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群眾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鄉村振興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研究群眾文化的發展與創新,對于推動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基于此,本文闡述群眾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地位和作用,通過對群眾文化發展現狀的梳理,總結其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有助于豐富鄉村文化理論,推動鄉村地區文化事業的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理論支撐和精神動力。
二、群眾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地位和作用
群眾文化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鄉村振興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其重要性不容忽視。
首先,群眾文化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強大動力。通過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化為鄉村居民提供了精神寄托。這些活動不僅充實了鄉村居民的精神世界,還提升了他們的文化素養和生活品質。其次,群眾文化在促進鄉村社會和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參與文化活動,鄉村居民有機會進行更多的文化交流和互動,從而增進彼此的溝通和了解。這種交流不僅增強了社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還有助于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這樣的文化活動也為鄉民提供了一個促進人際關系的平臺。最后,群眾文化對鄉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文旅融合作為現代經濟的新興增長點,具有強大的市場潛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通過群眾文化與村鎮旅游業的融合,如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旅游路線、民俗村,開發當地特色文創產品等,吸引外來游客,增加鄉民的收入來源,從而推動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群眾文化的發展現狀
(一)取得的成績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群眾文化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并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和趨勢。在資金方面,通過加大對群眾文化的資金投入力度,為群眾文化活動提供了資金保障,不僅增加了資金支持,還積極爭取到社會力量的參與,確保了群眾文化活動的正常開展。在人才方面,注重引進和培養優秀人才,建立了高素質的群眾文化人才隊伍。通過提供優惠政策、培訓機會等方式,吸引了一批優秀的文化人才來到鄉村,為群眾文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設施方面,對原有的文化設施進行了改造升級,同時新建了一批群眾文化活動場所,包括文化廣場、農民藝術館等,為群眾提供了更加便利和舒適的文化活動環境。在群眾文化活動方面,更加貼近群眾,極力滿足鄉村居民合理的文化需求,不僅組織了文藝演出、農民畫展、書法大賽等活動,還開展了各類主題活動、節慶活動等新興形式的活動,增強了群眾的凝聚力和歸屬感。
(二)存在的問題
盡管群眾文化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 文化資源分布不均衡
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影響,一些地區的群眾文化資源豐富,而另一些地區則相對匱乏,導致文化資源分布不均,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各地群眾文化的整體發展水平。
2. 群眾文化人才短缺,專業培訓不足
目前,雖然大多數鄉鎮文化單位都有了自己的人才隊伍,但在一些偏遠的鄉村,一些文化站、文化大院仍然面臨著人才短缺的問題,人才數量不足,素質參差不齊,缺乏高素質的群眾文化專業人才,忽視對現有從業人員的專業培訓,難以滿足群眾文化事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對于群眾文化的創新和發展都產生了一定的制約。
3. 文化活動內容和形式相對單一
盡管群眾文化活動數量眾多,但內容和形式缺乏創新。以舞蹈為例,多為廣場舞或秧歌隊表演,難以吸引更多年輕群體的參與。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群眾文化活動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四、群眾文化發展與創新策略
(一)多渠道拓寬資金來源
資金是群眾文化發展的基礎,為了保證群眾文化的持續、健康發展,必須不斷拓寬資金來源。
1.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相關部門應持續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可以設立文化發展專項資金,用于群眾文化的建設和發展,豐富當地文化資源、支持文化產業項目、培育文化產業人才、推廣文化產品等。
2. 引導社會力量參與
相關部門可以給予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個人等社會力量將資金投入群眾文化發展領域,從而解決因資金不足導致的文化資源匱乏問題。例如,可以對投入群眾文化領域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品牌宣傳等支持。
以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為例,該自治縣通過多渠道拓寬資金來源的策略,成功解決了文化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首先,該縣通過宣傳少數民族民俗特色及當地非遺舞蹈等策略,積極爭取到了柳州市的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用于支持本縣的文化設施建設和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其次,該縣與當地企業合作,引入社會力量共同建設了縣級文體中心,實現了資源共享和互利共贏。
(二)重視人才隊伍建設
在群眾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為了推動群眾文化持續健康地發展,必須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和引進更多的優秀人才。
1. 完善人才培養體系
文化館可以與高校、文化培訓機構等合作,共同建立人才培養體系。通過開展培訓課程、組織實踐活動等方式,提高文化從業者的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同時,還可以設立獎學金、助學金等,鼓勵更多的年輕人投身群眾文化事業。
2. 引進優秀人才
相關部門可以加大人才招聘力度,給予優惠政策,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群眾文化事業。例如,可以提供優厚的薪資待遇和福利,為人才解決后顧之憂。同時,還可以通過建立人才引進平臺、加強與外部文化機構合作等方式,拓寬人才引進渠道。
3. 建立人才激勵機制
