本文所指的作曲表現技法是對這些基本元素的發展手段,主要包括重復、變奏、展開、對比、再現等。表現技法是音樂藝術的美學法則,這些法則是規律也是工具,影視配樂師只有遵從這些表現技法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
1. 重復、再現、變奏技法
對于影視配樂而言,運用好技法是極其重要的。優秀的音樂作品往往讓欣賞者不得不嘆服其才華,難以想象如此宏大的篇章、細膩動人的樂句、感染人心的表現力是如何創作出來的,其實拋開作曲家本身的才華之外,這些音樂作品一定有一個內在的動機賦予了樂曲生命的動力,必然運用了符合藝術法則的表現技法,哪怕只是將動機在適當的位置重復、再現、變奏,都會給樂曲帶來明顯的提升。重復、再現的技法看似平常,實則是對藝術的高度凝練,因此重復和再現是最有力量的表現技法之一。
德國配樂大師漢斯·季默的《星際穿越》主題曲,并沒有十分絢爛的旋律,而是由一個節奏動機貫穿始終,并賦予最簡單最直接的音程動機并將兩者結合起來,這是漢斯·季默諸多影視配樂作品的一個重要特點,那就是充分挖掘音樂動機,并運用重復和再現的技法。這樣的音樂必然充滿著內在邏輯與哲理,當然獨特的音色音響等其他因素也是作品成功不可或缺的原因。
《星際穿越》主題曲的成功正是由動機出發,再對動機進行變奏,主要用了重復和再現的技法,將浩瀚的星際空間和神秘的時空遐想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樣的例子很多,如《盜夢空間》主題音樂也是對一個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旋律動機進行重復、再現、發展,最終達到樂曲的高潮,就像法國印象派作曲家拉威爾的作品《波萊羅舞曲》那樣。這種動機式創作方法并不是他的首創,而是在諸多古典音樂家中廣泛存在,也是理論作曲的重要手段。
2. 對比和展開技法
除了重復、再現、變奏技法,對比和展開技法更適用于影視配樂中大量的情節片段,因為如果只是將動機進行變奏、重復、再現會顯得乏味,必須用對比和展開等手段來變化,將動機擴大或緊縮,以滿足影視情節的需要。如美國電影《第一滴血》系列中的配樂,配樂大師杰里·戈德史密斯就對一個基本動機使用了對比、展開技法。該曲的對比是指在同一個動機下進行快節奏和慢速抒情的對比,前者表現主人公的戰斗英雄情節,后者表現主人公俠骨柔情的一面。由此可見,一個對應影視片段的音樂動機在優秀作曲家的手里可以發展變化出如此豐富、有著內在聯系并符合其他相關劇本情節片段的旋律,它們往往有著共同的音級或音程,且可以只根據需求來改變時值、和聲、速度、力度、音色、配器等音樂元素就能夠輕松駕馭影視內容。
五、結語
配樂的合理運用對影視作品主題的深化、人物形象塑造及環境氣氛渲染等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當我們進行影視配樂時,首先需要注意它的特性,即標題性、文學性、戲劇性、多元性,并立足于此,在充分、深刻地熟悉劇本后構建審美意象,并通過審美意象構建音樂動機,再應用除了音樂基本構成元素之外的表現技法對動機進行發展擴充,最終形成經過影視配樂師的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共同作用后創作出的樂曲。優秀的影視配樂作品無法脫離影視配樂師的審美意象,也必然遵從音樂藝術的表現技法,它們共同實現音樂創作中情感與理智的交融,最終產生精彩的音樂作品。
(作者簡介:耿楚萱,本科在讀,中國傳媒大學錄音與藝術學院,研究方向:電子音樂)
(責任編輯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