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斯特推動了19世紀鋼琴演奏技術的發展,他將鋼琴演奏技術發展到了無與倫比的地步,創作了很多的炫技作品。在作品《狩獵》中,李斯特敏銳地抓住了帕格尼尼小提琴曲的本質并進行了創新,在鋼琴曲的改編和演奏中賦予了曲目無限的可能性,為后世音樂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根據以往發表的期刊和學術文獻來看,大部分學者會根據演奏技巧進行分析研究。文章將對《狩獵》演奏中的技巧與情感進行深入剖析。演奏者在彈奏時需要技術達標和理解音樂,以便在演奏時表達出音樂所蘊含的情感。而注重演奏效果,能夠幫助演奏者更好地演繹作品,提升曲目的完成度。
【關鍵詞】李斯特 "《狩獵》 "鋼琴演奏 "音樂情感
中圖分類號:J62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4)22-0021-06
弗朗茨·李斯特是匈牙利著名的鋼琴家、作曲家、指揮家和音樂教育家,也是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杰出代表,被譽為“鋼琴之王”。作為第一個舉辦鋼琴獨奏會的鋼琴家,李斯特以精湛的鋼琴技藝,將鋼琴表演藝術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不僅強調鋼琴的音響效果,還突破了前人的演奏模式,其旋律線條洋溢著浪漫主義的藝術氣息。他的技術風格深刻影響了當時的歐洲傳統鋼琴,讓鋼琴音樂呈現出交響樂般的豐富層次和恢宏氣勢。
一、《狩獵》創作背景介紹
1831年,帕格尼尼在巴黎的演出讓李斯特深受震撼。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奏以高難度的技巧和獨特的風格令人嘆為觀止,這也促使李斯特決心將這種技術高度推廣到鋼琴上。他勇于革新,突破傳統鋼琴演奏技巧,不斷挑戰自我,以炫技的演奏方式賦予鋼琴更強的感染力,大幅提升了鋼琴的表現力和藝術潛能。
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李斯特勇于沖破枷鎖,以非凡的雄心壯志開辟了新的創作道路。他不僅在逆境中崛起,成為音樂奇才,還為19世紀之后鋼琴演奏的未來方向奠定了基礎。李斯特的《狩獵》不僅融入了活潑的旋律和落拓不羈的色彩,還成功地掌握了帕格尼尼的創作精髓。他將小提琴音色的特點巧妙移植到鋼琴中,極大地拓展了鋼琴的表現范圍,刷新了人們對以往枯燥鋼琴練習曲的認知,展現出非凡的藝術造詣。李斯特通過《狩獵》等作品將鋼琴練習曲的演奏技巧推向新高度,推動了浪漫主義時期鋼琴音樂的發展,也為后世鋼琴音樂的發展指明方向。
二、鋼琴技巧與音色的表現
扎實的鋼琴演奏技巧是鋼琴演奏的基石,如果缺乏一定的演奏技術水平,演奏者就無法出色地演繹一首作品。《狩獵》以其鮮明的音色變化和充滿張力的表現力,在技術上實現了創新。這首作品既有開篇靈巧的雙音,又融合了大篇幅的八度強奏和刮奏炫技,營造出活躍的氛圍。因此,這首作品對演奏者的基本功有著極高的要求,需要他們熟練掌握不同的觸鍵方法,才能完美演繹其獨特的演奏技法。
(一)觸鍵的處理
對于鋼琴演奏者來說,觸鍵不僅在鋼琴力度表達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還直接影響著對音色的控制,進而影響到音樂情感的詮釋。因此,在演奏時,演奏者需要根據作曲家的意圖,靈活運用多種觸鍵方法,以展現音樂豐富的形象與內涵。只有正確表現出不同層次的音響效果,并緊密結合作曲家的創作思路,演奏者才能恰如其分地演奏作品,還原其藝術魅力。
