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景觀風貌是推進民族村寨建設、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著力點。針對當前民族村寨景觀風貌保護與發展實踐中存在的評價維度單一和缺乏量化指標等問題,從物質文化景觀和非物質文化景觀相結合的綜合視角出發,構建民族村寨景觀風貌評價體系。通過層次分析法,確定了評價指標權重,并以南崗瑤寨為例,進行景觀風貌的模糊綜合評價。結果顯示,目前南崗瑤寨的整體景觀風貌處于“一般”水平;民居建筑和精神信仰是最為重要的景觀風貌要素;鄉土建筑民族原真性和民族語言文字普及度是景觀風貌提升的關鍵指標。未來應通過“修舊如舊”的建筑風貌整治、創造本地就業機會吸引原住瑤民回遷等方式,實現物質文化景觀風貌和非物質文化景觀風貌的全面復興。
Abstract
Landscape characters is a critical focus for adv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villages and preserving outstanding ethnic cultures. To address the limited evaluation dimensions and the lack of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in the current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practices of ethnic village landscape characters, this study constructs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ethnic village landscape character from a holistic perspective that integrates material and immaterial cultural landscapes.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the weights of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are determined, and a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landscape characters is conducted, with Nangang Yao Village serving as a case stud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verall landscape characters of Nangang Yao Village are currently at a 'moderate' level;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and spiritual beliefs are the most significant landscape character elements; and the authenticity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al ethnicity and the prevalence of ethnic languages and scripts are key indicators for enhancing the landscape character. Moving forward,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both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cultural landscape character should be achieved through architectural restoration that adheres to the principle of 'restoring the old as it was' and by creating local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to attract the return of indigenous Yao residents.
文章亮點
1)創新性地將民族村寨景觀風貌視為一種文化景觀進行分析探究,構建出物質文化景觀和非物質文化景觀相結合的民族村寨景觀風貌評價體系,為民族村寨景觀風貌的分類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科學依據;2)民居建筑和精神信仰是南崗瑤寨風貌的核心景觀要素,當前迫切需要從鄉土建筑民族原真性和民族語言文字普及度出發,維系瑤寨的景觀風貌特色。
