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近代農家婦女勞動參與芻議(1929—1933)

2024-04-07 03:31:06
安徽史學 2024年2期
關鍵詞:水稻

呂 航 胡 浩

(南京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5)

一、研究背景

近代中國農家婦女在傳統鄉村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農家婦女的勞動參與在維系家庭穩定、優化勞動資源配置乃至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傳統認識上,農家生產經營基本沿襲著“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模式。然而,即使是“主內”的農家婦女,在繁重的家務勞動外,也承擔著許多生產性的家庭內勞動(1)在家庭私域內,“非家務勞動”的生產性勞動被稱為“家庭內勞動”,“家庭內勞動”也是供自家直接性的消費的生產勞動。參見[日]上野千鶴子著,鄒韻、薛梅譯:《父權制與資本主義》,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28—29頁。在近代中國農家,具有生產性的“家庭內勞動”更多指家庭手工業活動,基于農業,但又部分的帶有副業性質。和市場范疇的工作,實為“內外兼營”。在家務勞動中,奉老顧小、洗衣做飯等都是近代婦女的基本職責(2)清代李晚芳在《女學言行錄》中記述:“男治乎外女治乎內……女子自成童以后,所學不過十年,即于歸而任人家政,事舅姑,奉宗廟,相夫子,訓子女,和娣姒伯叔諸姑。” 以及班昭在《女誡》中對女性提出“專心紡績,不好戲笑,絜齊酒食,以奉賓客,是謂婦功”的規訓,言明古代男性在外務農或從事其他副業,要求女性在家要奉老顧小、準備餐食、專心紡織。,起到了維系家庭穩定的重要作用;在生產性勞動上,農家婦女在農耕和副業領域中均投入了大量勞動,包括喂養牲畜、除草收割、繅絲紡織、成為傭工或經營小生意等,優化了家庭勞動力資源的配置。農家婦女不僅通過自身勞動為經濟社會創造直接價值,還通過優化男性勞動力的時間配置間接促進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可以說,近代農家婦女勞動參與創造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不容小覷。

關于農家婦女勞動參與這一主題,學界已進行了一些探討與分析,主要包括婦女勞動價值以及勞動類別兩個方面。對于婦女勞動價值,總體來看,無論從性別勞動分工還是家庭生產決策的角度(3)李伯重、上野千鶴子、錢楠筠(Nancy Qian)等學者從性別角色分工視角對女性勞動貢獻進行了研究,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以家庭為單位,對家庭生產決策中的婦女角色演變進行了論述。,大多數研究都表明近代農家婦女的經濟角色在生產勞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婦女能頂半邊天”(4)早期源于湖南民間俗語,后被廣泛用于婦女解放革命當中。正是形容婦女在社會和家庭中的生產地位和男子同等重要。(5)參見李伯重:《“男耕女織”與“婦女半邊天”角色的形成——明清江南農家婦女勞動問題探討之二》,《中國經濟史研究》1997年第3期。從勞動類別看,有研究表明,晚清時期,農家婦女勞動參與沿襲著耕織專業化分工的特點,手工紡織副業漸成農婦“主業”。(6)當手工生產收入豐厚反哺農業時,已經很難判斷孰是“副業”孰是“主業”了。參見沈丹:《超越“副業”——長江中下游農村手工業地位之嬗變(1910—1937)》,《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民國中期,農家紡織使用的投梭機受到了更先進的拉梭機和鐵輪機等的排擠,在與外部市場的較量中,農村家庭手工紡織發展表現出整體衰落與短暫復興的趨勢(7)參見徐新吾:《對中國近代手工棉織業史料中一些誤解的評述》,《上海經濟研究》1988年第3期。,農家婦女的“主業”受此影響漸趨“破產”。因此,農家婦女勞動發生了新的轉變,一方面,在農家男性勞動力大量離村務工后,農家婦女成為農業生產中重要的替補勞動力,因此,其農耕參與程度開始上升(8)參見溫馨:《近代江南鄉村婦女的角色轉變與地位變動》,《民俗研究》2022年第4期。,“男耕女織”在一些地區轉變為了“男女同耕”;另一方面,農家婦女被動地向“商品化”程度更高的行業轉移,江南農村出現了織戶大批放棄投梭機織“賣布”而轉入編織花邊、繡品以及草帽緶等,以及就近向大城市轉移,加入了產業女工隊伍的景象。(9)參見徐建生、侍冰冰:《民國時期女性勞動參與質量探析——以考察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為中心》,《金融評論》2018年第6期。

雖然已有研究對農家婦女的勞動貢獻作出了積極評價,但對相關結論尚需進一步提供資料佐證、修正與補充,以更加系統地刻畫傳統農家婦女勞動參與情況。事實上,現有文獻主要基于區域視角,定性分析婦女勞動參與狀況,得出的結論具有重要價值,能夠加深學界對傳統鄉土社會、傳統農家勞動的認識與理解,也為本研究的框架構建與理論基礎提供參考與支撐。然而,近代中國幅員遼闊,且各地經濟發展差異極大,我們仍缺乏在統一標準下更為宏觀、更為系統的認識。

