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湯陰縣菜園鎮農業服務中心 李克法 王志萍 張慧 劉國順
目前,山藥主要栽培方法有塑料套管、機械打洞、挖溝栽培法,其中,挖溝栽培法應用最廣泛。錢自艷等認為,挖溝栽培法中以溝渠人工挖掘為主,采收時輔助灌水方式。一般來講,栽培山藥時,溝渠適宜深度80~100 cm、行距80~100 cm,平均寬度為20~25 cm,因種植要求不同,如山藥品種不同、區域不同等情況,要調整溝渠的適宜深度、行距。
山藥種植時,要因地制宜,選擇適宜的種植環境,提高山藥產量和品質。廖玉平等認為,山藥種植應選擇微酸性、中性土壤,土壤盡量避免有黏土、土沙粒等夾層,盡可能肥沃、疏松、深厚,土質松軟、上下一致,土層深厚,灌溉方便、排水性好,適合開溝整畦。種植山藥盡量避免重茬地,每隔3 年輪作1 次,不能和花生、紅薯等農作物混種在一起。
栽培山藥適宜選擇南北方向,單行種植或雙行種植。單行種植時,行距80~100 cm,溝寬預留30 cm 左右,株距20 cm 左右。雙行種植時,要注意大行距和小行距之間的間隔距離。一般情況下,大行距170 cm 左右,小行距40 cm 左右。春季土壤解凍后,把下層土壤埋入溝渠,以35 cm 左右為間距開挖南北走向的溝渠,隨后澆水、踏實土壤。合理選擇山藥的栽植密度,搭建高低架保證有效排水。選擇平整的土地整畦,注意排水,需要灌溉、排澇都方便。
山藥是深耕性農作物,必須細耕土地。劉少軍等認為,如果土地不進行深翻,會導致山藥發育不良,易產生分枝,甚至會造成畸形,嚴重影響山藥的品質和產量。通常情況下,頭年冬季對土地進行60 cm 左右深度的深翻,促使土壤熟化,殺死地下害蟲。翌年春季整地、施肥、下種,肥料均勻撒入土地,再細致翻土、做畦。科學整地能強化土地蓄水能力,為山藥苗提供充足水分,保證良好的土壤條件,規避水土流失,能夠種出質量好、產量高的山藥。整地過程中清理土壤中的雜草、枯草等雜物,防止爭奪養分,避免出現山藥苗營養不足、病蟲害嚴重的現象。
山藥嘴子作種,應選用未受凍、無病斑、頂芽飽滿的嘴子,大小以80~130 g 為宜。山藥段子作種,選表皮無損傷、無病蟲、粗壯的。山藥零余子作種,選用無病蟲害、個大飽滿的。山藥栽子一般每 2~3 年更換1 次,防止由零余子或段子繁殖的栽子種性退化。
山藥栽子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山藥齊苗壯苗和產量,播種有傷口或未充分晾曬的山藥栽子是造成山藥爛種死苗的關鍵因素。賈海民等認為,用未充分晾曬、有傷口的栽子作種,會出現出苗慢、弱苗的現象,甚至會爛種缺苗。為了防止種塊不受病菌侵染,將栽子進行藥劑浸種。可用50%多菌靈400 倍液、50%粉繡寧1000 倍液混合浸種5 min,撈出曬干等待播種。
春末夏初,山藥栽植前應先施底肥。每667 m2施用1000~1500 kg 腐熟的農家肥,或者每667 m2施用300~500 kg 的有機肥,也可使用復合肥,根據土壤肥力、山藥品種、氣候季節等因素合理調整復合肥的種類和數量。
山藥栽培,田間管理非常關鍵。種秧栽種30 d 后會出苗,此時需要搭架。通常以直徑1.5 cm、高2 m 的小竹竿搭成2.0 m 左右高、每個支撐點間隔10~15 cm、竹竿與支撐點綁牢的網式支架,省時省錢省工,有利于山藥透光、通風,增強山藥的光和作用,提高山藥產量,提升山藥品質。
由于種植技術落后、管理不規范、農田機械化程度不高等,山藥病蟲害防治是山藥生產的關鍵因素。充分掌握病蟲害的發生規律,采取綜合防治措施,以提高山藥的產量和品質。
山藥主要病蟲害包含線蟲病、炭疽病、地下害蟲、葉蜂等,主要防治措施是農業防治、化學防治。農業防治主要有優先考慮抗病、抗蟲性好、不帶病菌的幼苗,栽種山藥前對土壤進行翻耕、減少土壤中的病菌和蟲害,對山藥進行適當的施肥、保證水分供應、多施有機肥,采用輪作倒茬的方式等。化學防治主要是噴灑化學藥劑,根據實際情況掌握噴灑時間、噴灑用量、噴灑間隔時間等。喬盼等認為,可以通過田間管理、農業措施、化學防治等手段進行綜合治理,有效防治病蟲害。
山藥營養豐富,主要含有蛋白質、多糖、淀粉,并含有皂苷、果膠、氨基酸、膽甾醇、粗蛋白、尿囊素、山藥素、甘聚露糖、多巴胺、膽堿、淀粉酶以及多種微量元素鉻、鋅、錳、鈷、銅等,并且含有多種金屬元素鉀、鈣、鎂、鐵等。山藥藥食兩用,通過深加工可提高其附加值,主要深加工產品有山藥酥、山藥掛面、山藥飲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