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育德,閆苗玉,劉瑞華
中國民航大學 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天津 300300
電離層延遲是影響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所需導航性能(Required Navigation Performance, RNP)的最大誤差源之一,該延遲與電離層總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成正比,因此對TEC 的準確預測直接影響到GNSS 的RNP[1-5]。
由于實際測量值并不總是可用,民航應用中不得不依賴TEC 預測模型來模擬電離層的影響[2]。早期電離層TEC 預測模型主要以長期預測模型為主,例如國際參考電離層(International Reference Ionosphere, IRI)模型和Bent 模型,但長期預測模型有時難以滿足對TEC 精確預報的需求。隨著全球雙頻GNSS 跟蹤網絡的發展,全球電離層圖產品(Global Ionosphere Map products, GIMs)和短期預測模型得到了迅速發展[3]。
1998年,國際GNSS 服務(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 IGS)組織成立了電離層工作組(Ionosphere Working Group, IWG),該工作組的電離層聯合分析中心(Ionosphere Associate Analysis Centers, IAACs)使用地面監測站GNSS 實際雙頻觀測數據建立電離層數據模型,按IONEX 標準格式公開制作和發布GIMs[3]。較為成熟的電離層分析中心有歐洲定軌中心(Center for Orbit Determination in Europe, CODE)、歐洲空間工作中心、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等。以CODE 使用球諧函數模型計算得到的GIMs 為例,經緯度分辨率為5°×2.5°,自2014年10 月19 日起,CODETEC 網格(71×73)數據的時間分辨率提高到1 h[6],因而電離層TEC 數據存在空間變化規律和周期性的時間變化規律。2017年,長安大學的陳秀德等[7]就不同分析中心的GIMs 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精度分析得出,各分析中心的最終GIMs優于快速GIMs,CODE 的最終GIMs 精度總體上優于其他分析中心最終GIMs 的精度。
短期預測模型主要包括球諧函數模型、時間序列模型和基于深度學習的預測模型等。2022年,西安測繪總站的李涌濤等[8]基于2~15 階次球諧函數建立了16 個歐洲單站區域電離層TEC 模型,實驗證明與CODE 的球諧函數模型精度相當。建立球諧函數模型的過程通常較為復雜,計算難度較高,可操作性不強[9]。時間序列模型具有數據量少、結構簡單等特點,2011年,武漢大學的陳鵬等[10]以IGS 發布的TEC 數據為樣本,利用時間序列進行TEC 值預測,預報7 天的平均相對精度為87.75%。然而,隨著預報時間的增加,時間序列模型會產生預測精度下降問題[11]。為了有效提高電離層TEC 預測精度,越來越多學者利用基于深度學習的預測模型完成對TEC 值的預測。2018年,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的袁天嬌等[12]基于深度學習遞歸神經網絡,建立提前24 h 的單站電離層TEC 預測模型;同年,Tebabal 等[13]利用基于貝葉斯正則化的前饋神經網絡預測中低緯度電離層TEC;2020年,南昌大學的Tang 等[14]使用自回歸移動平均模型、長短時記憶和序列到序列(Sequence to Sequence,Seq2Seq)3 種模型實現TEC 短期預測,其中深度學習算法LSTM 的預測精度最佳。
深度學習中的神經網絡算法具有非線性、自適應等特點[15-19],一般通過預測值與真實值之間的誤差來調整權值與閾值,達到預測值逼近真實值的目的[12],能夠實現電離層TEC 的高精度短期預測[20-24],其中反向傳播(Back Propagation, BP)神經網絡是常用方法[25-27]。然而,神經網絡在處理大量數據時,網絡搜索速度會降低且易陷入局部最優。使用穩定性強、收斂速度快的優化算法與神經網絡結合可以尋找到最優權值與閾值,且能有效避免局部最優問題,例如利用麻雀搜索算法(Sparrow Search Algorithm, SSA)優化Elman 神經網絡[14],使用遺傳算法優化傳統BP 神經網絡建立TEC 預測模型[9,28],以及使用奇異譜分析優化人工神經網絡等[29]都可以達到較好的TEC 預測效果。
2021年,墨西哥國立理工大學的Peraza-vázquez等[30]提出了澳洲野犬優化算法(Dingo Optimization Algorithm, DOA)。DOA 算法通過模仿澳大利亞野犬的捕食行為實現目標尋優,在大多數測試函數上優于其它元啟發式方法。目前有關DOA 算法的實際應用很少,但已有學者驗證其尋優能力,2022年,阿爾塔米拉科技大學的Almazán-covarrubias 等[31]在DOA 算法中加入局部搜索,求解特定諧波消除脈寬調制的非線性方程解,相比使用鯨魚優化算法、灰狼優化算法等其它優化算法,可得全局更優最小解。
針對傳統BP 神經網絡存在的缺陷,本文探索性地使用DOA 優化算法對傳統BP 神經網絡進行優化,構建DOA-BP 神經網絡電離層TEC短期預測模型,利用GIMs所提取的不同時空條件下的TEC 數據對DOA-BP 進行訓練,實現對全球5 185 個電離層格網點TEC 值的高精度預測,為電離層TEC 的短期預測提供一種新的方法。
圖1 展示了所設計的利用DOA-BP 的TEC預測模型的總體運行流程。