本文試圖利用20世紀30年代的全國大樣本農家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受益于卜凱(J.L.Buck)任系主任的原金陵大學農經系于1929—1933年間進行的中國22省農村調查,其關于當時農戶的微觀調查在規模、范圍和內容上無出其右,是目前能夠獲得的最詳實的民國時期的農戶數據,為研究近代農家婦女勞動參與問題提供了豐富的數據基礎。在對資料中農家勞動力相關數據(10)相關資料參見胡浩等編著:《卜凱農戶調查數據匯編(1929—1933)》叢書,科學出版社2020年版。進行整理后,最終得到20個省105個縣10359個農戶樣本。本文圍繞農耕和副業兩個生產勞動領域,對農家婦女勞動參與行為進行討論,并以原調查數據的傳統八大農區(11)傳統八大農區可分屬兩個農業地帶,即水稻地帶和小麥地帶。本文利用的地區數據大致分布為:水稻地帶中,揚子水稻小麥區(19個地區)、水稻茶區(19個地區)、水稻兩獲區(9個地區)、西南水稻區(12個地區)、四川水稻區(7個地區);小麥地帶中,春麥區(9個地區)、冬麥小米區(15個地區)、冬麥高粱區(15個地區)。分區還可參見卜凱主編:《中國土地利用統計資料》,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為單位進行區域間的對比分析,以期直觀地展現傳統農家婦女勞動參與情況。

二、“看不見的農民”:近代農家婦女農耕時間配置與區域差異

農業社會中的婦女被形容為“看不見的農民”(12)[英]弗蘭克·艾利思(Frank Ellis)著、胡景北譯:《農民經濟學:農民家庭農業和農業發展》,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63頁。,傳統語境下的“男耕女織”也在意指“農夫蚤出暮入,耕稼樹藝,多聚叔粟,此其分事也。婦人夙興夜寐,紡績織絍,多治麻、絲、葛、緒、綑、布、縿,此其分事也”(13)吉聯抗譯注:《墨子·非樂》,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年版,第13—14頁。,似是在農業生產中,男子從事田間耕作,婦人只需居于家中繅絲紡織。這樣的記述使婦女被弱化甚至抹消了在農耕中的參與度,形成語境表達和量化歷史研究中對婦女勞動參與的忽視。至此,引出本文的第一個問題,“男耕”即為“女不耕”嗎?

事實上,近代農家婦女廣泛地參與了農耕中拔秧、插秧、踏車、耘田、棉花中耕、刈禾打場,以及野外旱地采集等(14)參見王仲:《明清江南農業勞動中婦女的角色、地位》,《中國農史》1995年第4期。多個勞動環節,并且這種參與存在明顯的時空差異性。(15)參見李伯重:《從“夫婦并作”到“男耕女織”——明清江南農家婦女勞動問題探討之一》,《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年第3期。通常,隨著地區間人口密度和耕作方式的不同,整體呈現出“在人口稀疏的輪耕地區,男人的勞動量小,而婦女的勞動量大;在人口密度較高的一些地區,如果在農業制度是粗放式犁耕的地區,男人的農業勞動量大,而婦女的勞動量小。在精耕細作的灌溉區,男人和婦女都必須進行艱苦的農業勞動,才能在少量的土地上獲取養活全家的糧食”(16)[丹]埃絲特·博斯拉普(Ester Boserup)著、陳慧平譯:《婦女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譯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22頁。的特征。但是,農家婦女勞動力在農業生產中具體投入程度如何呢?不同區域之間的特征相同嗎?

(一)婦女勞動力的農耕時間配置

基于卜凱1929—1933年這一時期的農家調查數據,測算傳統農家戶均勞動時間(17)戶均家庭勞動時間考察的是單位農戶家庭投入的總勞動時間,戶均男性、女性和兒童的勞動時間分別為單位農戶家庭中男性、女性和兒童成員的勞動時間加總。和戶均農耕參與率(18)以婦女勞動力為例(男性與兒童樣本的測度方式類似),婦女農耕參與率的計算公式如下:戶均女性農耕參與率=[農家女性農耕勞動時間(月數)/ 農家男女童農耕勞動時間總數] × 100%。見表1。為保證研究的完善性與可比較性,本文同時測算了男性、女性與兒童的戶均勞動時間與戶均勞動參與率。

