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紅
網絡上曾經流傳過這樣一個段子,面對美景,很多人只能一次次感嘆“好美呀!太美了!”明明讀過不少詩句,明明情緒就在胸中激蕩,可話到嘴邊卻怎么也表達不出來,唯一的托詞就是“詞窮”。
隨著網絡的發展,線上交流已成為人們的生活日常,伴隨而來的網絡流行語、表情包更是成為交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萬物皆可使用”的流行語、表情包雖然缺失了語言文字的魅力,卻勝在高度適配性和娛樂性。以“沖浪”為主體的年輕人在享受這種簡單、直白表達同時,也開始為線下交流和規范寫作時的詞不達意、語言匱乏、不成體系所困擾。有媒體調查數據顯示,近一半的年輕人感覺自己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明顯下降,在工作生活中常常陷入詞匯匱乏、邏輯混亂、寫作困難、提筆忘字等窘境。
什么原因導致年輕人的“詞窮”?筆者認為,過度依賴網絡和碎片化閱讀是造成“詞窮”的根本原因。
科技的不斷發展使得線上交流便捷而活躍,但同時讓人懶于記憶和思考,更不用說去探究。遇到各種事情轉身求助于互聯網,一秒便有了答案。用搜狗輸入,無論是俗語典故還是詩詞歌賦,只要輸入前半句,就能自動聯想到后半句。而在QQ 的聊天界面上,只要打出關鍵詞,系統就能自動檢索出多張風格迥異的表情包,比起單純的文字,表情包直白有趣更能調節氣氛。這些智能操作在方便、愉悅的同時,卻也間接地助推人變得越來越懶惰。但工具無罪,懶惰才是原兇,而碎片化閱讀更加劇了“詞窮”。如今,碎片化閱讀已是人們獲取信息、賞文讀書的常態,公眾號、短視頻成為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短小、零散、快速瀏覽和吸收消化是其主要特征。碎片化實際是快速瀏覽,而非真正閱讀,更讓人難以形成系統思維,這也是導致出口“詞窮”、寫文混亂的重要原因。
年輕人如何走出“詞窮”困境?筆者認為最重要的,一是走出舒適圈,培養學習和深度閱讀的習慣和態度。有道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打破碎片化、快餐化獲取信息的習慣,制定讀書計劃,每月讀一本書,增加閱讀量,提高文學修養和邏輯思維。二是走出網絡社交的小圈子。學校、單位、社區、群團組織應多舉辦各種活動,鼓勵年輕人參與線下交流,演講比賽、經典誦讀、詩歌朗誦等,營造機會和場合,加強語言表達和思維訓練,提高線下參與的興趣和樂趣。三是改善互聯網語言環境。互聯網媒體應規范語言文字表達,承擔起文化引導和審美引導的責任。
其實“詞窮”不只是年輕人的問題,揪出“詞窮”背后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集思廣益,長久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