圖1 DOA-BP 神經網絡電離層TEC 預測模型Fig.1 Ionospheric TEC prediction model based on DOA-BP neural network
首先下載CODE 提供的標準IONEX 文件并提取GIMs。GIMs 的TEC 數據具有時間性變化和空間性變化特點,以某一時刻的單個位置點為例,設置輸入量為前4 天的TEC 值,輸出量為第5 天的TEC 值。
確定好輸入節點和輸出節點的數量(輸入節點為4 個,輸出節點為1 個)后即可設計BP 神經網絡的拓撲結構,輸入量通過BP 神經網絡的輸入節點輸入預測模型,根據加權求和與閾值相比較,大于閾值時激活模型輸出預測值,以BP 神經網絡預測值與GIMs 參考值之差作為DOA 算法中的適應度初始值,最終將DOA 優化后的適應度最優值對應的種群位置矩陣賦值給BP 神經網絡的權值和閾值。BP 神經網絡完成上述的訓練過程后對特定時空下的電離層TEC 值進行預測,最終獲得DOA-BP 神經網絡模型的電離層TEC預測值。
電離層格網點TEC 值與該點經緯度、時間、太陽活動以及電離層活動等因素有關,但輸入量過多會加大計算量,導致預測效率降低,并且在實際應用中,BP 神經網絡通常基于歷史數據預測未來數據。出于以上考慮,運行圖1所使用的數據主要包括CODE-TEC 和世界數據中心發布的擾動暴實時(Disturbance Storm Time,Dst)指數。
CODE 利用球諧函數[20]構建了全球電離層TEC 地圖,其具體表達形式為
式中:T(?,λ)和V(?,λ)分別表示衛星視線和垂直方向上的電離層TEC;?表示電離層穿刺點的地磁緯度;λ=β1-β2表示電離層穿刺點的日固經度,β1表示電離層穿刺點的地磁經度,β2表示太陽的地磁經度;nmax表示球諧函數最大度數,為n度m階未歸一化的勒讓德函數,N(n,m)表示歸一化函數;Amn與Bnm表示模型的待估系數;F(z)表示投影函數,z為衛星仰角。
投影函數F(z)為
式中:H表示電離層薄層高度;RE為地球平均半徑。
歸一化函數為
式中:δ0m為Kronecker 型δ函數。
CODE 共有3 類GIMs,分別是快速GIMs、最終GIMs 和預測GIMs。雖然最終GIMs 的發布延遲時間最長,但其精度最高,因此將最終GIMs 作為預測的參考真值最合理。最終GIMs分辨率為5°×2.5°,覆蓋范圍為180°W~180°E 和87.5°N~87.5°S,時間分辨率為1 h,每個IONEX文件提取的TEC 矩陣維度為71×73×24×1。
根據一天的Dst 指數可以判定該日為平靜日或擾動日[32]:當Dst >-30 nT 時,認為是磁平靜時期,即平靜日;Dst <-30 nT 時,認為是磁暴時期,即擾動日。Dst 指數由世界數據中心提供。
DOA 制定了集體攻擊、迫害攻擊和食腐行為3 種狩獵策略。圖2 為采取這3 種不同的狩獵策略時野犬種群和獵物相對位置示意圖,其中圖2(a)~圖2(c)分別表示集體攻擊、迫害攻擊和食腐行為。