表1 1929—1933年勞動力農耕參與一覽表

從全國層面來看,近代農家女性居于農耕中的次要輔助地位,男性是農耕中的主要勞動力,農耕分工整體表現為“男女均勞”,但“男主女次”(19)李伯重(1996)將傳統農家勞動安排細分了幾類形式:首先,大體歸為“男勞女逸”、“男逸女勞”和“男女均勞”三種勞動形式。其次,在“男女均勞”之下,根據婦女參加生產勞動的種類,又分出“男女同工”和“男女分工”兩類,區別在于農家男女勞作的種類是否一致。在分工下,按照婦女參加勞動的程度還可再分為三類:“男主女次”、“男婦俱主”和“男次女主”。的形式。女性戶均農耕勞動參與率為14.92%,不足兩成,而全國水平的戶均男性勞動參與率為72.96%,約占七成;在戶均勞動時間上,戶均女性投入為7.19個月,約為戶均男性投入時間的37.92%,少投入近12個月。若以此來看,農家婦女在農耕方面整體勞動投入較少,不足以撐起農家的“半邊天”。

從不同作物帶下的不同農區來看,農家勞動力配置存在較大差異,區域特征明顯。在水稻地帶中,除水稻茶區外,揚子水稻小麥區、水稻兩獲區、西南水稻區和四川水稻區的農家在農耕中都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其中,戶均家庭勞動投入最多的地區是水稻兩獲區,為32.83個月;就農家女性的農耕參與水平來看,水稻兩獲區的農婦是地區間最活躍的,戶均勞動時間與戶均勞動參與率分別達到10.41個月和32.16%。在小麥地帶中,相比冬麥小米區和冬麥高粱區,春麥區的農家戶均投入30.92個月,在農耕勞動上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同時,春麥區也是麥作地帶中農婦農耕參與最活躍的地區,戶均女性農耕參與率為20.98%。

以上分析表明,農家男性和女性都進行了農耕勞動,但各農區農家女性的農耕勞動投入表現不同,作物帶間或作物帶內都存在差異。具體地說,水稻地帶的農婦在農耕中投入的勞動時間更多,戶均勞動參與率更高;在水稻地帶內部,水稻兩獲區的女性農耕參與率更高,在小麥地帶內部,春麥區女性農耕參與率更高;同時,也存在一個特殊現象,水稻茶區的戶均女性農耕參與率是全國最低,與同屬水稻作物帶,但是戶均女性參與程度全國最高的水稻兩獲區形成鮮明對比。

依據李伯重(1996)對農家勞動形式的分類,我們可以對上述分析結果進行簡單歸納。在農耕勞動方面,揚子水稻小麥區、水稻兩獲區、西南水稻區、春麥區的女性戶均勞動時間、戶均勞動生產率都高于全國均值,屬于“男女均勞”且“男女同工”;四川水稻區、水稻茶區、冬麥小米區和冬麥高粱區的戶均勞動時間和戶均勞動生產率低于全國均值,屬于“男女均勞”,但其農耕勞動參與程度較低的原因可能來源于“男女分工”。

(二)與已有研究結果對比

近代中國的農村調查繁雜,但涵蓋農家婦女勞動情況且與我們所研究時段一致的甚少,其中,埃絲特·博塞拉普的研究較有代表性。她認為,在1929—1933年間,中國婦女在農業家庭勞動中的均值為30%,中國北部為27%,中國南部為31%。(20)[丹]埃絲特·博斯拉普著、陳慧平譯:《婦女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第13頁。本文基于卜凱調查數據(所利用數據未含有東北地區)對這一結果進行了驗證,按自然地理區域劃分(21)自然區劃的“北部地區”是指是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大興安嶺、烏鞘嶺以東的地區,包括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肅東南部、內蒙古等;自然區劃的“南方地區”,指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漢地九州地區,東臨東海,南臨南海。包括江蘇大部、安徽大部、浙江、上海、湖北、湖南等。,對中國北部和南部的戶均女性農耕參與率進行了重新整理(見表2)。

表2 1929—1933年農家婦女農業參與水平研究結果對比 單位:%

對結果進行對比可知,埃絲特·博塞拉普整體高估了近代中國農家婦女的農耕參與水平。在卜凱調查的農家女性農耕參與水平中,中國北部為10.38%,南部為17.05%,全國平均水平為14.92%。作為補充,本文對戶均農耕勞動時間進行了計算,得出北部女性戶均農耕勞動投入時間為4.94個月,南部為7.76個月,全國戶均女性勞動投入時間為7.19個月。整體上,雖存在樣本地區選取不同的問題,仍能看出測算結果有明顯差異;較為一致的是,南北地區間的農耕勞動投入整體趨勢相近,北部女性農耕參與略低于南部地區的女性。