《狩獵》這首曲子既需要演奏者以扎實的觸鍵技巧彈奏和弦,營造出狩獵時氣勢磅礴的場景,又需要以輕盈的觸鍵烘托開頭和結尾輕松愉悅的氛圍,展現人們在路途和狩獵結束后的歡快心情。觸鍵方法可分為三個步驟:一是“力由心生”,練習前先想清楚想要的音色,為觸鍵做準備并積攢力量,《狩獵》的音樂形象鮮明多變,需要根據旋律特點提前準備好。二是“收放自如”,指觸鍵時對琴鍵的力度進行控制,嚴格按照樂譜上的力度記號,在觸鍵的瞬間恰當地釋放力量。例如,在開頭處A樂段采用大量三度與六度的雙音組合,來模仿小提琴的“跳弓”技法。此處要充分發揮鋼琴玲瓏剔透的音響特點,演奏者應將手指向內“勾”,以追求“彈性”的音色,同時需要實現快速且輕盈的連續斷奏效果,給聽眾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入場氛圍(見譜例1)。在B樂段的八度七和弦彈奏時需要強奏,做到不拖泥帶水,否則會讓聽眾有舉棋不定的感覺。刮奏后的十六分音符觸鍵要靈活,要達到又快又準又輕。三是觸鍵之后,迅速回歸原位,為接下來的演奏蓄力。
譜例1:
(二)分析力度記號
彈奏練習曲不僅需要關注技術與節奏,還需要關注曲子的韻律,即強弱力度的對比。在練習前,演奏者需要仔細查看譜子中所有的音樂術語符號,這些符號通常反映了音樂的情緒和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它有助于更好地展現浪漫主義音樂豐富的藝術形象。其中1~16小節的力度記號是“p”,這部分是整首曲子的主題,需要演奏出如風鈴般輕透明亮的聲音,給人以清新、亮麗的感覺。作曲家在樂譜中明確描述了希望表現出來的音色類型,“imitando il Flauto”是模仿長笛,強調輕盈的音色;“imitando il Corno”是模仿圓號,要求深沉、渾厚的音效(見譜例2)。因此,在彈奏時應該想象管樂的發聲特點,在高音區呈現明亮、清澈、優美的音色,在中音區展現純凈的音質,以傳遞曲子的情感與意境。
譜例2:
16~32小節是對開頭的延續,高音區的輕巧彈奏過渡到中音區飽滿的音響效果,左手加入的支撐聲部使聽覺效果更加豐富、立體。32~52小節中的“marcato”意為強調、突出,要求演奏者在第一個和弦處與之前的樂段形成明顯的力度和氣勢對比,尤其要強調強拍強位的和弦,根據演奏的強弱規律,展示出和弦動機的指向性。這一段強奏的八度柱式和弦以強奏為主,音色鏗鏘有力,與前面的樂段形成鮮明對比,充分展現出李斯特宏偉雄厚的氣概,帶來強烈的聽覺沖擊力。
69~111小節通過裝飾音后接八度和弦,引出刮奏作為全曲的高潮。李斯特強調在所有八分音符的和弦標記上使用倍強音記號“^”,在聽覺上給人以大氣磅礴之感,推動音樂走向高潮。三十二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演奏力度是“p”,需要細致處理,根據音高位置的變化逐漸減弱音量,以實現更豐富的動態對比。結尾是對開頭樂句的變化再現,通過運用輕巧的音型,沿著旋律走向逐漸減弱音響效果。此時,需要控制好手指的下鍵力量,使聲音越來越輕,直至最后結束。
(三)特殊的演奏技巧
帕格尼尼深受彼得羅·洛卡泰利在小提琴藝術中技術練習的影響。而李斯特受到卡爾·車爾尼嚴格而高強度的技術訓練,在鍵盤靈活性的技術練習方面獨具優勢。《狩獵》是小提琴改編曲,李斯特在這首曲子中追求用鋼琴演奏出小提琴的音色,突破了傳統鋼琴演奏的風格界限。為了突出“狩獵”主題,增強音樂的表現力,他采用了多種特殊的演奏方法。擁有較強的鋼琴演奏技巧是詮釋音樂的重要前提,這使曲子更具炫技效果,同時也展現了鋼琴演奏的多種可能性。
1.雙音的演奏技巧
彈奏雙音時,演奏者需要先分手、分聲部進行練習。在節奏較快時,手指應采用低觸鍵,保證下鍵時手指的第一關節發力。雙音比單音和聲更加飽滿,它要求不同的手指按照指法同一時間落鍵,此時手腕微微抬高一些,以更好地突出旋律聲部。在演奏過程中,雙手快速交替演奏的同時,減少指尖與琴鍵的接觸面積,讓手指尖立起發力,這樣才能達到聲音干凈、通透、有跳躍感的音色效果。這種運用雙音組合和下行音型的跳躍式演奏技法,恰如其分地展現了李斯特的浪漫主義演奏風格。
2.強有力的八度和弦
作品中不僅大量運用了八度七和弦,還將八分音符與十六分音符結合在一起演奏,從而豐富了節奏層次與和聲效果。和弦的練習要從慢速開始,確保每次準確找到和弦位置,尤其是在演奏跨度大的和弦時能夠提前做出反應,以免影響演奏效果。手腕應該保持放松,確保彈出的音有彈性。當手指發力觸鍵時,與鍵盤的接觸面積越大,壓力就越大;同時,指尖應保持適度松弛,配合著向里“推”鍵盤的動作,使聲音集中且穿透力更強。練習過程中,演奏者要保證每根手指的獨立性,運用上半身帶動手臂的力量傳遞到指尖,將手指的力量“沉”入琴鍵,這樣音響效果才會扎實有力。
