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菊
名家引路
一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
(節選自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閱讀心得
這段景物描寫,形、聲、色、味俱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這個美妙的句式像一條彩線,牽動了作者所要描寫的景物,設計十分巧妙。“不必說……也不必說……”是略寫,是寫“面”;“單是……就有……”是詳寫,是寫“點”。這樣點面結合,既省去了許多文字,又使文章情趣盎然。
二
于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有念“上九潛龍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書。后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
“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座皆驚呢~ ~ ;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 ……。”
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
(節選自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閱讀心得
這段文字是寫魯迅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情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是從“面”上描寫,語氣充滿了調侃的意味。接著又從“點”上描寫,將“我欲仁斯仁至矣”的嚴正、“狗竇大開”的戲謔、“潛龍勿用”的神秘和“厥土下上上錯”的難解混在一起,形成荒謬的并置,讓人忍俊不禁,表現出私塾里的這些頑童實際上是將讀書游戲化了,并讓人從中感受到一種樂趣。最動人的還是對老師“讀書入神”的描寫,“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這可稱為是“神來之筆”。
三
設計者和匠師們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園林當然各個不同。可是蘇州各個園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他們唯愿游覽者得到“如在畫圖中”的美感,而他們的成績實現了他們的愿望,游覽者來到園里,沒有一個不心里想著口頭說著“如在畫圖中”的。
(節選自葉圣陶《蘇州園林》)
●閱讀心得
《蘇州園林》這篇文章詳細介紹了蘇州園林的特點,再現了它的畫意美,顯示了設計者和工匠們的智慧和我國園林藝術的高超。本段文字先總括蘇州園林從整體上呈現出的特點,這是“面”;再從各個方面分別加以說明,這是“點”。盡管文中沒有提到任何一個園林的名字,沒有描述某一處具體的景色,但讀者得到的關于蘇州園林的知識是全面的、明確的。同時,讀者也從中學習到了一些欣賞中國園林的方法。
寫作借鑒
點面結合是寫作過程中組合材料的一種方法。所謂“點”,指的是對能顯示人物、事物、景物的形象、狀態、特征的詳細描寫;所謂“面”,指的是對人物、事物、景物的整體敘述或概括性描寫。點面結合就是將詳細描寫和概括性描寫有機結合。“點”可以突出重點,體現深度;“面”可以顧及全局,體現廣度。點面結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地表達思想,抒發情感。寫作時,我們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一、全面勾勒,點處入微。
1.整體和局部結合式。在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的過程中,先對描寫的對象進行整體描寫,然后再對局部進行詳細刻畫。反過來,先局部、后整體也可以。
2.詳略結合式。在敘述過程中,以敘述事件整體為面,以詳寫幾個情節或細節為點。
3.群體和個體結合式。先描述整個群體的狀態,再描述其中幾個個體的狀態。
4.主要和次要結合式。次為面,主為點。一般采用先次后主的順序;同時,次要的事件或方面通常會選擇幾個點來寫,而主要的事件或方面通常只選擇一個點來寫。
二、細化概念,設點傳神。
寫事理性文章,一般開頭先用簡明扼要的語言直接揭示真理,然后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選擇典型事物加以描寫或概述。用事理統領典型事件,用典型事例支撐事理,使二者互相依靠,相得益彰。寫作時,我們要根據需要,或分段設點,過程具體;或據意設點,一線串珠;或據時設點,鋪排成文;或分類設點,群像鮮明。
學生習作
觀茂陵博物館有感
◎宋梓晨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有很多珍貴的文獻資料或奇珍異寶,而這些珍貴的寶物,會以歷史博物館為載體向大家展示。我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是茂陵博物館。茂陵博物館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博物館,位于陜西省咸陽市興平市南位鎮漢武帝茂陵陵東側、西漢大司馬驃騎將軍冠軍侯霍去病墓園內。1956年,茂陵文管所建立;1979年,茂陵文管所改名為茂陵博物館并正式對外開放,是以漢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及大型石刻群等為主的西漢斷代史博物館。
茂陵博物館館院格局分前后兩個部分,前半部分以魚池假山為中心,東、西兩個展廳左右對稱。后半部分以天然巨石壘成的、仿祁連山勢而建的霍去病墓冢為中心,墓冢上的原有石刻呈對稱式分布于東、西兩廊。
茂陵博物館的館藏品非常精美,每一件文物都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如西漢鎏金馬、西漢鎏金銀竹節薰爐、西漢錯金銀銅犀尊、西漢鎏金銀銅漆耳杯、西漢四神紋青玉雕鋪首,等等。
西漢馬踏匈奴石雕是霍去病墓石刻中的主體雕刻。石刻長廊位于霍去病墓東西兩側,有石人、石馬、馬踏匈奴、怪獸吃羊、臥牛、人與熊等。雕刻題材多樣,手法簡練,造型雄健遒勁,古拙粗獷。它是我國迄今發現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大型石雕,也是漢代石雕藝術的杰出代表,霍去病墓前的石刻藝術被譽為人類藝術的瑰寶。
在兩千年前的漫天星河下,萬里黃沙中,有位少年將軍為國征戰、一生戎馬、封狼居胥!他17歲時隨衛青大將軍出征,討伐匈奴,屢戰屢勝;在河西走廊、祁連山一帶縱橫馳騁、決戰千里,將匈奴主力橫掃無遺,徹底開通了前往西域的絲綢之路。他是我畢生的偶像。這次來到霍去病將軍陵墓前,我感到萬分激動!
參觀茂陵博物館是一次令人難忘的旅行。它讓我更加珍惜我們的文化遺產,也讓我對中國古代文明充滿了敬意和好奇。
【陜西渭南市實驗初級中學】
點評
這是一篇游記,也是一篇觀后感。小作者采用“總——分”式結構,先從茂陵博物館的歷史、館院格局、館藏珍品等方面進行宏觀介紹;再抓住霍去病墓石刻中的主體雕刻——西漢馬踏匈奴石雕,從方位、造型、手法、規模、歷史故事等方面細致描繪。這種由面到點的結構,使作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表達了小作者對茂陵博物館的喜愛和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