圖2 野犬種群和獵物相對位置地圖Fig.2 Map of relative positions of dingo populations and prey
野犬i位置隨機初始化為
策略1集體攻擊
目標較大時,野犬們結伴捕獵時采取集體攻擊策略,野犬i尋找、包圍獵物時的位置為
式中:xi(t)和xi(t+1)分別是野犬i移動前后的位置;φk(t)是發現者中會發起攻擊的野犬的位置;a為發現者概率,μ為野犬種群數量,μ×a范圍為[2,μ2];x*(t)為上一次迭代中發現者的最佳位置;ζ1是影響野犬位置的比例因子,范圍為[ -2,2]。
策略2迫害攻擊
目標較小、狩獵難度低時,狩獵策略為迫害攻擊,此時野犬i位置為
式中:ζ2是在[-1,1]區間內均勻生成的隨機數,是第r1個發現者,其他符號含義與前面相同。
策略3食腐行為
無狩獵活動時,野犬種群在棲息地內隨意走動,此時野犬找到腐肉食用的過程為食腐行為,野犬i位置為
式中:σ是一個隨機生成的二進制數,其他符號含義與前面相同。
除了以上3 種狩獵策略,DOA 算法還考慮了野犬的生存概率,用存活率值Ssurvial表示,野犬i的存活率為
式中:Fmax和Fmin分別是當前迭代中最差和最佳的適應度;F(i)是野犬i的適應度,取值范圍為[0,1]。
將DOA 算法與傳統BP 神經網絡結合,構建DOA-BP 神經網絡電離層TEC 預測模型,具體步驟如下所示。
步驟1設計BP 神經網絡的結構
本文使用傳統的3 層結構,其中,BP 神經網絡的隱藏層節點數h范圍為
式中:nin是輸入層節點數,即輸入CODE-TEC 值的數量;nout是輸出層節點數,即輸出CODETEC 值的數量;θ是隱藏層數的調整常數,為1~10 之間的任意整數。
根據1.1 節所述輸入量、輸出量的設置,有:
因此設置BP 神經網絡拓撲結構如圖3所示。

圖3 BP 神經網絡拓撲結構Fig.3 BP neural network topology
步驟2初始化基于BP 神經網絡所需的DOA 參數
DOA 優化參數數量D為
步驟3計算BP 神經網絡輸出誤差
式(8)中F為BP 神經網絡輸出誤差,寫為
式中:M是樣本總數;yi是樣本值;y?i是短期預報模型的預測值。
步驟4根據DOA 算法中的式(5)~式(7)更新種群中不同角色野犬的最新位置,并且計算相應的適應度,最優適應度對應的野犬位置為最優位置,然后進入下一次迭代。
步驟5重復步驟2~步驟4,直到迭代結束。
步驟6停止DOA 優化后,獲得野犬最優位置矩陣。將位置矩陣分配給BP 神經網絡的權重矩陣和閾值矩陣。
從初始輸入層到隱藏層的權重矩陣為
初始隱藏層閾值矩陣為
從初始隱藏層到輸出層的權重矩陣為
輸出層的閾值矩陣為
步驟7根據分配完畢的權重矩陣和閾值矩陣訓練BP 神經網絡,不斷更新預測值,達到精度要求后輸出預測結果。
本文選取傳統BP 神經網絡模型、SSA-BP神經網絡模型及DOA-BP 神經網絡模型進行TEC 預測和精度對比,以CODE 發布的2022-05-21 至2022-07-19 的GIMs 為數據集。為充分描述全球電離層格網點的TEC 變化規律,實驗對象為全球所有電離層格網點,共計5 183 個。其中,2022-05-21至2022-07-14的GIMs為訓練集,2022-07-15至2022-07-19的GIMs為測試集。
為了更加深入研究電離層TEC 的緯向梯度變化,將全球均勻劃分成高緯度帶(High Latitude, HL)、中緯度帶(Middle Latitude, ML)和低緯度帶(Low Latitude, LL)[7,33-35]。不同緯度帶的范圍和樣本數量如表1所示。訓練、測試過程中,按1.1 節所述方式確定輸入量與輸出量,采取滑動窗口法,滑動方式如圖4所示,其中,Di和D'i表示數據集內第i天的TEC 數據,Di為輸入量,D'i為輸出量。輸入矩陣維度為71×73×24×4,輸出矩陣維度為71×73×24×1,直到滑動結束。