3.特殊的刮奏技法
雙手演奏八度和弦和平行六度的刮奏技法,把李斯特的炫技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同時,加入快速大跳躍旋律,也是很少見到的演奏技巧。這一段十分考驗手指功力,需要演奏者在保證演奏穩定的同時,把每一個音符都清晰地彈奏出來,達到如流水般的音響效果,以增加曲子的流動性和華麗的色彩。在練習刮奏時,應先明確音符的起始和終止位置。然后,左手用大拇指的指甲蓋,右手用中指的指甲蓋,在手腕的帶動下順滑彈奏。手指與琴鍵的角度要小于90度,這種方法既能保證每個音流暢、清晰有力,又能使速度達到要求。這一樂段的演奏不同于前面的和聲織體是清晰的三度、六度、八度的疊加,而是變成了音階式呈現。左右手交替快速演奏,需要演奏者提前明確音區位置、動作流暢,確保每一個音都準確無誤地演奏出來(見譜例3)。
譜例3:
4.雙手快速交叉演奏
在日常練習中,很少使用雙手交叉演奏,而更多采用雙手疊加的演奏方法;然而,交叉進行演奏,正是李斯特所擅長的“炫技”。因此,在演奏時,首先,需要指尖扎實,能演奏出旋律的起伏,仿佛呈現出狩獵時獵物你追我趕的情景。其次,需要大量慢速、分手練習,強調音樂顆粒性的同時保證不彈錯音。最后,要從視覺上保證動作的靈活性,彈奏者需要提前編輯好指法,確保在節奏中有序地演奏三十二分音符,使演奏動作如行云流水般流暢。在雙手交叉演奏的過程中,需要注意每一根手指力度均衡,避免因力量不均導致音量突變,避免破壞演奏的一致性,從而營造出歡快、激烈的氛圍。正是這種雙手交叉式演奏技法,充分體現了李斯特對音樂細節的追求。
5.踏板使用的層次感
延音踏板的使用是為了使音色更加飽滿,延長琴弦振動時間,豐富和弦的音響效果。本首作品在樂譜上標記了大量的踏板記號,說明使用踏板需要謹慎,避免隨意或過度踩踏而導致音響效果混亂。開頭記號“senza Ped”意為不使用踏板。作者在處理作品時需要有層次,逐步遞進,引人入勝,因此在開頭處不使用踏板。
這首曲子在前八后十六的節奏型處標記了使用踏板的記號。樂譜標明在八分音符處使用延音踏板,在十六分音符處不踩延音踏板。演奏者需做到輕踩踏板,并在需要斷開踏板的地方迅速抬起,確保每個八分音符都使用踏板,以增加和聲效果。然后通過之前的和聲效果把兩個十六分音符連接起來,使每個小節連貫起來,達到作曲家追求的音響效果。在演奏時,需突出旋律音形成完整樂句,烘托出狩獵的氛圍,以此展現出栩栩如生的音樂形象。53小節處的“Ped.come prima”的意思是還原踏板的初始位置,即放掉踏板。這與前面大篇幅連續強奏的和弦形成聲音上的對比,如果繼續踩踏板,會導致樂曲的音響效果太混亂。112小節處的“Ped.simile”的意思是踏板按照前面的方法一直踩,在一拍中踏板只用在前半拍,這樣既能演奏出活潑的音響效果,又能確保音樂保持向前推進、流動的感覺。
三、情感表達與音樂畫面的塑造
對樂曲進行細致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音樂,體會作曲家所描繪的狩獵場景,從而使演奏更加生動形象,準確傳達出作品的意境。
(一)《狩獵》描繪的音樂形象
在故事的開頭,清晨,森林空氣清新、陽光明媚,樹上的鳥兒嘰嘰喳喳地叫,滿是生機盎然的景象。狩獵者們身穿戎裝,手持狩獵武器,每個人騎著馬雄赳赳氣昂昂,精神抖擻地向森林深處行進。狩獵隊伍神采奕奕,暗示著對即將開始的狩獵信心滿滿。鋼琴演奏聲部由高聲部到中聲部、用模仿圓號和長笛的音色象征著狩獵隊伍由遠及近,節奏音型象征馬蹄聲,逐漸向聽眾展開一幅栩栩如生的狩獵場景的畫卷。
當狩獵隊伍到達森林深處,開始準備今天的第一輪狩獵時,看到獵物的獵人們開始躍躍欲試。隨著“砰”的一聲,狩獵氣氛開始緊張起來,獵人們開始不停地追逐四處逃竄的動物。狩獵場景你追我趕十分激烈,跳音猶如動物聽到獵人的槍聲,趕快把自己隱藏起來。突然,又一陣槍聲響起。隨后,獵人得到了自己今日的第一份獵物。
稍作休息期間,一些獵人開始展示捕獲成果。獵人們輕松愉快地聊著剛才的激烈場景,并相互傳授今日的捕獵經驗。緊接著,最精彩的打獵過程開始了。“砰、砰、砰”,連續的槍響使獵物嚇得四處逃竄,正如鋼琴彈奏的刮奏部分,令人感到驚慌失措。
