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龍艷


加快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科技強國提供戰略支撐,是黨中央賦予北京的重大戰略任務。1 月25 日,北京市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簡稱《條例》),《條例》緊緊圍繞“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怎么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邏輯主線,明確了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目標和原則、領導與推進機制、建設規劃與戰略布局、創新主體與創新活動、創新人才、創新生態、國際開放合作等“四梁八柱”及核心要素。《條例》堅持以“放權賦能、鼓勵創新、穩定預期”為根本價值宗旨,表明了制度化支持創新、促進創新、激發人才最大效能、營造優良創新生態的基本立場和態度,是北京科技創新的“基本法”“促進法”,為高質量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供了法制保障。
構建法制保障體系的重大舉措
2022 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2022 年10 月和2023 年2 月,習近平總書記就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兩次作出重要批示;2023 年5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加快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著力打造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北京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制定了《條例》,以立法形式明確為全市人民一體遵循的目標、原則和制度規范,體現了北京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也將凝聚更廣泛的社會共識,統籌全社會創新資源,形成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強大合力。
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北京“四個中心”功能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五子聯動”支撐首都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子”。《條例》的制定,將北京市委加快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頂層設計,轉化為建設目標、建設原則、規劃布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活動支持、創新生態建設等具體要求和法定內容,將改革決策與立法決策更好結合,以立法引領推動保障規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有利于更好服務“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支撐首都高質量發展。同時,制定《條例》是固化改革經驗、解決突出問題、構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法制保障體系的現實需要。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是一項全局性的系統工程,主體多、層級多、領域多、環節多,需要構建符合科技創新規律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形成規律的創新治理體系和法制保障體系,以法治提升政府行政效能、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支撐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此外,對于北京來說,近年來圍繞創新發展和科技領域改革需求,雖然出臺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知識產權保護條例、數字經濟促進條例、專利保護和促進條例、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決定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規和政策文件,但這些法規和政策文件,大都針對特定領域、特定區域或者科技創新的特定環節,對構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法制保障體系而言,北京需要一部統領性、基礎性的地方性法規。《條例》的制定明確了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四梁八柱”,有利于構建并不斷完善以《條例》為統領、以專項法規為支撐、以相關規范性文件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法制保障體系,發揮法制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系統的、持續的法制保障。
為科創營造優越的制度環境
2020 年10 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作出了新的部署,北京從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轉變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表明北京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定位、角色、使命和任務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也因此,《條例》承載著重要使命,旨在通過法治方式構建一個以信任為基礎、以自主權為動力、以責任為保障的科技創新體系,進而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穩定、透明、可預期的制度環境。
在科技創新中,信任是重要基石。《條例》確立了多項體現信任的具體制度。如戰略科學家負責制,賦予科技領軍人才充分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定權。在這一制度下,戰略科學家被賦予了更大的自主權和決策權,這不僅是對他們職業操守、戰略眼光和專業判斷的充分信任,更是對他們在科研活動中發揮關鍵作用的期待;再比如創新容錯機制的設立。科技創新本質上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過程,科研人員在科技創新中經歷失敗與錯誤,并從中吸取教訓、不斷進步。創新容錯機制正是基于對科技創新規律的深刻認識而設立的,這一機制體現了對科研人員創新精神的充分信任和尊重,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更加寬容、更加有利于創新的環境;還有包容審慎的創新監管機制,要求各級政府在面對科技創新時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同時又要審慎評估其可能帶來的風險和挑戰。通過這一機制,各類創新主體得以在更加寬松的環境中自由探索、大膽嘗試,更加靈活地應對市場變化和技術挑戰,從而促進新產業、新業態蓬勃健康發展。
自主權是激發科技創新活力的關鍵要素。在傳統的科研管理框架內,高等學校、科研機構難以靈活應對科研活動中的多變因素。《條例》的出臺,旨在打破這一僵局,通過賦予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科研自主權,進一步釋放其內在的創新潛能。自主權的擴大,意味著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在研究方向、資源配置等方面擁有了更多的決策空間,可以根據自身的專業優勢、市場需求以及科技發展的前沿趨勢,自主確定研究重點,靈活配置資源,從而更加精準地響應市場的快速變化和技術挑戰。這種靈活性和自主性的提升,有利于各類創新主體更快地調整研究策略,更高效地推進技術研發,從而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提升整個行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
在科技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的今天,負責任的創新已然成為科技創新活動的核心保障要素。隨著科技的進步,其潛在的倫理、安全及社會問題也日益凸顯。《條例》明確提出了負責任創新的根本原則,并在此基礎上強調完善相關制度的意義。針對科研誠信建設,《條例》提出通過建立全面而嚴謹的科研誠信機制,對學術不端行為采取嚴厲的懲戒措施,旨在為科技創新活動營造一個清朗、正直的學術氛圍。在科技安全治理領域,《條例》著重強調將科技安全納入整體國家安全體系中,明確保障科技創新活動的安全性與穩定性,為科技創新的順利推進筑牢安全防線。
齊心協力抓好法規貫徹實施
北京教育、科技、人才資源優勢突出,近年來在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方面積極探索,取得了積極進展,戰略科技力量不斷壯大。目前,北京擁有3個國家實驗室,在京全國重點實驗室達77 家,占全國總量28% 以上。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初具規模,16 個科技基礎設施平臺進入科研狀態。圍繞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北京共布局建設8 家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高校院所基礎研究布局進一步加強和優化。同時,高精尖產業集群加速形成。北京培育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科技服務業2 個萬億級產業集群,醫藥健康、集成電路等8 個千億級產業集群。人工智能領域的大模型研發機構數量居全國首位,高端醫療器械、AI 醫療創新產品獲批上市數量位居全國首位。
如此突出的科創優勢,需要法規的規范引導。《條例》的出臺將更好地解決北京科技創新所面臨的瓶頸和制度障礙,以法治的力量大力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表示,下一步將聯合各方齊心協力共同抓好《條例》貫徹落實。
首先,廣泛宣傳解讀,營造“知法尊法”良好氛圍。充分利用平面媒體、廣播電視、新媒體等途徑,全方位、多角度宣傳《條例》特色亮點。積極開展宣講培訓,深入園區、企業、高校院所開展普法活動,通過“送法上門”,使創新主體深入了解《條例》內容。同時,相關部門、各區也要結合自身實際,開展有針對性的宣傳宣講工作。
其次,加強統籌部署,推進配套政策加快出臺。相關部門將制定《條例》實施方案,圍繞創新主體與創新活動、創新人才、創新生態、開放合作等方面,加快建立健全配套措施,不斷完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政策體系。同時,對照《條例》規定,全面清理現行政策文件,及時修改或廢止與《條例》規定和精神不相符合的內容。
此外,聚焦主體關切,推動《條例》落實落地。建立《條例》落實工作機制,探索形成調度、評估、檢查等工作制度。聚焦創新主體關注的重點條款,推動有關部門和各區落實落細。比如,深化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改革,推動相關部門創新經費管理和審計監督方式;加大對急需緊缺創新人才的引進力度,推動制定急需緊缺創新人才目錄;推動相關稅收優惠政策落實等,切實增強創新主體的制度紅利“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