通常存在一種說法,“在所有發展中國家里,女性從事的田間勞動量,與家庭收入成反比。所以,一個農戶越貧困,這個農戶中女性參加田間勞動的時間越長。”(22)[英]弗蘭克·艾利思(Frank Ellis)著、胡景北譯:《農民經濟學:農民家庭農業和農業發展》,第167頁。但于近代,這一原因或許可更確切地表示為:在一個地區中,近代農家婦女在要素或商品市場獲取收入的可能性,與其參加田間勞動的時間成反比。因為當可以通過副業等其他非農勞動獲得更高收入時,“理性”的家庭時間配置必然將更多的勞動時間投向能帶來更高收益的地方;而婦女作為農業生產中配置更具靈活性的勞動力要素,流向其他勞動領域的可能性也更高,也因此,在近代紡織可以帶來相對更高的家庭收益時,存在婦女從農田中抽身,轉而投入專職紡織的情況。那么,是否是由于專業分工導致的,在農家婦女農耕參與程度低的地區,副業參與程度會更高?抑或是兩者參與程度都低?基于此,將對不同農區的副業發展情況和農家勞動力副業參與情況進行分析驗證。

三、從“女紅”到“女工”:近代農家婦女副業從業類別與時間配置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受時局影響,農家為立身求存,對生產經營和資源配置的調整既是主動的,也是被動的。彼時,商品市場涌入大量廉價“洋貨”,國內傳統產業發展大受沖擊,“一般小農已無力繼續經營,繼之手工業破產,農民離村”(23)參見林鼎:《江蘇鹽城姚楊莊農事標準之研究》,《農業周報》1937年第4期,第79頁。,為此,在土地與資本的相對固定性下,農家對勞動力資源進行了適應性調整。同期,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也為農家帶來了更多市場機會,“經濟衰退時期,有酬勞的工作對家庭收入至關重要,這也將引起家庭內的勞動投入重新調整”。(24)Suzanne M.Bianchi et al,“Housework: Who Did,Does or Will Do It, and How Much Does It Matter?”,Soc Forces,vol.91,no.1,2012 ,p.60.相較于農家男性更難從土地上脫身,農家婦女更具靈活性,這促使她們在這一時期更為廣泛地參與進家庭外部的勞動力市場和輕工業市場(25)1930年發行的《工商半月刊》中記錄了民國17年(1928年)上海社會局的調查,彼時上海的工廠女工有125785人,而男工為72648人,女工人數超過男工。,實現了從傳統家庭“女工(同‘女紅’)”向工廠“女工”的勞動場景轉變,此時,近代農家婦女的勞動有了地理邊界(26)依靠滬寧、滬杭等鐵路線,因土布銷量減少,在川沙、上海楊浦一帶有很多來自常熟以及吳江鄉下的女工。參見溫馨:《近代江南鄉村婦女的角色轉變與地位變動》,《民俗研究》2022年第4期。和就業空間(27)前文已提到,因商品化市場的發展,婦女的副業就業選擇增多。拓展的特點以及更為明顯的收入貨幣化的表現。

通過對卜凱20世紀30年代農戶調查資料的重新發掘,我們可以擺脫過去無法觀測女性在副業以及家庭中勞動投入(28)Benjamin,Dwayne and Loren Brandt,“Markets,Discrimination,and 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Women in China: Historical Evidence”,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vol.44,no.1,1995,p.66.的限制,使本文對女性的勞動參與行為以及女性對家庭的經濟貢獻有更為全面的分析。

(一)婦女勞動力副業從業類別

“農民恒于農暇從事于工業品之制造,以為副業”(29)章有義:《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第3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年版,第641頁。,亦即,相對于農耕這一近代農家“主業”而言,其余諸如家庭手工業,包括棉麻紡織、編筐等;或是如食品生產,包括面粉、釀酒等;或是倚賴專技,從事木匠、瓦匠等副職;抑或是外出謀工,成為長期或短期的雇傭工人等,上述枚舉,皆囊括在副業之內。近代農家從事副業多以改善生活、規避風險為由。近代內外交困,若遇災荒年份,以農耕收入作為生計支柱的農家更是痛苦不堪以至破產,民生凋敝,因此,近代中國的副業經營是與生計息息相關的。更有20世紀30年代中期,“大部分農戶都沒有或租不到足夠的土地”(30)[美]馬若孟著、史建云譯:《中國農民經濟:河北和山東的農民發展,1890—1949》,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92頁。,副業被作為增加營收、分攤風險的手段。本文將農家副業從業種類進行了分類。副業具體分類不易,舊有“三百六十行”以示職業的多樣性,加之 “一地人民之職業常隨地理,氣候,出產種類及生產方式等而各有不同;我國已有之職業調查分類殊不一致,欲求一綜合之比較,甚非易事”。(31)言心哲編:《農村家庭調查》,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第37頁。本文參照已有研究對副業劃分的方法(32)言心哲(1935)、余濤(2012)等都有此嘗試。詳見言心哲編:《農村家庭調查》;余濤:《浙江農村副業研究(1911—1937)》,華中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結合卜凱農戶調查實際數據情況,將副業從業結構劃分為雇傭工人、獨立工人、商業經營和手工紡織(33)家庭副業手工業在傳統社會主要以紡織品生產為主。參見魏明孔:《中國前近代手工業經濟的特點》,《文史哲》2004年第6期。因此,本文將手工紡織作為副業中的一大類別單獨計算。四大類,余下分類歸于“其他”,包含的具體職業內容以及性別從業比例如下:

