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加濤,劉猛道,付正波
(保山市農業科學研究所,云南保山 678000)
蚜蟲是農業生產的重大害蟲,不僅通過取食韌皮部直接為害植物,還會傳播多種植物病毒病,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1]。蚜蟲是大麥的主要害蟲之一,成、若蟲吸食大麥的葉片、莖稈和幼穗的汁液[2-3]。蚜蟲蟲害發生時,其產生的蜜露分散在葉片上,嚴重影響了作物的光合作用,一定程度上導致作物減產[4]。蚜蟲分布廣、種類多、世代重疊、數量大、繁殖快、危害嚴重,而且還能傳播多種植物病毒病[5-6]。溫度13~25℃,相對濕度40%~80%時有利于麥蚜大發生[7]。在保山市大麥生長期,其溫、濕度均有利于蚜蟲發生,對大麥危害極為嚴重,嚴重影響大麥產量,減產10%~30%[8-9]。由于當前抗蚜蟲的大麥品種資源匱乏,因此只能選用高效化學藥劑防治蚜蟲。目前,主要采用吡蟲啉[10]、噻蟲嗪[11]等藥劑噴霧防治蚜蟲,具有一定的防效。但在防治蚜蟲過程中,由于施藥量、噴施技術、噴施條件不同,不僅會造成農藥浪費,無法達到防治效果,還容易引起環境污染[12-13]。藥劑拌種是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技術之一[14],能有效減少農藥的施用量和施用次數,降低環境污染,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當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實現減藥增效、綠色控害的重要舉措[15-16]。因此,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持效期長的殺蟲劑和簡單易行的方法十分重要。通過選用70%噻蟲嗪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拌種,研究防治蚜蟲的效果及對大麥的增產作用,以期為保山市大麥蚜蟲防控提供科學有效的措施。
試驗藥劑為瑞士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生產的70%噻蟲嗪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和30%噻蟲嗪懸浮種衣劑;大麥品種為保山市大面積推廣的二棱品種“保啤麥28號”。
試驗設5個處理。每10 kg種子70%噻蟲嗪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拌種的用量為20 g(處理1)、30 g(處理2)、40 g(處理3);每10 kg種子30%噻蟲嗪懸浮種衣劑拌種的用量為30 mL(處理4);以用清水拌種為對照(處理5)。每處理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10 m2,四周設保護行。
播種前1天,按照不同的藥種比,稱量藥劑和種子量,藥劑加清水100 mL稀釋后拌種(1 kg種子),使每粒種子都均勻黏附藥液,堆捂12 h后晾干即可播種。2020年11月20日播種,全生育期灌水3次,化學除草1次,2021年4月25日收獲。
藥效調查自第2年2月上旬開始,視大麥蚜蟲發生情況而定,每小區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調查30株,定點定株調查活蚜數量,每7 d調查1次,共調查8次,計算防治效果。收獲前調查各處理有效穗、病害發生情況,收獲時取樣調查穗實粒數、千粒重。
不同處理對蚜蟲的防治效果見表1。
不同濃度、不同劑型的噻蟲嗪拌種處理后,大麥百株蚜蟲量均比對照少,說明對大麥蚜蟲均具有一定防效,防效隨著時間推移而降低;相同時期、不同處理防效有差異,按防效從高到低排列為處理4、處理3、處理2、處理1;2月中旬以前,4個藥劑處理之間防效無差異;2月下旬至3月底,處理4、處理3、處理2之間防效差異不顯著,但顯著高于處理1。用70%噻蟲嗪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拌種,防效隨著濃度增加而增加;每10 kg種子用30~40 g的70%噻蟲嗪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拌種與用30 mL的30%噻蟲嗪懸浮種衣劑拌種防效相近。
大麥分蘗盛期至拔節期(2月8日至15日),2種劑型處理防效均為100%。
大麥孕穗期至抽穗揚花期(2月22日至3月1日),70%噻蟲嗪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拌種對蚜蟲的防效為72.30%~95.70%,30%噻蟲嗪懸浮種衣劑拌種的防效為87.54%~96.70%。
大麥灌漿期(3月8日至22日),70%噻蟲嗪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拌種對蚜蟲的防效為33.60%~80.04%,30% 噻蟲嗪懸浮種衣劑拌種的防效為69.90%~80.24%。
