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典籍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和思想內(nèi)涵。本文以交際翻譯觀視域下的漢語典籍《論語》的英譯本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其應用的交際翻譯觀主要原則及翻譯策略。通過分析交際翻譯觀的定義、起源和發(fā)展,以及其在典籍英譯中的適用性,本文提出漢語典籍英譯中的重難點,闡釋交際翻譯觀的三大主要原則——目的原則、等效原則和適應原則對典籍英譯的適用性,并選取理雅各英譯本中的經(jīng)典案例進行分析,展示交際翻譯觀視角下直譯和意譯兩大翻譯策略的實際運用和效果。
【關鍵詞】交際翻譯觀;典籍英譯;《論語》;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12-010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2.032
漢語典籍是中國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文化的精髓。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漢語典籍的英譯需求日益增長。翻譯是跨國的文化交流活動,是通過譯者的理解和表達將兩種文化傳達給讀者的重要工具。在中國文化走向國際的背景下,典籍英譯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其核心力量[1]。然而,由于語言和文化差異的存在,準確傳達《論語》等漢語典籍的含義及精神成為一個復雜而嚴峻的挑戰(zhàn)。
目前,關于交際翻譯觀視域下漢語典籍英譯策略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一些學者提出了目的、等效和適應等翻譯原則,幫助翻譯者在英譯漢語典籍時更好地處理文化差異、修辭手法和韻律等問題。同時,一些典籍英譯的案例分析也為譯者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和啟示。典籍是中國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承載著我國豐富而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典籍的英譯變得越來越重要,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理解,越來越值得人們深思[2]。
一、交際翻譯觀概述
交際翻譯是英國著名翻譯家、翻譯理論學家彼得·紐馬克提出的兩種翻譯模式之一。紐馬克指出,交際翻譯觀的目的是努力使譯作對譯文讀者產(chǎn)生的效果盡量等同于原作對原文讀者產(chǎn)生的效果[3]。
(一)交際翻譯觀的起源
交際翻譯觀作為一種翻譯理論觀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中期。受維果茨基的影響,紐馬克反對過分強調(diào)語言社會層面的價值,而是把語言看作思考和自我表達的工具,重視語言的交際功能,從而形成了“交際翻譯”的觀點。因而在這一時期,翻譯研究逐漸從以語言為中心的傳統(tǒng)觀念轉(zhuǎn)向以交際為中心的翻譯視角。交際翻譯注重目標語文本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的可讀性和接受性。因此,在翻譯創(chuàng)作過程中,譯者需要充分考慮到目的語讀者的文化背景和語用特點,幫助目的語讀者盡可能從源語讀者的角度理解文本的內(nèi)涵[4]。
(二)交際翻譯觀的發(fā)展
交際翻譯觀的發(fā)展離不開尤金·奈達、卡塔琳娜·賴斯等學者的貢獻。尤金·奈達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功能對等”的概念,強調(diào)翻譯的目標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傳達原文的功能等效,為后來的交際翻譯觀奠定了基礎。卡塔琳娜·賴斯則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功能對等”的延伸概念——? “交際對等”。
隨著交際翻譯觀的概念逐漸完善和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從交際角度探討翻譯活動,提出了更具體的原則和方法,為翻譯活動提供了一種以交際為中心的視角和方法,推動翻譯活動的發(fā)展,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二、典籍英譯重難點
