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娜,王丕敏
(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西太原 030006)
癃閉是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難,甚則小便閉塞不通為主要特征的病證。目前,西醫主要采用留置導尿管進行治療,部分患者拔除導尿管后仍會出現排尿困難,且重復插置導尿管會加劇患者疼痛程度,還可能增加尿路感染的風險,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王丕敏,山西省名中醫,第7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針灸一科主任,山西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針灸臨床工作30余年,擅長運用針灸、推拿、中藥聯合治療各種疾病,治學嚴謹,經驗豐富,方法獨特,療效顯著。筆者有幸跟師學習,收獲頗豐,現將王丕敏運用針灸治療癃閉的經驗介紹如下。
1.1 案例1 患者,男,70歲,2022年1月6日初診。主訴:無法自主排尿8 個月。患者訴2021 年5 月25日晨起突發腰骶部及雙下肢劇烈疼痛、漏尿,被外院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于2021年5月27日行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術后腰腿痛較前減輕,無法自主排尿,留置導尿管8個月,于當地社區保健站多次嘗試拔除導尿管,均因上午拔除,下午即下腹部膨隆、小便點滴不出、無法自主排尿而再次插管,其間輾轉就診于各大醫院,但治療效果不佳,遂來尋求中醫治療。刻診:小腹脹滿,留置導尿管,無法自主排尿,小便點滴不出,畏寒,神氣怯弱,納可,眠差,大便尚可,舌黯,苔白,脈沉弦。查體:神清,精神差,情緒低落,神疲乏力,面色晦暗,心肺未見明顯異常,腹部稍膨隆,未見胃腸型及蠕動波,腹軟,未觸及明顯包塊,無壓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觸及。腹部叩診呈鼓音,移動性濁音陰性,腸鳴音4次/分。西醫診斷:尿潴留,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中醫診斷:癃閉。辨證:腎陽虛。治則治法:益氣溫陽、化氣利尿,處以針灸治療。針刺取穴:百會、人中、中極、氣海、關元、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太沖。艾灸取穴:氣海、關元。操作方法:囑患者取平臥位,醫者用75%酒精棉球消毒針具及所取穴位皮膚,選取0.35 mm×40 mm 華成牌一次性毫針(蘇州東邦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向后平刺百會,行平補平瀉法;向上斜刺人中,行雀啄瀉法;直刺中極,中等強度刺激,使針感能到達會陰部并引起小腹收縮、抽動為佳,若膀胱充盈則針刺不可過深,以免傷及膀胱;直刺氣海、關元,行捻轉補法,同時在氣海、關元處溫灸30 min;針刺足三里、陰陵泉,行捻轉補法;針刺三陰交,行強刺激手法,使針感循經向上;針刺太沖,行捻轉瀉法。留針30 min。每日1 次,治療7 次。連續治療第5 日時,拔除導尿管,患者訴可間斷自主排尿,輕微腹脹,膀胱殘余尿量30 m L。繼續治療2次后,患者訴腹脹明顯改善,排尿通暢。1個月后電話隨訪,患者排尿正常,無復發。
按語:癃閉病位主要在膀胱與腎,基本病機為膀胱氣化功能失調。腰為腎之府,本案患者為老年男性,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腎氣受損,久病體虛,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氣不化水,導致膀胱氣化失司,終致溺不得出。加之長期無法自主排尿且留置導尿管,影響生活質量,從而產生情緒低落、焦慮等不良情緒,情志不暢致氣機升降失常,津液無法正常下行,膀胱氣化功能失司,故發為癃閉。針對癃閉腎陽虛證,治宜益氣溫陽、化氣利尿,處以針灸治療。針刺可通過調暢全身氣機,調和五臟六腑,促進膀胱氣化。艾灸具有溫經通絡、溫中散寒的作用,可溫補下焦元氣,疏通下焦氣機,促使膀胱氣化,從而起到啟閉利尿的作用[1]。百會為百脈之會,百病所主,居于頭部正中,刺之可提升一身之氣,開竅醒神,通關利竅。人中具有調神之效,可以緩解患者情緒低落、焦慮等不良情緒。中極屬任脈腧穴,是膀胱募穴,刺之可補腎氣,助氣化,利水道。氣海,為肓之原穴,具有培補元氣、益腎固精、補益回陽之功。關元藏元氣,屬任脈,為十二經脈、五臟六腑之本,是治療諸虛百損之常用穴。針刺關元可振奮元氣,助膀胱氣化,達補腎啟閉、通小便之效。《針灸甲乙經》云:“胞轉不得溺,少腹滿,關元主之。”溫灸氣海、關元使艾灸的溫熱效應深入腹腔,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強膀胱氣化功能,從而改善膀胱逼尿肌的功能,促進自主排尿,起到通陽溫經、化氣利尿之效。足陽明胃經循行經過腹部,《四總穴歌》提到“肚腹三里留”,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合穴及胃下合穴,為治腹部疾患的要穴,針刺足三里可以疏通腹部氣機,通調腹氣,導氣下行,調節膀胱開闔。陰陵泉主一切水濕諸證,《通玄指要賦》云“陰陵開通于水道”,針刺陰陵泉有開癃啟閉之功。針刺三陰交可調節足三陰經氣血。研究發現,深刺三陰交可提高逼尿肌的收縮能力,對膀胱功能有一定的調節作用[2]。太沖為足厥陰肝經之輸穴、原穴,針刺太沖具有疏肝理氣的作用,主治各種情志疾病及氣機運行障礙所生病變。諸穴合用,共奏益氣溫陽、化氣利尿之功。