為了留住和吸引更多的人才,可以建立激勵機制,對在群眾文化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才進行表彰和獎勵。這不僅可以激發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還可以提高群眾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以融水苗族自治縣為例,該縣通過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成功推動了群眾文化的繁榮發展。首先,該縣與附近的高校合作,建立了人才培養基地,為鎮上的文化從業者提供了系統的培訓和實踐機會。其次,該縣通過給予資金支持等策略積極引進優秀人才,包括文化產業管理專家、創意設計師等,為鎮上的文化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持。最后,該縣還建立了文化創新團隊,鼓勵團隊成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當地文化的創新與發展。這些舉措不僅提高了融水苗族自治縣文化從業者的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還為當地的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創新群眾文化活動
群眾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為了保持群眾文化的活力和吸引力,必須不斷創新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1. 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資源
每一個鄉鎮都有其獨特的地域文化資源,應當深入挖掘這些資源,結合現代創意和技術手段進行再創新,利用和發展地域文化資源的優勢來開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群文活動。
2. 創新活動內容和形式
推動文化活動內容和形式的創新,滿足群眾不斷變化的審美需求,就必須充分挖掘當地的鄉土文化、民俗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將其與現代文化元素相融合,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動。
以佛山市順德區杏壇鎮光華村為例,該村是一個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其中“龍舞”是其傳統的民俗活動,深受當地群眾喜愛,“光華人龍舞”也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為了更好地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推動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該村將“龍舞”這一傳統民俗與群眾文化活動相結合,打造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龍舞節”。該節日不僅僅是一場舞蹈表演,更是一個融合了傳統文化、現代創意和群眾參與的文化盛宴。在活動內容上,除了傳統的龍舞表演外,還加入了龍舞歷史講座、龍舞工藝品制作展示、龍舞主題知識競答等環節,豐富了活動內容和形式,為鄉村文化振興與發展助力。
(四)加大宣傳力度,提升文化影響力
要確保群眾文化的持續發展,必須加大對文化發展的重視,提升其影響力,使文化成為鄉鎮發展的重要支撐。
1. 利用傳統媒體宣傳推廣
借助各類傳統媒體的力量,如電視、廣播、報紙等,將鄉鎮的獨特文化魅力和亮點展現給更廣泛的受眾,以此提升鄉鎮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此外,還可以通過組織文化交流活動,如舉辦文化節、展覽,制作宣傳手冊、海報等,吸引更多的外部關注和參與,進一步推動鄉鎮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2. 利用新媒體宣傳推廣
借助新媒體舉辦群眾文化活動直播推介、講座和民俗展覽的視頻宣傳活動等,擴大受眾范圍,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同時,還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建立鄉鎮文化惠民網站、App 等平臺,讓鄉民可以隨時隨地獲取相關的文化資源和服務。
以黔東南州鎮遠縣為例,鎮遠縣有“滇楚鎖鑰、黔東門戶”之稱,文化底蘊深厚,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獨特的民俗風情,因此,該縣非常重視文化的宣傳推廣,通過各種媒體和渠道,全面宣傳當地特色文化,以及當地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各個方面,并通過抖音直播及短視頻的形式,將鎮原縣文化歷史內涵、地方特色美食、風景名勝等展示在眾人眼前,吸引了大量的學者、研究人員及游客,不僅提高了當地的文化知名度,也促進了當地文化與外界的交流與融合,并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通過宣傳推廣,人們更好地了解和認識到鎮遠縣的文化魅力,進一步增強了當地鄉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文旅融合,促進文化產業發展
文旅融合是當前文化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群眾文化發展的有效途徑。通過文旅融合,可以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升鄉鎮的綜合實力。
1. 打造文旅品牌
對鄉鎮的文化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和整合,包括歷史遺跡、自然景觀、民俗風情等,打造具有吸引力和特色的文旅品牌。通過品牌建設和推廣,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資者。
2. 提升旅游體驗
投入更多資源建設和完善鄉鎮的旅游設施,如景區、酒店、交通等,提高旅游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3. 開發文創產品
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開發文創產品,如手工藝品、文化紀念品等。通過文創產品的開發和銷售,延長文化產業鏈條,增加鄉鎮的經濟收入。
4. 加強地區間文化旅游合作
與其他地區建立文化旅游合作機制,共同開發文化旅游市場。通過合作項目、文化交流訪問等形式,吸收外部優秀的文化旅游資源和經驗。
以桂林市靈川縣為例,該縣通過文旅融合成功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首先,該縣深入挖掘當地的文化資源,包括歷史資源、古建筑、傳統手工藝和民間表演藝術等,將其與旅游相結合,打造出具有吸引力的文旅品牌。其次,該縣完善了旅游設施,并利用自身森林資源豐富和擁有杉木、馬尾松、銀杏等珍稀樹種的優勢,打造了多條鄉鎮旅游路線,提升了旅游服務的質量和效率,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旅游體驗。此外,該鎮還開發了文創產品,如手工藝品和特色食品,延長了文化產業鏈條,增加了鄉民經濟收入,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共同發展。
五、結語
本文從群眾文化的現狀出發,分析了其發展過程中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策略。通過多渠道拓寬資金來源、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創新群眾文化活動內容和形式、加大文化宣傳力度、文旅融合發展等措施,可以推動群眾文化的持續發展,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鄉鎮的綜合實力。希望本研究能為群眾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作者簡介:張海君,女,本科,柳州市群眾藝術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