在翻譯漢語典籍時,翻譯工作者難免會面臨著一些重要而復雜的問題,其中涉及語言、文化、歷史等多個領域,這就需要譯者具備高超的翻譯技巧和深厚的學術素養(yǎng)才能應對。以下將探討典籍英譯過程中的一些重難點。
(一)語言差異
典籍往往使用古代語言,而目標語言則是現(xiàn)代語言,這兩種語言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這種差異包括詞匯、語法、句型、語法結(jié)構、語言習慣等各個層面,因而導致翻譯具有復雜性和挑戰(zhàn)性。漢語典籍可能包含特定文化的習慣用語、諺語或象征性語言,這些在另一種語言和文化中可能不易理解。因此,譯者需要在翻譯時準確理解原文,將其轉(zhuǎn)化為現(xiàn)代語言的表達方式,盡可能找到目的語文化中的等效表達,從而確保譯文的流暢性和可讀性,幫助讀者理解原作中的文化內(nèi)涵。
(二)文化背景
典籍往往承載著特定時期的歷史文化和思想觀念。文化背景不僅涵蓋典籍所屬的歷史時期和社會背景,還與典籍的哲學和思想有關。典籍通常探討倫理、道德、人生等重要哲學問題,這些問題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因此,在翻譯為目標語文本時,譯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哲學思想和文化背景,將其融入目標語言中,才能確保譯文的文化適應性和可接受性。
(三)風格特點
典籍作品通常具有獨特的風格和表達方式,這些風格特點是其文學價值和獨特魅力的體現(xiàn)。在英譯過程中,譯者需要盡可能地保留原作的風格,同時又要考慮目標語言的表達習慣和讀者的理解能力。這需要譯者深入理解原作,合理應用翻譯策略,并在翻譯過程中做出恰當?shù)恼{(diào)整和創(chuàng)造,以保持原作的風貌。
在面對這些挑戰(zhàn)時,交際翻譯觀提供了指導和方法。翻譯者需要在傳達準確的意義和信息的基礎上,考慮英語讀者的需求和文化背景,適當運用直譯和意譯策略,以確保譯文在跨文化傳播中的有效性和可理解性。
三、交際翻譯觀對典籍英譯的適用性
典籍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遺產(chǎn),其語言、思想和文化內(nèi)涵都與當代社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在進行典籍英譯時,交際翻譯觀可以提供一種有益的視角和方法,以確保翻譯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一)目的原則
目的原則是交際翻譯的重要指導原則之一。翻譯的目的語文本應與源語文本的功能保持一致,源語文本中的文化特征同樣要在目的語文本中明確展現(xiàn)[5]。目的原則強調(diào)翻譯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特定的交際需求,因此,翻譯人員需要根據(jù)交際目標和目標語讀者的需求來靈活運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和技巧,從而實現(xiàn)有效的跨文化交際。在典籍英譯中,目的原則要求譯者不但要傳達準確的含義和信息,還要考慮目的語讀者的需求,準確傳達典籍作品的核心思想和文化內(nèi)涵。
(二)等效原則
交際翻譯強調(diào)等效原則的應用。在典籍英譯中,等效原則意味著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追求在目標語文化中的自然流暢和通順,同時也要保持原文和譯文之間的意義等效。這個原則的核心思想是確保翻譯文本能夠傳達與原文相似的意義、情感和信息,而不受到語言、文化或結(jié)構的限制。漢語典籍作品中常常包含詩歌、韻律和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因此,譯者需要靈活運用交際翻譯觀的策略和方法,通過重新組織語言結(jié)構、調(diào)整表達方式等手段,來實現(xiàn)在目標語中的等效表達[6]。
(三)適應原則
適應性原則是交際翻譯觀的主要原則之一。它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考慮到英語讀者對典籍文化的了解程度,并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和注釋。有了相關的背景解釋和文化注釋,英語讀者才能更好地理解漢語典籍作品的內(nèi)涵和價值。此外,為符合目標語言的表達習慣,譯者可以在語言層面上做出調(diào)整,包括選擇適當?shù)脑~匯、語法和句子結(jié)構,確保翻譯文本的流暢性和可讀性。
