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東平
浙江省江山實驗中學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后漢書·張衡列傳》
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紅燭》
以上材料對青年的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不得少于800 字;不得抄襲、套作。
這道作文題由兩句名言構成,我們需要先準確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人生在勤,不索何獲”的意思是,人的一生在于勤奮,如果不積極地探索和研究,就很難有所收獲或成就,它告誡人們要努力求索,體現了勤奮努力、積極進取的人生追求;“莫問收獲,但問耕耘”的意思是,你盡管耕耘就好了,不要去擔心收獲,只要耕耘了,自然有一天會收獲,表明人生只要好好努力,做好當下的事情,將來一定會有足夠的回報。
學生在審題過程中,由于對兩句名言的意思理解出錯,特別是對“人生在勤,不索何獲”這句話,不能理解為人生的核心在“索”(收獲是目的),誤以為兩句話的意思相反,就會出現審題偏差。寫作本題,要注意理解兩句話都在強調“耕耘”“收獲”的關系,據此展開辯證思考,尤其要體現“青年”學生的體驗與思考。
本題的核心立意有:
1.人生要有收獲,得先勤于耕耘。
2.人生努力耕耘,不要擔心是否有收獲。
3.耕耘未必有收獲,“但問耕耘”展現的是一種樂于奉獻的人生境界。
【佳作展示】
佳作1
付出亦是回報,耕耘皆是收獲
◎毛展鵬
浙江省江山實驗中學高一(12)班

人生的意義在于奮斗嗎?奮斗后一定有收獲嗎?身為青少年的我們,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中,似乎都在追尋著一種“付出就有回報”“耕耘就有收獲”的勞動與知識之間的“買賣”。但有些時候,付出就是回報,耕耘就是收獲。
付出鋪就道路,走向光明。我們提倡付出,因為付出而得到的回報往往被許多人密切關注著。我們奮斗付出,就一定要求取回報嗎?正如袁隆平,他努力鉆研雜交水稻,是為了全天下不再有受餓之人,他并不希望別人回報——他什么也不需要,付出的同時就自然會有回報。即使這回報十分渺小,也應當以百分之兩百的認真去完成。只有不斷地付出,我們才能前進,才能走向光明。
耕耘點亮火把,照亮前方。農忙時,為何農民們沒日沒夜地在田間勞作,卻鮮有怨言呢?因為他們堅信種下的是豐收,是甘甜。身為青少年的我們,也應當擁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它是一個鼓舞著我們奮勇前行的動力,是一種哪怕天塌下來也能頂回去的勇氣;它也是一個方向,一個指引人類歷史發展、文明進步的方向,耕耘助力著我們向那個方向不斷地前進。同樣,也只有耕耘才能推動著我們不斷向上、向前。
付出重要,回報亦重要。古人云:“人生在勤,不索何獲?”我們付出而不索求回報。但事實卻并非如此,當我們付出的同時,就必然會有回報。正如寫作業一樣,當你在思考時,這是一種付出,而作業的完成就是一種收獲。所以說,付出與收獲并存,付出亦是收獲。
耕耘與收獲并重。“莫問收獲,但問耕耘。”確實,如人們不去播種,不去施肥,不去澆灌,那又何來植物的成長、結果?更不必說豐收與甘甜了。所以耕耘在先,收獲在后,兩者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不必問取收獲,但問耕耘,因為耕耘皆是收獲。
耕耘與付出就如同繪畫。當你努力且不斷地付出時,那畫便色彩艷麗;而當你懶惰不行動時,那畫便空空如也。所以不斷地付出與耕耘,才有不斷的回報與收獲。付出亦是回報,耕耘皆是收獲。
【點評】本文緊扣材料,審題精準,觀點明確。文章圍繞“付出鋪就道路,走向光明”“耕耘點亮火把,照亮前方”“付出重要,回報亦重要”三個分論點展開論述,緊扣“耕耘”與“收獲”展開辯證論述,能夠較好體現考生的體驗和思考,內容充實,邏輯清晰,作為高一學生的第一篇考場作文來說是可圈可點的。
佳作2
常思收獲之果,方有耕耘之心
◎葉俊赫
浙江省江山實驗中學高一(9)班
在快節奏的形勢下,只看結果已經成為許多人的共識,這與聞一多先生《紅燭》中所說的“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大相徑庭。這大概是因為能為生命中的偉大事業甘愿奉獻生命的人畢竟在少數,大部分人已知此路坎坷,總會選擇做一個看客。要讓所有人都像偉人一樣,是不現實的。那么對于我們普通人而言,只有常思收獲之果,方有耕耘之心。
誠然,不求收獲的耕耘是偉大的,是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我們的社會同時也需要這樣的英雄出現,但這常常存在于我們的理想中。即使是前文提到的聞一多先生與其他革命先輩們,他們也是以人民覺醒、信仰實現為目標去努力、去獻身的,而這不恰恰是懷著收獲之果而來的耕耘之心嗎?
正如前文所說,只有明確了收獲之果,耕耘之心才會存在。
從全身上下只有70 元的窮小子到身家億萬的富豪,呂金剛造就了“徽記”企業傳奇史,他曾說:“我絕不會做沒有市場的產品和生意。”從“第一桶金”到龐大的銷售網絡,呂金剛以一身睿智和膽識耕耘,直奔收獲之果,收獲之果能夠推動我們前進。
不僅如此,收獲之果可以使我們明確耕耘方向。有人遲遲沒有明確收獲之果,這樣的一生就像在走一條陌生的、沒有路標的山路,盡頭是什么、路途會遇到什么,全然不知,也沒人能知道,只知道需要一直向上爬;也有人懷著一顆收獲之果的種子,在踏上征途時,它便落地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給自己指引前進的方向,這樣,他的每一天、每一步都可以堅定地踏向自己的目標,而非像一只無頭蒼蠅。
最后,收獲之果可以讓我們在人生途中堅定耕耘之心。多姿多彩的生活時時刻刻向你拋出引向歧途的“橄欖枝”,若是沒有堅定的信念,便會被誘惑,卷入未知的洪流當中。但如果懷著收獲之果,途中的“芝麻”與終途的“西瓜”孰輕孰重,相信也是容易分辨的。
以收獲為鏡,可以明動力,明方向,明得失。我們在生活中,不能盲目地走沒有意義的路,而是常思收獲之果,建立耕耘之心,明確耕耘方向,堅定耕耘之志,方能使收獲之果向下扎根,向上生長。
【點評】“常思收獲之果,方有耕耘之心”,文章標題觀點明確。通觀全文的謀篇布局,作者由材料出發,圍繞中心論點,從不同維度論述“耕耘”與“收獲”的辯證關系,層層發散,全方位進行闡釋。文章結構較為嚴謹,開合有度,論證方法靈活多變,尤其是能對“耕耘”與“收獲”進行大膽假設、質疑,體現了較好的辯證思維和質疑、創新精神,論證語言準確、簡潔、鮮明,令人心悅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