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輝/江蘇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貫徹落實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重大任務的深化之年。江蘇省圍繞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提出“大力發展項目農業、設施農業、智慧農業和綠色農業”。“四個農業”是推進工作落實的抓手,各地要聚焦“四個農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打造更多體現走在前、做示范、具有江蘇特色的標志性成果。
抓項目就是抓發展,抓發展就必須抓項目。2024年江蘇省農業農村廳決定開展“農業農村投資促進年”活動,年底舉辦江蘇農產品(上海)交易會,進一步加大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建設力度,增強信心、開拓渠道,努力實現“3年3000個重大項目,萬億投資進農業農村”目標。
狠抓項目儲備。項目有沒有,關鍵在謀劃儲備。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將以儲備項目為資金分配因素,沒有建立項目儲備庫的將無法安排資金。必須早謀劃、早部署,注重加強各類項目庫建設,努力實現謀劃一批、儲備一批、實施一批、見效一批的良性循環,防止出現資金等項目的情況。要突出加強項目包裝策劃,挖掘、整合、盤活本地農業農村優質資源要素,統籌謀劃、打捆打包,幫助對接落實一批有效益、有吸引力的招商項目,原則上每個縣(市、區)常態化儲備項目不低于20個。
狠抓招大引強。各地要牢固樹立大招項目、招大項目理念,主動對接中糧、華潤、牧原、益海嘉里等頭部農業龍頭企業開展“敲門行動”,細化編制招商圖譜,重點招引一批億元以上重點項目。要緊盯北京、上海、廣東等國內重點區域,放眼美國、德國、荷蘭等世界發達國家,開展省外和境外招商,積極引入一批有競爭力的優質企業和資本。要突出“專精特新”,積極招引和培育一批細分領域市場占有率30%以上農業企業,做大做強一批“小而美”的“蘇”字號優勢特色產業。
狠抓項目質量。質量直接關系到項目實施效果,要圍繞省級示范項目,每個縣(市、區)集中力量、集聚資源,重點打造1~2個精品項目、標桿項目,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這是重大項目下一步考核的重點方向。要圍繞“4+13+N”農業全產業鏈體系,聚焦產業鏈上中下游,內培外引一批產業鏈關鍵項目,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健全產業體系、延伸產業鏈條,做大做強產業鏈鏈主企業和骨干龍頭。要堅持項目姓農、聯農帶農,把帶動農民增收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多謀劃實施與農業農村緊密結合、帶動力強的項目,讓農民更好分享產業項目增值收益。要建立健全資本下鄉風險防范機制,不能盲目舉債引進項目主體,不能發生侵害農民利益、擠占農民資源的負面事情,更不能影響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
狠抓項目服務。項目招引簽約后,落得下、轉化快是關鍵,要建立健全項目“一對一”掛鉤服務機制,實行項目落地“快速通道”,聚焦重大項目建設全過程,靠前服務、延伸服務,協同推進項目開工、建設、投產,確保簽約項目早落地、開工項目快建設、建設項目早達效。要爭取把農業項目納入地方黨委政府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現場觀摩點,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全局統籌考慮、一體推進。要定期發布重大項目融資需求,推動“財政金融支農16條”落地落實,促進供需兩端精準匹配,讓“金融活水”更多更順暢支持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建設。要幫助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加快項目建設進度,爭取一季度開工率達50%、上半年達75%、三季度全部開工。

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是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重大舉措,也是在確保糧食安全基礎上突破資源環境制約,提高產出效率的重要抓手。江蘇是經濟大省、農業大省、科技大省、制造業大省,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要以現代設施農業“雙十雙百”示范工程為抓手,將現代設施農業打造成為“推進農業現代化走在前”的標志性工程。
加強設施裝備適用性研究。要加強適用性研究,緊密結合本地實際,因地制宜加以改造提升,或在引進時就提出改造要求,確保與江蘇氣候、人文、消費市場等相適應。設施農業的一些專用品種對外依存度較高,比如西蘭花、櫻桃番茄、草莓、郁金香、蝴蝶蘭、小型水果黃瓜等特色品種進口占比較高,海洋設施養殖缺乏適宜本省海域資源的養殖品種。要依托種業振興“揭榜掛帥”、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等項目資源,統籌科研機構和研發企業等創新主體,聚合資源創制、技術研發、品種培育、示范推廣等上中下游全鏈條創新資源,加快設施農業優質專用品種協作攻關。要扶持做強一批科技水平高、經營規模大、市場競爭力強和發展潛力大的特色優勢種苗中心,從源頭上保障設施農業的種苗供給。