綜上所述,交際翻譯觀在典籍英譯中具有一定的適用性。目的原則可以準確傳達典籍作品的意義和信息;等效原則可以在目標語中實現(xiàn)自然流暢和通順的表達;適應原則可以幫助英語讀者理解典籍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然而,由于典籍作品的特殊性,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仍然可能面臨一些挑戰(zhàn),這就要求譯者不僅要具備深厚的語言和文化素養(yǎng),還要靈活運用交際翻譯觀的原則和翻譯策略來處理漢語典籍英譯的難題。
四、交際翻譯觀視域下的典籍《論語》英譯策略
《論語》是中國古代哲學經(jīng)典之一,也是儒家學派的重要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后人編纂而成。這部典籍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包含了豐富的道德、倫理、政治和教育觀念,它還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習俗和各種文化行為[7]。但因其語言簡潔,字句精煉,兼之年代古遠,這給譯者的翻譯工作帶來不少挑戰(zhàn)。下面將以交際翻譯觀為視角,選取理雅各的《論語》英譯本(1893年)中的一些例子進行分析。
(一)直譯
直譯指的是在對原文忠實,語句通順且通俗易懂的情況下,將漢語的內(nèi)容、形式直接對等的翻譯成英語[8]。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可以通過直譯保留原文的句法結(jié)構和詞語的字面意義。經(jīng)典名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出自《論語·學而篇》,譯者在翻譯時用了兩個“Is it not...to...”句式,保留了原文的結(jié)構和字面意義。這樣的翻譯既傳達了原文的思想和情感,同時也保持了翻譯的自然性。“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一句出自《論語·為政篇》,在將其翻譯為目標語文本時,譯者同樣采用了直譯策略,將其翻譯為“At thirty,I stood firm.At forty,I had no doubts”,不僅保留了原文本的形式和結(jié)構,還準確地傳達了原文的意義和信息,保持了目標語文本的準確性和易理解性。
直譯策略也能用于處理漢語典籍中的經(jīng)典成語。“巧言令色,鮮矣仁。”一句出自《論語·學而篇》,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將“巧言令色”一詞直譯為“Fine words and an insinuating appearance”,該譯文可以完整清晰地表達出原詞的含義,強調(diào)了真正的美德不應該依賴于花言巧語和虛偽的外表。“克己復禮為仁”一句出自《論語·顏淵篇》,意為抑制自己,使言語和行動都走到禮上來,就是仁。在翻譯為目標語文本時,譯者將“克己復禮”一詞直譯為“To subdue ones self and return to propriety”,準確地表達了其含義,讓讀者能夠更有效地理解其中所蘊含的道德觀念。
直譯策略可以用于保留了原文的修辭手法和句式結(jié)構。“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出自《論語·述而篇》,譯為“Riches and honors acquired by unrighteousness,are to me as a floating cloud”。翻譯時,譯者將喻體“浮云”直接譯為“a floating cloud”,保留了原文的修辭手法,不僅清楚表述了原文的基本概念,也保留了原文的風格。
(二)意譯
意譯,又稱自由翻譯,與直譯相對。它的核心目標是傳達源語言文本的意義、情感和隱含信息,而不僅僅是字面文字的翻譯。這種翻譯策略著重于保持目標語文本的自然流暢和可讀性,必要時譯者可以考慮擺脫原文句子結(jié)構,重新遣詞造句,把原文的意思用通順的目的語表達出來,以適應目標語言和文化的語境[9]。
意譯策略還可以運用于典籍中的成語、諺語和典故的翻譯上。“發(fā)憤忘食”出自《論語·述而》,意為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常用于形容十分勤奮。在翻譯為目的語時,譯者采取了意譯翻譯策略,將其處理為“in his eager pursuit(of knowledge) forgets his food”,準確地表達了“發(fā)憤”的含義即求知的專注和努力。“糞土之墻不可杇也”出自《論語·公冶長》,用來比喻人或事物已經(jīng)敗壞到不可救藥的地步,就像墻壁被污物覆蓋而無法粉刷一樣,譯者將其處理為“a wall of dirty earth will not receive the trowel”。