獵人們不停地給獵物設陷阱,然后再進行抓捕,大量的三十二分音符象征著動物敏捷的行動力。動物本能的求生和獵人急切捕獲獵物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你追我趕、激烈非凡的狩獵場景。最后一系列三十二分音符,象征著小動物被追得無路可逃、精疲力竭的狀態。與此同時,獵人們捕獲了大量獵物。狩獵活動結束后,獵人們迎著夕陽滿載而歸。大家歡聲笑語,沉浸在今日打獵收獲頗豐的喜悅中,分享著今日的精彩瞬間。最終,隨著音樂的旋律逐漸歸于平靜,消失在夕陽中。
(二)曲式分析與旋律特點
《狩獵》是“Allegretto”小快板,回旋曲式結構“A|A1|B|A1|C|A2+coda”。李斯特通過多聲部旋律線條的運用,展現了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對音樂個性發展的追求。旋律是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傳達作曲家的內心情感,展現音樂的意境,并生動地描繪出狩獵場景。由于《狩獵》是基于小提琴曲改編的作品,李斯特在這首作品中追求的是用鋼琴模仿小提琴的音色,并融入了大量豐富多變的節奏型,使聽眾仿佛置身于狩獵的情境中。A樂段短促的左右手交替雙音演奏,采用E大調,整體是明亮的色彩。A1樂段是對A樂段的展開和再現,加深聽眾的音樂印象,盡管織體變化不大,但和聲效果更加豐富。B樂段采用e和聲小調,營造了激烈的狩獵場景。之后的A1樂段是為即將到來的高潮做鋪墊,同時暗示狩獵第一階段的結束。C樂段是整首曲子中最精彩的部分,李斯特在此處進行了轉調和離調處理,最后回歸到E大調,做到與開頭首尾呼應。
《狩獵》整首曲子流動性很強,通過八度七和弦、三十二分音符以及刮奏等技法,展現出了絢爛多彩的音響效果。其中,控制速度尤為重要,要避免越彈越快,以確保音樂的穩定性。中間樂段,和聲效果豐富的七和弦以及流動式的分解和弦,為音樂作品注入了多樣色彩,進一步豐富了聽眾的想象力。本曲的旋律不僅在開頭和結尾部分營造出活潑小巧的氛圍感,在中間部分還加入了氣勢磅礴的場面,并且使用了很多特殊技法來“炫技”。這些技法如同多種色彩,共同描繪出一幅美輪美奐的狩獵場面,充分展現了李斯特大膽創新的藝術風格。
四、“技”與“情”的相互融合
手指需要具備一定的靈活性,才可以完成一系列大跨度分解和弦、指尖的快速跑動以及刮奏等技術要求,從而達到“炫技”的效果。這些技術要求實際上是為了音樂服務。只有具備扎實的演奏技巧,才能展示出音色的轉變。同時,深入理解音樂并達到技術要求,才能成功地塑造出鮮明的音樂形象,呈現出作曲家所期待的音響效果。
(一)演奏技巧與《狩獵》情景的融合
練習曲要避免生硬的表達方式,單純注重技術和卡準節奏來演奏音樂是不可取的。因此,演奏者還要從旋律、音樂織體等因素進行分析,訓練手指的機能,理解作者所描繪的音樂形象。A樂段狩獵隊伍出場,音量由“p”到“f”遞進,需要手腕位置由高到低、指尖與琴鍵的接觸面積由小變大以增加音量。A1樂段演奏音區移高八度,并加入左手的低音聲部,使和聲織體更加豐滿,表達出剛入場時獵人們歡悅的氣氛。B樂段需要注意音樂走向轉為e小調,李斯特在此改變了小調的陰柔風格,通過八度和弦的運用將緊張氣氛發揮到極致。演奏時,必須保證和弦中每一個音落鍵的精準度,以此暗示狩獵十分激烈的程度,描繪了上半場的狩獵場景。C樂段的“炫技”使整首曲子達到高潮,其中三十二分音符的快速跑動與音區的大跨度變化是極易被忽視的。這要求演奏者熟悉每次變化的音樂位置,以便能夠提前做出反應,同時合理運用手臂和手腕的作用,保證三十二分音符的清晰顆粒性。每次音區位置不同,暗示著捕獵過程的精彩。最后樂段是A樂段的再現,右手由高音區向低音區的過渡暗示著狩獵的結束,隊伍由近及遠,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
(二)《狩獵》的藝術價值
