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山市三角鎮三角小學 簡麗萍
新課程改革下的古詩文教學,教師需要打破語文學科邊界,融入音樂、舞蹈、美術等學科元素,不僅能讓形式單一的古詩文學習方式變得輕松愉悅,還能感受語文之美、藝術之美,獲得強烈的審美享受。以低年級教材中的古詩文文本為點,從古詩詞的“言、律、形”入手,通過“誦、唱、繪”三個策略,激發學生感官連覺,搭建起古詩文之間的感知鏈、感受鏈、感悟鏈,從而實現“課堂+N”,讓跨學科主題教學行之有效。以下是經過實踐,初步形成的古詩文“誦、唱、繪”課堂學習模式。
從語文新舊教材課標中的課程內容設置和結構(圖1)對比中發現從“語文綜合性學習”到“跨學科學習”的變革,2022 年版課標明確提出了“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不僅要加強與其他課程以及生活的聯系,還要對現行教材內容進行梳理,去找尋各學科的相通點與融合點,實現不同學科教材內容的組合,從而確定主題和內容。
圖1 語文新舊課標內容變化的對比圖
古詩文“誦、唱、繪”課堂學習模式示意圖
跨學科主題教學的主要特點是以主題為核心,以學生為中心,注重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跨學科主題教學實施的前提與基礎是主題的選擇。下面我們就以中學段統編教材綜合性學習編排路徑(圖2),結合文本《望廬山瀑布》以李白在不同時期會創作出不同類型的作品為主題進行的古詩文教學,并拓展到小學階段李白《贈汪倫》《靜夜思》等其他作品。根據古詩途經的地點與綜合、美術、歷史、地理跨學科融合繪制了文學地圖,不僅幫助學生感悟詩人李白筆下的世界,同時也把學生帶入“語文”之外的“世界。以此同時引導學生對學法進行遷移,對其他詩人進行同樣主題的學習,如(圖2)就是學生對白居易的作品進行繪制的《藏在地圖里的古詩詞》。
圖2 統編教材綜合性學習編排路徑圖
跨學科主題教學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綜合思考和跨學科解決問題的能力,涵蓋了社會、科學、文化等內容。中華上下五千年沉淀下來的經典古詩文,給我們跨學科教學主題的確定增添了無數可能。為此,我們要充分挖掘、利用這一寶貴資源,開發創新課程內容,以此輻射到其他學科,實現各學科的融合與創新。例如,我們可以從古詩中的“月”出發,從數學—科學—信息技術—音樂—美術—綜合,通過誦讀展演、歌舞表演、作品展示等形式對跨學科主題課程的創新性進行探尋。這樣的課程開發,融合了各學科的學科特點,增強了教學效果。當然,在進行跨學科主題教學活動設計時,教師不僅要考慮到學科的聯通點,還要注意學生的年齡特點,分層、分類設計主題活動內容。
以“月”為主題跨學科主題學習相關內容
以古詩文為載體,從文本、教材、課程三方面進行跨學科主題教學不僅融合了各學科的特點,強化課程協同育人功能,提升學生綜合素養,還能讓學生傳承經典,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教無定法,教學相長,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經歷著成長和蛻變;學無定法,學無止境,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收獲著知識和能力。語文新課標變的是與時俱進,不變的是以生為本。“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就讓我們借著新課標的東風,實現新教育的滿園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