表3 1929—1933年主要副業類別及農家勞動力從業比例一覽表 單位:%

如表3所示,手工紡織行業的從業人數占副業從業總人數的47.46%,近一半左右,其余副業行業分布整體較為均勻。其中,農家婦女明顯集中于手工紡織行業,占比達到70.27%;農家男性較多從事于雇傭工人行業,人數占比為32.58%,而從事手工紡織行業的男性僅為3.64%。民國中期,產業革命和近代社會轉型使“鄉村婦女開始出現在各種不同層次的行業中”(34)參見小田:《江南鄉村婦女職業結構的近代變動》,《歷史檔案》2001年第3期。,但依據本文的分析,這種改變是微乎其微的。在比較優勢和社會性別觀念的束縛下,農家婦女向家庭外部、社會層面的就業更多仍聚焦在紡織業等輕勞力行業。

憑借地理位置、市場條件等優勢,部分地區農家婦女的勞動地理邊界和副業行業選擇空間得到拓展。然而,在市場就業機會中,男性從事的副業職業種類仍舊顯著多于女性,就業機會(35)以女性為例(男性與兒童樣本的測度方式類似),女性行業從業機會的計算公式如下:女性行業從業機會=[女性從事行業數(個數)/男女童從事行業總數]×100%。(注:行業加總數中排除了重復行業。)處于性別不平等的情景中。根據計算,男性就業機會是女性從事的職業種類的兩倍之多(36)根據上述公式,利用卜凱數據計算得出。,農家女性的勞動能力并未得到充分重視和利用。

更進一步地,本文探索了不同農區“特色副業”中的性別差異表現。“一地人民之職業種類與一地之產業狀況,經濟情形與社會活動,關系至密……任何農村除以農為業者外,還有操其他各種職業以應農村社會之需要的”(37)言心哲編:《農村家庭調查》,第37頁。,揚子水稻小麥區副業相對發達,手藝匠人較多(11.57%),在我們所使用的樣本中甚至出現了婦女從事教書者,可見民風與文化的發展開放,另外,該區不同性別和年齡的農家勞動力都從事了一定程度的紡織活動(男性占比4.67%、女性占比32.13%、兒童占比6.57%),但仍以農家婦女為主;水稻兩獲區有較多編籮從業者(6.27%)以及從商人員(26.82%),婦女以紡織為主,但也有從事裝工、苦力等“力氣活兒”職業的人員;西南水稻區中,打草鞋(13.28%)多以婦女和兒童為主,煤礦(8.89%)相關從業者也較多,以男性勞力為主;四川水稻區商貿生意發達(22.47%),相較其他農區,調查的農戶中有較多從醫人員(1.69%);水稻茶區的農戶由于多臨海或臨江,漁業是其副業中的特色(2.91%),更值一提的是,做幣業在水稻茶區產業中占有較大比重(6.71%),這也顯示出其市場貿易的發達程度;春麥區從事煤炭(18.85%)和柴相關行業(21.84%)的農戶比重較大,可知傳統能源行業在這時已有發展;冬麥小米區的婦女(90.75%)和兒童(88.60%)在副業選擇上從事手工紡織的人極多;冬麥高粱區相較其他農區,從事商業貿易的人(29.95%)更多。

(二)農家勞動力副業時間配置

表4對1929—1933年的不同農區中農家勞動力副業參與情況(38)以女性為例(男性與兒童樣本的測度方式類似),女性副業參與率的計算公式如下:戶均女性副業參與率=[農家女性副業勞動時間(月數)/農家男女童副業勞動時間總數(月數)] × 100%。做了詳細統計。由于近代社會農家副業經營并非如農耕生產一般地具有廣泛性,經整理,全國約有57.00%的農戶從事了副業勞動;農區之間的副業參與率也不盡相同,其數值大體在30%至70%間波動,最高可達74.78%,最低約有34.66%,參與率在50%左右的占半數農區;將小麥地帶的各農區副業參與率與水稻地帶的地區副業參與率相比較,可以看出,小麥地帶中春麥區、冬麥小米區、冬麥高粱區的地區副業參與程度都相對較高,與全國平均參與率水平持平甚至更高。

表4 1929—1933年勞動力副業參與一覽

全國家庭平均副業勞動投入時間為6.45個月,女性的戶均副業勞動時間是6.67個月。與男性相比,女性副業勞動投入時間約少2個月,但相較在農耕方面存在的投入時間差距(如前文所述約12個月)極大縮小。然而,在不同農區水平上比較,女性副業勞動投入時間差異明顯:水稻地帶中,西南水稻區、四川水稻區的戶均女性和男性在副業勞動時間投入上極為接近,且四川水稻區的女性副業投入時間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為“男女均勞”且“男婦俱主”(39)含義如前文注釋。的表現;小麥地帶中,冬麥小米區的戶均女性與男性在副業勞動中都約投入了10個月,是所有農區中副業勞動時間投入最多的地區,也屬“男女均勞”且“男婦俱主”。若以此來看,近代農家婦女的副業勞動時間投入常與男子是不相上下的,特別是西南水稻區、四川水稻區、冬麥小米區,農家婦女副業勞動參與水平稱得上是農家副業生產的“半邊天”。

