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梅,薛瑞楠,閆金曼
1.天津農學院 天津 300392;2.天津市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 天津 300011;3.天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 天津 300072
黨的十八大以來,天津市農業農村發展繼續保持良好勢頭,“十三五”期間,天津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8%[1],現代都市型農業升級發展效果顯著。天津市農業科技創新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到“十四五”末,天津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將達到72%[2]。為實現此目標,需堅持科技賦能,大力開展“科技助力鄉村振興行動”,服務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為全面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本文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技術創新的需求及面臨的困難角度出發,通過調研,歸納提煉出了制約天津市農業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的瓶頸問題,并提出了對策建議。
農業新品種競爭優勢持續增強。天津市大力開展農作物優勢種業攻關,突破了一批共性關鍵技術,黃瓜、粳稻、花椰菜、青麻葉大白菜等種業在全國的競爭優勢持續增強。“十三五”期間,累計培育或引進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新品種420 個,研發新技術247 項,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小站稻育種歷史悠久,稻米清香可口、回味甘醇;“津粳優系列雜交粳稻”被稱為“噸糧稻”。黃瓜品種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推廣面積占全國密刺型品種面積的70%以上[3]。
農業科技創新平臺逐步完善。在農作物制種領域,擁有國家農產品保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依托天津科潤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設的蔬菜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食品安全領域,依托天津科技大學,建設省部共建食品營養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在農產品保鮮領域,擁有國家農產品保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天津瑞普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在獸用藥物方面具備領先優勢。另外,天津市擁有市級重點實驗室10 個、市級企業重點實驗室13 個[4],天津市獸藥技術創新中心和天津市肉羊種業技術創新中心于2020、2021 年相繼批復建設。
農業創新載體建設逐漸成熟。津南、濱海新區、寶坻3 家農業科技園區通過了國家認定,市級農業科技園區覆蓋率達到90%。圍繞水稻、生豬、奶牛等主導產業,培育寧河、寶坻、濱海新區3 個現代農業產業園。薊州區出頭嶺鎮、西青區辛口鎮、北辰區雙街鎮、津南區小站鎮、武清區梅廠鎮相繼入選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寶坻區和西青區著力發展寶坻黃板泥鰍、西青沙窩蘿卜特色農產品,被認定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都市型奶業產業集群和都市型生豬產業集群入選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名單。認定農作物種子(苗)生產基地24 個、畜禽水產良種繁育基地50 個,有效提升了我市農業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和競爭力。
本研究面向100 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放調研問卷,回收有效問卷62 份,70.97%的經營主體年產值在100 萬以上,問卷具有一定代表性。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技術創新需求意愿強烈,且主要集中在對作物新品種的需求上。調研對象中,非常需要與需要科技創新的經營者占比分別為54.84%和40.32%。種業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這一理念深得認可,74.19%的受訪者對新品種有強烈需求,農業政策及市場銷售信息的需求分別排在第2、3 位,這也體現了生產經營者以盈利為目標導向的需求。
在農業技術推廣的需求端,農業經營主體更傾向于現場獲得信息而非線上咨詢。調研對象中,70.97%的受訪者表示通過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培訓獲得相關農業生產技術與信息;77.42%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更愿意選取農業科技人員現場指導,認為其最可靠;僅3.23%的人選擇農業科技人員的云答疑。多數生產經營主體不認可網絡答疑,側面反映出相關線上平臺面臨著挑戰,需進一步完善,以提高認可度。
經營主體對農業科技人才的需求強烈。在受訪的62 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有半數認為制約本單位發展的首要因素是人才,且半數受訪者表示科技人員占比在20%以下,還有部分企業聘請兼職科技人員。
資金的缺乏限制企業產品研發投入。農業企業生產和研發需要資金支撐,但利潤率偏低,20%的受訪者認為生產和科研資金不足是制約本企業發展的首要因素。生產和研發資金不足,加之運營成本不斷提高加重了企業負擔。
一是消費者對產品的多樣化需求促使技術創新人才重要性上升。二是農產品加工行業利潤率偏低,勞動力進入該行業意愿不強。2021 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實現利潤總額比上年下降1.6%[5],由17 家上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的2021 年統計數據估算得出行業毛利率約為10.3%。三是技術人員流動性較高,46.67%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表示科技人才匱乏,高層次人才難以引進,在企業中成長起來的人才易流失,企業面臨重復培訓的成本問題。
一是資金缺乏制約企業采用新技術。應用農業新技術往往需付出一定成本,調查結果顯示,59.68%的農業經營主體由于缺少資金不愿意采用農業新技術。二是技術復雜、掌握難度大,不易推廣。40.32%的農業經營主體表示,由于技術復雜、掌握難度大而不愿意采用新技術,48.39%的受訪者認為“農業新技術應容易被農民掌握”。三是生產經營者的風險偏好及生產經營規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新技術的采用。29.03%的受訪者擔心新技術有使用風險而不采用,25.81%認為使用新技術對自身經營狀況影響不大而不采用。