關鍵詞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景觀風貌;文化景觀;南崗瑤寨;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
Keywords
Ethnic minority characteristic villages; Landscape character; Cultural landscape; Nangang Yao Villag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1992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大會正式將“文化景觀”(Cultural Landscape)認定為一種新的世界遺產類型。作為一種結合人文與自然,側重于地域景觀、歷史空間、文化場所等多種范疇的綜合遺產,文化景觀是對傳統遺產分類中一些無法界定的模糊區域及以前遺產保護工作中未充分認識領域的擴展與補充,其對彌合西方傳統哲學中人與自然相分離的二元分析思維裂痕具有重要的價值[1]。新時期,我國提出未來城鄉發展建設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村寨作為一定地域空間內的綜合人文現象,其景觀風貌是各族先民運用自身智慧,依據自然、氣候、地理、宗教等因素所建立的一套完整系統,具有物質與文化合一以及自然與人文合一的典型文化景觀特征[2]。因此,從文化景觀理論視角建構少數民族村寨景觀風貌科學評價體系,具有保護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文化景觀理論內涵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理論意義。
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以下簡稱“民族村寨”)指少數民族人口相對聚居且比例較高,生產生活功能較為完備,少數民族文化特征及其聚落特征明顯的自然村或行政村[3]。作為各族同胞長期聚集的生活載體空間,民族村寨相對完整地保留了少數民族的文化基因。然而近年來,在商業化、工業化等因素的影響下,部分民族村寨出現盲目照搬城市建設模式等亂象[4],各具特色的民族景觀日漸趨同于都市風貌,多樣化的鄉土性被標準化的現代性所同化。2012年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印發了《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提出要保護好民族村寨的整體風貌和特色民居,傳承好傳統建筑技藝,將景觀風貌作為推進民族村寨建設、傳承民族文化的著力點和突破口。
目前,民族村寨景觀風貌研究已取得諸多進展,主要從建筑學、民族學和管理學等學科視角,圍繞民居風貌的演變傳承[5]、民族傳統文化保護[6]、風貌美景度評價[7]和風貌保護立法[8]等內容進行探索,其成果主要服務于建筑文物保護和村寨旅游開發。可以看出,已有相關成果多從物質景觀風貌或非物質景觀風貌的單一視角展開,從二者相結合的整體性視角進行的研究相對較少。相較于一般性的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具有獨特且鮮明的民族文化屬性,其景觀風貌是物質空間環境與民族文化、社會生活的內涵集合[9]。因此,需要以一種更全面、深刻的視角重新探討民族村寨景觀風貌的構成要素和評價標準。
綜合以上背景,本研究嘗試引入文化景觀理論,構建物質文化景觀和非物質文化景觀相結合的民族村寨景觀風貌評價體系,從文化景觀視角全面解析民族村寨景觀風貌的構成及其表征,實現對民族村寨無形的“風”和有形的“貌”的綜合保護。并以廣東省清遠市南崗瑤寨為例,結合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對瑤寨的景觀風貌進行具體評價,明晰村寨景觀風貌系統中亟需優化的短板,以期為國內外其他民族村寨的景觀風貌保護發展提供理論借鑒和實踐參考。
1景觀風貌層次分析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1.1評價指標體系