圖1 農家婦女農耕和副業參與率對比圖

本文還觀察到,婦女勞動參與率在農耕和副業中確實呈現了一定的相反趨勢(見圖1)。就如,水稻兩獲區的女性農耕參與率最高,但副業參與率最低;冬麥小米區女性農耕參與率極低,然而,她們在副業勞動參與率極高。這或是由于女性的可分配勞動時間總數在一定程度上是固定的,除卻家務勞動這類近代女性必須承擔的任務,在其余可支配時間里,農耕、副業就像一繩兩端,此消彼長,女性在農耕中分配的時間若是多些,副業的參與就少些,是圍繞著家庭生產決策進行配置調整的。

四、近代農家婦女勞動參與影響因素分析

通過前文分析可知,同屬水稻地帶內,水稻茶區和水稻兩獲區在農耕勞動參與率上存在顯著差異,水稻兩獲區的婦女農耕參與率最高,水稻茶區的婦女農耕參與率最低。同時,對比近代農家婦女在農耕和副業兩個領域中的勞動參與率,水稻兩獲區的女性農耕參與率最高,但副業參與率最低;冬麥小米區女性農耕參與率極低,然而,她們在副業勞動參與率極高。近代農家婦女勞動參與表現在全國范圍內存在如此顯著差異,那么,影響農家婦女勞動參與率的因素是什么?

(一)自然資源稟賦與種植結構

自然資源稟賦是影響農家婦女勞動參與表現差異的基本因素。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域降水、光照、地形、土壤等稟賦條件存在較明顯差異。在我國傳統社會中,農業生產者基于對自然條件的適應與合理利用,農、副業產業結構都逐漸顯現出專業化和區域化的特征。(40)參見劉媛、樊志民:《近代關中種植業結構的商品化選擇與隱性危機應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17年第3期;陳崗:《近代四川商業性副業》,《古今農業》2006年第2期。宏觀層面上,基于不同自然稟賦條件,農家農、副產業結構會呈現出區域內的相似性和區域間的差異性;微觀層面上,即使是在相同自然稟賦條件下,農家也會由于面對的生產經營預期目標、家庭自身稟賦等因素的不同,進而導致不同的農家勞動力配置決策。

其一,不同自然稟賦條件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經營具有“因地制宜”的特點,各地區衍化出具有區域差異的農、副業產業結構,而不同的產業結構對農家勞動力投入與分工具有不同影響。(41)參見李楠、李亞婧:《傳統鄉村社會小農家庭女性的經濟貢獻及其決定因素》,《社會》2017年第4期。以南北區域分野來看,南方水熱等自然條件優于北方,奠定了“南稻北麥”的基本農業格局。北方麥作生產對體力要求高,相比之下,南方精耕細作式的稻作生產更易發揮農家婦女的勞動比較優勢(42)參見丁從明、董詩涵、楊悅瑤:《南稻北麥、家庭分工與女性社會地位》,《世界經濟》2020年第7期。,因而,通常地,南方稻作區農家婦女的農耕勞動參與水平比北方麥作區更高。同時,近代社會中的農業和副業發展關聯性較強,棉花、桑葉、茶葉等作物種植區的紡織業、桑蠶業等也隨之相對繁榮。因而,在此類棉、桑業發展較好的地區,農家婦女的勞動優勢更易發揮,副業勞動參與水平也相對更高。

其二,相同自然稟賦條件下,農家也會為滿足“生存型”或是“盈利型”的生產經營目的,對作物種植決策進行相應調整,種植結構也是影響農家婦女勞動參與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糧食作物中,黃宗智認為,在雙季稻種植區,“小麥和大麥的栽培增加了勞力需求,促進了家庭輔助勞動力更多地投入農業生產”(43)[美]黃宗智:《明清以來的鄉村社會經濟變遷:歷史、理論與現實(卷二)長江三角洲的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46、44—45頁。,而并非通常認為的是由雙季稻種植帶來的影響。經濟作物中,棉花是勞動密集型生產作物,近代中國棉區擴張使農家勞動力供應緊張,因此,更多的農家輔助勞動力參與到農業生產中。可以明確的是,從棉花的種植到采摘,都可以廣泛地看到婦女勞動的身影(44)[美]黃宗智:《明清以來的鄉村社會經濟變遷:歷史、理論與現實(卷二)長江三角洲的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46、44—45頁。,婦女在棉花采摘季節發揮著很大的作用。(45)[丹]埃絲特·博斯拉普:《婦女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第34頁。同時,植棉業的擴張與發展也會促進附近地域棉紡織業的發展(46)嚴中平:《中國棉業之發展》,商務印書館1943年版,第29—31頁;章楷:《中國植棉簡史》,中國三峽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頁;[美]黃宗智:《明清以來的鄉村社會經濟變遷:歷史、理論與現實(卷二)長江三角洲的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第104頁。,在棉紡織業中,婦女更是勞動的主力軍。因而,整體上,近代農家婦女在農、副業中的勞動參與水平都會由于農家的植棉行為有所提升。(47)本文基于卜凱數據對這一結論進行了實證分析驗證,結論成立。對實證結果感興趣的讀者可聯系作者。

