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杰 王琬


張庫大道是一條歷史上著名的商旅通道,它起源于明朝,是從塞外重鎮張家口出發,通往蒙古草原腹地城市——庫倫(今烏蘭巴托),并延伸到俄羅斯恰克圖的貿易運銷線。張庫大道不僅是一條物質交流的通路,也是文化傳播的紐帶,它承載了中華民族與世界各國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和互學互鑒。張庫大道上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跡和文化遺產,如嘉卜寺、老倌車、恰克圖關口、斯日崩站水井遺址等,它們見證了張庫大道上商旅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如何保護和傳承張庫大道上的商旅文化,如何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參與到張庫大道上的商旅活動中來,成為一個值得探討和解決的問題。在當今社會,人們對商旅活動不僅有著實用性的需求,也有著審美性和趣味性的需求。因此,設計出具有交互性和創意性的商旅文創產品,是一種有效滿足人們需求、提升人們體驗、傳播張庫大道商旅文化的方式。本文以情境認知理論為指導,探討如何利用張庫大道上的商旅文化元素,設計出具有交互性和創意性的商旅文創產品。
一、情境認知概述
情境認知理論是一種研究人類認知的理論,也被稱作“情境學習”,在1989 年由布朗、科林斯和杜基德最先提出。這個理論主張知識和行為是互動的,不能把知識看作是與實際環境無關的抽象概念,而要看作是在特定的情境中構建和使用的。情境認知理論強調有效的知識學習需要在真實的情境和具體行動中進行,并在豐富的情境活動中不斷應用和完善。它認為人的認知不是孤立存在的,是與所處情境密切相關的,人的知識是在特定情境中構建和應用的。因此,情境認知理論強調了情境對人認知的重要性和影響力。
情境認知理論為交互類文創產品設計提供了一個有益的理論指導,它可以幫助設計者從用戶的角度出發,考慮用戶在使用文創產品中所處的不同情境,分析用戶的需求、情感、認知和行為,設計出符合用戶需求、期盼的互動體驗類的文創產品。同時,情境認知理論也可以激發設計者的創造性思維,鼓勵設計者利用交互技術,創造出具有交互性和創意性的文創產品,從而可以提升文創產品的文化內涵和傳播范圍。
二、張庫大道交互文創的情境認知模型
將情境認知理論應用于設計中已不是個例,如蘇曉慧、孟凱寧、鐘鈺莉等在《情境認知視域下的親子農園文創產品設計研究》中,他們將情境認知理論應用于親子農園文創產品的設計中,以探索創新的設計思路,促進親子農園文創產品的發展。他們的研究旨在將情境認知理論應用于親子農園的設計過程中,以提升產品的用戶體驗和參與度。張嘉欣、羅卿軒在《基于情境認知的科普繪本互動設計研究》中將情境認知理論應用到科普繪本設計中,指出現存繪本題材陳舊、閱讀性與趣味性融合度低、交互方式單一等問題,將情境認知理論融入科普繪本的設計思路,提升讀者的閱讀體驗,通過繪本文創產品來激發讀者的興趣。
為了更好地運用情境認知理論指導張庫大道交互文創產品設計,從設計學角度將情境認知理論中的用戶、情境、認知、行為作為張庫大道交互文創的模型基礎,構建了一個基于情境認知理論的張庫大道交互文創中的情境認知模型(如圖1),為接下來張庫大道交互文創產品設計提供相應的研究思路和理論基礎。
用戶是情境認知模型中最初的一環,指參與到張庫大道交互文創產品中的人,他們可以是張庫大道文創產品的使用者,也可以是對張庫大道感興趣或好奇的普通人。用戶在使用張庫大道交互文創產品時,會受到自身的特征和狀態的影響,如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興趣愛好、心理狀態等。
情境是指用戶使用張庫大道交互文創產品時所處的環境和背景,它包括物理情境和社會情境兩個方面。物理情境是指用戶使用張庫大道交互文創產品時所處的時間和空間、選擇設備等因素;社會情境是指用戶使用張庫大道交互文創產品時面臨的人際關系、社會規范、文化價值等因素。
認知是指用戶在使用張庫大道交互文創產品時所產生的心智活動,它包括感知、記憶、思維、學習等過程。用戶在使用張庫大道交互文創產品時,會對產品本身和產品所呈現的商旅文化元素進行認知加工,形成自己對產品和商旅文化的理解和評價。
行為是指用戶在使用張庫大道交互文創產品時所表現出來的動作和反應,它包括操作、溝通、協作等過程。用戶在使用張庫大道交互文創產品時,會根據自己的認知結果和目標,對產品進行操作和控制,并與其他用戶或產品進行溝通和協作。
基于情境認知理論下的張庫大道交互文創中的情境認知模型,可以幫助設計者從用戶、情境、認知、行為等四個方面出發,分析和設計張庫大道交互文創產品。首先,設計者可以根據用戶的年齡和需求,確定受眾人群;其次,根據用戶所處的物理情境和社會情境,確定產品的形式和功能;再次,根據用戶在使用產品時所產生的認知過程和結果,確定產品的結構、內容和功能;最后,根據用戶在使用產品時所表現出來的行為過程和結果,確定產品的交互方式和反饋機制,并根據產品所要展示和傳遞的商旅文化元素,確定產品的風格和主題。通過這樣的分析和設計過程,設計者可以使張庫大道交互文創產品更加符合用戶的情境認知特點,從而提高用戶對產品和商旅文化的興趣、評價。
三、基于情境認知理論下的張庫大道交互文創產品設計應用
