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海軍
人工智能與智慧校園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北京共識》提出,各國要引領實施適當的應對策略,通過人工智能與教育的系統融合,全面創新教育、教學和學習方式,并利用人工智能加快建設開放靈活的教育體系,確保全民享有公平、適合每個人且優質的終身學習機會,從而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現。因此,應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優勢,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深度融合。
智慧校園指以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提高學與教的效果為目的,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為核心技術,提供全面感知、數據化、網絡化、協作型、智慧型的校園工作、學習和生活一體化環境,并能對教育教學、教育管理進行洞察和預測的智慧學習環境。浙江大學率先描繪了智慧校園的藍圖:隨時隨地的網絡學習,融合創新的網絡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務治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園生活。智慧校園建設不是簡單地將人工智能技術和教學工作相結合,而是要實現深度融合,創建智慧化的校園環境,為突出人工智能技術實踐優勢,在構建智慧校園時,可借助人工智能軟件、設備,推進智能校園信息化建設。
人工智能技術支持的智慧校園建設
重慶市聚奎中學校積極探索和實踐人工智能技術在智慧校園中全方位的運用,建設了移動辦公平臺、智能物聯教室、智能訪客系統、人臉識別門禁系統,推動學校管理從人工化管理向智能化管理轉型,對備課、上課、作業、輔導、考試、評價6個關鍵環節進行系統設計,加大了互聯網技術的融入,全面提升了教學效能。
1.智慧校園綜合信息平臺
建設一個好的智慧校園綜合信息平臺,一直就是擺在信息化建設管理者面前的頭等大事。這個平臺要方便易用才有生命力;這個平臺要足夠開放才能不斷吸納優秀的軟件運用;這個平臺要足夠安全,沒有做好信息安全,信息化建設寸步難行;這個平臺要有足夠強大的功能,滿足多角色、多場景的不同需求;這個平臺還要足夠智能,可進行全流程的數據采集及治理,為教學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在多年信息化建設探索的基礎上,學校信息化管理團隊對當前流行的平臺建設方案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對現有的應用重新進行了梳理,構建了“企業微信”+“智慧校園1.0”的綜合信息平臺。
(1)基礎平臺中心。用戶可以自由選擇微信、企業微信小程序、PC、移動終端等軟硬件產品,即可以統一數據標準和身份識別,將教育主管部門、學校管理者、教師、學生、家長等相關人員進行連接。
(2)應用中心。為生態應用提供數據交換和AI等技術,向開發者提供數據同步、軟硬件連接、插件登錄,幫助開發者快速構建自己的應用,滿足定制化需求,并以應用市場的形式為開發者提供應用分發渠道,提供分級管理與效果評估服務。應用中心覆蓋了智慧教學、智慧辦公、智慧管理、智慧家校、智慧數據、智慧環境等各個應用場景,完美契合了學校的日常需求,解決了教育教學中的各種痛點和難點。
(3)大數據中心。智慧校園的大數據服務平臺具有可視化、智能化的特點,打通了數據采集、數據治理、數據存儲、數據計算的全流程,可進行全場景的數據采集治理,重構教育數據連接樞紐,發掘教學服務新模式。教學大數據分析模塊讓數據可以真正服務于教育。例如,針對教學管理,可以根據教師教學過程及結果數據進行系統分析,挖掘潛在教學資源需求,優化教學資源配置,促進教學創新。
2.智能校園管理
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運用為快速獲取和呈現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手段,讓精準管理成為可能。管理者應該思考如何重構工作流程,借助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自動化。在不斷積累學校各類數據后,智慧管理系統按人員場所、活動等多個維度進行整理和分析,為科學的管理決策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撐,最終實現依法依規科學管理和決策優化組織結構,使教育工作更高效。
學校利用企業微信平臺,不斷擴充管理系統。目前已經上線的有智能公文流轉系統、采購全流程管理系統、訪客預約系統、會議預定及簽到系統、智能選課系統、智能排課系統。這些系統的上線,實現了大部分工作的無紙化,打通了線上線下的屏障,提高了辦事效率,提升了管理效能。
3.泛在互聯校園環境的構建
物聯網被稱為第三次信息革命。物聯網技術將虛擬和現實世界相結合,將人類社會推進到全面感知的智能時代,為人們提供智能化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達到更加“智慧”的狀態。
學校通過iDste物聯網感知設備收集信息,利用網絡層大數據云儲存和人工智能的算法,數值化管理各種物聯網執行設備,建立了多媒體集控管理系統、高清音視頻直轉播系統、IP數字廣播系統、無線物聯控制系統,為校園提供了高度融合的智能管控解決方案。學校通過合理利用管理建筑內的設備資源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通過物聯網傳感器和邊緣計算攝像機增加建筑物中的主動安防管理;通過各種物聯網控制端(PC、移動端等)對建筑的管理更加集中和便捷。目前兩校區所有的教室和功能室都安裝了iDste物聯網設備,實現了校園網和物聯網融合運用,打造了智能校園環境的基本形態。
4.個性化精準教學
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未來教師角色將發生大變化。人工智能將會幫助教師從機械、重復的腦力工作中解脫出來,例如閱卷、批改作業。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工具已無法滿足現階段教師的教學需求及社會對教育的發展要求,唯有通過信息化的手段,才能實現科技推動教育發展的目的。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精確學情診斷、個性化學習分析和智能決策支持,大大提升了教育品質,對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優化教育治理都具有重要作用。
學校給課前、課中及課后的教學提供了新的智能解決方案,在不改變師生傳統的教學習慣的前提下,很好地解決了傳統教學中的互動不充分、反饋不及時的弊端。通過企鵝智筆課堂,學校構建起覆蓋多維度的數據采集網絡,利用和諧的師生互動和及時的教學反饋,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一步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從而促進學校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5.協作式評價創新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對學生起著鑒定、導向、激勵、診斷、調節、監督、管理等功能。幾乎所有學校都重視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而傳統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存在數據錄入工作量大、數據錄入方式單一、數據很難二次利用、數據之間不能共享、不能實現良好的家校及時互動、重總結性評價輕過程性評價、重主科評價輕副科評價、重班主任教師評價輕其他教師評價等問題,造成評價無法全面、立體、客觀、科學地反映學生的素質。實行豐富多樣的評價內容和評價形式,建立團隊協作式評價系統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
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我校建立了一套學生綜合素質創新評價系統。評價系統多場景、常態化采集數據,包括學號點評、座位表點評、小組點評、階段性批量錄入、主題評價導入、語音評價、掃碼評價、手環評價、多主體評價等各種采集場景。每學期定期生成各學科日常評價報告、單元評測報告、學業水平報告、體質健康報告、班主任寄語、校本特色學習報告等豐富多彩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報告。該系統全面如實地記錄了學生在校的各種表現,并利用大數據算法和人工智能技術自動生成學生評價報告,教師和家長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還可以根據班級學習情況進行相應的備課和教學,針對個體差異進行科學輔導,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
結? 語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學校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接受度和認可度也在不斷提升。可以預見,人工智能技術將越來越多地運用到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強大的技術優勢將會有更多的展示,也將深刻地改變教育教學。
參考文獻
何欣.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智慧校園[J]. 信息系統工程,2020(3): 109-110.
王賢燦.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校園建設[J].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9(10): 77-80.
作者單位:重慶市聚奎中學校
編? ?輯:王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