(二)家庭人口與收入

近代農家由于家庭人口壓力,期望在既有土地上獲得更高產出,會具有勞動力“內卷化”(48)在生產關系和人口過剩的雙重壓力下,如果沒有在自家農場外就業的機會,一個貧農家庭會被迫忍受勞動力過剩的情況,并會最大限度地把家庭成員的勞動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去。具體參見[美]黃宗智:《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66頁;樊祥成:《農業內卷化辨析》,《經濟問題》2017年第8期。的傾向,農家依靠“盤活”勞動力要素促進生產經營,進而提高了農家婦女勞動參與水平。家庭人口規模大會帶來兩方面影響:一是可利用家庭勞動力總量高,勞動力剩余也會相繼增加;二是需要撫養的人口數量多,生存壓力更大,對口糧或者收入的需求更高。因此,一方面,農家常以“細糧”換“粗糧”,或是種植“糊口”效用更高的作物,如甘薯等,這樣既能養活更多人口,又可以吸納過剩的家庭勞動力;(49)黃宗智指出,“一茬甘薯需要兩三倍于一般谷物(如高粱、小米或玉米)的勞力(雖然只需要等量的肥料)。”參見[美]黃宗智:《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第119—120頁。另一方面,在商品經濟繁榮或就業機會較多的地區,農家會根據農副產品市場價格(如棉糧比價(50)章楷:《中國植棉簡史》,第183—184頁。等)以及勞動工資,進行家庭最優勞動分工。如若農家婦女從事手工紡織等副業的收入更為可觀,“理性”的農家勞動力配置中婦女副業參與程度會更高。

家庭財富水平和財產繼承權利也會對農家婦女勞動參與水平產生影響。在長江三角洲地區,貧窮家庭的婦女參加的勞動更多,中等和富裕家庭中的婦女幾乎很少參與農耕,可以賦閑在家;(51)[美]黃宗智:《明清以來的鄉村社會經濟變遷:歷史、理論與現實(卷二)長江三角洲的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第45頁。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婦女具有相似的勞動特征,社會下層的婦女需要承擔家計重擔,而社會上層的婦女較少參與勞作。(52)鐘藝玲:《清代珠江三角洲女性社會經濟活動研究》,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家庭財產繼承權也對婦女勞動參與水平產生影響。貴州清水江流域的侗族婦女在家庭中的財產地位較高,具有一定的財產繼承權(53)參見李穎:《清至民國時期清水江流域侗族婦女經濟生活——天柱田野調查側記》,《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第6期。,苗、侗族婦女可以獨立或共同經營買賣,也可從事“栽手”種植林木的工作(54)宋家永:《清至民國清水江流域婦女家庭經濟生活與權利研究——以清水江文書為中心》,貴州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1年。,在相對財產權利平等的社會環境中,婦女勞動參與程度較高。

(三)交通狀況與勞動力市場

近代交通發展使資本主義工廠經濟的影響輻射到了農業、農村,推動了傳統農業人口的地域轉移和行業轉移。近代交通建設與資本主義工廠貿易需求、用工需求相互應和,漸趨便利的鐵路、公路等交通工具將許多城市近郊或其他鄰近地域的農家婦女輸送至城市工廠。諸如沿著滬寧、滬杭等鐵路線,近代上海地區就有很多來自常熟以及吳江鄉下的女工(55)參見溫馨:《近代江南鄉村婦女的角色轉變與地位變動》,《民俗研究》2022年第4期。,交通條件的改善為農家婦女拓寬了勞動地理邊界,帶來了更多可能的勞動機遇。