補齊設施農業機械化短板。設施農業的短板還在于機械化,雖然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87%,但設施農業機械化率僅有64%,與設施種植相配套的先進適用機械比較缺乏,智能化和自動化水平也比較低。要以開展全國農機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和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研發制造推廣應用先導區建設為抓手,借勢推進設施農業機械裝備補短板工作,突破一批設施農業生產關鍵環節裝備技術,加快“宜機化”配套建設,實現農機農藝融合發展。
推動設施農業提檔升級。目前,江蘇省10年以上溫室超過50%,部分設施出現老化,且日光溫室和連棟溫室僅占16%,遠低于山東、安徽;國家海洋牧場僅4個,以海洋養殖為主的設施漁業明顯落后于廣東、福建等省份。近期,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強調,要推動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各地要搶抓機遇,抓好農業設施和農業機械更新,加快提升全省現代設施農業發展水平。要以縣為單位開展低效設施改造,加快高保溫、高透光、高壽命的新材料應用,加快發展節能日光溫室和大跨度塑料大棚,鞏固拓展全省現代設施農業發展優勢。加大政策扶持,加快老舊農業機械報廢更新。
盤活用好農業設施資源。設施農業用地固然緊缺,也不可能完全放開供給,在爭增量的同時,還要抓存量,切實提高存量設施的利用效率。各地要盡快對可利用設施農業資源開展摸底調查,形成可利用資源“一張圖”,因地制宜研究盤活利用方案,引進社會資本通過重組、兼并、改擴建等方式,對農業設施進行盤活利用,提高設施裝備利用效率。針對江蘇省高標準農田建設連片耕地不足的實際,通過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深入挖掘國土空間利用潛力。各地要切實加大政策宣傳力度,用足用好政策資源,加快發展高效設施農業。
智慧農業是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抓手,是未來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江蘇省智慧農業發展基礎較好,大田種植、畜禽養殖、設施栽培生產信息化率均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4個百分點以上,率先建成“蘇農云”大數據平臺,是全國首個實現農業農村大數據“部-省-市-縣”四級互聯互通的試點省。江蘇省有基礎、有條件、有能力、也迫切需要把智慧農業打造成江蘇農業的一個重要標志。2024年,全省將把智慧化在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的應用作為涉農資金支持重點和考核要求,加快推動農業“智改數轉網聯”取得新突破。同時,著力打造一批智慧農業園區、數字農場(牧場、漁場)、智慧農業基地,通過信息技術滲透在耕種收各環節、產加銷各領域、上下游各層面,改造提升傳統農業。
突出集成化發展智慧種植。大田種植生產周期長、涉及環節多,且受外部環境影響大,要加快推動農藝農田農機與信息化協同融合,形成集成高效的智慧種植“組合拳”。各地要加強工作統籌和情況調查,以縣為單元拿出整體性推進方案,緊密結合“規模化、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糧食高產創建聯片區和規模種植區,統籌布局田間物聯網監測設備,對農業氣象、田間土壤墑情肥力、農作物病蟲害等指標進行實時監測,運用植保無人機等智能農機裝備,開展精準防控,推動糧食單產提升。要運用信息技術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網絡,對高標準農田等耕地信息整合“上圖入庫”,繪制耕地種植用途管控“一張圖”,實現良田糧用、動態高效管理,有效防范遏制耕地“非糧化”現象,穩定糧食生產。要引導區域性農事社會化服務中心,探索智能農機裝備體系化應用場景,加快建設一批“無人化”農場等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智能化示范基地,讓各類新型智能農機裝備在實踐應用場景中迭代升級。
突出智能化發展智慧畜牧。江蘇將修訂《江蘇省畜禽標準化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創建技術指南與現場考核評分標準》,進一步突出智能化發展導向,引導規模養殖場戶集成環境精準調控、生長信息監測、異常行為識別、疫病智能診斷等技術,配備精準飼喂、智能巡檢、產品自動采集、糞污自動清理等裝備,提高養殖效率。要探索動物疫病監測、診斷和防控信息一體化管理,精準測報降低疫情風險。
突出裝備化發展智慧漁業。漁業是江蘇省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發展智慧漁業,無論是內陸養殖,還是海洋漁業,都有巨大的提升空間。要引導養殖主體配備水質在線監測、智能增氧、精準投喂、循環水處理等智能化設備,分類有序推進標準化池塘養殖提檔升級,全面提升漁業科技化、裝備化水平。要在海洋牧場、漁港經濟區加快推廣應用智能化技術裝備,支撐海洋漁業產業向深遠海拓展。要強化漁業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加快推廣漁船衛星通信、北斗定位導航、防碰撞等船用終端,提高海洋漁業安全水平。
