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2014 年2 月26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強調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
十年來,這一重大國家戰略的實施取得了豐碩成果。京津冀一張藍圖繪到底,堅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動“兩翼”聯動發展,唱好京津“雙城記”,深化津冀合作,交通、生態、產業、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持續突破。
牢牢牽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 ,首都發展深刻轉型。北京退出一般制造業企業超3000 家,疏解升級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 個,利用拆違騰退空間實施綠化超9200 公頃,城鄉建設用地減量130 平方公里。“騰籠換鳥”讓高精尖產業發展獲得更多空間,北京科技、商務、文化、信息等高精尖產業新設經營主體占比,由2013 年的40.7% 上升至2023 年的66.1%。核心區功能重組穩步推進,落實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人口、建筑、商業、旅游密度逐步下降。
北京城市副中心框架全面拉開,雄安新區拔節生長。在城市副中心,城市綠心公園開園迎客,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聯袂亮相,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東六環路入地改造全面提速,行政辦公區一二期建成投用,北京市級機關兩批集中搬遷工作順利收官,61 家北京市屬國企及下屬企業實現落戶。在雄安新區,“1+4+26”規劃體系和“1+N”政策體系基本建立,292 個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6500 多億元,4000多棟樓宇拔地而起,“四縱三橫”高速公路和對外骨干路網全面建成,北京援建的“三校一院”開學開診,40 余所學校、5 所醫療衛生機構與雄安新區對接合作,中央企業已在雄安設立子公司及各類分支機構200 多家,源自北京的3000 余家高新技術企業在雄安注冊。
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持續發力,“北京研發、津冀制造”模式正加速形成。產業協同水平不斷提升,區域配套更加緊密,新質生產力加快成長,一批優勢產業鏈和先進制造業集群逐步形成。數據顯示,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由2013 年的71.2 億元增長至2023 年的748.7 億元,年均增長率26.5% ;中關村企業在津冀兩地設立分支機構超1 萬家,北京企業對津冀兩地企業投資4.9 萬次,投資總額2.3 萬億元。
交通一體、生態同建、服務共享,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在交通一體化方面,北京“雙樞紐”機場國際競爭能力顯著提升,分工合理、高效協同的津冀港口群加速崛起,“軌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京津雄半小時通達、京津冀主要城市1 至1.5 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在生態協同方面,2023 年京津冀細顆粒物平均濃度較2014 年下降57.3%,由“持續向好”向“藍天常見”轉變;京津水源上游重點流域生態補償實現全覆蓋。在老百姓重點關注的教育、醫療、養老方面,京津200 多所中小學幼兒園與河北開展辦學合作,三地成立15 個特色職教集團(聯盟)、24 個高校聯盟;9300 余家定點醫療機構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區域內異地就醫實現“同城化”;5000 余名京津老人入住環京津周邊養老機構。
正是十年協同發展豐碩成果的累積,形成了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帶來區域整體實力的蝶變,京津冀已成為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三大重要動力源之一。三地經濟總量連跨5 個萬億元臺階,達到10.4 萬億元,是2013 年的1.9 倍。
展望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已明確提出“努力使京津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的宏偉目標。朝著這一目標, 京津冀三地必將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推進各項工作,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加速形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和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