大麥乳熟期(3月29日),70%噻蟲嗪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拌種對蚜蟲的防效為14.20%~49.44%,30%噻蟲嗪懸浮種衣劑拌種的防效為50.04%。
從大麥整個生育期看,前85 d,噻蟲嗪拌種對大麥蚜蟲防效均為100%;進入3月,防效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低,3月末防效降至50%以下。說明用70%噻蟲嗪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拌種可控制大麥蚜蟲危害至3月中下旬,防效持續時間達4個月,特別是每10 kg種子用藥30、40 g處理的防效更佳,與每10 kg種子用30%噻蟲嗪懸浮種衣劑30mL拌種防效接近。
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區組間產量差異不顯著,處理間產量差異達極顯著水平。各處理對大麥產量的影響見表2。

表2 不同處理產量結果及差異比較
處理4、處理3、處理2、處理1之間產量差異不顯著,但極顯著高于對照處理5。處理4單產最高,為7 983.3 kg/hm2,比對照增產1 183.3 kg/hm2,增產率為17.4%;處理3單產居第2位,為7 950.0 kg/hm2,比對照增產1 150.0 kg/hm2,增產率為16.9%;處理2單產居第3位,為7 866.7 kg/hm2,比對照增產1 066.7 kg/hm2,增產率為15.7%;處理1單產居第4位,為7 383.0 kg/hm2,比對照增產583.3 kg/hm2,增產率為8.6%。由此說明70%噻蟲嗪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有效防治蚜蟲后對大麥具有增產作用,產量隨拌種濃度的增加而增加。每10 kg種子用30、40 g的處理與每10 kg種子用30%噻蟲嗪懸浮種衣劑30 mL的處理產量相近。
(1)有效穗。對照處理5有效穗最低,為659.5萬穗/hm2;處理4有效穗最高,為679.3萬穗/hm2,比對照多19.8萬穗/hm2;處理3、處理2、處理1有效穗分別為678萬、673.5萬、661.5萬穗/hm2,分別比對照多18.5萬、14萬、2萬穗/hm2。說明用70%噻蟲嗪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拌種防治蚜蟲后對大麥有效穗具有促進作用,每10 kg種子用藥30、40 g處理有效穗增加顯著,與每10 kg種子用30%噻蟲嗪懸浮種衣劑30 mL的處理增加量相近。
(2)穗實粒數。對照處理5穗實粒數最低,僅為22.5粒;處理4穗實粒數最多,為24粒,比對照多1.5粒;處理3、處理2、處理1穗實粒數分別為23.8、23.5、23粒,分別比對照多1.3、1.0、0.5粒。說明用70%噻蟲嗪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拌種防治蚜蟲后對大麥穗實粒數具有促進作用,每10 kg種子用藥40 g處理穗實粒數增加顯著,與每10 kg種子用30%噻蟲嗪懸浮種衣劑30 mL的處理增加量相近。
(3)千粒重。對照處理5與處理4千粒重相同且最高,為50 g,比對照多3 g;處理2、處理1千粒重分別為49.5、48.5g,分別比對照多2.5、1.5 g。說明用70%噻蟲嗪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拌種防治蚜蟲后對大麥千粒重具有促進作用,每10 kg種子用藥30、40 g處理千粒重增加顯著,與每10 kg種子用30%噻蟲嗪懸浮種衣劑30 mL的處理增加量相近甚至相同。
藥劑拌種技術近年來在我國各地得到大力推廣,具有用藥量少、防治成本低、對病蟲害防效高、對環境友好及能達到一藥多治的優點,同時減少了田間操作工序,省工、節本、增效。在大麥生產中,拌種防治大麥蚜蟲越來越重要,而藥劑拌種對防治蚜蟲具有防效好、持續時間長等特點,整個生育期不用噴施任何殺蟲劑[17-18]。噻蟲嗪是第二代新煙堿類殺蟲劑,具有觸殺、胃毒及內吸活性,用于莖葉處理、種子處理,也可用于土壤處理,具有活性高、安全性好、殺蟲譜廣、持效期長等特點,對刺吸式害蟲有良好的防效[19-20]。70%噻蟲嗪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拌種防治小麥蚜蟲,對苗蚜、穗蚜防效較好,藥效持久,且對小麥生長安全[21]。試驗結果表明,每10 kg種子用20、30、40 g的70%噻蟲嗪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拌種對大麥發芽無影響,對大麥蚜蟲防治效果較好,且持效期長,達4個月,同時對大麥具有增產作用,增產率8.6%~16.9%。對有效穗、穗實粒數和千粒重等大麥產量構成三因素具有促進作用,有效穗增加2萬~18.5萬穗/hm2,穗粒數增加0.5~1.3粒,千粒重增加1.5~3 g。生產中,每10 kg種子宜采用70%噻蟲嗪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30~40 g拌種防治大麥蚜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