突出全程化發展智慧園區。農業園區是農業現代化發展高地,也應當是智慧農業發展高地。要以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園為載體和示范平臺,更加注重園區智慧農業發展。江蘇將重點打造創新引領的智慧園區,加快建設一批智慧農業產品技術中試基地和技術交互平臺,打通智慧農業技術產品從研發到制造應用的堵點卡點,把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率先建成全面、立體、融合的智能化產業體系,充分展示未來產業圖景。南京國家農創中心是智慧農業高地中的高地,要積極與市縣對接服務,為各地智慧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方案和支持。
綠色農業是農業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不是一味的減肥減藥、關停退養,而是要在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的基礎上,統籌好綠色發展與穩產保供的關系,堅決轉變過去大水大肥大藥等粗放式發展的老路。2023年,江蘇在太湖地區率先開展農業綠色發展攻堅行動,制定太湖流域農業綠色發展三年行動方案,試點開展農田退水環境數據監測,2024年要在全省面上擴大應用,積極開展試點示范,全面推進農業綠色轉型。
強化動態調查監測。多年來,農業農村系統在農作物病蟲害和畜禽水產疫病防控、化肥農藥施用、耕地質量監測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為指導現代農業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從2024年起,江蘇將率先在太湖地區探索建立農業綠色發展監測體系,對化肥農藥施用、養殖尾水排放、畜禽糞污利用和農田退(尾)水開展系統調查監測評價,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取得經驗后逐步向全省推開。
強化綠色科技支撐。要瞄準制約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環節與技術瓶頸,明確創新需求及目標,圍繞節水節肥節藥、多高抗品種選育、生態循環種養、農業廢棄物高效高值利用、農業降碳增匯、農機裝備智能化綠色化、農田生態功能提升等重大問題,開展聯合攻關和技術組裝,加快形成一批先進適用的集成技術模式。要聚力提升秸稈綜合利用水平,一手抓還田,一手抓離田,特別是秸稈離田上,要緊緊圍繞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和基料化,創新思路舉措,積極探索實踐,扶持秸稈收儲社會化服務組織,示范推廣高效打包設備,完善收儲站點、中心建設,加快秸稈黃貯、膨化等技術產業化,推進秸稈飼料提質增值,發展秸稈養畜產業,以秸稈為原料推動發展低碳清潔能源。加快推進太湖及重要水源地一、二級保護區直播稻全改機插稻,積極推廣精準精量施肥施藥技術裝備,發展統測統配統施社會化服務,進一步提高肥效防效。要不斷完善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探索建立農業綠色生產技術和綠色投入品推廣補貼目錄制度,引導農業經營主體采用有利于改善環境的適用技術及其物化產品。
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要聚焦風險隱患較大的重點品種、重點環節和重點地區,強化監督抽查、風險研判和檢打聯動,持續推進專項攻堅治理,保持高壓嚴打態勢。對監測發現的問題,監管與產業部門要共同加強研判,產管并舉,一方面依法追究責任,運用新《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手段,落實“四個最嚴”,通過推行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通報約談等措施,把責任壓力傳導到產地政府和主體;另一方面倒逼引導種養殖主體采取綠色方式,堅決淘汰無法保障質量安全的傳統種養殖方式,因地制宜指導、支持生產主體全面應用綠色防控、健康養殖等新技術新模式,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監管如果“引導”失靈,就轉向“執法”為主。
強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也是綠色農業的內在要求,包括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富民強村幫促等各項工作,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堅持因地制宜,尊重農民意愿,發動農民群眾和群團組織參與村莊共建、共治、共管。聚焦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村莊環境問題,深入開展以“四清一治一改”為重點的常態化村莊清潔行動,突出清理“一部、四沿、五旁”等重點區域和死角盲區,推動村莊內部和周邊保持干凈整治有序。堅持循序漸進,穩妥推進農村戶廁改造、宅基地改革、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鄉風提升等,確保建一個、成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