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瑩,謝 凡
(1.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廣西南寧,530023;2.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體育教學部,廣西南寧,530023)
勞動教育和體育教學作為事關青少年成長成才的核心元素,是五育并舉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對勞動教育和體育教學提出了更加常態化、系統化的要求。在勞動教育方面,《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堅持立德樹人,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階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1]在體育方面,堅定的信念、強健的體魄、陽光的心態是青年成長成才的重要前提。[2]吸引青年學生關注體育、參與體育、享受體育,是建設體育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
當前,技能型的勞動者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隨著“中國制造”的發展,社會對其職業體能的要求日益提升。因此,將勞動教育和體育教學有機融合,促進二者協同發展,是新時代高職院校育人路徑的創新方式,對全面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和身體素質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鑒于此,高職院校應當充分用好五育并舉中勞動教育和體育兩個重要載體,探索二者融合育人的積極作用,創造出“1+1>2”的育人效果,最終達到樹立勞動意識、提升職業體能、提高綜合素質的目的。
高職院校的教學大綱涉及勞動教育的內容相對較少,勞動素養課程未被納入核心的“四課”(安全教育、就業指導、心理健康、軍事理論)范圍。勞動教育內容淡化也是導致學生勞動理念缺失、勞動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高職院校技能型、勞動型人才的培養受到勞動教育內容淡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高職院校重專業輕人文、重傳授輕體驗、重結果輕過程、重繼承輕創新四個方面。因此,學生在校期間難以接受系統的、入心入腦的勞動教育。目前高職院校開展的勞動教育實踐方式大多為清掃校園、除草倒垃圾等單一、機械化的勞動。[3]此類勞動已在小學階段開展過,難以滿足高職院校學生對于工匠精神、勞動技能等高層次體驗的需求,使得勞動教育實施過程的思政元素和思想教育未能充分貫穿到學生的職業素養、執業理念中,甚至會淡化學生的勞動意識,降低其主動性。在思想認識不到位的情況下,進而影響勞動技能人才的職業生涯規劃。
首先,在教學理念方面,體育教學未能針對學生的就業前景和崗位需求進行充分考慮,缺乏職業體能的針對性培養,大多停留在傳統體育教學層面,主要在線下課堂為學生講述運動知識并進行課堂練習,與高中體育教學水平差別不大,導致學生的體育素養難以得到提高。其次,在教學方法方面,受限于戶外場地和多媒體器材,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大多未能實現信息化教學,缺乏“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體驗。學生在體育課上僅僅接收到有限的理論知識,缺乏充分的課前預習和課后鞏固。這種情況導致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學習態度較為漠然,僅僅是應付表面,而非深入思考和消化。最后,缺乏教學資源。學生在體育課上應當學會如何培養終身鍛煉的習慣,以及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鍛煉方式并進行自主鍛煉。然而,高職院校提供的體育選修課程資源往往過于單一,如籃球課只注重籃球技巧、羽毛球課只關注揮拍動作,缺乏對“大健康”和“體適能”等方面的拓展。這易使學生失去對體育課程的興趣,難以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鍛煉習慣。
相較于德育和智育,“體美勞”在高職院校中處于相對邊緣化的境地。該現象的客觀原因在于,高職院校公共必修課程按照要求(如思政類、軍事理論等)逐年開設、增加,教務管理部門只能通過“削減”勞動教育和體育教學等課程來平衡總課時,以滿足公共課程的開設要求。其主觀原因在于,學生在校時間較短,學習節奏快,需要在短期內掌握大量知識,學生往往選擇放棄勞動教育和體育教學等“邊緣”課程,以增加專業知識學習時長。然而,在學生“德技雙修”生涯中,勞動教育和體育是“德”和“技”最直接、最密不可分的元素。勞動教育和體育教學不但能滿足人類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要,而且是培養學生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和體魄的重要途徑。