表1 不同緯度帶的范圍和樣本數量Table 1 Range and number of samples at different latitudes

圖4 DOA-BP 模型輸入與輸出的對應關系Fig.4 Correspondence between input and output of DOA-BP model
為驗證DOA-BP 神經網絡模型的準確性,以CODE 發布的2022-07-10 至2022-07-14 的GIMs 為參考真值,對傳統BP 神經網絡模型、SSA-BP 神經網絡模型以及DOA-BP 神經網絡模型的TEC 預測結果進行對比,3 種模型的數據集分配、神經元個數、訓練次數以及學習速率均相同。
為了定量檢驗DOA-BP 神經網絡模型預測電離層TEC 的效果,采用均方根誤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相對誤差(Percent Deviation,PD)及相關系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CC) 3 個指標對預測結果進行評估,具體定義為
按照圖1 的模型結構,搭建DOA-BP 神經網絡模型,經過訓練后得到預測數據。同時,將3 種模型的電離層TEC 預測值與CODE-TEC 進行對比。
電離層TEC 分布圖可以展示某個時刻全球或區域的電離層TEC 分布特點,為了初步檢驗傳統BP、SSA-BP 以及DOA-BP3 種模型對電離層TEC 分布的預測情況,在全球范圍(緯度為87.5°N~87.5°S,經度為180°W~180°E)內,選取2022-7-15(平靜日)均勻間隔的4個時刻(00:00:00、06:00:00、12:00:00、18:00:00)的CODE-TEC和TEC 預測值,分布如圖5所示。圖5 從上到下分別為CODE 的電離層TEC 分布圖和利用傳統BP、SSA-BP 以及DOA-BP 預測的電離層TEC分布圖,其中TECU 表示電離層TEC 數值的單位,1 TECU=1×1016e/m2。

圖5 不同時刻下全球CODE 與3 種模型電離層TEC 分布圖Fig.5 Ionospheric TEC distribution of CODE and three models worldwide at different times
由圖5 可以明顯看出,傳統BP 模型、SSABP 模型以及DOA-BP 模型都具有電離層TEC預測能力,能模擬出全球電離層TEC 值的時空變化特點;3 種模型的預測結果與CODE-TEC值有不同程度的相關性,其中,DOA-BP 神經網絡的電離層TEC 預測值與CODE-TEC 分布圖的重合度最高,異常值更少。為具體、準確分析電離層TEC 值的時空變化和不同模型的預測精度,在不同時空條件下進行指標評估和結果分析。
中國地處亞洲東部,南北和東西方向跨度均較大( 緯度范圍為4°15'N~53°31'N,經度為73°33'E~135°05'E),南部地區受赤道異常區影響,因此,中國地區電離層TEC 變化較為復雜[3]。為了展示DOA-BP 神經網絡模型的區域TEC 預測能力,以中國及周圍地區(緯度為0°N~55°N,經度為70°E~140°E)為例,選取2022-7-15(平靜日)均勻間隔的4 個時刻(00:00:00、06:00:00、12:00:00、18:00:00)的CODE-TEC 和TEC 預測值,分布如圖6所示,圖6 從上到下分別為CODE 的電離層TEC 分布圖和利用傳統BP、SSA-BP 以及DOA-BP 預測的TEC 分布圖。按式(17)~式(19)計算不同指標,以定量分析4 個時刻下3 種模型的預測精度,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時刻下中國地區3 種模型電離層TEC 預測值與CODE-TEC 的對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ionospheric TEC predicted values of three models and CODE-TEC in China at different times

圖6 不同時刻下中國地區CODE 與3 種模型電離層TEC 分布圖Fig.6 Ionospheric TEC distribution of CODE and three models in China at different times
和圖5 相比,圖6 進一步對比了3 種模型的預測精度。由圖6 可以得出,DOA-BP 模型和SSA-BP 模型的TEC 預測值相較傳統BP 模型的TEC 預測值精度明顯提高,其中DOA-BP 模型的TEC 預測值分布圖與CODE-TEC 值分布圖的重合度更高。整體來看,TEC 分布圖也表明低緯度及陸地區域的電離層活動更加復雜,中緯度及海洋區域的電離層活動更平穩,同時06:00:00、12:00:00 等白天時刻相比00:00:00、18:00:00等夜晚時刻下,電離層活動更加活躍,TEC 數值較高,符合電離層TEC 的區域變化和日變化特征。由表2 可以得出,相比傳統BP,SSA-BP 與DOA-BP 的預測精度明顯提高,與CODE-TEC相關性更高,其中DOA-BP 的更優,4 個時刻下RRMSE比傳統BP 下降50%左右。
單點分析的實驗中,選取不同緯度的3 個點(即(15°N 120°E)、(30°N 120°E)、(45°N 120°E))進行具體位置點的電離層TEC 預測分析,結果如圖7所示。