本研究主要通過綜合相關國家政策和民族村寨景觀風貌代表性學術成果建構評價指標體系?!渡贁得褡逄厣逭Wo與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中提出,民族村寨集中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生存狀態、審美情趣和文化特色,因此要保護好傳統的營造法式和建造技藝,保持民族村寨的建筑風格,以及與自然相協調的鄉村風貌。此綱要開創性地將審美情趣和營造技藝等非物質文化景觀納入民族村寨景觀風貌保護體系中,并明確了周邊外部自然環境對整體風貌協調的重要性。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傳承保護傳統村落民居和優秀鄉土文化,要突出地域特色和鄉村特點,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鄉土氣息的鄉村風貌。此方案進一步指出鄉村人居環境建設及其景觀風貌評價過程中要注重文化性和特色性,并強調了村寨中的歷史景觀、民族信仰和人居文化對維系當地風貌特色的重要性。2024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提出,要通過優化村莊布局、土地利用和產業結構來強化鄉村空間設計和風貌管控。文件探索了從宏觀整體環境到中觀聚落格局再到微觀民居建筑的物質風貌結構體系,并豐富了鄉村景觀風貌的生產業態內涵。
在上述政策背景下,許多學者結合文化景觀理論對鄉村景觀風貌進行了探索。李和平[10]作為國內最早將文化景觀概念引入的學者之一,提出文化景觀構成要素可分為物質景觀和文化價值2個系統類型。其中,自然構成為人文構成提供了物質繼承,人文構成則是文化景觀形成的內在機制。俞孔堅[11]進一步明確了文化景觀理念指導下的鄉村景觀風貌要素體系,認為物質因素是能夠被觀察到的有形因素,是文化景觀最重要的組成要素,非物質因素則是思想文化、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生成關系等。在此基礎上,陳存友[12]構建了基于村落環境、公共空間景觀、傳統建筑、民族文化和紅色文化的湘西阿扎河村文化景觀基因評價體系;陳煒[13]以南嶺走廊傳統村落為例,從主體場所形象、外部空間環境、生產生活條件和文化傳承發展4個維度,構建了評價村落風貌保護成效的27個指標;高博垚[14]提出風俗習慣、傳統手工藝、精神信仰和民族文化是塑造歷史文化名鎮景觀風貌的重要因素,并探索了物質文化景觀和非物質文化景觀相結合的文化景觀評價方法。上述成果不僅深化了對鄉村景觀風貌構成要素的理解,還通過具體案例探索了基于文化景觀理論的鄉村風貌評價方法,尤其重視將物質文化景觀與非物質文化景觀進行綜合考量,對本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但在另一方面,如何將民族村寨的民族屬性和文化特征整合應用于文化景觀理論指導下的村寨風貌研究,仍有待深入探討。
綜合以上內容,結合對廣西、湖南、廣東和江西等地代表性民族村寨的實地調研結果,本研究從物質文化景觀和非物質文化景觀2個維度,構建包含自然環境風貌等8個因素層、周邊自然環境協調度等24個具體指標的民族村寨景觀風貌評價體系(圖1)。一方面,該評價體系涵蓋了物質文化景觀風貌和非物質文化景觀風貌,相對全面地反映了民族村寨的景觀特征和文化內涵。這種全面性有助于更準確地評估村寨的保護狀態和發展潛力,從而為制定科學合理的保護和發展策略提供有力支撐。另一方面,評價體系建構不僅深化拓展了文化景觀理論的內容和方法,還為其提供了新的實踐指導及驗證平臺,對豐富文化景觀理論內涵、推動文化景觀理論框架下的多學科交流合作具有積極作用。
1.2指標權重計算和檢測
確定民族村寨景觀風貌評價指標框架后,使用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對指標體系進行專家意見征詢。邀請來自華南理工大學、桂林理工大學、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探設計研究院和桂林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且長期關注南崗瑤寨發展建設的10名高級職稱專家,對具體指標和層次結構進行完善,并按照1~9標度法對各指標的相對比較重要性進行賦值。然后將賦值結果導入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運算軟件Yaahp10.1,構造判斷矩陣,進行指標權重的一致性檢驗。評價指標體系的一致性比率CR=0.0176,滿足一致性檢驗標準(CRlt;0.1),說明結果可信。最終得到民族村寨景觀風貌評價指標的具體權重(表1),其中民居建筑風貌(C3)和精神信仰風貌(C6)的權重值顯著高于其他風貌因素,歷史建筑保有完整度(D7)和地方風俗習慣保持度(D17)是最具影響力的風貌指標。
2 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法的南崗瑤寨景觀風貌評價
南崗千年瑤寨位于廣東省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鼎盛時有700多幢民居,有1 000多戶共7 000多人。作為全國乃至全世界規模最大、最古老、最具特色的瑤寨,南崗瑤寨保留有大量的古宅、寨門、寨墻等聚落建筑遺產,以及“瑤老制”“盤王節”等民族文化景觀[15],先后被評為首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十大最美村鎮和國家AAAA級景區。但近年來在大規模旅游商業開發的影響下,瑤寨面臨以建筑空置破敗化、文化表演商品化和環境污染蔓延化為表征的景觀風貌保護發展危機[16]。研究將南崗瑤寨作為實證案例,考慮到其景觀風貌資源類型多樣、層次復雜,且部分景觀風貌具有非物質文化景觀屬性而難以直接進行量化評價,研究引入模糊綜合評價法,通過模糊數學隸屬度理論將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
