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海蘭
排比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通常是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來增強句子的語氣。
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行文,可使內容集中,氣勢增強;敘事透辟,條分縷析;節奏鮮明,長于抒情,讀來朗朗上口,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對中心有一定的深化作用。
一篇文章中,排比的修辭手法通常體現為以下幾種形式:
1.句子內部的排比。如:“一錘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劉成章《安塞腰鼓》)
2.句與句之間的排比。如:“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劉成章《安塞腰鼓》)
3.段與段之間的排比。
恰當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行文,可收到好的表達效果,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運用排比寫人,可將人物刻畫得更加細膩。
如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描寫松骨峰戰斗,在彈盡糧絕的最后時刻,面對“蜂擁上來的敵人”,勇士們也決不后退,“烈士們的遺體,保留著各種各樣的姿勢,有抱住敵人腰的,有抱住敵人頭的,有掐住敵人脖子把敵人摁倒在地上的……”作者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增強語勢,生動地表現出了志愿軍戰士們對敵人刻骨銘心的恨,渲染了他們的愛國情懷。
2.運用排比寫景,可將景物描寫得細致入微。
如陸定一的《老山界》中,在寫紅軍戰士們夜間宿營時,就有這樣一段生動的描寫:“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樣矗立在面前……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紅軍戰士在極端困難與危險的情況下夜宿半山腰,卻全身心沉浸在對夜景的欣賞中,全然忘記了寒冷和危險。作者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將自己的感受細膩地描繪出來,體現了紅軍戰士樂觀豁達的情懷和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
3.運用排比說理,可將道理分析得充分透徹。
毛澤東同志曾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一文中指出:“講到長征,請問有什么意義呢?我們說,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這里便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將紅軍長征的意義分析得力透紙背,充分透徹。
4.運用排比抒情,可使行文節奏和諧,令讀者受到強烈的情感沖擊。
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當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著一把泥土的時候,或者當我回想起兒時的往事的時候,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標直漂亮的白樺樹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見奔流似的馬群,聽見蒙古狗深夜的嗥鳴和皮鞭滾落在山澗里的脆響;我想起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紅玉的臉龐,黑玉的眼睛,斑斕的山雕,奔馳的鹿群,帶著松香氣味的煤塊,帶著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遠的車鈴,晴天里馬兒戴著串鈴在溜直的大道上跑著,狐仙姑深夜的讕語,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作者將一系列富有東北生活氣息的形象一一羅列,如數家珍,表達了其對故土的愛戀。
再如《黃河大合唱》里:“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排比句式抒情,感情飽滿洋溢,保衛家鄉、保家衛國的激情感染了每一個讀者。
運用排比修辭的手法行文時,同學們還需注意以下幾點:
1.不能為了追求形式而生硬地拼湊語言,要從內容需要出發,自然地進行表達。
2.有的排比句會把多項內容全都列出來,有的只羅列其中一部分,此時句尾應用省略號。
3.可使用提示語來增強排比句的表達效果。