圖7 3 個點處3 種模型電離層TEC 預測值與CODE-TEC 值的對比Fig.7 Comparison of ionospheric TEC predicted values of three models and CODE-TEC values at three points
通過圖7可以看出,3個預測點中,(15°N 120°E)點一天內的TEC 波動更明顯,(30°N 120°E)點的則次之。單天時間段內,TEC 峰值出現在第10 h左右。3 種模型中,DOA-BP 模型的TEC 預測值更接近CODE-TEC 值,誤差相對更小。
為了進一步分析不同緯度位置對電離層TEC變化的影響,根據2.1 節緯度帶的劃分原則,統計HL、ML 以及LL 內3 種模型的電離層TEC 預測結果。HL、ML 和LL 包含的電離層格網點數分別為1 606、1 752 和1 825,按式(17)~式(19)計算不同指標,各緯度帶統計樣本數與表1 內測試樣本數相對應。表3 給出了不同緯度帶3 種模型TEC 預測結果與CODE-TEC 值的指對比。

表3 不同緯度帶3 種模型電離層TEC 預測值與CODE-TEC 值的對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ionospheric TEC predicted values of three models and CODE-TEC values at different latitudes
表3 表明,傳統BP 神經網絡、SSA-BP 神經網絡以及DOA-BP 神經網絡3種模型的TEC 預測結果中,RRMSE值最小的緯度帶均為HL,符合電離層區域活動規律。不同緯度帶的TEC 預測結果中,RRMSE最小值、P最小值均來自DOA-BP 神經網絡模型。HL 和ML 內,與CODE-TEC 值相關性最大的是DOA-BP 模型預測的TEC 值;LL 內,與CODE-TEC 值相關性最大的則是SSA-BP 模型預測的TEC 值,但其相關系數幾乎與CODE-TEC值和DOA-BP模型TEC 預測值的相關系數相當。
地磁活動對電離層TEC 變化有明顯的影響,為了分析不同地磁活動對3 種模型預測精度的影響,根據1.2 節有關平靜日和擾動日的判定原則,將測試集內的年積日(Day of Year, DOY)分為平靜日(DOY 196~199)和擾動日(DOY 200),針對這5天得到的不同模型預測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年積日3 種模型電離層TEC 預測值與CODE-TEC 值的對比Table 4 Comparison of ionospheric TEC predicted values of three models and CODE-TEC values on different DOY
由表4 看出,平靜日和擾動日的均方根誤差分別分布在2.00~5.00 TECU 和3.50~6.00 TECU,相對誤差分別分布在12%~36%和15%~38%,相關系數分別分布在0.940~0.990 和0.900~0.970。平靜日中DOA-BP 模型均方根誤差最小值為2.08 TECU,相對誤差最小值為12.48%,相關系數最大值為0.989;擾動日中DOA-BP 模型均方根誤差最小值為3.65TECU,相對誤差最小值為15.89%,相關系數最大值為0.968。結合評估指標數值,使用相同預測模型時,平靜日比擾動日TEC 預測精度更高,這是由于擾動日發生磁暴活動,電離層活動更為活躍,因此基于DOA-BP 神經網絡的短期預測模型在預測平靜日內電離層TEC 時更有優勢。在相同大氣環境下,DOA-BP 模型比傳統BP 模型、SSA-BP 模型預測的TEC 值的精度更高。
圖8 展示了3 種模型電離層TEC 預測值與CODE-TEC 值的相關性及誤差分布圖,時段為2022-07-15 至2022-07-19,預測對象為全球5 183 個電離層格網點的TEC 值。第1 列圖為3 種模型的TEC 預測值與CODE-TEC 值的散點圖,并在圖中給出了相關系數和相關性擬合直線,其中,橫坐標為CODE-TEC,縱坐標為不同模型的TEC 預測值,黑色直線為相關性直線;第2 列圖為3 種模型的TEC 預測值與CODE-TEC值的誤差分布圖。