2.1問卷調查收集數據
根據前文構建的民族村寨景觀風貌評價指標體系進行調查問卷設計??紤]到不同個體屬性對景觀風貌認知存在一定差異[17],研究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于2024年3—7月,前后3次向南崗瑤寨的游客、管理人員、當地居民、科研機構專家和高校師生發放312份問卷,最終篩選出288份有效問卷,問卷回收率為92.3%。為保證問卷結果的有效性,使用SPSS 16.0的克隆巴赫系數(Cronbach's α)和因子分析工具對數據進行信效度檢驗。結果顯示克隆巴赫系數為0.82,具有較高可信度,因子載荷為0.02,處于合理區間,這表明整體數據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后續進行模糊評價計算標準。
2.2確定評價因素和評語集
結合表1結果,構建南崗瑤寨景觀風貌評價模型,其中準則層因素集A={B1,B2};因素層因素集B1={C1,C2,C3,C4},B2={C5,C6,C7,C8};指標因素層集C1={D1,D2,D3},C2={D4,D5,D6},以此類推。評語集設定為V={V1,V2,V3,V4,V5}={很好,較好,一般,較差,很差},為方便量化評價計算,將五級評語對應標度向量X=[9,7,5,3,1]T。
如式(1)所示,根據單因素模糊關系評判矩陣構建隸屬度子集Ri = {ri1,ri2,……,rij },其中rij是評價因素Uij對應于評價集合中每個評價標準V1、V2、……Vj模糊子集的隸屬度,Uij為第i項因素第j種因子的選擇人數。
結合前文確定的影響因素權重值W,構建模糊關系矩陣R,并據此計算模糊綜合評價集Y,進而得到對應的評價對象評價總得分Q。
Y=W×R=(W1, W2, ……, Wn)×R" " " " " " " " " " " "(3)
Q=Y×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2.3模糊綜合評價結果分析
模糊綜合評價結果顯示(表2),南崗瑤寨的整體景觀風貌評價得分為6.35分,處于“一般”水平,結合南崗瑤寨得天獨厚的民族文化資源條件,反映出南崗瑤寨景觀風貌資源的保護傳承水平有待提升。在準則層方面,有形的“貌”(物質文化景觀)和無形的“風”(非物質文化景觀)得分接近且都處于“一般”水平,說明未來瑤寨的景觀風貌提升要注重“形神兼顧”,同時也印證了民族村寨“風”和“貌”之間緊密關聯、相互轉化的辯證統一關系。在因素層方面,聚落格局風貌(C2)和精神信仰風貌(C6)的得分顯著高于其他因素,其中聚落選址體現出的歷史性和文化性尤為突出,彰顯了瑤族先民建寨講求“天人合一”、人地協調的民族生態智慧;精神信仰風貌反映出當地瑤王屋、歌堂坪和南崗廟等宗廟神祇中的神性結構得到了重點保護,并配套開發了“瑤王節”“耍歌堂”和“長鼓舞”等深受游客喜愛的文化活動產品。其他因素都處于“一般”或“較差”水平,其中人居文化風貌(C7)的得分顯著低于總體平均水平,其原因在于南崗瑤寨依靠傳統的“瑤老議事廳”管理模式維持和諧穩定,這是由當地德高望重、辦事公道、善于外交的瑤族老人組成管理機構,但隨著近年來瑤寨空心化不斷加劇,一方面,大量原住民外遷導致這一極富民族特色的傳統人居制度面臨“后繼無人”的處境;另一方面,作為當地村規民約和宗族故事傳承載體的瑤族語言和文字日漸式微,更加劇了瑤寨人居文化風貌的弱化。
在指標層方面,24個指標的得分在3.29~8.61分,差異較大,且“較好”“一般”和“較差”3個層級之間的指標數量相對均衡,呈現明顯的分段集中性。為了增強研究對瑤寨景觀風貌提升工作的實踐指導性和整體效率性,本研究使用四分圖方法對南崗瑤寨景觀風貌各指標的權重與評價得分進行分析。四分圖模型是一種可以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診斷模型[18],多用于分析2個變量或指標,其中橫坐標代表評價體系中指標的重要性程度,縱坐標代表各指標的評價得分。本研究以24個指標的得分均值(6.058)和權重均值(0.041)作為分區界限,構建“權重排序-得分排序”結果四分圖(圖2)。右上角為高權重、高得分的優勢象限區,包含歷史建筑保有完整度(D7)、地方風俗習慣保持度(D17)、族群信仰集體記憶性(D16)、空間層次文化秩序性(D11)、布局形態民族文化性(D5)和傳統生產技藝傳承度(D24)6個指標;左上角為低權重、高得分的維持象限區,包含文物古跡保護修繕度(D9)、歷史事件資源挖掘度(D14)、周邊自然環境協調度(D1)、選址智慧與歷史情節(D4)、景觀結構地域適應性(D6)、土地利用關系和諧度(D2)、民族特色產業開發度(D23)和地方沿革記錄完整度(D13)8個指標;左下角為低權重、低得分的機會象限區,包含傳統觀念文化認同度(D18)、空間類型復合多樣性(D10)、宗族血脈傳承體系性(D20)、歷史名人傳播知名度(D15)、空間功能活態延續性(D12)、村規民約治理效能度(D19)、傳統生計模式留存度(D22)和動植物多樣性維持度(D3)8個指標;右下角為高權重、低得分的改進象限區,包含鄉土建筑民族原真性(D8)和民族語言文字普及度(D21)2個指標。綜合以上結果可知,南崗瑤寨景觀風貌問題復雜、難點突出,未來瑤寨景觀風貌提升工作的重點應放在重要程度高而評價得分低的民族建筑原真性和民族語言文字傳承上,其對南崗瑤寨整體文化景觀氛圍的塑造和村寨民族特色形象的維持具有重要作用。