交通條件的改善促進了資本主義勞動力市場的發育。據統計,無錫工廠中有較多外來勞動力,其中,江蘇本省占比86.9%,外省工人來自浙江、湖北、安徽、江西、河北等地共計約13.1%;以江蘇本省工人來源結構來看,無錫本地工人占比約63%,來自江陰、常州、鹽城和上海等近20余地的工人共計占比約為37%。(56)立法院統計處:《無錫工人家庭之研究》,《統計月報》1929年第6期。在此種務工人員結構中,資料顯示,1934年的紗廠女工占比已達到65%,布廠女工有89.5%,絲廠女工占比90%(57)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國婦女運動史》,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280頁。,這樣的婦女勞動參與水平與資本主義市場發展密切相關。在資本主義工廠中,會存在“一個男工被機器排擠出去后,工廠替換了一個女工和三個童工”(58)[德]馬克思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雇傭勞動與資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4頁。的現象,工廠通過雇傭女工、童工形成對男工的代替,這樣既獲得了更多的勞動力又降低了用工成本,此時,女工的勞動參與程度提高是由其在市場中勞動工資更加低廉導致的。

結 語

本文以勞動時間作為勞動參與的衡量標準,研究結果顯示:農耕中,近代農家生產分工整體表現為“男主女次”的勞動形式,農家婦女參與了農耕中的眾多環節,但仍處于輔助性地位,在這一意義上,稱近代農家婦女為“農家半邊天”有失恰當;在副業中,農家婦女勞動表現較突出,“農家半邊天”實至名歸。

從區域情況來看,近代農家婦女的農耕、副業勞動參與表現地區差異明顯。農耕方面,對作物帶間情況進行比較,水稻地帶的戶均女性農耕參與率普遍更高,小麥地帶的女性農耕勞動參與率相對較低;值得注意的是,在傳統八大農區中,作物帶內的勞動參與情形差異非常大,不可一言蔽之。副業方面,農家婦女的勞動參與表現具有兩方面特點:其一,存在“男婦俱主”的副業生產情形,農家婦女的副業勞動投入時間常與男子是不相上下的,特別是在西南水稻區、四川水稻區、冬麥小米區;其二,農家婦女的從業機會比成年男性少,顯示約為成年男性的三分之一。研究還發現,農家婦女在外部就業市場獲取收入的可能性也會影響其農耕參與程度,數據顯示婦女勞動參與率在農耕和副業中確實呈現了一定的相反趨勢。

影響近代中國農家婦女勞動參與表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從自然資源稟賦與種植結構、家庭人口與收入、交通狀況與勞動力市場等角度進行了總結。首先,當近代農家所處的自然條件不同時,其農業種植與副業產業也會“因地制宜”地表現出具有地域差異性的產業結構特征,進而使各區農家勞動力配置情形不同,再則農家婦女也會因農戶家庭的“理性”分工而在農、副業中具有不同的勞動表現。其次,當農家面臨較強的家庭人口壓力時,為彌補“口糧”和收入的不足,農家婦女會盡可能更多地投入勞動生產,補貼家用;同時,除家財豐裕與否外,家產繼承權利也會影響婦女的勞動參與水平。最后,近代鐵路等交通設施連接了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城市,傳統鄉村人口依憑漸趨發展的交通與市場,拓寬了就業空間與勞動地理邊界,對近代農家婦女的勞動參與水平產生了重要影響。探究近代中國農家婦女勞動參與情形和重要影響因素,是正視農家婦女勞動參與貢獻的基礎,也是為提升女性的經濟社會地位提供歷史借鑒,當女性充分發揮其勞動能力,既能提高女性群體的福利水平,也能進而改善其背后的家庭福利,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感謝卜凱研究團隊虞祎、陳德仙、宋成校、張月明在本文撰寫過程中的支持與建議!

猜你喜歡
水稻
水稻和菊花
幼兒100(2023年39期)2023-10-23 11:36:32
什么是海水稻
機插秧育苗專用肥——機插水稻育苗基質
有了這種合成酶 水稻可以耐鹽了
今日農業(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水稻種植60天就能收獲啦
軍事文摘(2021年22期)2021-11-26 00:43:51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樣實現機插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40
中國“水稻之父”的別樣人生
金橋(2021年7期)2021-07-22 01:55:38
海水稻產量測評平均產量逐年遞增
今日農業(2020年20期)2020-11-26 06:09:10
一季水稻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2
水稻花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色图另类| 亚洲精品男人天堂|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yjizz视频最新网站在线|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国产成人欧美| 色播五月婷婷| 爱爱影院18禁免费|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久久精品丝袜| 97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爱|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 亚洲毛片网站|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日本免费精品| 精品少妇人妻无码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激情乱人伦| 91亚瑟视频|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最新国产你懂的在线网址| 国产毛片网站| 最新国产网站| 香蕉久久永久视频|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男女男精品视频| 国产在线八区| 欲色天天综合网|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欧美|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www.日韩三级| av在线手机播放| 永久免费AⅤ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亚洲男人在线|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啪啪视频|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婷婷成人综合|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 综合网天天|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草逼视频国产|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二区| 色男人的天堂久久综合| 思思99热精品在线|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 欧美成人精品在线|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欧美a在线视频|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伊人久久婷婷|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欧美激情网址| 亚洲成a人在线播放www| 婷婷伊人久久|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国产特一级毛片| 婷婷丁香色| 毛片免费在线| 一本大道无码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