李斯特是19世紀杰出的鋼琴家,其鋼琴作品題材廣泛、主題鮮明,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卡爾·車爾尼作為李斯特的老師,曾評價李斯特:“在他的演奏中蘊藏著一種天生的才氣。”因此,車爾尼從不把李斯特局限在刻板的機械練習中,而是讓他大量瀏覽作品和彈奏作品,從而培養他的識譜能力并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這也使得李斯特擁有了超凡脫俗的藝術水準。李斯特在《狩獵》中將小提琴的演奏技巧通過鋼琴表達出來,并加入了炫技元素,使得鋼琴能夠模仿出小提琴的音響效果。這種音樂創作方法是革命性的。李斯特在改編《狩獵》時,注重演奏技術與情感表達的融合。他將《狩獵》賦予戲劇性,通過和聲織體的變化暗示狩獵情節的發展,同時運用音量強弱和多變的節奏,描繪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狩獵場景。李斯特在鋼琴界的地位如同帕格尼尼在小提琴界的地位,他們都以魔力之聲和精湛的技藝征服了觀眾。《狩獵》也因此成為改編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李斯特的作品具有前瞻性,他使鋼琴超越了單純樂器的范疇,賦予了鋼琴新的生命。鋼琴在他的手中能夠模仿任何聲音,甚至可以創造出管弦樂團般的效果,極大增強了鋼琴的渲染力。意大利鋼琴家布索尼曾說:“李斯特超越了鋼琴所有可利用和想象的可能性,首先他學會了怎樣充實作品,然后他學會了怎樣省略。”李斯特游歷多國,他創新的音樂創作方式受到大批人的追捧。他狂熱的性格與高超的演奏技巧相得益彰。同時,他對音樂的理解還加入了文學視角,這使得他的作品擁有獨特的浪漫主義色彩。李斯特改編的《狩獵》繼承了帕格尼尼小提琴練習曲的音樂創作理念,還加入了特殊演奏技法模仿小提琴音效,這使得《狩獵》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五、結語
《狩獵》是李斯特著名的鋼琴改編曲之一,盡管鋼琴演奏的篇幅不長,卻充滿跳躍性,將狩獵的畫面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聽眾面前。在這首作品中,他創造出新的技巧來模仿小提琴的演奏,從而開創了獨具一格的演奏風格,為后世的音樂創作開拓了新的方向。李斯特擅長依據原作的創作理念進行改編,使得改編曲與原曲有著相似的音響效果,從而對鋼琴藝術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在《狩獵》中,音樂不僅有激揚的旋律,還有跳躍的音色。李斯特巧妙地將他的炫技技巧融合在曲子中,成功模仿出小提琴特有的音色。深入分析這部作品,可以發現它以技術為載體,以情感為表達,兩者相輔相成,完美融合。演奏是對音樂的詮釋,只有對演奏技術精益求精,并融入對情感的理解,才能真正實現技術與情感的結合,從而將作品的藝術魅力完美地展現出來。
參考文獻:
[1]戴蕾.論李斯特帕格尼尼練習曲《狩獵》的“炫技”[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3):124-127.
[2]劉泓杉.簡析李斯特《帕格尼尼練習曲之五狩獵》的演奏技巧[J].黃河之聲,2012(15):59.
[3]吳楚微.《帕格尼尼大練習曲之五狩獵》的演繹分析[J].北方音樂,2014(08):44.
[4]吳一丹,陳晶.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練習曲》之五“狩獵”音樂特點與演奏技巧分析研究[J].北方文學,2019(06):109-10.
[5]張悅.淺析李斯特《狩獵》練習曲的曲式結構及演奏技巧[J].戲劇之家,2021(18):64-65.
[6]鄭詠琪.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練習曲》第五首“狩獵”的藝術風格和音樂特點[J].藝術大觀,2021(17):21-22.
[7]鄭詠琪.分析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練習曲》第五首“狩獵”的演奏方式[J].藝術品鑒,2021(20):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