3討論
首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實施lt;世界遺產公約gt;操作指南》(2021版)將文化景觀總結為“自然與人類的共同作品”,包括人類刻意設計及創造的景觀、有機演進的景觀和關聯性文化景觀3類。據此,本研究提出,對于民族村寨景觀風貌此類持續性文化景觀,需要從有形的自然環境風貌、聚落格局風貌、民居建筑風貌和公共空間風貌,以及無形的村寨歷史風貌、精神信仰風貌、人居文化風貌和生產業態風貌進行綜合評價。融合了物質文化景觀和非物質文化景觀的民族村寨景觀風貌評價體系,能夠為民族村寨景觀風貌的分類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科學依據。
其次,指標體系權重計算結果顯示,民居建筑和民族精神信仰是南崗瑤寨最重要的景觀風貌表征。據統計,南崗瑤寨現存建筑物共計360座(處),不僅包括瑤王屋和瑤練屋等民居建筑,還有寨門、寨墻、柴寮、谷倉、牲畜棚、集水池、南崗廟、打鐵鋪、腐竹作坊等建筑[18]。房屋沿著山勢層層向上排列,錯落有致,互不遮掩,這一布局被稱為“瑤排”,即當地“排瑤”族系名稱的由來。因此,民居建筑成為造訪者進入南崗瑤寨后的第一印象和主要游覽空間。在民族精神信仰方面,當地瑤民崇信的“萬物有靈”原始觀念,是排瑤同胞形成民族認同和社區文化的核心要素,其廣泛體現在瑤寨的祠廟中心布局、節慶歌舞表演和服飾標志符號等方面,成為瑤寨整體風貌體系中的代表性文化景觀元素。
第三,從四分圖模型結果可知,“高權重、低得分”的鄉土建筑民族原真性和民族語言文字普及度是亟待改進的景觀風貌短板。結合實地走訪調研發現,從2002年起各級政府共撥款1 200余萬元用于建設景觀亭和游客中心等公共建筑[18],但缺乏專業指導造成的盲目嫁接其他民族建筑樣式等風貌異化問題時有發生。例如為追求經濟利益,部分瑤民在原有建筑旁搭建現代風格的輔助用房,并在原有的青磚古建筑上加裝了現代的鋁合金窗;對瑤民有特殊意義的“歌堂坪”“瑤王屋”也變成售賣土特產的場所。因此,鄉土建筑民族原真性保護亟需加強,未來要通過“修舊如舊”等形式,保障瑤寨建筑風貌的真實性和固有歷史信息的延續。
最后,民族語言文字普及度問題的本質在于瑤寨人口外流產生的空心化。語言文字作為瑤族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只有在一定規模人口日常使用的條件下才能被活態傳承,而其傳承一旦出現斷層,則很難通過簡單的資金投入方式在短時間內恢復。然而近年來,隨著交通完善和旅游開發,大量瑤寨原住民遷往山下城鎮[19]。未來應通過創造本地就業崗位和改善居住環境等方式,將已經人去樓空的村寨打造成能吸引瑤民返鄉的美好家園,從根本上實現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景觀風貌的全面復興。
4結論
本研究基于文獻梳理,構建了包含自然環境風貌等8個因素層、周邊自然環境協調度等24個具體指標的民族村寨景觀風貌評價體系,發現民居建筑和精神信仰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整體景觀風貌具有重要影響。并以南崗瑤寨為案例,使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其景觀風貌進行評價,結果顯示瑤寨的景觀風貌評價得分整體處于“一般”水平,瑤寨的布局形態、地方史志和人地關系方面較好地展現了當地的景觀風貌特色,未來應重點提升南崗瑤寨的鄉土建筑民族原真性和民族語言文字普及度。
研究通過引入文化景觀的理論視角,將民族村寨景觀風貌視為與少數民族文化、經濟生產方式、建筑特色、行為等密切相關且持續演進的文化活態遺產對象;并探索了基于文化景觀的民族村寨景觀風貌評價方法,其有助于提升社會對民族村寨景觀風貌認知的全面性和實踐的科學性。然而,民族村寨景觀風貌的形成和演化涉及因素眾多,并且不同民族族群之間的村寨景觀風貌存在諸多差異,本研究只選取了嶺南地區部分村寨案例作為民族村寨景觀風貌評價體系的數據來源,且僅使用了專家打分法確定各指標權重,這些可能會對研究成果的科學性產生一定影響。后續研究需要綜合考慮村寨案例的地域差別和族際差異,豐富村寨景觀風貌數據來源,同時通過引入多種評價方法以綜合確定指標權重,確保研究過程和研究成果的科學性。
注:圖片均由作者自繪。
參考文獻:
[1]韓鋒. 文化景觀——填補自然和文化之間的空白[J]. 中國園林,2010,26(9):7-11.