1.2 案例2 患者,女,58 歲,2022 年3 月10 日初診。現病史:患者于2022年3月1日因“陰道有物脫出4個月余”在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婦科住院,入院癥見:陰道有物脫出,勞累及活動后加重,精神疲乏,于2022年3 月1 日行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全切術+右側附件切除術+左輸卵管切除術+陰道前后壁修補術。術后第6日拔除導尿管,無法自主排尿,膀胱憋脹,予0.5 mg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封閉雙側足三里,30 min后患者仍排尿困難,點滴而出,予重新留置導尿管,尿培養提示有真菌感染,2022年3月10日特邀針灸一科會診。刻診:下腹墜脹,面色微黃,食欲差,眠可,大便溏,舌淡,苔白,脈細。查體:精神緊張,面色微黃,心肺未見明顯異常,腹部膨隆,未見胃腸型及蠕動波,腹軟,未觸及明顯包塊,無壓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觸及。腹部叩診呈鼓音,移動性濁音陰性,腸鳴音3次/分。西醫診斷:尿潴留,Ⅱ度子宮脫垂,陰道前壁脫垂Ⅱ度,陰道后壁脫垂Ⅰ度,盆腔炎。中醫診斷:癃閉。辨證:中氣不足。治法治則:補中益氣、化氣利尿,處以針灸治療。針刺取穴:百會、人中、中極、氣海、關元、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太沖。艾灸取穴:氣海、關元。操作方法:囑患者取平臥位,醫者用75%酒精棉球消毒針具及所取穴位皮膚,選取0.35 mm×40 mm華成牌一次性毫針(蘇州東邦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針刺百會,行平補平瀉法;向上斜刺人中,行雀啄瀉法;向恥骨聯合方向針刺中極,行中等強度刺激;針刺氣海、關元,行捻轉補法,同時在氣海、關元處用艾灸盒溫灸30 min;針刺足三里、陰陵泉,并施以溫針灸;針刺三陰交,行捻轉補法;針刺太沖,行捻轉瀉法。留針30 min。每日1 次,治療6 次。因患者針感弱,故配合中藥口服,黃芪60 g,黨參片15 g,茯苓12 g,白術30 g,山藥30 g,川芎10 g,桂枝10 g,當歸12 g,紅花12 g,桃仁12 g,甘草片10 g。3劑,水煎,每日1劑,分早晚服用。2022年3月17日,患者有明顯尿感,尿液分析示白細胞(-)。于2022 年3 月18 日針灸治療后拔除導尿管,排尿順暢。
按語:尿潴留為臨床常見術后并發癥,以婦科手術較為常見[3]。本案患者因“陰道有物脫出4個月余”住院行手術治療,受原發疾病影響,又因手術耗損氣血,經絡瘀阻不通,致脾氣虧虛,中氣不足,氣血生化乏源,運化無權,升運無力,影響膀胱氣化,導致小便不利,從而發為癃閉,如《靈樞·口問》曰:“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王丕敏針對患者術后元氣受損,氣血不足,脾虛運化無力,運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化裁以升提中氣、活血利尿,即《醫宗必讀》云:“有大虛者,非與溫補之劑,則水不能行,如金匱腎氣丸及補中益氣湯是也。”方中重用黃芪補氣利水,與黨參配伍,增強補中益氣之效;茯苓利尿滲濕,可增強黃芪補氣利水之效;白術健脾運濕;山藥健脾益腎;桂枝通陽以助膀胱氣化;桃仁、紅花、川芎、當歸補血活血;甘草調和諸藥。針刺處方中,百會為“三陽五會”,針刺百會具有升陽提氣之功。針刺人中調神以緩解患者緊張情緒。中極為膀胱募穴,針刺中極可調節膀胱排尿期逼尿肌功能異常[4]。《備急千金要方》云:“關元主胞閉塞,小便不通。”研究表明,針刺關元能松弛膀胱和尿道括約肌,并能使支配膀胱的神經功能恢復正常,反射性刺激膀胱括約肌的肌壁,使膀胱逼尿肌收縮,從而引起排尿[5]。此外,中極和關元毗鄰膀胱,針感可直接刺激膀胱本體感覺,放大神經沖動,提高膀胱敏感性,刺激陰部神經、盆神經等外周神經,使脊髓水平的排尿反射得以重建。針灸關元、氣海可溫通經絡,補中益氣,通利膀胱。陰陵泉乃脾經合穴,五行屬水,《雜病穴法歌》提到“小便不通陰陵泉”,諸多文獻表明針刺陰陵泉具有治療尿潴留的作用[6]。溫針灸足三里及陰陵泉可補中益氣、導氣下行、化氣利尿。三陰交可調理肝、脾、腎經,三陰交與腦皮質相應代表區之間存在相關性,針刺三陰交可激活額皮質功能,促進神經遞質釋放,加強神經傳導,使膀胱肌肉收縮,加速排尿[7]。針刺太沖具有疏肝理氣的作用,且針刺太沖對治療生殖系統疾患具有良好療效。諸穴合用,共奏補中益氣、化氣利尿之功。
久病、大病之后,脾、腎多呈現一派虛象,王丕敏以益氣溫陽、補中益氣、化氣利尿為原則,采用針刺、溫灸、溫針灸治療癃閉收效顯著,該法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減輕患者痛苦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且患者接受程度較高,值得臨床參考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