圖8 3 種模型電離層TEC 預測值與CODE-TEC 值的相關性及誤差分布圖Fig.8 Correlation and error distribution of ionospheric TEC predicted values of three models and CODE-TEC values
圖8 表明,傳統BP 模型、SSA-BP 模型以及DOA-BP 模型的TEC 預測值與CODE-TEC 值相關系數分別為0.941 4、0.953 和0.968 8,其中DOA-BP 的TEC 預測值與CODE-TEC 值相關系數最高。散點圖中3 種模型均存在TEC 預測值偏離回歸方程的情況,但DOA-BP 神經網絡TEC 預測值分布更集中,散點占據面積最小。同時,傳統BP、SSA-BP、DOA-BP 3 種模型的TEC預測值與CODE-TEC 值的均方根誤差分別為4.495 2TECU、3.957 3TECU 和3.192 7TECU,誤差分別分布在-17.00~10.00 TECU、-13.00~9.00 TECU 和-8.00~5.00 TECU,DOA-BP神經網絡的誤差值分布更集中于0 刻度,誤差范圍更小,可見DOA-BP 的電離層TEC 預測值與CODE-TEC 值最接近。
圖9 展示了傳統BP、SSA-BP、DOA-BP 3 種模型TEC 預測值的P值,統計時段為2022-07-15 至2022-07-19,預測對象為全球5 183 個電離層格網點的TEC 值。表5 給出了這3 種模型的TEC 預測值與CODE-TEC 值絕對誤差百分比統計,其中,絕對誤差(|Δ|)為預測值與CODETEC 值差值的絕對值。

表5 3 種模型電離層TEC 預測值與CODE-TEC 值的絕對誤差百分比統計Table 5 Absolute error percentage statistics of ionospheric TEC predicted values of three models and CODE-TEC values

圖9 3 種模型電離層TEC 預測值與CODE-TEC 值的相對誤差圖Fig.9 Relative error graphs of ionospheric TEC predicted values of three models and CODE-TEC values
圖9 表明,SSA-BP 神經網絡和DOA-BP 神經網絡相較于傳統BP 神經網絡,P值都有所下降,其中DOA-BP 神經網絡P值更小。從表5 統計結果可以看出,DOA-BP 模型的TEC 預測值與CODE-TEC 值之間的絕對誤差最小;同時,SSA-BP 模型和DOA-BP 模型電離層TEC 預測誤差絕對值< 5TECU 的數量占整個統計量的比例均超過90%,且DOA-BP 模型在統計數值上更優。此外,DOA-BP 模型預測誤差的絕對值<1TECU、2TUEC 和5TECU 的比例比傳統BP 神經網絡模型分別高出2.25%、2.65%和2.73%,可見預測精度更高。
本文利用DOA-BP 神經網絡構建了電離層TEC 短期預測模型,并將該模型應用到全球及中國區域電離層TEC 的短期預測。同時,將DOABP 模型預測結果與傳統BP 模型、SSA-BP 模型預測結果及CODE-TEC 值進行了對比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1) DOA-BP 能夠實現全球及中國區域電離層TEC 分布的高精度預測,準確反映全球不同時空下電離層TEC 的變化特征,具有良好的電離層TEC 預測能力。
2) 以CODE-TEC 值為參考值,DOA-BP 的電離層TEC 預測值與參考值的均方根誤差為3.192 7TECU,相比傳統BP、SSA-BP 分別小1.302 5TECU、0.764 6TECU;DOA-BP 在全球5 183 個IGP 下的P值分布圖最優;SSA-BP 和DOA-BP 的電離層TEC 預測值與參考值的|Δ|在各區間的占比相比傳統BP 均有提升,其中DOA-BP 提升更大;DOA-BP 模型的電離層TEC 預測值與CODE-TEC 值相關系數達到0.968 8,相比傳統BP、SSA-BP 分別高出0.027 4、0.015 2。因此,DOA-BP 預測精度顯著優于傳統BP,可作為電離層TEC 短期預測的一種新方法。
3) 實際的電離層TEC 隨時空、天氣變化而復雜變化,本文探索了DOA-BP 神經網絡模型對電離層TEC 的短期預測。隨著數據的擴大和太陽活動等影響因素的加入,該模型的TEC 預測精度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和驗證。同時,DOA-BP 神經網絡模型也可應用到其他數據預測領域。
致 謝
感謝世界數據中心提供的地磁Dst 指數(http:∥wdc.kugi.kyoto-u.ac.jp/index.html),伯爾尼大學天文研究所提供的CODE-TEC 數據(http:∥ftp.aiub.unib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