為了更好地運用基于情境認知理論的張庫大道交互文創中的情境認知模型指導張庫大道交互文創產品設計,增強張庫大道商旅文化的傳播程度和效率,結合張庫大道交互文創產品設計的情境認知模型,可以形成一個基于情境認知理論的張庫大道交互文創產品設計流程(如圖2)。首先,從用戶的角度出發,分析他們的特征、需求和期望;其次,選擇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商旅文化元素;再次,進行頭腦風暴,從不同角度出發,提出多樣化的設計方案,以滿足用戶需求和商旅文化傳播的目標;最后,從眾多設計方案中篩選出最適合的方案,進行原型制作。這樣的設計流程有助于提高張庫大道交互文創產品的吸引力和參與度,推動商旅文化的傳播和推廣。
(一)用戶需求分析
為了分析用戶對張庫大道交互文創產品的需求,可以通過深入挖掘用戶情境、任務情境和環境情境,從中了解用戶的功能需求、互動需求、審美需求、趣味需求和安全需求等。這一步驟可以通過問卷調查、訪談、觀察等方法進行,以了解用戶對各類張庫大道文創產品的期望、偏好、滿意度等。梳理總結情境因素,更加準確地認識和了解目標用戶的需求和體驗感受,便于設計者創造出更貼近用戶需求的交互體驗。
(二)張庫大道商旅文化元素選擇提煉
張庫大道文創產品和其他文創產品的區別在于以商旅文化為主題,以交互為展現方式,要選擇提煉出適合用于張庫大道交互文創產品設計的商旅文化元素,包括歷史故事、地理風光、民族風俗、藝術作品等。通過對主題的反復研究,結合文獻資料查詢、實地考察、專家咨詢等方法,以獲取具有代表性、吸引力、教育性等特點的商旅文化元素,并提煉、總結出一種或幾種設計元素。
(三)張庫大道文創產品類別選擇
在滿足用戶群體對張庫大道交互文創產品類別需求的同時,產品應具備交互和反饋的特征,以增長商旅文化知識并激發用戶的興趣。根據用戶的實際需求、商旅元素的選擇以及呈現方式的不同,可以將張庫大道文創產品分為以下四類:將商旅文化與學習文具用品相結合,賦予學習用品趣味性,包括書簽、多色筆、筆記本、工具書等;將商旅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為生活用品類產品注入地域性和文化內涵,包括明信片、鑰匙扣、胸針、帆布包等;通過親手制作帶有商務旅行元素的手工產品,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商務旅行文化,增強產品的互動性,包括拼圖、折紙、手作等;將商旅文化融入各類書本中,讓讀者更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張庫大道商旅文化的魅力,包括折頁書、手掌書、立體書、圖冊書等。
(四)設計方案并制作
張庫大道文創產品通過市場調研、競品分析、用戶測試等方法來了解用戶的需求和喜好,然后通過頭腦風暴形成多種設計方案,并根據商旅相關的文化元素畫出草圖,最后選擇最適合的方案進行建模渲染和原型制作。
通過張庫大道交互文創的情境認知模型的指導,以及基于情境認知理論的設計流程,我們最終選擇了拼圖立體書作為張庫大道交互文創產品的類別(如圖3),它具有以下幾個優點。
拼圖立體書可以充分利用張庫大道上的商旅文化元素,如歷史故事、地理風光、民族風俗、藝術作品等,制作出具有教育性和美感的畫面,讓用戶在拼圖的過程中,學習到商旅文化的知識和智慧;拼圖立體書可以通過立體書的形式,增加畫面的立體感和動感,讓用戶在拼圖完成后,欣賞到更加生動和逼真的商旅場景,增強用戶對商旅文化的印象和認同。首先,拼圖立體書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的方式,連接到與畫面相關的互動頁面,用戶在掃描二維碼后,視頻中會有一個講述者用友好和生動的語言,介紹該章節內容的更多細節和趣味性,并且提供一些互動和創造的機會,讓用戶可以通過搖晃或觸摸等方式,與視頻中的內容進行互動。其次,用戶參與互動完成所有章節內容時,他們會看到一個總結和回顧的章節,這個章節是以一個拼圖和一個立體書的方式呈現。最后,用戶可以觀看一個總結和回顧張庫大道上商旅文化的互動視頻,并且可以輸入或說出自己對拼圖立體書的感想和建議。當用戶完成總結和回顧時,他們會聽到一個提示音,告訴他們已經完成了拼圖立體書的所有內容,感謝他們使用拼圖立體書,并且邀請他們再次使用或推薦給其他人。
拼圖立體書可以通過拼圖和立體書兩種形式的結合,增加用戶使用該產品時所處的情境多樣性和變化性,讓用戶在不同的時間、空間、設備等物理情境下,以及不同的人際關系、社會規范、文化價值等社會情境下,都能夠享受到該產品的樂趣和價值,增加文創產品的互動體驗性,打破固有的思維,更好地宣傳張庫大道的文化。
四、結語
本文基于情境認知理論探討了張庫大道交互文創產品設計方法。首先介紹了情境認知理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然后構建了基于情境認知理論的張庫大道交互文創產品設計流程,最后以拼圖立體書為例,展示了基于情境認知理論的張庫大道交互文創產品設計的具體應用。本文旨在為張庫大道交互文創產品設計提供一種新穎而有效的方法,也為情境認知理論在商旅文化領域的應用提供一種有意義的實踐案例。
(作者簡介:徐文杰,男,碩士研究生在讀,河北建筑工程學院,研究方向:藝術設計;王琬,女,碩士研究生,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