由于高職院校對勞動教育和體育教學的邊緣化,學生可能會出現勞動意識、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缺失,以及缺乏良好的勞動習慣與品質、強健的體魄和職業體能。這可能導致其與崗位技能需求不匹配,缺乏與崗位體能要求相符的能力,從而影響其自身綜合素質的發展和提升。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納入科教興國戰略。[4]勞動教育和體育教學重要地位的確立體現了我國人才培養目標的完整性,對國家民族復興、高校立德樹人、個人全面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在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自主勞動的理念,使學生厚植為國家和社會勞動的情懷,提高學生參與勞動、報效祖國的熱情,使學生在勞動中體驗成果來之不易、耕耘才有豐收、美好生活靠勞動創造等價值觀。體育教學的重點則是讓學生掌握運動的基本技能與技巧,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增強其體質,涵養其團隊協作、勇攀高峰、終身鍛煉的優秀體育道德品質。勞動教育和體育教學的育人目的具有一致性,育人內容也具有相似性,都需要動作技能、身體素質、熟練度的支撐。體育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身體素質,將動作技能演變為勞動技能;而勞動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必備的生存與生活技能,同時促進身體、動作、體能協調發展。勞動教育與體育教學的相互促進、融合發展,對高職院校踐行立德樹人產生積極作用。
“五育并舉”作為我國教育的基本理念,已成為各層次教育的共同導向。培養現代工業所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是高職教育的一項重要使命。因此,學生的職業定位為“技能型”“勞動型”人才,需要更注重勞動素養和職業技能的提升,二者缺一不可。優秀的技能工匠缺乏強壯的身體和持久的耐力,就算有精湛的技術,也難以滿足耐久可持續的工作需求。同樣,徒有強壯的體魄,缺乏勞動的技能也無法應對復雜的勞動操作和精細的技巧需求。進入新時代,高職院校貫徹“五育并舉”的重要抓手之一就是,從產教融合出發,以企業崗位需求為導向,做好勞動教育和體育教學融合育人工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出“德才兼備、德技雙修”的技術型人才,為中國制造輸送一批批的合格人才。
在國家職業教育政策的倡導下,高職院校積極響應“爭創國家雙高、創建職業本科”號召,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推進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雙高計劃”),打造專業特色,構建校企合作品牌,培養符合國家建設和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在此過程中,勞動教育和體育教學融合育人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注重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通過體育活動提升他們的勞動技能;另一方面,在勞動教育的各個環節中,對學生進行不同的職業能力訓練,確保學生進行常規體育鍛煉。這種融合育人模式相輔相成,為高職院校推進“雙高計劃”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
目前,大多數學生的勞動技能不足,基本生活技能如洗衣、烹飪等方面存在較大缺失,導致實踐課程“掛科”現象時有發生。首先,需要通過數據搜集、案例統計等手段,分析體育教學對勞動能力提升的正向促進作用。如跑步、游泳等運動能夠提升耐力,而乒乓球、籃球等項目有助于提升反應力和協作力。這些勞動技能都與體育教學的各種課程、練習密切相關。其次,需要觀察學生體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如興趣缺乏、應付式完成任務、沒有機會參與體育勞動等。通過找到二者有效融合的契合點,建立相關理論基礎與知識體系,進一步研究二者的內在聯系,提出設想和構架,解決二者在育人途徑上的契合問題。
找準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和體育教學的痛點和共同點,并對二者的辯證關系進行深入研究。一是在體育鍛煉中引入勞動元素,將勞動體能、意識、品質、素養等勞動目標融入體育鍛煉。通過引入勞動要素,讓目前相對固定的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活躍起來。二是在勞動教育中加入體育元素,將體育教學中的跑、跳、投、攀登、旋轉、平衡、支撐、負重等元素融入勞動教育,使勞動教育更加活潑生動,讓學生在勞動中不僅掌握技能,還能鍛煉身體,提升體能。通過諸如此類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的路徑探索,高職院校可以在實踐中選擇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不斷歸納總結,逐漸形成一套符合不同高職院校的融合育人方法路徑。