翻譯時,譯者并沒有將“糞土”一詞直譯,而是將其意譯為“dirty earth”,以便目的語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這個比喻。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可以加入適當?shù)慕忉尅⒀a充或修飾,幫助英語讀者理解原文中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內(nèi)涵。“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論語·為政》,這涉及中國古代社會中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在翻譯為目標語文本時,譯者進行了意譯,將其翻譯為“The superior man is catholic and not partisan.The mean man is a partisan and not catholic”。譯者選用了“superior”和“mean”這兩個修飾詞,意在通過適當?shù)慕忉尅⒀a充和修飾,幫助目的語讀者理解“君子”和“小人”的概念。此外,譯者分別將“周”和“比”意譯為“catholic”和“partisan”,通過這兩個詞分別傳達原文的核心意義。這正是交際翻譯的關鍵,譯者創(chuàng)作的目標語文本,要能準確地將原文本信息傳達給目的語讀者,幫助讀者體會原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最大程度地發(fā)揮語言傳達信息、產(chǎn)生效果的功能[10]。
在《論語》的英譯過程中,譯者廣泛應用了直譯和意譯兩種翻譯策略。直譯策略有助于英語讀者更好地體驗原文的修辭和文化背景,譯者需要權衡原文的字面意義和譯文的流暢性。但有時直譯也會使翻譯文本不夠流暢自然,因此,譯者可以采用意譯策略,靈活運用目標語言的表達方式,平衡準確性與可讀性,從而確保翻譯的質(zhì)量和效果,以實現(xiàn)有效的跨文化交際。
五、結(jié)語
本文以交際翻譯觀為基礎,研究了典籍英譯中翻譯策略的應用。通過對交際翻譯觀的起源與發(fā)展的梳理,深入探討了其在典籍英譯中的適用性,并分析了其中的重難點和挑戰(zhàn)。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交際翻譯觀為典籍英譯提供了有益的指導和方法。然而,目前仍然存在著許多值得探索和改進的方面。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擴大研究范圍,涵蓋更多典籍的英譯案例,探索更多適用于不同類型典籍的翻譯策略和方法。同時,還可以結(jié)合新興的技術手段,如機器翻譯和人工智能,探索其在典籍英譯中的應用,以提高翻譯的效率和質(zhì)量。通過這些努力,典籍英譯的研究和實踐定能不斷取得突破和進步,為推動文化交流和理解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曾慶穎.中國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典籍翻譯特點——以《英韻三字經(jīng)》為例[J].青春歲月,2018,(07):45-46.
[2]唐聰.從目的論視角看文學典籍的翻譯[J].文學教育(下),2018,(07):18-19.
[3]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王曉靖.基于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觀下科技英語翻譯的討論[J].教育現(xiàn)代化,2016,3(13):173-174.
[5]肖鈞銘,馮曉蕾,關晶晶,陳國新.芻議交際翻譯理論視閾下藥品說明書漢英翻譯原則[J].理論觀察,2016,
(04):135-136.
[6]羅薇.交際翻譯理論視角下的《大傳染病中的心理戰(zhàn)》(節(jié)選)英漢翻譯實踐報告[D].廣西民族大學,2021.
[7]魏望東,劉雪芹.文化典籍翻譯中的“再語境
化” ——以《論語》疑難章句英譯為例[J].翻譯研究與教學,
2022,(02):36-41.
[8]李輝.茶產(chǎn)品中直譯和意譯的運用探究[J].福建茶葉,2018,40(10):279-280.
[9]趙澤凡.英語翻譯中直譯和意譯新探[J].青春歲月,2019,(05):46.
[10]李振.語義和交際觀下《紅樓夢》醫(yī)藥文化因素的英譯策略——兼評霍氏和楊氏兩譯本醫(yī)藥英譯的得失[J].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03):161-167.
作者簡介:
王培培,鄭州輕工業(yè)大學,英語筆譯專業(yè),研究方向:科技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