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副中心建設綠色發展示范區方案獲批
國務院日前發布關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實施方案》的批復,表示原則同意該方案。批復指出,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聚焦建筑、交通、產業三大關鍵領域,強化能源、生態、文化三大重點支撐,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動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形成有利于綠色發展的國土空間利用格局,使北京城市副中心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重要踐行地、綠色發展制度改革先行先試區、綠色技術示范應用創新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引領區。
2024 年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堅目標確定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2 月9 日表示,本市已正式印發實施《推進美麗北京建設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2024 年行動計劃》。《行動計劃》明確了2024 年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主要目標:全力鞏固空氣質量改善成效,水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要求;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土壤環境質量保持良好;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碳排放強度同比持續下降;生態環境質量指數(EI)力爭穩中向好;并同步分解了各區年度指標重點任務計劃。
168個
推動168 個災后恢復重建項目上半年建成投用
“23 · 7”特大暴雨洪澇災害受災地區生活秩序已經基本恢復,正在全面推進災后恢復重建,提升防災救災減災能力。北京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近日表示,為加快受災地區恢復發展,今年將按照“一年基本恢復、三年全面提升、長遠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思路,持續推進災后恢復重建任務,推動168 個災后恢復重建項目上半年建成投用。
80個
2024 年建80 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近日從市商務局獲悉,2023 年,納入全年民生實事任務的82 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已全部建設完成,2024 年將繼續在全市高標準建設80 個布局合理、業態豐富、智慧便捷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讓居民的生活更便利。目前北京已有東城、西城、朝陽、海淀等8 個區入選商務部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試點,2024 年計劃指導和支持順義、昌平等區積極申報新一批全國建設試點,在全市打造更多樣板。
《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3 月1 日起施行
《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于2024 年3 月1 日起施行。《條例》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保障法”,緊緊圍繞“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怎么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作出規定,明確了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目標、建設原則、規劃布局、體制機制和制度措施,為高質量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供法制保障。
《條例》是北京科技創新的“基本法”“促進法”,堅持以“放權賦能、鼓勵創新、穩定預期”為根本價值宗旨,表明了制度化支持創新、促進創新、激發人才最大效能、營造優良創新生態的基本立場和態度,規定了促進科技創新的基本制度,既固化已有經驗,也為改革探索留有空間,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條例》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法制保障的“框架法”,較為全面地規定了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主要方面,為構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法制保障體系搭建了基礎框架。
北京國有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持續提升
北京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動員部署會暨2024 年市國資委系統工作會近日舉行。從市國資委了解到,2023 年全市國資國企全力穩生產、穩經營、穩市場,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持續提升。
數據顯示, 截至2023 年12 月末,北京市屬國企資產總額達16 萬億元;1至12 月,市屬國企實現營業收入2.2 萬億元;利潤總額1563 億元,資產、收入、利潤均保持穩定增長;在京納稅1110 億元,稅收貢獻持續破千億。
2024 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國有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也已明確。市國資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一方面要強化出資人資本回報,即市屬國企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在京納稅要與全市經濟協同增長;另一方面要更加強調高質量發展,凈資產收益率、銷售利潤率、全員勞動生產率等指標要達到或超過全國行業平均水平,研發投入強度和科技產出效率要持續提高。此外,工業產值等12 項支撐全市經濟的指標,要優于全市行業增長水平,跑贏大盤。
42.9%
本市數字經濟增加值占GDP 比重超四成
2023 年,北京持續精心打造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據統計,北京數字經濟實現增加值18766.7 億元,按現價計算同比增長8.5%,提高1.3 個百分點,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42.9%,有力支撐和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2023 年,北京新建5G 基站3 萬個,每萬人擁有5G 基站數達49 個,列全國第一;全球性能領先的區塊鏈與隱私計算算力集群Hive“蜂巢”啟用,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北京)累計標識注冊量1262 億;編制算力基礎設施實施方案,算力供給規模1.2 萬P 以上。
北京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舉行2024 年第一季度新聞發布會,會上內容顯示,本市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持續保持在較低水平。2023 年北京地區信貸總量保持快速增長,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12800 億元,首度突破1 萬億元大關。2023 年,人民銀行兩次下調政策利率,帶動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下行,促進社會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北京市金融機構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持續保持在較低水平。2023 年12 月末,北京地區普惠小微貸款加權平均利率降至4% 左右。
475 家
A 股“北京板塊”總市值保持全國第一
1 月31 日舉行的2023 年首都資本市場年度大會上,北京企業上市綜合服務平臺發布了《2023 年首都資本市場報告》。根據報告,2023 年全年北京新增全球上市公司達37 家,其中包括A 股22 家,港股8 家,美股7 家。統計顯示,截至2023年末,北京市共有475 家A 股上市企業,總市值20.86 萬億元,排名全國第一。北京市上市企業專精特新特征明顯,以2023 年新增的22 家A 股上市企業為例,其中有9 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占比達到41%。
22.8%
2023 年新設外資企業數量增22.8%
市統計局近日發布數據顯示,2023 年,北京“兩區”建設不斷釋放政策紅利和落地成效,全市新設外資企業1729 家,同比增長22.8%。從自貿試驗區看,新設外資企業數量占全市比重為14.9%,開放活力不斷增強。全市新設外資企業主要集中在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以及文化、體育和娛樂業4 個行業,合計占比近9 成。數據顯示,2023 年1 至11 月,全市規模以上外資企業實現營業收入5.6 萬億元,同比增長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