高職院校的發展方向隨著國家職教改革的進程不斷變化,要因事而進,因時而新。因此,在打造勞動教育與體育教學融合育人模式的過程中要以國家政策為準,不能一成不變。
體育教學以育人的普遍性為主。從培養高職院校學生勞動意識的角度出發,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培養理念,在體育教學中強調勞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每堂體育課設置值日生負責布置器材、收拾器具,通過實際操作引導學生認識到勞動的價值和意義。第二步是創意設計,如開展體育文化節、創意運動會等活動,鼓勵學生自主設計體育競賽項目,如利用廢舊飲料瓶設計“趣味保齡球”,用廢舊輪胎和紙箱做“百米障礙跑”,用PVC管做跨欄架等,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第三步是自我組織,在學生培養了一定的勞動意識后,進一步引導他們以各類體育元素為載體自主參與勞動,如運動會前劃線布置場地、清潔賽場、承擔各項賽事的裁判長計時員等,讓學生通過實踐體驗勞動的樂趣和意義。在體育教學中融入勞動元素,可以達到點多、面廣、立意高、效果好的教學效果,適用于各類高職院校甚至本科院校。
勞動教育以育人的針對性為主要目標,將勞動教育與高職院校所處的校情、校史和專業教育等元素有機結合起來,把各類職業院校的勞動方向和勞動重點提煉出來,根據不同類型的高職院校及專業的特點和需求,設計不同類型的體育教學重點,并運用在不同專業群的學生身上,使體育教學更具針對性。例如,高職院校建筑工程類專業的學生需要具備愛崗敬業的勞動品質、攀爬搬運的勞動體能和識圖施工的勞動技能。因此,針對這一需求,體育教學可以引入以下內容:一是體育禮儀,如中華武術、太極拳等鍛煉耐心、提升個人修養的基礎練習;二是平衡敏捷,如翻越平梯、單雙杠等鍛煉協調、耐力的進階練習;三是鍛煉應變能力、溝通能力,如球類比賽、團隊素質拓展等提高臨場應變、團隊協助的提高練習。
二者融合育人以實現既定的育人目標為主要任務,在高職院校打造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勞動技術型人才的基礎上發揮勞動教育和體育教學的推動、促進作用。同時,建立四個等級的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與體育教學融合育人目標體系,如表1所示。創新二者融合育人的新方法、新路徑,采用科學引導、分步實施、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節奏,重點解決勞動教育和體育教學融合育人中的質量問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和掌握知識,實現育人成效,并在實踐中不斷提升。

表1 勞動教育與體育教學融合育人目標體系
高職院校可打造勞動教育與體育教學融合發展“一體兩翼”的實踐路線,如圖1所示。該路線圖以二者融合發展、相互滲透為研究主體,以顯性和隱性育人方式為研究兩翼,適用于大部分高職院校,主要面向從事體力勞動為主的專業,如路橋、建筑、物流、汽車、農林牧漁、護理等。各高職院校可使用教學診改的“8字螺旋”路徑在“實施反饋”和“選擇二者融合點”之間切入診改的小循環,搜集反饋、動態診改、總結提升,不斷改進該模式。圖中顯性和隱性兩翼所列舉的內容僅為參考,還可以根據地域、氣候、城市條件等各類因素引入滑雪、攀登、網球等多種體育項目。在隱性教育方面還可引入線上教育、校本教材、體育社團、二課教學、體育協會等廣泛路徑。高職院校可根據圖1提供的思路,在體育教學上進行科學分類,各專業可“對號入座”尋找符合專業學科勞動要求的體育教學方向,提高體育教學的針對性,為打造勞動型人才提供體育方案。同時在體育教學、鍛煉中設計各類勞動場景、勞動體驗,將勞動意識融入體育鍛煉的全過程,增強學生自我服務、自我勞動的能力,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最終達到二者融合發展、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目的。

圖1 “一體兩翼”實踐路線圖
高職院校可總結和提煉勞動教育與體育教學有效融合的育人模式和經驗,示范推廣應用。高職院校可根據本校的專業實際,通過制定方案、形成制度、推廣實施等手段,將上述做法形成穩定的、可復制、易推廣的育人新模式,將奮勇拼搏、團隊協作等體育精神運用到技術勞動中,將吃苦耐勞、自我服務等勞動精神發揚到體育鍛煉中,真正做到既鍛煉身體,又提高勞動技能的良性循環,為提高高職院校學生整體素質提供新途徑。
高職院校實施勞動教育與體育教學融合發展育人模式,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全面成長和職業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挖掘校園文化、地域特色、生源、合作企業、實訓基地、特色運動等多方面的元素,將二者各自獨有的育人功能細致化、規范化,再將這些元素進行科學的混合、編排、重構、搭配,充分發揮勞動和運動兩個育人元素的合力,形成“1+1>2”的育人效果。這種融合模式能夠提升學生的勞動意識,使其崇尚勞動行為,養成鍛煉習慣,錘煉品格意志,為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輸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技能型、勞動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