[2]朱正斌,李瑞,殷紅梅,等. 旅游驅動下傳統民族村寨文化景觀演化特征與機理研究——基于貴州西江苗寨的案例[J]. 資源開發與市場,2024,40(1):152-160.
[3]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EB/OL].(2015-08-28)[2024-08-15]. https://www.neac.gov.cn/seac/xxgk/201508/1066225.shtml.
[4]陳崇賢. 鄉土文化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中的保護與傳承[D]. 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1.
[5]朱珊珊,劉弘濤,鄒文江. 藏族民居建筑遺產的風貌演變及保護傳承研究——以世界遺產地九寨溝傳統村寨為例[J]. 建筑學報,2022(S1):213-218.
[6]李后強,陳井安,徐學書,等. 對旅游發展背景下保護發展摩梭文化的思考[J]. 中華文化論壇,2012,5(5):117-123.
[7]馮微微,黃宗勝,張元博,等. 黔東南侗族傳統村落景觀美景度[J]. 生態學雜志,2019,38(12):3820-3830.
[8]楊春娥. 新時代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立法的基本原則[J]. 青海社會科學,2019(5):185-192.
[9]黃昕珮,李琳. 不同視角下的文化景觀概念及范疇辨析[J]. 風景園林,2017,24(3):123-127.
[10]李和平,肖競. 我國文化景觀的類型及其構成要素分析[J]. 中國園林,2009,25(2):90-94.
[11]俞孔堅,王志芳,黃國平. 論鄉土景觀及其對現代景觀設計的意義[J]. 華中建筑,2005(4):123-126.
[12]陳存友,王一丹,趙思文,等. 傳統村落的文化景觀基因評價與重構——以湘西自治州阿扎河村為例[J]. 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4,60(4):78-87.
[13]陳煒. 民族地區傳統村落風貌保護成效評估指標體系及模糊綜合評價[J]. 社會科學家,2024(1):69-78.
[14]高博垚,楊芳絨,呂錦濤. 基于AHP-FCE法的河南歷史文化名鎮洧川鎮文化景觀評價體系構建[J]. 遼寧農業科學,2023,(5):31-36.
[15]覃巧華. 廣東連南瑤族村落文化景觀解析與利用研究[D].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7.
[16]趙建華,鄭琪,盧丹梅. 基于節事活動的油嶺古排文化景觀特色與再生[J]. 廣東園林,2021,43(2):2-7.
[17]馬蘭,許瑩中,何韶穎,等. 基于眼動實驗的傳統村落風貌認知差異研究[J]. 城市發展研究,2023,30(2):86-94.
[18]梅駿翔,白潔瑩,鄭文俊. 歷史文化遺產型景區游客滿意度研究——以桂林靈渠景區為例[J]. 桂林理工大學學報,2019,39 (3):765-773.
[19]鄧彬. 基于鄉村振興的南崗瑤寨景觀環境研究[D]. 廣州:華南農業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