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深沉的、來自肺腑的嗥叫,在四野的山崖間回響著,然后滾落山下,漸漸地隱匿于漆黑的夜色里。那是一聲不馴服的、對抗性的悲鳴,是對世界上一切苦難的蔑視情感的迸發。
一切活著的生物(也許包括很多死者),都留心傾聽那聲呼喚。正是它把有狼的地方與其他地方區別開來的。
我自己對這一點的堅信不移,要追溯到我看見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當時,我們正在一個高聳的峭壁上吃午飯。一條湍急的河流在崖壁下蜿蜒流過。我們看見一只雌鹿——當時我們是這樣認為的——它正在涉過這條急流,它的胸部淹沒在白色的水花中。當它爬上岸朝我們走來,并甩動著尾巴時,我們才發覺我們錯了:那是一只狼。另外還有六只顯然是正在發育的小狼,也從柳樹叢中跑了出來,它們喜氣洋洋地搖著尾巴,嬉戲著攪在一起。它們確確實實是一群狼,就在我們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動著,玩耍著。
在那些日子里,沒有人會放棄一個殺狼的機會。瞬間,子彈已經射入狼群里,但我們無法瞄準:我們總是搞不清楚如何以這么陡的角度往下射擊。當我們用完了來福槍的子彈時,老狼倒了下來,另外有一只狼拖著一條腿,進入山崩造成的一堆人類無法通行的巖石中去了。
我們來到老狼那里時,還可以看見它眼中那令人難受而垂死時的綠光漸漸熄滅。自那時起,我明白了,那雙眼睛里有某種我前所未見的東西——某種只有狼和山知道的東西。我當時年輕氣盛,動不動就手癢,想扣扳機;我以為狼減少意味著鹿會增多,因此,狼的消失便意味著獵人的天堂。但是,在看了那綠光熄滅時的情景,我明白:無論是狼,還是山,都不會同意這種觀點。
自那以后,我親眼看見一個州接一個州地消滅了它們所有的狼。我看見過許多剛剛失去了狼的山的樣子??匆娔厦娴纳狡鲁霈F許多鹿剛踏出來的紛亂小徑。我看見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樹苗都被吃掉,然后便衰竭枯萎,不久漸漸死去。我也看見每一棵可吃的樹,在馬鞍頭高度以下的葉子全被鹿吃得精光。看到這樣的一座山,你會以為有人送給上帝一把新的大剪刀,叫他成天只修剪樹木,不做其他事情。到了最后,鹿因為數量過于龐大而餓死了,它們的骨頭和死去的鼠尾草一起變白,或者在成排的只有高處長有葉子的刺柏下腐朽。
現在我猜想,就像鹿群活在對狼的極度恐懼之中,山也活在對鹿群的極度恐懼之中。而或許山的懼怕有更充分的理由,因為一只公鹿被狼殺死了,兩三年后便可以得到替補;然而,一座被過多的鹿摧毀的山脈,可能幾十年也無法恢復原貌。
牛群也是如此。牧牛人清除了牧場上的狼,卻未意識到他正在接收了狼的一項工作:削減牛群的數目來適應牧場的大小。他沒有學會像山那樣來思考,因此,干旱塵暴區出現了,而河流將我們的未來沖入大海里。
我們都在努力追求安全、繁榮、舒適、長壽和平靜的生活,鹿用它輕快的四肢,牧牛人用陷阱和毒藥,政治家用筆。但是,這一切都只為了一件事:這個時代的和平。在這方面獲得某種程度的成功是很好的,而且或許是客觀思考的必要條件。然而,就長遠來看,太多的安全似乎只會帶來危險。當梭羅說“野地里蘊含著這個世界的救贖”時,或許他正暗示著這一點?;蛟S這就是狼的嗥叫所隱藏的內涵,山早就領悟了這個含義,只是大多數人依然沒有感悟。
(選自《沙鄉年鑒》,有刪節)
亮點借鑒
所謂觀察,是大腦對事物的外觀、聲音、氣味、溫度、觸感等有一個新的認識、認知過程,如果在面對自然景觀時,漫無目的、走馬觀花、淺嘗輒止、浮躁喧鬧,那就只是一般的感知,而談不上思考。品讀利奧波德的哲理散文《像山那樣思考》,更是讓我們感受到在面對神奇的大自然時,只有仔細觀察、用心思考,才能感悟到其獨特的風景,了解其背后的生態倫理觀念。
1.用敏銳的耳朵仔細聆聽。文章開篇,作者通過聽覺描繪了狼的嗥叫聲,“回響”“滾落”“隱匿”等詞先聲奪人,驚心動魄,像是警鐘長鳴,讓我們充分體會到作者對狼的敏銳、細致的觀察,激發了讀者深入閱讀的興趣。
2.用清澈的眼睛仔細觀察。在選文第五、六段,“它眼中那令人難受而垂死時的綠光漸漸熄滅”“我看見過許多剛剛失去了狼的山的樣子”,在對狼的獵殺以及獵殺后的一系列觀察中,作者用清澈、理性的眼睛仔細觀察,并引發了一種長遠的、深刻的、公正的、全面的思考,這是一種經由客觀、理性的觀察而得出的思考,體現了狼的命運和自然、和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
3.用真誠的心仔細感受?!耙暗乩锾N含著這個世界的救贖”,“野地”是指自然界,“野地”給這個世界的啟示就是整個大自然對生存法則的啟示。作者用心仔細體會,揭示了狼、鹿、草、人類都是生物鏈上的一部分,沒有哪一種生命可以不被尊重,人類與自然要和諧共存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