一是農業技術推廣、供需對接仍有改進空間,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是農業科技成果的最終應用者,農業技術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農業技術推廣主體對實際生產環節了解不足,科研機構與農業生產環節、科研人員研究與農民實地生產存在部分脫節現象,易發生新技術無法滿足生產需求或經濟成本限制等問題,造成供需脫節[6]。調查發現,66.13%的受訪者表示“農業新技術要適用于生產實踐”。二是推廣的新技術能否具備配套的技術咨詢和培訓服務,是影響技術被采用程度的主要方面,50%的受訪者認為“采用新技術后,技術咨詢服務要跟上”,45.16%的受訪者認為“技術指導、培訓要配套”。三是穩定有效的農業新技術是決定推廣效果的重要因素,40.32%的受訪者認為“農業新技術要穩定、有效”。
一是政府農業技術推廣部門仍然是農業技術或服務的主要提供者,64.52%的受訪者通過各級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獲取農業技術,而農業科研院所與高校為第二供給者,占樣本總數的45.16%。當前農資經銷商在農業技術推廣方面雖然做了一定工作,但其推廣行為多具營利傾向,可信度大打折扣。二是當前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政府農業管理部門及農業科研院所仍是農業經營主體尋求技術幫扶的主渠道,他們較少直接向農業科技特派員或行業協會尋求幫助。40.32%的被訪者選擇去農業管理部門尋求技術幫助,30.65%選擇向農業科研院所的專家咨詢,16.13%選擇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可見政府農業技術推廣或公共管理部門在農戶認知中占有重要地位。農業科研院所是科技成果的研發者和傳播者,具有專業性和權威性,眾多農戶希望得到專家的指導和幫助。考慮到農業科技特派員多針對重點項目幫扶的原因,僅有4.83%的受訪者選擇向農業科技特派員尋求幫助。
一是建立“創新團隊+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新型農業科技服務模式,促進產學研結合。二是引導科研院所、高等學校開展專家服務基層活動,推廣“科技小院”等培養模式,派駐研究生深入農村開展實用技術研究和推廣服務工作[7],引導科研院所開展專家服務基層活動。三是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作用和優勢,優化科技特派員隊伍,持續推廣認定農業科技特派員;創新科技特派員服務模式[8],在按農業產業發展需求選派的基礎上,拓寬科技特派員專業領域,擴大科技特派員的服務廣度與力度;多方面宣傳推廣服務成效,提高科技特派員知名度。四是打造全產業鏈服務組織體系,圍繞本地優勢領域產業或產品,推動相關服務主體成立服務聯合體、服務聯盟等,促進資金、技術、設備、信息等的共享。五是推動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和能級提升,持續推動現有的農業科技園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提升能級,完善現有服務平臺[9]。
一是加大財政保障力度,提高農業科技人員收入,激活科研人員創新活力。二是對農業科技創新重大科技成果和青年拔尖人才進行獎勵,鼓勵單位根據科技人員的實際貢獻進行獎勵分配[10],激發科技人員的持續創新力。三是摸索改革農業科技人員的職稱評聘制度,建立分類考核機制,處理好基礎性研究與應用性研究、軟科學研究與應用技術研究、科技研究和成果轉化推廣間的關系,構建全面、客觀、系統的綜合評定體系[11],調動創新積極性。四是深入開展農業科技后備人才培養,鼓勵支持科研人員承擔農業相關領域科技創新人才計劃項目、杰出青年農業科學家項目、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等。五是提升農村基層人才科學和文化素養,培養高素質農業農村人才隊伍。
4.3.1 深化農業科技成果使用、處置、收益管理改革
一是深化科技成果權益管理改革,探索完善且符合實際的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健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合理分配機制,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二是鼓勵通過轉讓、許可、作價入股等方式開展科研成果轉移轉化。三是建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長效投入機制,探索建立“重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12]。四是建立商業化育種成果獎勵機制,探索以成果轉化為核心目標設計績效考核體系,完善獎勵體系[13]。五是加大科研成果權益分配的激勵力度,提升成果完成人和轉化完成人等相關人員獲得轉化收益的比例。
4.3.2 建設完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
一是整合政府部門、科研院所、農業龍頭企業等掌握的農業科技成果、科研創新團隊、資金和金融服務等資源,打造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二是依托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運營中心,匯聚農業技術、企業、人才等供需信息,建立農業科技信息交流平臺;三是聯通各產業園區、科技園區、高新技術園區,以成果轉化服務平臺或大數據平臺為依托,實現信息資源互聯互通,助力天津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4.3.3 加強對農業技術推廣的支持
一是創新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完善“一主多元”建設,探索農、科、教協同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有效路徑。二是以解決產業瓶頸為核心,聚焦主推技術,加強綠色增產、生態環保、質量安全等領域重大關鍵技術的示范推廣[14]。三是完善技術供給體系和配套措施,推動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建設,保障必需的試驗示范條件和技術服務設備、設施。四是定期開展農戶交流,以農業科技成果試驗示范基地和農業科技示范戶為依托,加強農業新技術培訓,促進農業技術推廣,提高技術采用率。五是加強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技能培訓,提升綜合素質。六是建立農業技術推廣責任制度,完善推廣考核和激勵標準,細化考核內容和方式,落實待遇優惠政策等。
天津市農業科技在“十三五”期間實現了整體躍升,擁有多方面優勢,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環節。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需發揮科技創新作為第一動力的作用,提升天津農業科技水平,加強供需對接,推進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從人員待遇、職稱評聘、獎勵分配、考核機制等角度出發,激活農業科技人員創新活力,圍繞科技成果處置改革、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長效投入機制建立、技術推廣激勵政策深化等,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